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希罗多德

希罗多德

希罗多德(约前480年─前425年)是古希腊作家和历史学家,被誉为西方文学的奠基人和人文主义的杰出代表。他最著名的作品是《历史》,这部作品详细记述了希波战争的始末,以及希腊、北非和叙利亚地区的历史和民俗。希罗多德是第一个进行系统调查历史事件的作家,因此被称为“历史学之父”。他的作品主要涵盖了著名国王和战役的生活,如马拉松战役、热门波利战役、阿尔忒弥斯战役、萨拉米斯战役、普拉泰亚战役和迈卡利战役。除了主题内容,他的作品还提供了文化、民族、地理和历史背景,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额外信息。

希罗多德的作品曾因包含“传说和幻想的故事”而受到批评。同时代的历史学家修昔底德指责他编造故事以供娱乐。然而,希罗多德解释说他所报道的是他亲眼所见和被告知的。现代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已经证实了《历史》中相当一部分的内容。希罗多德的作品成为西方文学史上第一部完整流传下来的散文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希罗多德于前425年去世,享年55岁。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从古罗马时代开始,希罗多德就被尊称为“历史学之父”,这个名称也一直沿用到今天。大约在公元前484年,希罗多德诞生在小亚细亚半岛西南海滨的一座古老的城市。那是古希腊人早年向海外开拓时建立的一座殖民城市。希罗多德的父亲是一个拥有豪富的奴隶主,他的叔父是本地一位著名诗人。希罗多德从小学习勤奋,酷爱史诗。当时,他们城邦的统治者是一个通过阴谋篡夺了政权的家伙。成年后的希罗多德随叔父等人积极参与推翻篡位者的斗争。斗争遭到镇压,他的叔父被杀,他被放逐。后来,篡位统治者被推翻,他一度返回故乡。不久,又再度被迫出走,从此再没有回去过。

开始游历

大约从30岁开始,希罗多德开始了一次范围广泛的旅游,向北走到黑海北岸,向南到达埃及最南端,向东至两河流域下游一带,向西抵达亚平宁半岛西西里岛维持生活,他还长途行商贩卖物品。每到一地,希罗多德就到历史古迹名胜处浏览凭吊,考察地理环境,了解风土人情,他还喜爱听当地人讲述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他把这一切都记下来,并一直随身带着。公元前445年前后,希罗多德来到了希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雅典。当时的雅典,经历了希(腊)波(斯)战争,政治经济都获得了高度发展,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学术文化更是称雄于希腊世界。希罗多德感到异常兴奋,他积极参加各种集会和政治文化活动,并很快同政治家伯里克利、悲剧家索福克勒斯等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一次他写的诗还得了奖。赢得了大家的赞誉。

准备写作

希罗多德崇拜雅典的民主政治,对于不久前结束的以雅典为首的希腊城邦,在希腊波斯战争中打败奴隶制大国波斯的侵略,十分钦佩,他不停地向有关的人打听战争的各方面情况,收集了很多的历史资料。公元前443年春季,雅典人在意大利南部的塔兰托湾沿岸,建立了图里翁城邦,希罗多德跟随雅典移民到了那里,成了这个城邦的公民。他开始将主要精力用来写作《历史》。

离开人间

可惜的是《历史》并没有最终完稿,希罗多德于公元前425年离开了人间。

主要作品

主要成就

历史成就

希罗多德的《历史》在希腊历史学史上是第一部堪称为历史的著作。全书按内容基本上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叙述了黑海北岸的色雷斯人、希腊城邦及波斯帝国的历史、地理、民族和风俗习惯等,并记述了波希战争爆发的原因。第二部分,主要记述希波战争的经过和结果,从小亚细亚各希腊城邦举行反对波斯的起义,一直到公元前478前希腊人占领塞斯托斯城为止。后来又有人把全书分成九卷,还根据当时的惯例,用古希腊神话中掌管文学和艺术的九位缪斯女神的名字,给各卷命名,所以这部书有时又被称作《缪斯书》。《历史》内容丰富,非常生动地叙述了西亚、北非以及希腊等地区的地理环境、民族分布、经济生活、政治制度、历史往事、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名胜古迹等,为我们展示了古代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民族生活图景,宛如古代社会一部小型“百科全书。”希罗多德从史诗、官府档案文献、石刻碑铭和当时多种著作中,获取了很多资料,更多的是利用他亲身游历和实地调查采访所获得的大量资料。《历史》是西方历史学上的第一座丰碑,为西方历史编学“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治学态度

希罗多德对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的记叙分析有可取之处。关于波希战争,他谴责波斯远征希腊,说波斯“不应当再贪求任何其他土地,不应当再奴役那些丝毫没有招惹它的人们。”认为波斯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它的军队成份太复杂,外加外线作战的困难。雅典之所以获胜,是因为它实行民主政治,每个人都“尽心竭力”为自由而战。希罗多德推崇希腊,称颂雅典,向往奴隶主民主政治,但并没有对波斯一概否定。他反对的只不过是波斯人入侵希腊的不义之举,反对它的君主制度。因此有时他甚至把波斯描绘成英雄的国度,并对它的文化作了选择和歌颂。 《历史》中首次提到了“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历史》记载,约公元前522年,波斯国内集中商议选择政治形式时,有三派分别主张采用民主政治,贵族政治和君主政治,三种意见,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在激烈的争论中,一个名欧塔涅斯的波斯人说:“人民的统治的优点首先就在于它的最美好的名声,那就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希罗多德比较重视古代东方的文明和它对希腊的影响。《历史》中记载埃及的太阳历比希腊的历法准确;希腊字母是从腓尼基人那里学来的;希腊人使用的日晷最早是由巴比伦人发明的,等等。《历史》的文学价值也很高,它常常被认为是西方第一部著名的散文作品。

写作笔法

希罗多德采用了一种在东方文学中常见的结构形式,即在大故事中套小故事,环环相扣,变化无穷,具有迷人的魅力。他还很善于刻画人物,他笔下的国王、大臣、政治家、学者、士兵等等,大多性格鲜明,形象生动。如第一卷,描绘希腊政治家梭伦和吕底亚王克洛斯相见的对话,鼠目寸光的吕底亚王和聪颖贤达的梭伦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得惟妙惟肖。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希罗多德的《历史》,许多地方还带有天命论和宿命论色彩,并且其中也夹杂了许多不足为据的神话传说和无稽之谈,但是,他首创了历史著作的体裁,并为后世保存了大量珍贵史料,其中有些已被近代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的研究或成果所证实。

希罗多德无愧于“历历史学之父”的光荣称号。

写作态度

希罗多德在整个写作过程中,始终表现出了执着的求真精神和严格的批判态度。他认为历史就是对过去的研究,其中包括两个基本要素:一是“证言”(或曰证据),即对事实的忠实陈述,不是史诗或戏剧中的中国神话;二是对事实真相的探究。他从各个方面广泛地搜集各种文字的和口头的资料,包括祭司、旅行家、事件目击者等留下的各种记载和描述,也包括各种官方的和私人的文献,把一切他认为有价值的事情都当作历史写作的素材。尽管他在某些地方失于轻信,但是他仍不愧为那个时代少有的、具有批判精神的人。他曾在著作中写道:“我的责任是报道人们所说的一切,但我自己不一定就相信这些全是真实的。我的这项声明适用于我的全部著作。”

他在处理史实的过程中,往往把有关同一事件的不同说法或者记录进行核对,互相参证,并明确地告诉读者:哪些是毋庸置疑的,哪些是可能的,哪些是不可能的,哪些是有争议的、需要暂时存疑的。有时为了证明自己的记述的可信性,他就让历史人物自己说话,并在后面加上自己的简要评注。他的这种诚信不欺的治学态度,正是他那种求真精神的直接反映。

史学价值

通过《历史》我们可以看出:希罗多德在搜集史料和考证史料方面是一位严肃认真、态度严谨的学者,而在叙事抒情方面又表现出诗人的风范,兼有学者和诗人两者之长。他用爱奥尼亚方言、采取散文的形式进行写作,词汇丰富、文笔华美;叙事简明扼要,文章晓畅可颂且有韵致;同时他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故事插叙的描写手法,堪称语文大匠。特别是他对温泉关战役和萨拉密战役的描写,真是气势恢宏、有声有色,是古典历史名篇中的上乘佳作。因此,《历史》一书不仅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而且具有高度的文学价值。更重要的是,它还开创了西方历史写作中的叙述体体裁,成为西方历史著作的正宗。

学术思想

希罗多德不仅是一位历史学家,而且还是一位进步思想家。他推崇希腊,称颂雅典,向往奴隶主民主政治。在波希战争问题上,他站在希腊的立场,斥责波斯王的侵略行动,指出其蹂躏他国领土的不义之举。在希腊各邦中,他尽力讴歌的是雅典。他十分推崇雅典的民主政治,热忱歌颂它的民主自由与权利平等。他认为之所以雅典人作战英勇,能打败敌国,原因是雅典公民享有广泛的民主自由,每个人都是为自由而战。

希罗多德虽然称颂雅典,向往奴隶主民主政治,但他对波斯并非一味仇视。他所反对的只是波斯入侵希腊的不义之举,他对波斯的文化也是持赞扬态度。

希罗多德在欧洲史坛最先对史料采取了一定程度的分析批判态度,而不是盲目相信一切传闻。他创造了叙述历史的新方法,把记载史实和加以阐释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于历史事件,希罗多德并没有首尾一贯地解释发生的原因,时而诉诸神的意志和命运,时而认为取决于个别人物的才能,也有时借助于对历史或地理情况的分析。希罗多德虽然推崇雅典民主,但充分肯定古代亚非人民的文化成就。

研究目的

希罗多德研究历史、撰写史著,目的在于训世教诲,即用历史事实来进行道德规范教育。他认为:国家的兴盛和人事的成败都是有迹可循的、因果报应是丝毫不爽的。他的这种重视历史的垂训作用的观点和做法,对后来西方历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希罗多德在《历史》的一开头,就明确地说明了他研究历史的目的:“在这里发表出来的,乃是哈利卡纳苏斯人希罗多德的研究成果。他之所以要把这些研究成果发表出来,是为了保存人类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使之不致因为年代久远而湮没不彰;是为了使希腊人和异邦人的那些可歌可泣的丰功伟绩不致失去其应有的光彩,特别是为了要把他们之间发生的战争的原因记载下来,以永垂后世。”

希罗多德撰写《波希战争史》,不仅是为了记述希波战争本身的过程,而且也是为了寻找战争中发生的历史事件的原因;而寻找历史事件的原因的目的,又是为了对人们进行教育。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赞美,是他这种观点的具体体现;民主政治优于专制统治,这是他想对世人进行教育的中心内容。在他看来,波希战争实际上就是雅典的民主政治与波斯的独裁政治之间的战争;雅典之所以击败波斯帝国,主要就是因为雅典的公民享有民主和自由,而波斯则是一个专制国家。

通过叙事的手段来表达历史事件、特别是战争和政治动荡的社会原因,这是希罗多德为西方历史学树立的一个榜样,后来成了一个长期被坚持的传统。值得注意的是,希罗多德的历史观中虽然有宿命论的成分、相信命运和神意等超自然力量的作用,但是他在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时,仍然立足于人类本身的活动和动机。尤其可贵的是,他在最后一节中着重指出:一个民族的勇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

取材广泛

希罗多德撰写的《历史》取材广泛、规模宏大、史料充实、内容丰富,是一部“通史”之作。希罗多德写作的主题是波希战争,但是他并没有将此书写成战争史或军事史。他以极其广阔视野,不仅叙述了希腊的状况,而且把他当时所知道的整个“世界”的历史状况都纳入了自己的写作范围。在他的著作中,埃及巴比伦叙利亚、波斯、西徐亚的历史和文化都占有相当多的篇幅。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对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都一视同仁:他不仅盛赞希腊文化的辉煌,而且明确指出这些古代东方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长处、对所谓的“蛮族”文化应当给予充分的尊重,不应该互相抱有偏见或者相互歧视。希罗多德还认为,波希战争实际上是希腊文化和古代东方文化之间的冲突,不了解这两种文化的特征,就无法深刻理解这场文化冲突的真正因果所在。因此,他在著作中不仅记述了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内容,而且叙述了各国各地区的地理形势、经济生活、民情风俗、宗教信仰等等,几乎无所不包。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希罗多德的《历史》实际上是一部把文化史和描述性社会学结合在一起的“百科全书”,它不仅是西方历史学的奠基之作,而且也是西方历史上第一部文化史著作。

人物评价

希罗多德在史学上首先采用了历史叙述的形式,创立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的历史编纂方法。其特点是以历史事件为中心,记事系统连贯,叙述生动有趣,把历史真实性与描写艺术性结合起来,为后世的历史叙述体奠定了基础,至今仍被西方奉为正宗,成为编纂历史的通用体裁。

希罗多德目光远大,胸襟开阔,表现了对历史的远见卓识。首先他把目光投射到希腊以外的世界。他所写的是波希战争,实际上涉及到当时希腊人听知的世界范围。他十分重视东方诸国的文化,表现了不少明智的见解。他甚至认为东方是一切文化的摇篮,哲学思想、宗教信仰,以至日常生活习惯,他总是对东方的“舶来品”感到神往。

希罗多德能注意考证史料,辨别真伪,在西方历史学上最先使用了批判方法。在他以前的历史记载很杂乱,他比较各家记载之异同,从中别除不可信的东西,为历史学的发展开拓了新局面。

由于所处时代的局限性,希罗多德在书中也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自我矛盾。譬如:在估量史料和处理史料时,他充分表现出了“求真存疑”的批判精神;在分析历史原因时,他坚持人本主义立场;但是在历史观上,他仍然保留了相当多的宿命论的痕迹。他相信人世间的一切确实都由一个超自然的主宰力量操纵着,相信神的启示及其发出的各种预兆,相信奇迹、预言、幻象、梦兆、占卜等等。他在书中提到征兆的地方多达35处。

有时为了神的荣光,为了宣扬自己的伦理道德观,希罗多德竟然不顾历史的真实性原则。譬如:他在第1卷的第29~33节中,有声有色地描述了吕底亚国王克洛苏斯与梭伦就“幸福观”进行对话的情景;实际上这段描写是不符合事实的虚构,因为梭伦赴小亚细亚半岛游历之事,发生在克洛苏斯当政前的三、四十年,这二人是不可能对话的。

然而瑕不掩瑜,《历史》是西方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历史著作,是世界历史文库中的瑰宝,希罗多德也无愧于马库斯·西塞罗赠予他的“历史学之父”的美名。

人物争议

史学争论

究竟是先完成前半部,还是先完成后半部?对这个问题,史学界历来多有争论。大多数学者认为,希罗多德的写作活动延续了数十年之久:原先他只是同其他纪事家一样,撰写了若干片断的有关古代东方各国的纪事;后来他来到雅典,受到雅典文化气氛的影响,才立志要把波希战争的经过记载下来;当他成功地描述了希波战争的事迹之后,又把自己以前的旧作加以整理、与有关希波战争的叙述汇编在一起、经过加工通顺、再加上导言,于是就完成了这部不朽的传世之作。这部著作前后体例的转换及其成书过程,正是希罗多德从一个普通的纪事家发展成为一个真正的历史学家的具体写照。

参考资料

希罗多德:尴尬的“历史学之父”.澎湃新闻.2024-05-19

细节也可以改变历史进程-武义新闻网.武义新闻网.2023-12-09

希罗多德历史(上下).豆瓣读书.2024-04-17

希波战争史.豆瓣读书.2024-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