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貘
马来(学名:Acrocodia indica),是貘科貘属的一种食草动物。体长1.8-2.5米,体重250-540千克,站立时肩高0.9-1.1米,尾长小于10厘米。马来貘是貘科动物中体型最大的动物,同时也是东南亚雨林中最大的食草动物。成年个体有独特的颜色,它们的前半身和后腿是黑色的,而两者之间,从后背延伸到尾巴的地方为白色,类似于马鞍的形状。新生马来貘身上只有白色的条纹和斑点,大约需要6个月才能完全消失。马来貘的平均寿命约为30年,最长有着36.5岁的记录。
马来貘主要分布在越南南部、柬埔寨南部以及缅甸南部,在泰国达克、苏门答腊岛的南部和中部以及马来半岛上也有分布。马来貘为陆生生物,栖息地位于热带,喜欢潮湿的森林。可以在雨林、丛林、初级森林以及次级森林的森林边缘和开放的农业区,如成熟橡胶种植园活动。马来貘会排出未消化的种子,这对于栖息地的植物非常有益。
根据2010年以来的调查,马来貘的种群数量呈现减少的趋势,栖息地被破坏是马来貘面临的主要威胁,人类的捕猎也会很大程度地影响其物种数量。马来貘2014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濒危(EN)。
形态特征
马来貘有大而健壮的体型,体长1.8-2.5米,肩高0.9-1.1米,体重250-540千克。雌性个体比雄性重25-100千克。马来貘是貘科动物中体型最大的动物之一,同时也是东南亚雨林中最大的食草动物之一。马来貘耳边缘有白毛,眼睛小且圆,并不灵活,延伸的鼻子和上唇形成长鼻。后脑部分和后颈处的皮肤有2-3厘米厚,起保护作用。尾长小于10厘米,尾巴短而粗硬。马来貘前脚有四趾,后脚有三趾,但因为前脚的第四趾不着地,故马来貘的足迹只有三趾。
马来貘成年个体有独特的颜色,它们的前半身和后腿是黑色的,而两者之间,从后背延伸到尾巴的地方为白色,类似于马鞍的形状。这样的颜色可以与周围的环境混淆,使其看起来更像岩石,从而迷惑捕食者。新生马来貘并没有像成体一样的颜色,它们身上只有白色的条纹和斑点,大约需要6个月才能完全消失。偶尔也有黑化的个体出现并被观察到。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马来貘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地区,如越南南部、柬埔寨南部以及缅甸南部等。马来貘的分布使其形成了三种相对不同的亚群体,即栖息在泰国西部和马来半岛的群体、泰国缅甸边境的群体以及栖息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的南部和中部的群体。有研究声称在加里曼丹岛也曾有马来貘的分布,但已灭绝,需要进一步深入地研究以证实。
栖息环境
马来貘为陆生生物,栖息地位于热带,喜欢潮湿的森林。它们可以在雨林、丛林、初级森林以及次级森林的森林边缘和开放的农业区,如成熟橡胶种植园活动。它们可能在被砍伐的森林中觅食,但前提是周围有可提供庇护的完好的森林。虽然马来貘被报道在海拔2000米的地方生存,但实际上它们的物种数量与海拔成反比,即在较低山谷处的数量更多。在靠近或远离森林边缘处,马来貘的数量是相似的。
生活习性
觅食习性
马来貘是选择性食草动物,有条件的情况下选择高质量的食物,可以以超过122种植物为食,如以树叶、芽、茎、树皮,香草、缓慢生长的多肉植物、灌木、水果、草本植物、块茎以及水生植物为食,水果是其主要食物之一,会捡拾掉落在地上的水果吃。马来貘并且不会集中在某一特定的地点觅食,相反,它们会沿锯齿路线行进,在途中觅食。为了获得理想的树叶,会折断细枝,推倒树干。
马来貘一天约进食自身体重4%-5%的食物,在妊娠、哺乳或幼年时期需要更多的食物。它们还会摄入大量含液化剂的植物以帮助它们润滑消化道。马来貘的长鼻在觅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将树叶送入它们嘴中。马来貘嗜盐,可以行进约5千米的距离寻找盐。
领地行为
马来貘的领地范围可达10-25平方千米,雌性的领地范围大于雄性。马来貘对于领地容忍度很大,可以接受重叠的领地区域。在高质量的栖息地,种群密度可达每平方千米0.3-0.44只个体。平均一只个体每天行进直线距离0.32千米。
节律行为
马来貘是夜行动物,活动高峰期在19时左右,这个时间是它们的天敌苏门答腊虎不活跃的时候。但和完全的夜行动物相比,马来貘的活动时间更靠前,在未受干扰的森林中更倾向于在黄昏活动。在泰国雨季,马来貘会选择干燥的龙脑香林和混合落叶林生存,在旱季时迁移到常绿林以躲避林火,并解决食物短缺问题。
交流与感知
马来貘视觉很差,但有敏锐的嗅觉和良好的听觉,这使得它们在灌木丛下也可以以较快的速度行进。在两个个体第一次见面时,它们会互相嗅并进行身体接触。马来貘只能发出口哨声、滴答声和打嗝声,通常在恐惧或疼痛时发声以安慰同类,或在交配时警告同类。
其他行为
在现有的貘科动物中,马来貘水性最弱,但它们也会寻找沼泽和河流以便游泳,还会在身上裹满泥巴以防昆虫叮咬并躲避高温。
生长繁殖
马来貘在繁殖期是“一夫一妻制”,通常在每年的5月或6月繁殖。雄性会释放气味信号或视觉信息吸引雌性。有时候马来貘会在较浅的水域中交配,雄性可能会在交配前进行很长时间的求偶工作,比如追逐等。此外,雌雄个体会咬对方的侧腹并发出喘息或口哨声。
马来貘平均每两年产一只幼崽,双胞胎很少见。雌性妊娠期持续390-410天,马来貘的幼崽生长非常迅速,健康的幼崽在出生后1-2小时就可以站立,第一次喂奶在出生后2-5小时,一天会喂奶4次。幼崽2周时就会开始吃固体食物,3周时就可以游泳。所有的照料和保护均由雌性个体进行,直到幼崽独立生存,尽管在幼崽3个月大之后雌性的照料会减少。幼崽一般跟随雌性活动,而不是躲藏起来等待,通常幼崽会跟随母亲休息、觅食以及游泳。马来貘幼崽在出生6-8个月后断奶,当雌性产下新的幼崽后,原先的幼崽才会独立生活,但这个时间也可能更长。
马来貘个体在约30个月大左右时达到性成熟,雄性稍晚于雌性几个月。在雌性性成熟后,雌雄个体会在雌性28-32天的发情周期内至少交配一次。马来貘的平均寿命约为30年,最长有着36.5岁的记录。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根据2010年以来的调查,马来貘的种群数量呈现减少的趋势,在过去的三代,即大约1975年-2011年间,物种数量减少了超过50%。位于苏门答腊岛的马来貘种群数量持续减少,泰国的物种数量较为稳定,位于马来西亚和泰国南部的物种数量是最多且最具弹性的。
致危因素
马来貘最主要的威胁来自于栖息地的破坏以及人类的捕杀,其原本栖息的森林变为农业区以及人类活动区,栖息地逐渐减少和分裂,被改造为棕榈种植园和其他供人类活动的场地。这样将森林开发为单一作物种植园的行为会对马来貘的物种数量产生严重的破坏。苏门答腊岛还存在非法的木材砍伐以及雨林破坏。一些原住民会猎杀马来貘以供食用,泰国也有一些出口和走私的行为。捕猎的主要是柬埔寨、越南以及一些泰国的猎人。
保护级别
马来貘于2014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濒危(EN)。
主要价值
马来貘的肉可被食用,但并不美味。但由于其受法律保护,所以它的肉在市面并不流通。马来貘也是种子传播者,对于栖息地的植物非常有益。
参考资料
Tapirus indicus.Animal Diversity Web.2023-05-12
Acrocodia indica (Desmarest, 1819).col.2024-08-02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中文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管理局.2024-08-06
Tapirus indicus Desmarest, 1819.gbif.2023-05-12
Malayan Tapir.zoo.2023-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