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过庭
孙过庭(646年-691年),名虔礼,杭州富阳(今浙江富阳)人,一作陈留(今河南开封)人,曾任右卫胄参军、率府录事参军,中国唐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
孙过庭出身寒微,在“志学之年”就留心翰墨,勤苦钻研达二十年之久,终于自学成才。到了40岁,才做了“率府录事参军”,因操守高洁,遭人谗议丢了官。辞官归家后他抱病潜心研究书法,撰写书论,可惜未及完稿,孙过庭因贫病交困,暴卒于洛阳植业里之客舍,逝世于691年。
孙过庭在探讨书法艺术时,强调了在掌握篆、隶、草、章等各种书体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到艺术层面的重要性。代表作品有《书谱》《草书千字文》《佛遗教经》。
人物生平
孙过庭生于646年,杭州富阳人,一作开封市人,历任右卫胄曹参军、率府录事参军,与书法家王绍宗极友好。孙过庭出身寒微,在“志学之年”就留心翰墨,勤苦钻研达二十年之久,终于自学成才。到了40岁,才做了“率府录事参军”,因操守高洁,遭人谗议丢了官。
辞官归家后孙过庭抱病潜心研究书法,撰写书论,可惜未及完稿,孙过庭因贫病交困,暴卒于洛阳市植业里之客舍,逝世于691年。孙过庭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和实践都具有深远的影响,他揭示了书法作为一种表现心灵的艺术形式,其真谛在于表达书写者的情感与个性。孙过庭不仅学习了王羲之的书法创作技巧,肯定了他在书法界的地位,还认同王羲之的人格修养,为书法注入了更多的艺术品质和文化精神。他站在历史的高度,既能宏观把握书法的发展规律和本质属性,又能微观探讨书法作品的构成和创作内涵。
主要作品
《书谱》
《书谱》又被称为《书谱序》,是书法理论著作。《书谱》全书分为两卷,以草书书写,以纸本墨迹呈现。作品完成于垂拱三年(687年),卷高8寸5分,横长达到2丈8尺7分,总共有370行(其中已残缺15行),包含了3700余字。其书法笔势强劲且奔放自如,成为历代草书学习者研究和模仿的范本。《书谱》所论及的内容非常丰富,从书法的用笔、结体到章法、布局,从真、行、隶、草等各种书体的特征到这些不同书体之间的融合贯通,从学习古人的书法法则到创新突破、形成新的书法风格,几乎无所不包。全书语言简练,意义深刻,不浮于表面,是古代书法理论中的经典之作。
孙过庭的《书谱》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部杰作,它不仅展示了孙过庭深厚的书法功底,更体现了他对于书法艺术的独特理解和造诣。这部作品在文学和艺术上堪称文、艺双绝的合璧之作。宋代书法大家米芾对《书谱》的评价极高,他认为唐朝草书在继承王羲之、王献之(二王)书风方面,无人能超越孙过庭。要知道,米芾以挑剔著称,他的评价足以显示《书谱》的卓越之处。在笔法上,《书谱》强调侧锋的使用,笔画中多出现“节笔”,提按明显,粗细变化强烈。这样的笔法使得笔划既显得露骨而不孤立,又显得含蓄而不滞涩。笔划的圆转和顿挫都能和谐统一,显示出孙过庭对笔法的精准掌控。在章法上,《书谱》追求的是字字独立,连处较少,纵有行,横无列的布局。每个字的长短大小都根据形势而生,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效果。这种章法使得整篇作品既有秩序感,又不失生动活泼。在结体上,《书谱》则展现了欹侧相倚、上下相参、纵敛相合、疏密相对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得每个字都显得生动而富有变化,整个作品也因此更加丰富多彩。对于草书的字组处理,《书谱》更是独具匠心。虚实相应、繁省相随的处理方式使得整个作品既有对比感,又不失和谐统一。这些地方看似漫不经心,实则体现了孙过庭深厚的书法功底和高度的自信。清代书法家刘熙载对《书谱》的评价也极为高,他认为这部作品用笔虽破而愈完,纷而愈治,飘逸愈沉着,婀娜愈刚健。这种评价正好体现了《书谱》的艺术特点,即“破而愈完”、“乱中有序”。与怀素、张旭等大草书法相比,《书谱》以破碎的用笔、纷繁的章法来开辟生动活泼的艺术情趣,体现了不同的艺术观念。这种观念使得《书谱》在书法史上独树一帜,成为后人学习和研究的宝贵财富。
《书谱》墨迹在问世后不久,就受到了来自不同声音的评价,其中也包括一些批评。例如,唐朝的窦暨在《述书赋》中批评孙过庭的草书带有“闾阎(凡夫俗子)之风”,指责他的作品千篇一律,每个字都雷同无异。然而,这种批评观点在后世遭到了专家们的反驳。宋代的王诜对孙过庭的草书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孙过庭的草书专门学习王羲之和王献之(二王)的风格。他提到的郭仲微所藏的《千文》显示了孙过庭笔势遒劲的特点,虽然感觉不太飘逸,但比起智永(永师)的作品,孙过庭的书法已经显得奔放不羁了。王诜对窦暨的批评表示怀疑,并在深入研究后认为,孙过庭在兴致高涨时的作品,其艺术价值不输于王羲之父子。他还指出孙过庭书法在纵任优游之处仍保持着疏朗的格调,这是普通人难以理解的。明代的焦谓也对孙过庭的书法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反驳了前人认为孙过庭书法“千字一律”的批评,认为《书谱》虽然运笔熟练,但其中仍蕴含着严谨的法度,因此整体看起来仍然森然有序。焦谓还提到自己见过孙过庭的《千文》真迹,更能体会到孙过庭书法中蕴含的晋人用笔之意。他引用禅门的话来形容孙过庭的书法,即“不求法脱不为法缚”,认为这是达到书法艺术最高境界的表现。王世贞也对孙过庭的书法表示赞赏。他提到窦暨对孙过庭书法的贬低,但自己认为《书谱》的书法浓润圆熟,几乎可以与王羲之的作品相媲美。王世贞还指出,孙过庭在后期作品中表现出更为奔放的书法风格,有如渴游龙之势。他进一步分析说,虽然孙过庭的书法在细节上可能存在所谓的“一字万同”的问题,但这只是微瑕,不能掩盖其整体的艺术价值。这些分析和评价相比窦暨的批评更为全面和中肯。
《书谱》展现了孙过庭对王羲之笔法的深厚理解和独特创新。全篇书法起伏跌宕,从沉稳的引子到高潮的挥洒,一气呵成,尽显“意先笔后,潇洒流落”的艺术境界。笔法流畅且多变,轻重、刚柔相济,尤其横划、长点捺独具特色,波折之间尽显神采。墨色燥润相间,结构平正而富变化,章法错落有致。孙过庭的《书谱》深受赞誉,被誉为“有唐第一妙腕”,其笔法、意趣、气韵均独树一帜,成为书法艺术的瑰宝。
《草书千字文》
《草书千字文》是孙过庭在38岁时创作的作品,这部作品以今草为主要风格,同时融入了章草的元素。在草书的书写上,孙过庭草法上下连贯,用笔含蓄而不张扬,功力深厚且富有内涵。他的书法既沉着稳重又飘逸自然,既刚劲有力又婀娜多姿,整篇作品一气呵成,笔致俱全,展现出了极高的熟练度和艺术造诣。冯梦祯在《快雪堂集》中评价说,其观看《草书千字文》的真迹,发现其书法既遵循规矩,又充满了各种生动的姿态,仿佛一条蛟龙般无法用言语形容其美妙。这种风格似乎是从王羲之(右军)、王献之(大令)的书法中脱胎换骨而来的。然而,这部作品的真迹已经失传,现在能够见到的只有《余清斋》和《墨妙轩》两个法帖的刻本。其中,《墨妙轩》本实际上是宋代人所书,却假托为孙过庭的作品。而《余清斋》刻本的《草书千字文》用笔纯熟而不显锋芒,颇具大家风范。
《佛遗教经》
《佛遗教经》又叫《佛垂涅般略说教诫经》《佛临般涅拌经》和《佛临般涅般略说教诫经》。这部经典起源于公元前248年,当时佛祖释迦牟尼在拘尸那城附近的娑罗双下即将圆寂之际,为众弟子留下的遗嘱。这些遗嘱后来被阿难陀、摩诃迦叶等弟子整理并流传后世,形成了今天所知的《佛遗教经》。这部经典全文约2500字,虽然字数不多,但内容却深邃而丰富,涵盖了佛教的精髓和要点。在中国南北朝时期,高僧鸠摩罗什(印度人,出生于新疆,精通文言文)将其翻译成汉文。鸠摩罗什在公元401年,即后秦弘始3年,被秦帝姚兴邀请到长安,专门从事佛教经典翻译工作。后来,唐朝书法家孙过庭手书了这部《佛遗教经》,使其成为历代王朝的内府秘本。然而,由于历史的沧桑变迁和战乱侵扰,原本的石刻版本已经不知所踪。直到清代中叶,这部经典才流落到士大夫的手中,并开始有书丹传世。但遗憾的是,原刻石的下落仍然成谜。在民国初年,中国佛教净土宗的大师夏莲居居士前往日本讲学。在那里,他意外地发现日本佛教界收藏有后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翻译、唐朝大书家孙过庭手书的《佛遗教经》石刻本。经过仔细审查,这部石刻本上的“秘府”和“缉熙殿宝”等印鉴都齐全,于是夏莲居居士出资将其购回。至今,国内尚未发现第二部这样的石刻本。
书法思想
书法艺术的情感表达与个性展现
孙过庭在探讨书法艺术时,强调了在掌握篆、隶、草、章等各种书体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到艺术层面的重要性。他在熟练掌握了各种书体的特点之后,还需用‘凛’(庄重)与‘温’(柔和)、‘鼓’(有力)与‘和’(和谐)等艺术手法,赋予文字书写以‘风神’(灵动飘逸)与‘妍润’(秀美滋润)、‘枯劲’(苍劲有力)与‘闲雅’(闲适优雅)等多种相互映衬的阳刚与阴柔之美。这样,书法才能上升到艺术的境界。孙过庭指出只有达到这种艺术境界,书法才能真正实现“达其情性,形其哀乐”的终极目标,即表达并体现作者的个性与情感。这样的书法作品才能具有跨越时空的魅力,历经千年依然令人陶醉,同时也能在瞬间展现书法家一生不同时期的情怀。“达其情性,形其哀乐”这句话,简而言之,就是书法要能够表达并体现作者的个性与情感。孙过庭在这里一语道破了书法艺术的本质,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在此之前,虽然东汉的蔡邕在《笔论》中提到过“欲书先散怀抱”,南齐的王僧虔在《笔意赞》中也谈到了“心手达情”,但他们都没有像孙过庭这样明确地将情感视为书法创作的根本追求。孙过庭的这一观点,对于书法艺术的理解和实践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它揭示了书法作为一种表现心灵的艺术形式,其真谛在于表达书写者的情感与个性。
对后学者的深远教益
孙过庭在书法理论方面有很大的成就,其精华体现在《书谱》中,为后世研究书法者所推崇。该书涉及书法发展、师承、功力、吸收、创作条件、技巧等,仍具现实意义。孙过庭回顾了汉晋书法家的成就,指出书法发展的特点。他强调点画作为书法基本元素的重要性,以及通过点画体现“形质”和表达“性情”。他提倡广泛吸收各种书体营养,强调创作成功除书法家功力外,还受情绪、工具、材料和天气等因素影响。他特别关注运笔技巧,批评不良书风,认为《书谱》是对其书法实践的总结和升华,对后学者有深远教益,堪称书学经典。
对后世书法理论与美学研究影响深远
《书谱》是草书杰作,也是中国书法批评理论的开创之作,蕴含了丰富的美学思想,对后世书法理论与美学研究影响深远。它强调在继承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即“古不乖时,今不同弊”,使书法保持生命力与艺术形式的持续发展。然而,市场环境使一些书法家背离基本规律,追求形式上的创新而忽略书法本真。孙过庭的“三时三变”与“人书俱老”思想对当代书法学习与创作具有深刻启示,其书法情性观更新了传统审美观,对推动书法鉴赏与艺术的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出版书籍
人物评价
孙过庭的《书谱》是中国书法史上第一部对书法艺术诸多理论问题展开系统阐述的书法理论专著,他思想丰富与深刻,笔墨精妙,令人三叹。孙过庭对中国书法艺术理论作出的最重要贡献,代表书法艺术进入完全自觉的阶段,具有划时代意义。(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晓华 评)
孙过庭是唐朝著名的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他擅长楷书、行书、草书,对后世的书坛影响颇大。(故宫博物院 评)
孙过庭不仅学习了王羲之的书法创作技巧,肯定了他在书法界的地位,还认同王羲之的人格修养,为书法注入了更多的艺术品质和文化精神。他站在历史的高度,既能宏观把握书法的发展规律和本质属性,又能微观探讨书法作品的构成和创作内涵。(刘明 评)
孙过庭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书学理论家,《书谱》是他书法实践的总结和升华,该书在历代书学著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内容广博宏富,见解精辟独到,对中国书法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他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书学论著和书法作品。(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 评)
人物争议
关于孙过庭的籍贯,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他是富阳区人,也就是现在的杭州市西南部地区的人;另一种说法则认为他是陈留人,也就是现在的开封市地区的人。但是,在一般情况下,大家都称他为富阳人。在他的著作《书谱》中,孙过庭自称是会稽郡人。
参考资料
孙过庭.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3-10
孙过庭《书谱》中的主要创作思想.北大文化书法网.2024-04-17
孙过庭书谱·附释文.豆瓣读书.2024-06-22
书谱注释.豆瓣读书.2024-06-22
书谱序-历代行草名帖.豆瓣读书.2024-06-22
书谱.豆瓣读书.2024-06-22
孙过庭书谱笺证.豆瓣读书.2024-06-22
草书锦绣 理论佳著——孙过庭《书谱》.今日头条.2024-04-20
孙过庭.故宫博物院.2024-04-19
浅析孙过庭《书谱》五论及其价值.人民网.2024-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