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培盛
苏培盛(1673年-1747年),顺天府大兴区人(今北京大兴区)。清代太监总管,宫殿监督领事。
康熙年间,由康熙帝提拔为首领太监,进入内朝侍奉,在懋勤殿负责管理公文信札二十多年。雍正年间,清世宗任命苏培盛为太监总管。乾隆,爱新觉罗·弘历因苏培盛老成干练,常命他跟随左右侍奉。乾隆十一年(1746年)秋,苏培盛生病不起,乾隆十二年(1747年)七月十二日去世,享年75岁,葬于“御赐”恩济庄太监墓地。
苏培盛历经三朝,深受皇帝信任,勤劳能干,宫内宫外皆有盛名。朝中学士大夫也对他十分尊敬仰慕。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陈邦彦为其撰写墓志铭。
人物生平
康熙十二年(1673年)九月二十三日,苏培盛生于顺天府大兴区。他年幼时做事就很稳重,长大后十分好学,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入选内廷。苏培盛为人淳厚谨慎,处理事务干练娴熟,通晓人情世故。因此被康熙帝提拔为首领太监,进入内朝侍奉。
康熙年间,苏培盛在懋勤殿当值,负责管理公文信札二十多年。他做事小心细致,也因此获得了康熙帝的信任,对他很是器重。雍正年间,雍正帝提拔苏培盛为太监总管,同样亲近信任他。苏培盛的名声甚至传到了宫外,朝中学士大夫听闻后也都对他很是尊敬仰慕。乾隆,苏培盛作为殿中侍奉的旧人,阅历丰富,通晓人情世故,做事干练,因此爱新觉罗·弘历时常让他跟随左右侍奉。苏培盛得到的恩宠堪称内臣之冠。
苏培盛历经三代帝王,做事一直勤勤恳恳,即使年事已高也不松懈,一如既往忠心耿耿。在苏培盛当值期间,即使已经疲乏不堪,也不会表露出困倦的神色。苏培盛于乾隆十一年(1746年)秋天身患绝症,卧床不起,并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七月十二日逝世。苏培盛享年七十五岁,历任宫殿监督领侍。他去世后,众人都十分痛心哀悼,宫中特赐三百两,作为对他功劳的奖赏。苏培盛最后被安葬于京师城北的恩济庄太监墓地中,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海宁市陈邦彦受邀为其作墓志铭。
相关记载
御笔之宝
苏培盛曾在懋勤殿当值二十年,专门负责管理公文信札。据《清内务府活计档》记载,雍正元年(1723年)正月十七日,苏培盛交来内务府一方寿山石龙钮宝,上书朱字“雍正御笔之宝”,并传递雍正帝旨意,要求内务府设计好篆样草稿,等到雍正帝看过并满意后再开始镌刻。
生息银两
雍正七年(1729年)二月二十日,雍正帝有谕,称此前虽然已经赏赐过众宦官,但还是担心众人不够用。现在另外多赏赐大家二万两,用以经营。众太监家中如果有可以托付的兄弟、子侄,挑选出几人,各自领取本金,在京城内或是在圆明园中,经营生意来维持生计。每两收利息一分,但不可放债。如果经营者将本钱亏空,就从众太监的钱粮补贴中扣除来补偿。留着本钱,利息就赏赐下去,遇到红白喜事或是外出当差需要,众人可以自己酌情取用。
苏培盛等人回奏皇帝,在表达感激之情后,委婉表示族中实在没有可以委托的兄弟、子侄。况且自己身在宫闱之中,遇到事情不能及时解决,时间长了难免会出现亏空。因此想用这笔银子在京城内或圆明园中开设一座典当铺,所得利息都存储起来,等到以后遇到外出当差或紧急事务的时候,就酌情动用这笔银钱。并恳请圣上能派遣一个可以经理此事的帮手,自己也会安排两名首领太监轮流掌管,以此减轻亏欠的风险。
五月二十九日,雍正帝有谕,应允了苏培盛等人的提议,让他们自己去同内务府总管商议、解决银两的经营问题。
对答圣上
雍正七年(1729年)五月初六日,雍正帝询问苏培盛,皇后在生日时是按照什么样的礼节接受赏赐的衣料、金银的。又问各位太妃生日时是如何接受送去的衣料、金银等东西的。
苏培盛和李英回答表示,凡是赏赐给中宫的衣料等物,皇后都跪接谢恩;给各位太妃送去的衣料,他们都先在佛前焚香之后才接受。
雍正帝表示这都是圣祖皇考遗留的恩典,各位太妃原本不必道谢。又问皇后、妃、嫔都是怎样接受平时赏赐的东西的。
苏培盛和李英一一解释,皇后、妃、嫔看到平时赏赐的东西都会跪拜之后接过,各位太妃遇见平时送去的物件,都会起立亲手接过。
失礼遭斥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雍正帝病逝,爱新觉罗·弘历乾隆即位。同年十月十一日,乾隆帝下旨斥责有太监不识尊卑,越礼仪。乾隆帝认为太监这样的奴才本是乡野愚民,低微下贱,能够进入宫闱,被赏赐品秩,已经是天大的恩典了。因此太监们平时接待各位王爷大臣,自然应当恭敬有礼,怎么能和奉旨宣谕时一样傲慢呢。
乾隆帝对苏培盛的失礼尤其生气,斥责他本来就是一个愚昧无知的平民,能够被先皇提拔为宫殿监督领侍,赏赐四品官职,已经超出本分了。但苏培盛却不知道惶恐感恩,竟然敢在宫廷中肆意妄为,狂妄至极。以前在皇子们面前,仅仅半跪请安,还与皇子们执手问候,甚至还和庄亲王并坐交谈,毫无礼节。庄亲王总管内务府,统辖内廷所有太监,即使苏培盛目无内务府,难道连庄亲王是康熙帝之子、大行皇帝之弟的身份也想不到吗。
爱新觉罗·弘历又想起此前和亲王等在圆明园九州清晏观礼时,正遇上苏培盛等人在附近饮酒作乐,见到众人不但不回避,甚至还邀请众人一同宴饮。而阿哥中有贪吃的,竟然坐下一同用餐了。从此乾隆帝再也没有在九州清晏用过餐食。乾隆帝认为阿哥们固然有失检点,但苏培盛竟敢公然和皇子们一起吃饭,可见其狂妄骄傲,恣意妄为。
刚登基不久的乾隆帝担心宦官之祸再次出现,因此降旨训谕苏培盛等人。对于皇上的训斥,苏培盛等人满怀忧虑,心生恐惧。爱新觉罗·弘历痛斥他们:与其现在忧愁担心,为什么在以前不谨慎行事呢。就算现在马上按照不敬之罪判处苏培盛等人,也是不过分的。
但乾隆帝表示自己君临天下,需要心怀公正,念及苏培盛只是偶尔失仪,还没有到汉、唐、宋、明宦官之祸的程度,可以原谅。因此乾隆帝仅仅训诫一番,并没有真的降罪于苏培盛。
但同时,乾隆帝也警告苏培盛,如果不知悔改,执意作恶,以后不但会从重处罚,还要把众太监的官职全部削除。又训诫苏培盛以后一定要谨遵礼制,恪守本分。
本着防微杜渐的态度,爱新觉罗·弘历立下太监面对王公大臣、内廷皇子家眷时的规矩,并要求后世子子孙孙都遵守。如果还有宦官敢像从前一样,狂妄自大、放纵无礼、不守规矩的话,一旦发现立刻正法。
进献《海错图》
《海错图》虽来自民间,却藏于清宫。但《海错图》上并无任何敬献之语,可见当时画家并无将其进呈皇宫之意。据《雍正四年·流水档》记载:“(三月)初七日,入画作,据圆明园来贴内称,副总管太监苏培盛交来《鱼谱》四册,说太监杜寿传:着收在舆图一处。记此。"由此可知,《海错图》是由当时的副总管太监苏培盛于雍正四年(1726年)进献,交入清宫造办处收藏。但苏培盛具体是由地方政府呈交,还是从其他渠道得到《海错图》,则无从考证。
《海错图》深受爱新觉罗·弘历喜爱。据清宫档案记载,乾隆二年(1738年)二月,为欣赏《海错图》,乾隆帝给造办处连下数旨,将其重新装裱。此后还在《海错图》上“乾隆御览之宝”“重华宫鉴藏宝”等玺印,并将其存放于紫禁城内的重要居所重华宫内。
后世纪念
墓址
乾隆十二年(1747年)七月十二日,苏培盛去世,享年75岁,葬于清朝“御赐”恩济庄太监墓地。恩济庄位于今北京阜成门外八里庄以西约二里,建成于乾隆三年(1738年),由雍正帝下旨修建,从地租中支出料理墓地和庙宇香火的费用。埋葬于恩济庄一地的清朝太监,清末传说达两千七百多人。1958年,北京市文物普查,在恩济庄发现清代太监墓碑,并留下拓片,共计近三百人,包括苏培盛、李莲英等。
墓志
苏培盛墓志铭由清人陈邦彦所撰写,1958年北京市文物普查时留有拓片。墓志铭正文介绍了苏培盛的生卒年、官职及相关事迹。
人物评价
苏培盛天性端方稳重,淳厚谨慎,处理事务干练娴熟,通晓人情世故,行事小心,“懋勤殿掌文翰者二十年,一以小心将事,恩眷始终勿替”,因此得康熙帝、雍正帝信任。据陈邦彦评:“学士大夫闻其名,多敬慕之。君勤劳著,声传中外,其为人推重,良有以也”。
但乾隆帝曾斥责苏培盛不守礼制,肆行狂妄,“乃一愚昧无知人耳,得蒙皇考加恩授为宫殿监督领侍,赏赐四品官职,非分已极”,因此降旨训谕。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
后宫·甄嬛传.豆瓣电影.2023-05-17
宫.豆瓣电影.2023-05-17
宫锁珠帘.豆瓣电影.2023-05-17
如懿传.豆瓣电影.2023-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