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肠题凑
黄肠题凑是主要流行于秦汉的一种特殊的葬制,在东汉后逐渐消亡。黄肠题凑与玉衣、梓宫、便房、外藏同属于帝王陵墓的重要组成部分。黄肠题凑是“题凑”这一葬制背景下特殊的葬具,用于棺椁。“题凑”是一种很科学的结构主要是用于帝王及其妻妾,及皇帝特许的大臣。黄肠题凑是指用若干柏木的黄心叠垒而成,使其呈辐状堆放于梓棺的周围。而“黄肠” 指柏木的黄心。“黄肠题凑”最早出现在《汉书·霍光传》,霍光死之后,汉宣帝“赐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柏木外藏十五具”。
目前所知最早的黄肠题凑的陵墓是位于石家庄市小沿村的张耳墓,该墓主的身份属于诸侯王,大约建于西汉早期。西汉中期是最为兴盛,到了东汉末年砖石墓的兴起,趋于消亡。目前考古界认为以及挖掘的“黄肠题凑”葬制有17座,其中最具代表的陵墓有北京大葆台汉墓、江苏大云山江都王刘非墓、山东定陶王刘康墓。
释义
“黄肠题凑”最早出现在《汉书·霍光传》,在《汉书·霍光传》中苏林释黄肠题凑曰“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向内,故曰‘题凑’。”也就是说,“黄肠”就是用黄心的柏木,将柏木的皮去掉,制作成柏木坊,因去皮的柏木枋是淡黄色,故名曰“黄肠”。在《中国考古通论》中解释“题凑”是用黄芯的木枋垒成墓壁,与最近的棺壁垂直,然后“题凑”就形成了棺椁的形式和结构,这种结构是科学的结构,可以解决土层对棺椁的压力问题。所以“黄肠题凑”是用若干柏木的黄心叠垒而成,使其呈辐状堆放于梓棺的周围。
选择柏木作为“黄肠题凑”为材料的主要原因就是自身特有的香气和耐腐蚀的特点。柏木喜温暖湿润、主根浅细,侧根发达。它是我国特有的树种,分布很广。具有香气和耐腐蚀的特点,因此,许多上好的棺木就是运用柏树的这一特点。
黄肠题凑是主要流行在秦汉时期的葬制,是古代等级最高的一种丧葬,是古代帝王一级使用的棺室,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黄肠题凑主要用于天子及其妻妾,一些诸侯、大夫、士也可以用,但不是用柏木,而是用一些松属和杂木。有的诸侯、重臣受到天子赏赐也可以拥有柏木制作的黄肠题凑葬制。
霍光并不是第一个使用“黄肠题凑”葬式的人,在《太平御览》卷五百六十引《皇览冢墓记》中就有记载,汉代以前秦昭襄王和吕不韦的墓葬就已经采用了“黄肠题凑”,因此,黄肠题凑的葬制在汉代以前就出现了。
历史沿革
西汉前期
在西汉的前期,黄肠题凑的制作是相对简单。黄肠题凑主要运用的材料是松木,而制作工艺是运用一些平铺叠垒的方式来制作,是不需要榫卯的,再采用藏横向压的方法交接。主要代表: 石家庄市赵景王张耳墓、湖南长沙象鼻嘴汉墓、湖南长沙咸家湖陡壁山汉墓、湖南长沙咸嘉湖望城坡 M1。
西汉中后期到东汉前期
到了西汉后期至东汉前期,黄肠题凑的制作变得比较复杂了。汉代中后期是葬制兴盛时期,同时受到灵魂观念的影响,认为“事死如生,尸体不朽”,而柏木抗腐蚀性强,有香气符合黄肠题凑的制作,更符合当时人们的观念。对柏木制作黄肠题凑的标准提高。柏木作为主要建筑材料,人们对柏木的大小长短都有相应的规格。在建造中,对黄肠题凑的底部、顶部以及周围建筑都有相应标准。同时,在这一时期人们拥有了灵魂观念,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建造墓地,以及该时期厚葬之风盛行,因此在西汉时期具有各种各样的汉墓。其中著名的汉墓有: 北京大葆台汉墓、江苏大云山江都王刘非墓、山东定陶王刘康墓。
东汉中、后期
在东汉中、后期,由于长期大量的砍伐柏树,导致柏树的生长不能满足葬墓所用,再加上西汉盛行厚葬之风。因此,丧葬改革势在必行。黄肠石式开始代替黄肠木制的黄肠题凑。黄肠石制的黄肠题凑已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黄肠题凑”的墓。此外,大量奢华、精美的葬俗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消极的影响,皇帝下诏禁止厚葬。还有古代中国出现大量的盗墓贼,许多人为了自己的陵墓不被盗,选择将尸体抛之棺外这也是葬制衰落的原因之一。最后,砖室墓和石室墓兴起,木椁墓逐渐被石式的墓取代,慢慢地黄肠题凑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建筑结构
“黄肠题凑”属于木室墓,是以柏木的枋子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来构筑墓室。黄肠题凑用横截面为10*10厘米,长90厘米的柏木枋子一层一层叠垒起来的,这些柏木的头是朝里的,与周围墓壁垂直。“黄肠题凑”葬制主要包括“梓宫、便房、外藏椁、黄肠题凑”四个部分。
梓宫
汉代时期,因帝王(天子)的棺是梓木制作而成,故称其为“梓宫”。在古代天子是五棺二椁, 诸侯四棺一椁,大夫二棺一椁,士一棺一椁。“梓宫”位于墓室后半部椁室中,墓室后半部是一座两层的椁室,内一层是用木枋垒成拱形,外一层便是黄肠题凑。题凑墙内具有一个相对独立的,顶部突出的木房子,在该房内就是放置梓宫的地方。
便房
“便房”是汉代“黄肠题凑”葬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书·霍光传》之中记载,在霍光死后,“(汉宣帝)赐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枞木外藏椁十五具”。如今在学术界对“便房”的解释众说纷纭,主要有“前室说”“回廊说”“曲字形房屋说”“木质棺房说”“置棺房屋说”“椁室说”“附属建筑说”。有人认为便房就是墓中前室,有的人认为便房是侧室或内回廊,有的认为内椁正中的棺房为“便房”等等。西汉时期,人们将缝制的祭服藏于“便房”的地板下。
外藏椁
“外藏椁”一词最早出现也是出现于《汉书·霍光传》,胡赵建先生认为外藏椁是中国古代葬制的一种重要形式和内容,是指古代大型墓葬中为置放大量随葬品而设置的木椁状空间,是一个相对独立于主椁室(正藏)之外的空间,主要放置厨、厩(日常生活用具及车马或车马器)和婢妾(殉人或人俑)等为主。如西周初期诸侯一级的大墓——杨家湾汉墓 M4,考古学家在该墓的墓道内发现5个外藏椁,在墓南发现13个外藏椁。
黄肠题凑
“黄肠题凑”的墓坑呈“甲”字形,墓道向外伸出约 20米左右。这种墓葬从内到外,可以分为几个不同层次。墓室的最内部就是核心部分,称为椁室。椁室的前方为前室,在椁室和前室的1.6米处外就是黄肠题凑。据资料发现北京大葆台1 号墓是刘建的墓,该墓中的 “黄肠题凑”保存得比较完好。据发掘统计,该墓中发现制作 “黄肠”的柏木枋子多达15000 余根,用材的数量大约122立方米。 “黄肠”的长度一般为90厘米,其断面为 10*10 厘米。
以北京大葆台汉墓为例,北京大葆台汉墓1号墓,墓坑长 26.8米,宽 21.2米,深 4.7 米。墓坑的底部,以及四周都铺得有木炭,其木炭主要的目的是为了防潮。室墓的上面均铺满了木枋,而且在墓室的周围用木板制作隔墙,最后整个墓室全都是由木头制作而成。至于多重的棺椁,都是采用贵重的楠木、梓木、滇楸、木制作。可想而知要构筑一座墓室,需要砍伐数不胜数的柏木,再加上运输和加工,所消耗的人力、物力难以统计。
重大发现
大葆台西汉墓
大葆台西汉墓是夫妻并穴合葬的墓,其中一号是广阳顷王刘建的墓,是目前北京地区考古发掘规模最大的一座汉墓,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首次发现的“黄肠题凑”。二号墓是刘建王后的墓,与一号墓东西并列,形制基本相同。整个墓室是由封土、墓道、甬道、外回廊、“黄肠题凑”与前室、后室等部分组成。整个墓室是木制结构,墓室底部都铺有柏木的木枋,地板大部有糟朽,地板的下面铺满较厚的木炭和白膏泥,木炭和白膏泥都具有防腐防湿的作用,可以很好的保护墓室。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坐落于北京市区南部约15公里的丰台区花乡郭公庄南 ,该博物馆于1979年11月开始建设,1983年12月1日投入使用。
江苏大云山汉墓
2009年在江苏盱眙县的大云山发现的汉王陵墓,该墓是西汉早期的一座大型诸侯王的陵墓遗址,该遗址区虽然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但它是现今发现的,保存最好的汉诸侯王陵。标志着“黄肠题凑”葬制发展到成熟的陵墓当属江苏大云山汉墓,是一个典型的“黄肠题凑”墓的代表,同时陵园墓的墓坑排列有序,是研究汉代葬制非常难得的样本。。该墓葬主墓中的M1墓室的结构为黄肠题凑,包括外回廊、题凑、前室、中回廊、内回廊、内椁、外棺、内棺等部分,其中外回廊的结构保存最为完整。
山东定陶汉墓
2010年10月开始对山东省定陶区的灵圣湖遗址进行发掘,灵圣湖汉墓是属于灵圣湖遗址的一部分。在山东定陶发现的汉墓是目前我国发现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保存最完整的汉墓,是最有典型代表的一座“黄肠题凑”墓,被专家誉为“亚帝王级”的墓葬。墓室整体呈“甲”字形,而椁室大致呈正方形,其长为22.64米,宽为22.48米。整个椁室是一座大型的“黄肠题凑”木制建筑,由前、中、后三个墓室和侧室、门道、回廊、外藏室、题凑墙组成。
价值
使用价值
黄肠题凑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黄肠题凑能够加固外椁墙,承受墓顶和墓中其他顶板的压力,结构稳定利于墓葬保存的同时兼具防盗性能。因为黄肠题凑是采用一种特殊的叠垒的方式来使墓室更为坚固,因为柏木的香气和耐腐蚀的特点,有利于将古人去世后的肉身保存完整。还有就是使用柏树这种特殊的木材,才会经受住盗墓贼对墓室的破坏。在柏树的使用规模上看,一个陵墓中的黄肠题凑需要上万根的柏木,而且是匀称的柏树,因此,其造价非常昂贵,就此可以彰显墓主人的身份和地位。
历史价值与学术价值
“黄肠题凑”对研究汉代葬制、埋葬习俗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历史价值。一般来说,“黄肠题凑”的主要作用是为了彰显葬墓主人的身份和地位。研究黄肠题凑可以对汉代的“黄肠题凑”葬制的研究,有利于发掘有关黄肠题凑的陵墓。特别是对中国古代礼制建筑的研究,汉代墓室建筑布局是值得研究的,黄肠题凑作为汉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汉代墓室布局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而且黄肠题凑墓建筑结构复杂、平面布局规整,显示出严谨的规划设计思想,较之结构和配置都非常简单的平民墓葬,具有留存更为丰富和典型的汉墓建筑形式和意义表达。
现状与保护
中国至今发掘黄肠题凑墓十余坐,北京的大葆台西汉墓、石景山区老山汉墓和高邮市的西汉墓中黄肠题凑较大。但这些汉墓内的“黄肠题凑”皆有腐坏并不完整。大葆台西汉墓位于丰台区,坐落于距城区15公里的郭公庄西南。1974年发现,经过10年的挖掘、清理、修复,于1984年在旧址建起了我国第一个遗迹性汉墓博物馆。2022年9月,对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进行改建,预计2024年建成并投入使用。
至1979年,中国江苏省扬州市的神居山汉代的古代墓葬中,发现保存完好的黄肠题凑。为了保护这座黄肠题凑,当地文物部门特地将其整体搬迁,并为其修建了博物馆,博物馆位于扬州市瘦西湖风景区旁。
定陶王陵黄肠题凑汉墓是国内已经发掘的黄肠题凑类墓葬中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结构独特、保存最完整、最具代表意义的一座。为了保护该汉墓的遗迹,山东省投入了近亿的资金,并在保护方案编制期间,为了保护黄肠题凑汉墓的安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联合当地政府,先后完成了墓室内外自动喷淋系统、墓室内外温湿度监控系统,增强木材保护。2010年10月,山东省的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始对该墓进行勘探和发掘,山东省各级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召开专家座谈会和专家论证会,确定对该墓葬进行整体迁移保护。
参考资料
考古百科丨“黄肠题凑”是什么?.微信公众平台.2023-05-24
刘德增 | 也谈汉代“黄肠题凑”葬制.微信公众平台.2023-05-24
汉代题凑墓结构体系及空间功能的演变.微信公众平台.2023-05-26
也谈汉代“黄肠题凑”葬制.知网.2023-07-01
柏木.植物网.2023-05-25
大葆台汉墓的黄肠题凑.中国考古网.2023-05-26
定陶王陵黄肠题凑汉墓整体保护工程启动.微信公众平台.2023-05-27
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将重建,2024年建成投用. 北京晚报.2023-07-01
在北京最大的西汉墓博物馆,跟小编一起学个新词:“黄肠题凑”.微信公众平台.2023-05-26
[国宝档案]广陵王黄肠题凑(2010.9.25).央视网.2023-05-26
定陶县: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用起来”.微信公众平台.2023-05-27
山东定陶大型汉墓发掘--我国目前发现规模最大、规格最高、保存最好的大型“黄肠题凑”墓葬.中国考古网.2023-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