1. 简单百科
  2. 金缕玉衣

金缕玉衣

金缕玉衣是汉代规格最高的丧葬殓服,主要在中国河南省河北省江苏省等地区出土。起源可追溯至两周时期,两汉时期最为兴盛,至魏晋由于统治者思想转变,不再提倡厚葬之风,玉衣逐渐衰落。

金缕玉衣又名金缕玉匣、金缕玉柙,根据刘昭引《汉旧仪》记载,一套完整的玉衣大致由襦、札、柙三部分构成,即上衣,下衣,足部。用金丝线连接玉片,仿照死者身形制成玉衣,盛放死者。金缕玉衣作为规格最高的殓服,象征着穿戴者的身份,在形成了严格的玉衣使用规制后,仅最高统治者皇帝可使用;其他贵族使用由银线和铜线连接的玉衣,称“银缕玉衣”和“铜缕玉衣”。

发展演变

玉衣最早可以追溯至史前时期的“玉殓葬”,自新石器时代玉器的出现后,古人认为玉可通灵,是以随葬,保尸不朽。只是,从新石器时代至商代出土的随葬玉器的种类、使用看,最初随葬的玉器多是死者生前使用过的或是由死者制作的,而不是特意为殓葬制作的。但是到了西周时期,出现了一种专门制作用于随葬的玉器,名为玉覆面,流行于战国,沿用至西汉。两汉时期是中国玉器史上的一个衔接时期,是世俗玉器和陪葬玉器兴盛的时期。从皇帝到平民百姓,人们随葬品中必不可少的就是玉器,玉器甚至还是随葬品中最具有价值的物品。汉人对玉器的喜爱是受当时的思想观念的影响,汉人认为“玉能寒尸”,玉是山石的精华,长期佩戴玉饰品可以祛除邪气。同时,当时升仙思想和“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较为流行,两汉贵族受此影响开始寻找保存尸体不腐烂的方法,使自己来世可以重生,玉衣因此应运而生。后至魏晋,由于统治者思想转变,不再提倡厚葬风,玉衣才逐渐衰落。

玉衣直接承袭了周代死者脸部覆盖的玉覆面和缀玉片衣服的传统。通过观察西汉时期出土的文物,不难发现玉衣承袭玉覆面的证据,例如在江苏徐州子房山第3号西汉早期墓、后楼山西汉墓出土的缀玉覆面,其意味着在西汉初期,随葬玉器正在逐渐由传统的西周公国玉覆面向汉代玉衣转变。此外,在临沂市洪家店刘墓中,出土的西汉早期的头罩、手套和鞋是用金缕连接相邻玉片制成的。与玉衣相比,其缺少上衣、裤子,可能也是玉衣的过渡形态。玉衣有多种形制,主要分为金缕、银缕、铜缕三类。在西汉时期还没有形成严格的玉衣使用制度,诸侯王之间玉衣缕质差异明显。直至东汉时期,才形成了完备的玉衣使用制度。仅皇帝一人的玉衣可用金缕,诸侯王和始封列侯使用银缕玉衣,嗣列侯及大贵人、长公主等使用铜缕。

两汉诸侯王墓的敛葬玉大致由玉衣(或玉头套)、玉握和玉、眼盖、鼻塞等九窍塞(盖)组成。玉衣往往与九窍塞、玉握等结合使用。中山靖王刘胜便是先用玉塞住九窍,再穿上玉衣。玉九窍塞是指用来填充死者九窍(耳、鼻、口、眼、肛门等)的玉制塞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玉琀,又称饭含。最早在原始社会就出现了这种口含玉器下葬的习俗,后在周代时正式融入到丧葬制度之中,并延续至汉代。西汉早期的玉器较为朴素,如满城汉墓出土的玉九窍塞,仅仅打磨了表面,没有雕刻和装饰,给人一种古朴的感觉。直至汉代中期,这种玉器发展演变为传统的蝉形,与汉代人向往蝉脱壳重生、期待重生的观念相契合。

出土发掘

截至2006年中国出土玉衣38件,其中西汉时期的18件。至2010年,金缕玉衣出土地点有10处,分别是:满城区陵山中山靖王刘胜、窦夫妻墓、河北定县中山怀王刘修墓(40号墓)、江苏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陵、临沂市刘疵墓、徐州北洞山某代楚王墓、永城市保安山梁孝王夫人墓、河南永城窑山M1、河南永城僖山1号墓、江苏盱眙大云山江都王陵。其中河北满城陵山中山靖王刘胜、窦绾夫妻墓及山东临沂刘疵墓出土的金缕玉衣保存较好,没有被盗墓者损坏。楚王陵、河北定县中山怀王刘修墓、盱眙大云山江都王陵及河南永城僖山汉墓所出玉衣片数量较大,能够复原。其余墓葬由于盗墓者入侵盗窃,出土的玉衣仅剩下散落的玉衣片,玉片数量较少,难以复原。

1968年,满城区出土了两件金缕玉衣,经鉴定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和王后窦绾的。刘胜金缕玉衣、窦绾金缕玉衣皆由2000多片玉片组成,两件玉衣都非常符合墓主人的身形,似是工匠量体裁衣制成的。但是,两件玉衣也有些许不同,相较刘胜金缕玉衣,窦绾金缕玉衣的上衣并没有用金线连结玉片,仅是用丝织物粘在一起。形态各异的玉片经过打磨和钻孔,最后以金线编缀,制作完成的玉衣外观与人体相一致。

1978年5月,临沂市文物组发掘出位于位于南坊街道洪家店村西北的刘疵墓。该墓为石、木棺、单葬。棺内石板下有一套包括头、手、足五个部位的金缕玉衣,玉衣全长1.8米,共用玉片1140片。墓主人身上一枚刻有“刘疵”的印章表明了墓主人的身份,与其他出土的玉衣不同,这套玉衣非常奇特,它没有上衣、下衣,仅用面罩、手套、脚套盖住头部及四肢,用身体末端象征全身。

1986年,河南永城县芒山僖山汉墓出土金缕玉衣,这是西汉王室梁王的殓服,全长1.8米,宽1.25.米。整套玉衣由2008块青玉组成,用金丝编织而成。这件玉衣规制较完整,其中较为特殊的部分是,玉衣的手套为握拳状,鞋套为方头高腰形。

1994-1995年,江苏省楚王陵出土了一套金缕玉衣,与之前发现的金缕玉衣不同,该玉衣曾经遭到盗墓者的大肆毁坏,出土时已严重散乱,玉衣上的金丝近乎全部被盗走,散落的玉衣片散布于墓穴的夹缝中,其中还有不少玉片在盗墓者抽金丝时被损坏。该件玉衣较其他出土的金缕玉衣,有两处不同,其一玉衣片尺寸很小,最大的一片也不过9平方厘米。其二玉片数量多,整套玉衣共用4000多片玉片,而大多玉衣使用的玉片不过2000左右。

2010年7月28日,在经过10个月的发掘后,盱眙县大云山出土了玉棺和金缕玉衣,两物都意味着墓主人身份显赫,据专家判定此墓葬可能是西汉初期诸侯王之墓。大云山1号墓和2号墓为夫妻墓,都出土了金缕玉衣,最为难得的是部分玉衣上金丝保存相当完好,可以看出过去的编织方法,有利于研究金缕玉衣的编织工艺。

损毁修复

满城西汉刘胜墓

据《满城汉墓发掘报告》记载,刘胜金缕玉衣由于玉衣掩埋在多年的积灰和脱落的漆皮下,其整体呈扁平状,玉衣头、手、足部分更是变形严重。但好在玉衣较为完整,经整理后,专家统计玉衣共使用2498片玉片,1100克金丝,玉衣虽有破损仍可见其巧夺天工的制作工艺。玉衣出土后共进行了3次修复,第一次修复复原工作主要是对金缕玉衣的玉片进行清洗、加固、再连结工作,按照玉片的形状特点、切割痕迹、标记等,以铜丝替代缺失的金丝对零散的玉片进行了定位和重新编结。第二次修复在河北省文物与古建筑保护研究院科技保护部原副主任梁书台带领下,用特制的金丝替换了第一次修复使用的铜丝,并基于对金缕玉衣编织工艺的仔细研究,将不同的编缀技术应用到玉衣不同的位置。

2013年,第三次修复再次在梁书台主任的带领下开展,修复的内容包括玉衣表面污物灰尘的去除、玉片残缺部位的修复、断裂玉片的粘接、编结玉片、玉片起翘复原、破损包边修复及做旧。在修复时,专家们采取了多种技术处理由于不同原因损坏的玉片,如为了达到更好的去除效果,专家们根据玉衣表面不同类型的污渍使用不同的试剂和比例。破碎的玉片根据玉片厚度的不同,采用不同的粘结方法进行粘结。如果玉块较厚,编织相对平整,可以直接粘在玉衣上。玉片薄,金丝连接松散,背面有塑料或金属加固的,必须拆开后再粘合。此外,在对玉片编结时力度应尽量一致,修复人员需要时刻注意观察、感受手中力度,以达到力度一致,这无疑是对修复人员的巨大考验。在经过两个月细致、紧张的修复工作,专家们完成了对金缕玉衣的第三次修复,使其以全新的面貌再一次呈现在世人面前。

徐州狮子山楚王墓

1995年出土于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墓的金缕玉衣,包括整残玉片近4000多片,出土的玉块散落破碎,有的碎成碎片,有些孔被拉脱。相较于其他金缕玉衣,这件金缕玉衣最大的特点是其使用的玉片不仅多且质量极佳,玉片所用的均为新疆和田玉。此为当时已发现的时代最早的金缕玉衣,且是第一件科学复原的金缕玉衣。

2001年3月-2002年10月,徐州博物馆组织专家几经论证,耗时一年零八个月完成玉衣修复。较未经盗窃的刘胜金缕玉衣窦绾金缕玉衣,此件玉衣出土时散乱无序,修复难度很大。专家们根据出土的墓主人骨架信息等相关资料,先确定了墓主人身体各部分尺寸,并据此进一步确定了玉衣各部分的总长度和尺寸。此件玉衣的玉片出土时散落一地,为还原其原貌,专家们根据一些特殊形状玉块的特点,确定玉片的摆放位置。除了确定玉衣的尺寸和玉片的摆放位置,修复工作还包括对玉片进行清洗、拼接、修补、统计、绘图、墨拓、照相等步骤。修复完成后的金缕玉衣由头部的脸盖和头罩、上衣、手套、裤筒、鞋组成,全长1.74米,共用长约280米金缕,约重1770克,其含金量为99%,共用玉片4248片,其中432片为修复人员补配。

大云山汉墓

2009年,南京博物院获赠一套盗掘于盱眙县大云山汉墓的金缕玉衣,这件玉衣在非科学发掘下损坏严重,送至南京博物院文物修复室时仅为一筐散乱的玉片,通过观察玉片之间残留几根漆包线,可知盗墓者曾对金缕玉衣进行过现代拼接。文物修复专家们在收到金缕玉衣之后随即展开了繁琐细致的修复工作,以尽可能还原这件金缕玉衣的本来面貌。专家们首先对散乱的金缕玉衣玉片进行了整理与分类,根据每块玉片的形状、大小、成色等确定每块玉片的位置,然后进行拼接和补配。对于缺失的玉片,首先根据缺失位置剪出相应大小的塑料垫板,然后根据垫板形状制作玉片并做旧,最大限度地还原其原貌。玉衣补配工作结束后,专家们首先对金缕玉衣的残留金丝进行了成分分析,根据成分制作出金丝,然后根据玉衣不同位置使用不同的金丝穿缀方法连接玉片。最后,依照玉衣部件的形状制作玉衣支架,修复好的各个玉衣部件可以固定在支架上,从而满足陈设展出的需要。玉衣支架的雏形是由铆钉固定铝合金条的方式编制而成的,之后在钢制雏形附上一层棉,以撑起各个玉衣部件,不仅能有效塑形,还能也更好地保护玉片。

保护与馆藏

参考资料:

相关研究

关于金缕玉衣的研究,主要多见于其造型、颜色、规格、制作方法,以及考古发掘、修复等方面,对于金缕玉衣的美学价值研究相对有限。其中,对玉衣规格、玉衣制作的研究成果较为突出,如考古学者卢兆荫撰写的《试论两汉的玉衣》,南开大学教授袁胜文撰写的《汉代诸侯王墓用玉制度研究》,以及就职于河北博物院的研究人员李雅雯撰写的《浅说满城汉墓中的金缕玉衣》等。

玉衣规格

玉衣大致有三类,分别为金缕玉衣、银缕玉衣铜缕玉衣。据《后汉书·礼仪志下》记载,东汉时期,仅皇帝一人的玉衣可用金缕,诸侯王、列侯等按照规制使用银缕玉衣,大贵人、长公主则用铜缕玉衣。

然而,根据袁胜文撰写的《汉代诸侯王墓用玉制度研究》可知,西汉时期并没有严格限制诸侯王玉衣的缕质,西汉列侯墓共出土玉衣7套,其中金缕2套、银缕3套、铜缕1套,另有1套缕质不详。可见,西汉诸侯王玉衣缕质金、银、铜皆有,这也说明西汉玉衣缕质的使用等级并没有非常严苛。此期诸侯王之间玉衣缕质差异明显,其决定的因素在于与皇室的关系及政治地位,与皇室关系紧密、政治地位高者可使用与皇帝玉衣同级的金缕玉衣,否则只能使用银缕玉衣。而诸侯王与列侯玉衣从缕质则看不出绝对的等级差异。列侯中政治经济地位特殊者亦可使用金缕和银缕。直至东汉时期,才形成了完备的玉衣使用制度。此外,两汉诸侯王墓使用玉衣的同时,还配套使用九窍塞和玉握等敛葬玉器,这些玉器的使用也存在一定的规律。

除了常见的金缕、银缕、铜缕,在广州南越王赵昧墓还发现了丝缕所制的玉衣。其头部、手部和足部的玉片打磨光洁后,对玉片四角穿孔,以丝缕穿缀,即为“丝缕玉衣”;其他部位的玉片相较而言打磨得粗糙,主要是用麻布粘贴玉片,再以素绢覆盖制成。这件玉衣在所有出土玉衣中年代较早,因此,丝缕玉衣有可能是西汉早期尚未形成严格的玉衣等级制度时期的一种丧葬用玉形制。

玉衣制作

金缕玉衣仅由玉片和金丝制成,制作看似简单,实则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是非常艰难的,不仅要有雄厚的财力购买原料,还要有技艺高超的工匠。制作一套玉衣首先需要从遥远的地方运来玉料,通过夜以继日的一次次加工,将一块玉料切割成多片不同大小形状的玉片,以符合穿戴者的身形,切割完成的玉片还要经过细致的打磨和钻孔,此外还需要很多特制的金丝来连结玉片。在汉代,玉衣不仅仅是丧葬殓服,更是身份的象征,因此玉衣的制作要求非常严苛,统治者甚至特地设立“东园”,作为专门从事玉衣制作之处。在当时,制作一件中型玉衣的成本,相当于当时100户中等收入家庭的资产总和。

据李雅雯撰写的《浅说满城汉墓中的金缕玉衣》,金缕玉衣的制作简单来说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对玉料加工,工匠们需要进行精心的设计和细致的加工,将玉石切割成不同的形状。在没有机械车床的古代,切割玉石并不是一件易事,智慧的古人使用带有钢丝或圆钢盘的工具进行切割。当然,仅凭钢丝是无法切割玉的,工匠们将工具挂在装着解玉砂和水的壶的上面,当混合了沙子的水滴落在玉石上,增加了工具的锋利度,使材料可以来回摩擦成不同大小和形状的碎片。并且,当时应该存在效率较高的切割机器,因为玉片上除了直条锯的痕迹还有圆片锯的痕迹。一些玉石上的锯缝小至0.3毫米,精细程度令人惊讶。切割完成的碎片需要仔细研磨和抛光,以使表面具有光泽。打磨完成的玉片要进行钻孔,常见的钻孔方法分为两种,一种为杆钻,一种为管钻,大多数工匠使用的都是杆钻。但无论哪一种,都需要加沙研磨,在玉片四角钻出1毫米左右孔径的小孔。

第二步是用特制的金丝编缀,连结玉片。玉衣采用的金线一般长4~5厘米,形状粗细不一,不同部位使用的金线不同。金线主要有两种,一种圆柱形金丝,常见用于上衣和手套位置;另一种扁条形金线,用于裤筒;此外,还有一种极其少见的合股金丝,是用12条的极细的金丝拧成一股做成的,最细直径仅0.08毫米。之所以少见,是因为制作这种极细的金丝对工匠的技艺是极大的考验,现代学者经实验发现其可能是通过拔制制成的。工匠在玉衣不同的部位采用了不同的编织技艺将玉片连接起来,常见的编制方法有交叉式、套联式、并联式等。最后,再用织物或铁条对玉衣周边进行锁边,防止脱线。

文物影响

金缕玉衣的出土不仅对于研究汉代丧葬玉文化有着重大的意义,还对两汉时期工艺美术以及玉器文化的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例如,早在1968年自满城汉墓出土的玉衣即填补了中国考古史和工艺美术史上陪葬玉衣研究材料的空白,也向后人展现了两汉时期工匠精湛的工艺:玉衣上每一块玉片的雕刻都十分圆润,每一缕丝线都十分精密,每个部位的转角弧度都优美而不生硬,体现了汉代雕刻工艺美术的最高水平,也展现了汉代工艺美术的古朴风格,表达了汉代贵族的审美情趣。

除了其美学意义,玉衣还为汉代玉器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其存在明确反映了汉人“事死如生”的生死观与儒家“贵玉重玉”的观念,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与玉文化内涵。在厚葬风气的带动下,玉衣及其配套的九窍玉塞和铺垫大壁等陪葬套组被不断完善,口琀和玉握也逐渐演变成玉蝉、玉猪等样式,这对于研究汉代丧葬玉文化有着重大的意义。

各国展出

2014年10月21日,“汉风—中国汉代文物展”在巴黎的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开幕,展览选取来自中国各地文物单位的153组、459件展品,其中包括江苏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的金缕玉衣。

2017年2月17日,“王陵瑰宝:中国汉代考古新发现”展览在美国旧金山的亚洲艺术博物馆开幕。展览选取包括金缕玉衣在内的16余件汉代珍贵文物,向参观者展示2000多年前汉代王公贵族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2017年5月25日,“楚王梦:玉衣与永生,徐州博物馆汉代珍藏”艺术展览在美国曼哈顿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街揭幕。这次展览由华美协进社中国美术馆主办,选取76组共106件西汉王陵出土的精美文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徐州狮子山出土的金缕玉衣。

参考资料

楚王的金缕玉衣什么样!徐州汉代玉器精品展开展.光明网.2023-05-12

金缕玉衣.河北博物院.2023-05-12

古彭城文化的前生今世,徐州博物馆文物的故事.中国网.2023-05-12

临沂市博物馆镇馆之宝——金缕玉衣.新浪微博.2023-05-12

江苏盱眙大云山汉王陵博物馆开馆 万件珍贵文物首亮相.中宏网.2023-05-12

金缕玉衣 罹经盗焚两灾.光明网.2023-05-12

金缕玉衣.河南博物院.2023-05-12

..2023-05-12

..2023-05-12

..2023-05-12

..2023-05-12

..2023-05-12

《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金缕玉衣》.故宫博物院.2023-05-12

南坊刘疵墓玉衣,通三界的奢华.琅琊新闻网.2023-05-12

..2023-05-12

江苏千年汉墓出土金缕玉衣.新浪财经.2023-05-12

..2023-05-12

..2023-05-12

..2023-05-15

..2023-05-12

金缕玉衣在巴黎展出(图).网易新闻.2023-05-12

金缕玉衣等汉代珍贵文物首次亮相美国.人民网.2023-05-12

王陵珍宝走出国门西汉金缕玉衣惊艳纽约.人民网.2023-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