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伦·凯勒
海伦·亚当斯·凯勒(Helen Adams Keller,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美国作家、社会运动家和教育家,毕业于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学院。
1880年6月27日,海伦·凯勒出生于美国亚拉巴马州的坦斯甘比亚镇。她的父亲亚瑟·凯勒是美国南北战争时的南军上尉,母亲凯蒂·亚当斯是亚瑟·凯勒的第二任妻子。出生19个月后,海伦·凯勒因一场高烧永久性地失去了视力和听力,无法像普通孩子一样交往和学习。1887年3月3日,海伦·凯勒在波士顿的柏金斯盲人学校找到了恩师,安妮·莎莉文。此后,莎莉文一直陪伴在海伦·凯勒身边,指导和帮助她学习,与她一同参加社会活动和巡回演讲。1900年9月,海伦·凯勒进入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学院就读。海伦·凯勒自1904年从大学毕业之后,便投身于社会运动和盲人教育事业之中,为贫民、残疾人和黑人争取权益。1968年6月1日,海伦·凯勒逝于美国康乃狄克州,享年88岁。
海伦·凯勒通过不懈努力,掌握了英、法、德、拉丁、希腊等多种语言,并完成了十余部著作。她的主要代表作品有自传《我的生活》《我的信仰》和散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作品传递出来的奋斗的精神给后世带来了深远影响。此外,海伦·凯勒还是一名社会主义者和教育家,她四处参加社会运动和演讲,主张消除社会上的不平等,并致力于助推盲人教育事业发展。后来,海伦·凯勒因杰出的社会贡献,获得了哈佛大学的荣誉学位、总统自由勋章、十大英雄偶像、“世界十大杰出妇女”等荣誉。
生平经历
成长经历
1880年6月27日,海伦·凯勒出生于美国亚拉巴马州的坦斯冈比亚镇。她的父亲亚瑟·凯勒是南北战争时的美利坚联盟国上尉,退伍后成为一名报纸编辑,逝世于1896年8月。母亲凯蒂·亚当斯是亚瑟·凯勒的第二任妻子,比其父小20余岁,逝世于1921年6月。此外,海伦·凯勒还有两个异母的哥哥、一个同母的妹妹和弟弟,他们一家生活在一间因被绿植环绕而被称为“绿色家园”小房子中。
1882年2月,海伦·凯勒因一场高烧永久性地失去了视力和听力。受著名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在《美国札记》中所记载的盲聋少女罗拉的教育经历的启发,海伦·凯勒的双亲带着她走上了寻医和求学之路。海伦·凯勒6岁那年,先后拜访了巴尔的摩的著名的眼科医生齐夏姆,和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的教育家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博士。在贝尔博士的推荐下,海伦·凯勒在波士顿的柏金斯盲人学校找到了恩师——安妮·莎莉文。
求学经历
1887年3月3日,6岁零9个月的海伦·凯勒首次见到了安妮·莎莉文,并开始向她学习单词和手语。在莎莉文的引导下,海伦·凯勒不仅掌握了大量词汇,学会了造句和阅读,并且开始接触大自然,感知生命和体悟情感。次年5月,海伦·凯勒与莎莉文开始了波士顿之行,拜访了贝尔博士和柏金斯学校的迈克尔·阿纳格诺斯校长,并于白宫受到总统格罗弗·克利夫兰的接见。
1890年春,海伦·凯勒开始学习说话。聋盲少女罗拉之师——拉姆森夫人于3月26日开始亲自教导海伦·凯勒,总共给她上了11节课。经过反复练习,海伦·凯勒学会了说话,并开始尝试写作。
1891年,海伦·凯勒写作了短篇小说《冰雪之王》,并将其作为庆祝阿纳格诺斯校长生日的贺礼献给了他。但是,这篇作品却被阿纳格诺斯指责抄袭,海伦·凯勒还因此与他断交。这件事使得海伦·凯勒陷入惶惑之中,一度对阅读和写作失去了信心。次年,莎莉文邀请海伦·凯勒为《青年之友》写作一篇名为《我的生活介绍》的短文。海伦·凯勒感到不自信,但在莎莉文的鼓励之下,她坚持写完了。
1893年10月,海伦·凯勒与莎莉文一同去宾夕法尼亚的休尔顿市,并拜入拉丁语学家艾伦门下,开始固定学习拉丁语和算术。在此之前,海伦·凯勒都在自学希腊、罗马和英国的历史。
1894年,海伦·凯勒出席了“美国聋人语言教学促进会”第一次会议,并于同年10月进入纽约的莱特—赫马森聋人学校就读。在莎莉文的陪同下,海伦·凯勒用两年时间在这所学校提高了语音和唇读的能力,读完了《威廉·退尔》等外文作品,还修习了数学、自然、地理、法语和德语等课程。在纽约期间,她还结识了许多文坛大拿,诸如马克·吐温、霍姆斯博士等人。
1896年10月,海伦·凯勒进入剑桥女子中学学习,为进入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学院作准备。也是在这一年,海伦·凯勒接触到了新教会,并成为一名基督教信徒。1897年,海伦·凯勒从剑桥中学退学,并聘请剑桥中学的基思老师指导她进行大学预科学习。
1899年6月29日和30日,海伦·凯勒参加了哈佛大学德克里夫女子学院的入学考试,并于7月4日收到了录取通知书。但是,在家人的建议下,她决定先自学一年,打好基础再入学。1900年9月,海伦·凯勒正式成为了拉德克利夫学院的新生。1904年6月20日,海伦·凯勒以优异的成绩从拉德克利夫学院毕业,成为了首位获得文学学士的聋盲人士。
创作与社会运动经历
1903年,海伦·凯勒在《淑女画报》上连载自己的传记《我的一生》,并得到了人生第一笔稿费。
1906年,海伦·凯勒在马萨塞州州长的推荐下,成为该州盲人教育委员会中的一员。但是,她发现该委员会对推动盲人教育和其他事业发展的作用微乎其微,在五个月之后提出了辞职。虽然辞去了这份工作,但是海伦·凯勒一直秉承着为盲人事业作贡献的信念,并且认为呼吁社会支持能够助推其发展。为此,海伦·凯勒开始四处演讲,后来还因此被称为冰心教育家。
1908年,海伦·凯勒出版了文集《我感知的神奇世界》,该书原载于《世纪杂志》中,收录了《谈手》《理智与情感》《我的梦》等记录个体生命感悟文章和诗歌。
次年,为消除因社会阶级和不平等引发的社会悲剧,海伦·凯勒加入了麻萨诸塞社会主义党,成为一名社会主义者。在该协会中,海伦·凯勒参加了各种为盲人服务的社会工作,并在其中宣扬个人的社会理想,主张工人运动和妇女参政。此后,她一直是社会主义左派阵营的成员,后来还加入了世界产业工人联盟。
1913年,海伦·凯勒与莎莉文到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演讲,适逢威尔逊总统就职前夕,海伦·凯勒受联合通讯社邀请,向公众报导总统就职典礼的全过程。
1914年1月,海伦·凯勒首次横越美国大陆开展旅行演讲,这次的演讲从加拿大渥太华和俄亥俄州,转往英国伦敦,再回到美国密歇根州,最后由明尼苏达州、爱荷华等地一路向中西部前进。同年10月,海伦·凯勒第二次横越大陆旅行演讲。
1915年,海伦·凯勒与团队创办了“海伦·凯勒国际”,目的是协助各国政府开展防盲运动,并为眼部疾病防治提供医疗技术支持。并且,该协会还积极扶持盲童教育,以及协助成年盲人复明或获得独立工作的能力。
随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目睹了诸多由战争酿就的社会悲剧,收到上千封来自欧洲的求援信的海伦·凯勒成为了坚决的反战者,认为应该避免让美国卷入战争之中。于是,从1916年开始,她便与莎莉文前往堪萨斯州、密歇根州周、内布拉斯加州等地做反战演讲。
1918年1月,海伦·凯勒出版了文集《走出黑暗:关于视力与社会视觉的散文、信件和演讲稿选集》,在其中传递自己的社会主义理想。这年冬天,海伦·凯勒还拜访了著名影人查理·卓别林。
1920年,海伦·凯勒向国家有色人种促进协会捐款100美元,并附信为黑人争取权益。随后,该协会的刊物《杂志》上刊登了这则消息。那时,虽然《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业已颁布五十余年,但是因种族隔离制度和其他政策的存在,黑人还是深处社会压迫之中。在这样的社会中,海伦·凯勒公开支持有色人种的自由和权利斗争,是比较激进的行为。
1919年,法兰西斯·米拉决定将海伦·凯勒的自传《我的一生》改编为电影《救济》,并且邀请她本人出演。参演完《救济》之后的海伦·凯勒曾短暂涉足演艺圈。1920年—1924年间,海伦·凯勒和莎莉文进入波多大厦的杂耍剧院客串演出和开展演讲,并当众解答观众们的疑问。他们一开始是在纽约、新英格兰或加拿大巡演,后两年则是在美国国内演出。
1921年,美国盲人机构成立,但是经营状况并不佳。于是,1924年该机构成立了盲人基金会,邀请海伦·凯勒为创办盲人学校和发展盲人福利事业参与社会募捐工作。同年,海伦·凯勒成立海伦·凯勒基金会。此后三年间,海伦·凯勒在美国的123个城市参加了249场集会,向超过20万听众发表募捐演讲。这些演讲为盲人基金会募集了大量资金,并且得到了当时的总统约翰·柯立芝的支持。
1927年,海伦·凯勒出版了自传《我的信仰》,在其中讲述自己所信奉的基督教及斯维登堡思想。两年后,她又出版了自传《中流》,在其中记录自己从哈佛大学毕业之后的见闻。
1931年4月,海伦·凯勒受邀出席第一届世界盲人大会。1932年12月,海伦·凯勒成为美国盲人基金会理事会的重要成员。
1933年,海伦·凯勒受《大西洋月刊》特邀,开始写作散文《假如给我三天的光明》。在这篇文章中,海伦·凯勒设想了自己重获光明之后的生活,向广大读者传递顽强意志和奋斗精神。1938年,海伦·凯勒将她在1926—1937年间写作的日记整理成自传合集《海伦·凯勒日记》,并出版。
1943年1月,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海伦·凯勒到全美各大军方医院慰问盲、聋及其他残疾退伍军人。
1946年,海伦·凯勒成为美国海外盲人基金会的顾问,并首次为支持该基金会做环球演讲。这次演讲途经伦敦、巴黎、意大利、希腊和苏格兰等35个国家和地区。两年后,她又以美国海外盲人基金会的代表的身份访问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此间,她竭力争取在世界各地创办盲人学校。
晚年经历
1955年6月,海伦·凯勒被授予哈佛大学的荣誉学位,她是首位获此殊荣的女性。11月,美国波金斯学校为赞颂为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人们树立了一块匾额,并邀请海伦·凯勒为匾额揭幕。而匾额上刻着:纪念海伦·凯勒和安妮·莎莉文。12月,海伦·凯勒出版了最后一部传记《我的老师》,在其中深情追忆其师莎莉文。在撰写该书期间,海伦·凯勒曾耗费大量时间去收集她与莎莉文的笔记和往来信件等重要资料,但这些资料大部分在一场火灾中被烧毁了。但海伦·凯勒还是坚持完成了写作,将其作为礼物献给恩师莎莉文。
海伦·凯勒毕生的精力献给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得到诸多国家政府的嘉奖。1959年联合国发起“海伦·凯勒”世界运动,并成立“海伦·凯勒八十诞辰纪念财团”,救济低度开发国家盲人,同时成立“海伦·凯勒国际奖”,每年颁奖给世界各国对盲哑教育有功的个人或团体。
1960年6月27日,海伦·凯勒度过80岁生日,美国海外盲人联盟为她主办庆祝仪式,并且,纽约市长决定把每年这一天定为“海伦·凯勒纪念日”。
1961年10月,海伦·凯勒中风,无法参加任何活动。1964年,海伦·凯勒因其文学成就和社会成就备受瞩目,并被林登·约翰逊总统授予总统自由勋章,但她因病未能出席颁奖仪式。1965年,海伦·凯勒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十大英雄偶像。1968年6月1日下午,海伦·凯勒在美国康乃狄克州的家中逝世,享年88岁。
相关人物
父亲亚瑟·凯勒
海伦·凯勒的父亲亚瑟·凯勒是南北战争时期南部邦联军中的一名上尉军官,退伍后成为北阿拉巴马报社的一名编辑。亚瑟·凯勒的父亲卡斯珀·凯勒是一位盲人教育家,母亲是拉斐特将军府上一位幕僚的女儿。海伦·凯勒是亚瑟·凯勒与第二任妻子凯蒂·亚当斯的诞下的孩子。1896年8月19日,亚瑟·凯勒病逝。
母亲凯蒂·亚当斯
海伦·凯勒的母亲凯蒂·亚当斯出生于亚拉巴马州塔斯甘比亚镇的一个名门望族中,并且是当地有名的美人。后来,凯蒂·亚当斯嫁给了比她大二十余岁的亚瑟·凯勒,成为其第二任妻子。两人育有三个子女,海伦·凯勒和她的妹妹、弟弟。在海伦·凯勒患上眼疾和耳疾之后,凯蒂·亚当斯耐心地教育她,并且四处为她寻找医生和老师,这为海伦·凯勒后续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21年6月,凯蒂·亚当斯病逝。
恩师安妮·莎莉文
1866年4月14日,安妮·莎莉文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一个贫苦家庭。5岁时,莎莉文患上沙眼病,因没有及时得到医治失去大部分视力。1880年10月,莎莉文进入柏金斯盲人学校学习。此间,莎莉文接受了两次眼部手术,恢复了部分视力。1887年3月3日,海伦·凯勒与从盲人学校毕业的莎莉文相识,并向莎莉文学习文化知识和思想观念。此后,海伦·凯勒一直跟随莎莉文学习知识和参加活动,逐渐成为了一个温和、有思想的人。在海伦·凯勒在哈佛大学期间,莎莉文一直陪伴她上课,并用手指语和盲文给她翻译授课内容。而海伦·凯勒毕业后,莎莉文也依旧与她一起参加社会活动和巡回演讲……莎莉文直到1936年10月19日离世,都陪伴在海伦·凯勒身边,鼓励、支持和帮助她学习。
恋人彼得·费根
海伦·凯勒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反战演讲并未取得实质性的成功,她为此倍感失落。这时,她得到了《波士顿先驱报》记者彼得·费根的安慰。费根很快学会了“手指语”,并将看到的信件、文章写在海伦·凯勒的手上。深受触动的海伦·凯勒很快与费根坠入爱河。1916年11月,彼得向海伦·凯勒求婚,二人在波士顿领取了结婚证。但是,在海伦·凯勒的母亲凯蒂·亚当斯的反对和阻断下,这桩婚事取消了。
主要作品
文学作品
参考文献:
衍生作品
参考文献:
写作特点
自传色彩
海伦·凯勒的作品大多是传记和演讲集,唯一的散文作品《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也是用自传体写成。所以,她的作品多以记录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社会见闻为题材,以传递自己的生命理想和社会主张为目的,带有鲜明的自我揭露和自我剖析特色。例如,在《我的信仰》中,海伦·凯勒追溯了自己接触基督教的始末和信仰基督教的缘由,并展现了基督教新教会中的流行思想——斯维登堡思想。又如,在《中流》中,海伦·凯勒记录了自己从哈佛大学毕业之后的社会经历。
生命意识
海伦·凯勒一生经历坎坷,但她却从未想过放弃和命运抗争的机会。她的作品大多书写了自己的奋斗历程,体现了对生命的喜爱,从中传递出来的思想带动了很多人。包括在以想象为主的散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海伦·凯勒都预设了自己的生命历程:“这些注定要死的人是如何想方设法度过他最后几天或最后几小时的呢?……”,并规划了个人奋斗之路,将珍重生命的意识体现到极致。
诗意浪漫
在创作时,海伦·凯勒惯用柔婉的笔触描述自己的生活,其间不乏很多真切的独白。海伦·凯勒的自传中,多次出现“明媚的春光透过门廊上茂密的金银花藤蔓洒在我的面庞”“不知你可曾在浓雾弥漫的大海上航行过”“她就是那个来引导我认识真理,带给我光明和爱的人”等真挚的语句。甚至,海伦·凯勒的散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都是以假设和想象为前提写作的,文忠寄托了海伦·凯勒对重获光明的渴盼,以及重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美好愿景。可见,诗意浪漫也是其创作的一种显著特征和重要风格。
思想主张
社会主义思想
海伦·凯勒是一名社会主义者。她认为,因病丧失视听能力的人生悲剧泛现于因家庭贫困而没有得到及时诊治的幼童群体中,而因社会资源分配不均导致的贫困则是罪恶之源。所以,海伦·凯勒指出,社会阶级制度掌控着人们的命运,进而主张消除社会上的不平等,并成为了一名左派社会主义者,先后加入了麻萨诸塞社会主义党和世界产业工人联盟,并撰写《我是如何成为一名社会主义者》和《我为什么要加入IWW》等文章阐述自己的心路历程和思想主张。
荣誉奖项
个人荣誉
文学成就
海伦·凯勒的处女作《我的生活》问世后,在美国引发较大轰动,并被马克·吐温等著名作家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无与伦比的杰作”。数百年间,该书出版的版本超过百余版,被翻译成多个国家的语言远销海外,被誉为全球第一励志书。
美国《时代周刊》认为,海伦·凯勒的代表作散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伟大的经历和平凡的故事完美的结合,而海伦·凯勒堪称人类意志力的伟大偶像。2020年4月,《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被列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
人物评价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声称海伦·凯勒是“世界第八大奇迹”,他曾经说过:“19世纪出了两个杰出人物,一个是拿破仑,另一个是海伦·凯勒。如果说拿破仑是战场上的胜利者,是叱咤于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乱世枭雄,那么,海伦·凯勒则是生活中的勇士,是拒向命运低头、立志驱除人生黑暗的光明使者。”
美国著名政治家、外交家和作家安娜·罗斯福在海伦·凯勒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写到:“人类精神的美一旦被认识,我们就永远不会忘记。在她的生活和生活乐趣中,凯勒小姐给我们这些没有那么多困难需要克服的人们上了永远不能遗忘的一课——我们都希望这部书有越来越多的读者,让她的精神在越来越广的范围内传播。”
社会改革家厄普顿·辛克莱称海伦·凯勒为“美国最著名的盲女——她比大多数眼睛正常的人看到的更多”。
人物纪念
1954年,反映海伦·凯勒生活和工作的纪录片《不可征服的人》在美国上映,引起巨大反响。
1971年,海伦·凯勒国际(海伦·凯勒于1915年帮助建立的机构)宣布6月1日为海伦·凯勒日。1980年6月19日,吉米·卡特总统发布了第4767号公告,宣布1980年6月27日即凯勒诞辰100周年为海伦·凯勒日,是一个“有仪式、节目和活动”的日子,以此表达对海伦·凯勒的崇高敬意。
2003年3月17日,美国亚拉巴马州发行了一枚海伦·凯勒纪念币。该币中央铸着海伦·凯勒的肖像,旁边用英文和布莱叶盲文书写了海伦·凯勒的名字,该纪念币是美国第一个有盲文的硬币。
2009年10月,海伦·凯勒的铜像入驻美国国会大厦。这个铜像截取自好莱坞拍摄的影片《奇迹创造者》中的一个经典的镜头,展现了海伦·凯勒第一次和外界交流的那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时刻。这是入驻国会山名人堂的第一位美国残疾人铜像,也是第一尊儿童雕像。
参考资料
海伦·凯勒:奇迹缔造者的一生.中国青年网.2023-05-14
敞开的门:海伦·凯勒小品短语录.opac.zju.edu.cn.2024-01-06
Search results for: the open door.www.afb.org.2024-01-06
海伦·凯勒.豆瓣.2023-05-18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首次向全国中小学生发布阅读指导目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3-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