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贵阳人文科技学院

贵阳人文科技学院

贵阳人文科技学院(Guiyang Institute of Humanities and Technology)位于贵州省贵阳市,是经教育部确认,由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置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

贵阳人文科技学院的前身为2001年5月成立的贵州民族学院清溪学院,后更名为贵州民族学院人文科技学院、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2021年9月,教育部致函贵州省人民政府,同意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本科层次民办普通高等学校,并更名为贵阳人文科技学院。

截至2023年4月,学校有两个校区,花溪校区和大学城校区,总占地面积600余亩;下设9个二级学院,开设有40个本科专业;在校生近1.6万人,在校教师近900人。截至2023年10月,图书馆有纸质文献总量80万册,电子图书63.3万册,电子期刊14.3万册。

历史沿革

2001年,经贵州省人民政府同意成立贵州民族学院人文科技学院(贵州民族学院清溪学院)。

2002年,贵州民族学院清溪学院更名为贵州民族学院人文科技学院。

2004年5月,贵州民族学院与贵州鹏程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共同举办贵州民族学院二级学院,更名为贵州民族学院人文科技学院。

2012年,学院更名为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

2016年12月,学校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四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

2018年11月,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及社会思想史学会副理事长单位、研究基地在学校挂牌。

2021年9月7日,经教育部同意,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本科层次民办普通高等学校,并更名为贵阳人文科技学院。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3年4月,学院下设9个二级学院,开设有40个本科专业。形成了以文学、工学、法学为主,管理学、理学、教育学为支撑、艺术学、农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协调发展。

参考资料,以上资料截至2023年6月

师资规模

截至2023年4月,学校有在校教师近900人,其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教师占41.7%,硕士以上学位教师占83%,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黔灵学者” 、贵州省省管专家、贵州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等教学名师30余人,有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十大创新团队”2个。

教学建设

截至2023年6月,建筑学和工程造价专业是学校特色专业、重点建设专业和优势专业。学院投资逾850万元建成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有(企业级)物联网实验室、电工实训室、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室、机器人实验室、VR实验室、校级虚拟仿真实验室、校级木工坊实验室、土木专业力学实验室、实操实验室、测量实验室、混凝土实验室、建筑城规绘图室、实训室、工程管理沙盘实验室、工程造价BIM实训室以及20多个校企共建的实习基地。

教学成果

截至2023年4月,学校获省部级以上个人或团体奖项600余次。2019年,学校“银凤钗头”项目团队在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中荣获金奖。

合作交流

截至2023年4月,先后与北京金山云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慧科教育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产教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与北京语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每年选派100余名学生到校外交流学习。先后与英国赫特福德大学佛罗伦萨大学马来亚大学、马来西亚拉曼大学、泰国兰塔纳功欣皇家理工大学、泰国西那瓦大学、法国上阿尔萨斯大学勒阿弗尔大学格林多大学等高校进行交流合作,通过“千人留学计划”项目,每年选派20余名优秀学生赴中国国外交流学习。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3年6月,学校法学院拥有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十大创新团队”“乌江流域生态法治保障研究团队”(2020年)、“法治国情调研基地”(2019年与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共建)、“生态文明法治研究院”和“六位一体”虚拟仿真实验室等教学科研平台。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学院与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中国民俗学会、贵州省民宗委合作,共建设有两个研究基地和一个研究院。学院有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1个,国家民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

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民族民间文化教育传承创新重点研究基地(高等院校)

国家民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南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

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十大创新团队:少数民族非遗传承创新团队、乌江流域生态法治保障研究团队

科研资源

截至2023年10月,图书馆有花溪校区图书馆和大学城校区图书馆,总体馆舍面积2.1万平方米,阅览室座位2500余个,藏有纸质文献总量80万册,电子图书63.3万册,电子期刊14.3万册,订购了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和《中国知网硕博论文数据库》全库。

科研成果

2021年,学院获得贵州省2021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立项2项,获得贵州省2022年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项目立项5项。

2023年,学院获贵州省2023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立项7项。

截至2023年6日,贵阳人文科技学院法学院近五年承担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8项省部级社科项目、9项省市地方性法规(规章)第三方立法项目等;建筑工程学院承担各类纵横向项目近10余项,获国家级奖29项、省部级奖24项,鉴定成果6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学校荣誉

校园文化

校徽

形状整体圆形,是高校标志的惯例团,圆形也意味团结;有圆有方,有规矩。象征学校教育学生“没有方圆不成规矩”,体现学院办学把“学会做人”作为首位的办学理念。

图案用红、白、蓝、浅蓝四种色彩,以红、蓝为主色,以白、浅蓝为辅色。红色代表学生青春的激情、也代表少数民族的激情色;蓝色代表现代科技,也代表学院的希望。白色代表鲜明而纯洁;浅蓝色作为过渡色勾勒出圆形的边,既让图案协调又意味着各民族学生的和谐相处、意味着学院整体的和谐氛围。

以传统的中国篆印作为图案核心,一是意味着学院坚持传承中国特色的文化理念,有学校文化传承的性质;二是印内容有明显的“人文”两字,既代表人文科技学院,又代表学院倡导的人文精神;三是“人文”二字用雕刻的手法,这代表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玉不琢,不成器”的教育思想;四是篆印的形状布置,此形略看是一方传统印,细看红色部分似一笔记本电脑,“电脑”左面与“文”字边镶有“K”型,右面和下面似电脑的开启间隙,实际上镶有“J”,“KJ”即“科技”拼音缩写;“人”字头冒出,既似“电脑”的鼠标,又蕴含学生成才而“出头”,或有“出人头地”之意。

校训

修身、自信、乐学、笃行

修身,出自儒家经典之语“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要学会修炼自身、善待他人,学会沟通合作;要学会面对情感、面对原则;面对义利、面对荣辱;面对功过、面对良知。大学生要深刻领会“大局意识、团队精神、承担责任、感恩情怀、诚实守信、理解宽容”等等各种做人的道理。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自信包括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集体、相信自己的社会。

乐学源于孔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以理解为“求学不如勤学,勤学不如好学,好学不如乐学”。乐学是学习的最高境界。乐学是成功的重要前提。

“笃行”出自《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笃:忠实、专一。笃行:就是要朝着自己确定的方向切实付诸行动。

校歌

《收获梦想》

校园环境

该学校有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600余亩,建筑面积34万余平方米。该学院两个校区分别位于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董家堰(花溪校区)、贵州省贵阳市贵安新区党武街道(大学城校区)。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学校简介.贵阳人文科技学院.2024-05-26

2023年招生章程.贵阳人文科技学院.2024-05-26

贵阳人文科技学院.天眼查.2024-05-30

校规校徽.贵阳人文科技学院.2024-05-26

学校领导.贵阳人文科技学院.2024-05-26

本馆介绍.贵阳人文科技学院.2024-05-26

贵阳人文科技学院正式挂牌.今日头条.2023-05-23

体育与艺术学院简介.贵阳人文科技学院体育与艺术学院.2024-05-26

大数据与信息工程学院简介.贵阳人文科技学院大数据与信息工程学院.2024-05-26

经济与管理学院简介.贵阳人文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2024-05-26

建筑工程学院简介.贵阳人文科技学院建筑工程学院.2024-05-26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简介.贵阳人文科技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24-05-26

法学院简介.贵阳人文科技学院法学院.2024-05-26

文化旅游与区域发展学院.贵阳人文科技学院文化旅游与区域发展学院.2024-05-26

招生专业.贵阳人文科技学院招生网.2024-05-26

贵阳人文科技学院7位教师喜获贵州省2023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立项.中国教育在线.2024-05-29

贵阳人文科技学院2023年招生专业简介(一).贵阳人文科技学院.2024-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