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地貘
低地(学名:Tapirus terrestris)为貘科貘属的一种动物,别名南美貘,巴西貘。低地貘分布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以东的地区,包括阿根廷、玻利维亚、巴西等地。低地貘是南美洲最大的陆生哺乳纲,其适应能力很强,几乎能适应南美洲大陆的任何生境,包括湿地、热带草原、干燥森林、雨林、红树林和高山,其主要栖息地为潮湿、湿润或季节性淹没的地区。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低地貘的寿命通常为35年。
成年的低地貘体重为150-320千克,肩高77-108厘米,体长180-250厘米。低地貘全身深褐色,面部颜色较淡,耳朵具有独特的白色边缘。低地貘的食物多样,主要以果实、树叶、树枝和树皮为食,也会食用富含矿物质的土壤,以补充身体所需的矿质营养。低地貘能够穿越从沼泽到陡峭山坡的任何地形,且善于游泳,其白天会躲在森林中,晚上出来觅食。
低地貘的鲜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可被猎杀作为食物,其皮毛可制成皮革制品。低地貘在巴西已被驯化,可帮助人类拉犁耕田,并允许儿童骑乘,其还被饲养在全球许多动物园中。由于人类的过度捕猎、车祸事故的撞击、栖息地丧失以及其他动物的追逐,低地貘已经濒临灭绝。1975年,低地貘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I。2018年,又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易危(VU)物种。为保护低地貘的物种资源,阿根廷建立国家公园保护区、野生动物地下通道和立交桥。此外,一些地区也开始尝试引入低地貘种群。
亚种分化
根据分布地区的不同,低地貘有不同的亚种分化,具体如下:
形态特征
体型
低地貘是一种大型陆生哺乳动物,成年的低地貘体重为150-320千克,肩高77-108厘米,体长180-250厘米,雌性体长可达221厘米,雄性体长可达204厘米。
皮毛
成年低地貘的身体、头部和腿部呈统一的黑褐色,腹部颜色较浅,面部颜色较淡,耳朵具有独特的白色边缘。低地貘幼崽体色较深,身上有亮黄色或白色的纵向条纹,条纹与斑点交替出现,腹部呈白色,七个月后褪色。低地貘的皮肤是灰色的,部分被短而光滑的毛发覆盖,其鬃毛短而硬,且较长,颜色较深,从前额到肩部有一条狭长的条纹。
身体
低地貘的头骨有一个突出的矢状嵴,使头顶有一个从眼睛延伸到颈部的驼峰状突起,而短鬃毛则沿着矢状嵴突起。低地貘独特的鼻子和上唇形成一个树干状的鼻孔,鼻孔位于鼻尖处,其长鼻完全由软组织组成。低地貘的眼睛很小,与头部两侧齐平;耳朵呈椭圆形,直立,活动度不大, 耳尖为白色。与其他有蹄类动物相比,低地貘的口鼻部的骨骼和软骨明显减少,臼齿为长齿。低地貘的尾巴很短,后足有三个脚趾,前足有四个脚趾。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低地貘分布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以东的地区,包括阿根廷、玻利维亚、巴西、哥伦比亚、厄瓜多尔、法属圭亚那合作共和国、巴拉圭、秘鲁、苏里南、委内瑞拉等地。
栖息环境
低地貘是南美洲最大的陆生哺乳纲,其适应能力很强,曾经遍布南美洲安第斯山脉以东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几乎能适应南美洲大陆的任何生境,从海平面到海拔4500米的地方都有低地貘的踪迹,包括湿地、热带草原、干燥森林、雨林、红树林和高山,其主要栖息地为潮湿、湿润或季节性淹没的地区。低地貘喜欢生活在水边,尤其是河流附近,在植被茂盛、年降雨量为2000至4000毫米的地区种群密度最高。
生活习性
食性
低地貘的食物多样,包括超过200种植物,主要以果实、树叶、树枝和树皮为食。在亚马逊森林,低地貘主要生活在阿瓜哈莱斯(Aguajales)棕榈沼泽和盐碱地中,阿瓜哈莱斯沼泽中的植株以毛瑞榈(Mauritia flexuosa)为主,这种棕榈树的果实是低地貘的重要食物来源,尤其是在旱季。此外,阿瓜哈雷斯还有遍布溪流或小河,这些溪流或小河对低地貘来说非常重要,可起到体温调节的作用。低地貘的后肠可以有效处理低质量食物,因此也会食用富含矿物质的土壤,以补充身体所需的矿质营养,而亚马逊森林的盐碱地可以满足这一需求。
防御行为
低地貘能够穿越从沼泽到陡峭山坡的任何地形,且善于游泳,其夜晚觅食的特性可能有助于降低被捕食的风险。除了人类,低地貘的主要天敌是美洲虎,鳄鱼有时也会捕食低地貘。在受到捕食者的惊吓时,低地貘会逃到水边或最近的灌木丛中。如果被逼到无处可躲,低地貘会直接冲向捕食者。
日常活动
低地貘是典型的独居动物,虽然它们并不完全是夜行动物,但白天往往会躲在森林中,晚上出来觅食。但在交配季节和雌性低地貘带着幼崽迁徙时,它们经常会成对出现。低地貘视力有限,但嗅觉灵敏,其在通常情况下较为平和,但争夺配偶或保卫领地时,往往会表现出攻击性。
交流方式
低地貘会发出几种叫声,尖叫声用于表达恐惧、不安或痛苦,“咔嗒”声可能用来向同类表明自己的身份,尤其是在交配季节。其用鼻哼声表示攻击性,受刺激时会发出“哧哧”声。此外,低地貘还会通过排尿和面部腺体来划分领地边界。
节律行为
对上海市动物园圈养的4只低地貘不同季节的行为节律及场地利用情况进行研究,发现圈养低地貘在07:00-17:00的主要行为是休息、运动和采食,探索、刻板和乞食行为的不同季节日间活动节律存在显著差异。低地貘的休息行为有3个高峰(07:00-08:00、11:00-12:00、16:00-17:00),采食行为有2个高峰(09:00-10:00、15:00-16:00),其运动、刻板和社群行为的节律在不同季节间不同。圈养低地貘更倾向于利用室内场地,回避乱石区域,除乱石区域外,不同季节不同场地类型的利用情况均存在显著差异。
环境适应
研究人员依据巴西潘塔纳尔(Pantanal)北部和南部的研究数据,研究栖息地特征、季节和人类活动对低地貘的影响,发现两个地区的低地貘活动模式相似,都以夜间活动为主,但只有在人为活动较少的北部研究地区,低地貘才会避开居民点和牛群,并表示出对栖息地的偏好。这表明在人类压力较小且有足够保护的地区,低地貘更有可能正常生长。
繁殖
发情、交配
大多数雌性低地貘在2到3岁时性成熟。低地貘的繁殖潜力较低,生育间隔长达3年。低地貘全年都在繁殖,每50到80天发情一次,发情时间为48小时,雄性低地貘发情时躁动不安,并追逐雌性,雌性低地貘发情时不会出现明显症状。低地貘为“一夫多妻”制,一只雄性低地貘可以与多个雌性低地貘交配。当低地貘进入繁殖期后,雄性低地貘会通过互相咬脚来竞争交配权。
繁殖、育幼
雌性低地貘的孕期一般为380天,但也有335天到439天不等的,其每次产下一只幼崽,幼崽出生时体重从3.2千克到5.8千克不等,幼崽在6到8个月大时就会断奶,大多数幼崽在18个月大时就能独立生活。雌性低地貘会哺育幼崽6到10个月,并继续与幼崽生活1到8个月,雄性低地貘不会参与照顾幼崽。
寿命
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低地貘的寿命通常为35年,有关野生低地貘寿命的资料很少,尚无具体寿命记载。
人工养殖
日常养护
每日对笼舍进行清洁扫除,室内笼舍、水槽每周轮流消毒。低地貘有将粪便排在水池的习惯,因此需每日清洗换水,并定期清理青苔,每周使用过氧乙酸消毒一次。室外场地每月消毒一次,传染病发作期可以进行火焰消毒。低地貘日粮组成包括粗饲料、精饲料和补充料三类。粗饲料主要为苜草、青草(12月至次年6月为黑麦草,7-11月为苏丹草),精饲料为食草动物专用颗粒,补充料包括果蔬、树叶(女贞、榆树等)、盐砖等。
繁殖期养护
雌性低地貘分娩前2周,女性外生殖器出现水肿,偶见黏性分泌物,乳房饱满并出现下垂,用力挤压会有乳汁流出。分娩前24小时,雌性低地貘脾气暴躁,会驱赶同类和饲养员。临近预产期,可以将低地貘引至产间内待产。幼崽在出生1-2小时内站立,并尝试去寻找母兽乳头吃奶。若幼崽多次尝试失败,可进行人工辅助。
幼崽在1周龄可跟随母兽啃食草颗粒、青草、果蔬等,2周龄可采食少量的果蔬和树叶。45日龄,可在幼崽的饲料转换期添加乳酸菌素片和食母生。幼崽在2周龄可跟随母兽进入水池,首次进入水池有溺水的风险,应控制好水深。在出生1个月后,幼崽可以与大群合群,整个合群过程需循序渐进。
丰容与行为训练
丰容是通过改变动物的生活环境来提高动物的生活水平。在食物丰容方面,可以为成年低地貘提供完整的果蔬,增设球形潘一志饲喂器等;在环境丰容方面,可以在低地貘笼舍内堆积木桩供其玩耍;在感知丰容方面,可以悬挂装有蜂蜜或沾有花露水棉球等有孔洞的竹筒。可以对低地貘进行多类型的行为训练,如串笼、口腔检查、超声检查、采血等,奖励可以是抚摸,也可以是香蕉等食物。
疾病防治
有研究发现低地貘有因肠梗阻死亡的现象,这与饲喂地点有关,如误食沙子等,因此在投喂过程中不可将饲料直接放置在地面上。低地貘身上寄生着许多寄生昆虫,包括二棘血蜱(Haemophysalis juxtakochi)、华丽花蜱(Amblyomma ovale)等蜱类、结肠小袋纤毛虫(Balantidium coli)、原塔皮雷尔氏纤毛虫(Prototapirella intestinalis)等纤毛原虫,以及似蚓蛔线虫、穴螨等,需每日仔细检查有无蚊虫叮咬,每季度需要对场地喷洒杀虫药。低地貘性情温顺,深受游客喜爱,有乞食行为且是游客投喂的主要对象,因此需在客流高峰期应文明劝阻,谨防低地貘腹泻发生。
物种保护
种群历史
16世纪初,欧洲人到达新大陆前,低地貘曾广泛分布于大西洋森林中,包括阿根廷安第斯山脉以东、埃斯皮纳尔(Espinal)草原以北的查科(chaco)、潘塔纳尔(pantanal)、塞拉多(cerrado)、拉诺斯(llanos)、卡廷加(caatinga)和亚马逊(Amazonian)雨林。在过去的500年里,低地貘的减少与大西洋森林的减少同步进行。到17世纪时,低地貘在沿海人口稠密的地区已经灭绝。此后,狩猎者大肆猎取低地貘,导致该物种濒临灭绝。到19世纪末,低地貘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以南的圣保罗(Serra do Mar)低山坡和东北部分地区完全灭绝。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期间,狩猎者捕获了大部分低地貘,只余下少数个体在交通极不便利的山峰和森林中勉强生存。
种群现状
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8年的研究,在过去的33年里,低地貘的种群数量减少频率略高于30%。根据已获得的数据,IUCN预计在未来的33年内,这种衰退还会持续下去。事实上低地貘在亚马逊平原的大部分地区已经灭绝,而在剩下的地区则严重减少,低地貘似乎难以在人类密度超过1人/平方公里的地方持续存在。
致危因素
低地貘有明显的足迹、痕迹和粪便,很容易被追踪,而且它们习惯逃入水中以躲避捕食者,但这对人类是无效的。此外,猎人还知道低地貘会去盐碱地中补充营养,所以他们会在盐碱地附近等待,以提高狩猎成功率。再加上车祸事故的撞击、栖息地丧失以及其他动物的追逐,这种曾经遍布大西洋森林的物种已经濒临灭绝。
在巴西东北部,低地貘只出现在非法捕猎极少的保护区内。但在保护区外,低地貘仍然在被猎杀、被其他动物追逐。在亚马逊(Amazon)东部及其南部的支流地区,过度的捕猎和森林砍伐几乎减少了所有大型哺乳动物的种群数量,其中就包括低地貘。此外,在巴西西部、厄瓜多尔和哥伦比亚的安第斯山脉山麓,低地貘的数量也在迅速减少。
在阿根廷的很多山地、森林以及二者间的过渡地区,低地貘已经完全消失。但在一些交通不便、人类活动有限的森林地区,仍有少量种群生存状况良好。在玻利维亚,低地貘容易遭到猎杀,栖息地也在迅速退化。但在人类的狩猎活动下,低地貘的生存状况较差。在法属圭亚那,低地貘未得到有效保护,这导致猎人为砍伐森林和获取野生肉类肆意捕杀低地貘。
保护等级
1970年,低地貘被美国鱼类和野生动物管理局列为濒危物种。
1975年,低地貘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I。
2018年,低地貘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易危(VU)物种。
保护措施
低地貘在很多国家都受到官方和法律保护,但狩猎法很少能得到有效执行。阿根廷查科地区建立了一个国家公园保护区,以保护低地貘的物种资源。在阿根廷东北部的大西洋森林,当地政府修建了野生动物地下通道和立交桥,以减少车祸撞击死亡的发生。此外,在几十年前低地貘已经灭绝的地区,如阿根廷伊贝拉湿地和巴西里约热内卢大西洋森林,当地政府尝试引入低地貘种群。
主要价值
低地貘的鲜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可被猎杀作为食物,其皮毛也被制成皮革制品在国际上出售。低地貘在巴西已被驯化,可帮助人类拉犁耕田,并允许儿童骑乘,其还被饲养在全球许多动物园中,以供人们观赏。
低地貘是食草动物,在其地理分布范围内是许多果树的潜在种子传播者。它们的消化系统通常不会损坏吃下的种子,种子因此可通过粪便进入土壤,如阿萨伊棕榈(assai palms)和桉树。有学者通过实验研究低地貘吞食昆布鲁(cumbaru)果实对其种子发芽的影响,发现经低地貘吞食过的昆布鲁种子具有更高的发芽率和发芽活力,这说明低地貘是很好的种子传播者,可诱导种子萌发,维持生态平衡。
物种对比
低地貘与山貘(Tapirus pinchaque)、中美貘(Tapirus bairdii)同为貘属动物,且均分布于美洲地区,三者间的区别如下:
参考资料
低地貘.IUCN 濒危物种红色名录.2023-09-17
Integrated Taxonomic Information System - Report.ITIS.2024-02-06
低地貘.CITES species.2024-08-31
Tapirus terrestris.Animal Diversity Web.2023-09-22
Tapirus terrestris - Brazilian Tapir.university of Wisconsin Stevens Point .2024-02-06
Tapirus pinchaque.Animal Diversity Web.2024-02-19
Tapirus bairdii.Animal Diversity Web.2024-02-19
Tapirus pinchaque (Roulin, 1829).col.2024-08-06
中美貘.ITIS.2024-08-31
Mountain Tapir.iucn.2024-08-06
中美貘.IUCN.2024-08-31
Tapirus pinchaque mountain tapir.animal diversity.2024-08-06
中美貘.ADW.2024-08-31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中文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管理局.2024-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