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产阶级
无产阶级(proletariat)是政治经济学领域的重要概念,指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没有自己的生产资料,因而不得不靠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活的现代雇佣工人阶级。无产阶级要完成的使命是大部分人或绝大多数人的解放。
无产阶级领导的运动主要有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和同时期的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无产阶级一词源于拉丁文,意为“它表示在古罗马,除子女外一无所有的阶级(无产者)。虽然在英语中这一术语早在1663年就已出现,但它的现代含义却是马克思1844年在《德法年鉴》中首次确定的。1870年,巴黎民众选举组建巴黎公社,但巴黎公社在72天后被攻破。中原地区无产阶级最早产生在19世纪中叶的在华企业中。1917年,十月革命后,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一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成立。1919年5月,中国爆发以学生为先导,工人阶级为主力的五四运动。在五四运动中,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的传播。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其同工人运动的初步结合,1921年7月,中国唯一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成立。1949年10月1日,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无产阶级是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核心范畴,被认为是担负人类解放历史使命的革命主体。其中,“无产”并不是不拥有财产。无产阶级并非完全一无所有的阶级,而是不拥有生产资料但从事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阶级。
概念定义
“无产阶级”一词最早在封建时期是指在社会上最贫穷、地位最下等的群体。卡尔·马克思曾经在这个意义上指出,封建社会也有自己的无产阶级,那就是农奴等级,即在人类社会每个历史阶段都存在的底层劳动者和穷人、地位低下的人。
到了资本主义兴起以后的近代初期(14、15世纪以后),大量农民失去土地等生产资料,成为一无所有的无产者,这些人也被称为proletariat,但他们已与古罗马时代的proletariat有着根本的不同。这时,“无产阶级”指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不得不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阶级,他们唯一拥有的是他们的劳动力,该阶级中的成员就是“无产者”(德语Proletarier,英语proletarian,法语proletaire,俄语npoerapreB)。英语中这一术语早在17世纪就已出现,但其现代含义却是卡尔·马克思和恩格斯表述的。
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指出,无产阶级是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和机器大工业的发展才出现的现代雇佣工人阶级(working class)。1888年《共产党宣言》英文版对无产阶级进一步解释为,无产阶级是指没有自己的生产资料,因而不得不靠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活的现代雇佣工人阶级。其中,“无产”并不是不拥有财产。无产阶级并非完全一无所有的阶级,而是不拥有生产资料但从事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阶级。
现代工人阶级与无产阶级并不能等同,是有所区分的。一方面,工人阶级是随着大工业的出现才出现,是18世纪末开始才真正登上人类社会的历史舞台的,也只有从这时起,无产阶级才有可能与工人阶级相一致。另一方面,工人阶级多用在政治经济学领域,作为劳动力的所有者,无产阶级多用在哲学类或政治类文献中,作为特定的历史主体或政治主体。工人阶级更为现实化,更多应用于经济学、社会学中,而无产阶级更为哲学化、抽象化,更多应用于历史哲学、政治哲学领域。
历史发展
古罗马时期
无产阶级一词起源于1663年,出自于拉丁语中的“proletarius”,意为“无产者报”。在古罗马,它表示除子女外一无所有的阶级(无产者)。
工场手工业时期
作为资产阶级的对立物,欧洲无产阶级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产生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则客观上加速了欧洲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和无产阶级运动的发展。
16世纪,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不少西欧国家快速发展起来,引领人类社会迈入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英国、法国等国家陆续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工业革命也引发了生产关系的革命性变革,使得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度得到巩固和发展以及产业工人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无产阶级人数的不断增加,为19世纪30年代欧洲无产阶级运动的大发展创造了条件。
产业革命发展时期
1825年,资本主义世界第一次全国性的经济危机在英国爆发。经济危机的爆发造成生产被严重破坏,大量工厂关闭,大批工人失业,工人们陷入困顿甚至走投无路。这加剧了资本主义社会两大阶级之间的矛盾,引发了无产阶级一系列的反抗运动。这个时期工人阶级的自发性斗争还局限于经济斗争。19世纪30年代,欧洲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发展到自觉性斗争的阶段,各种有组织的大规模的罢工行为甚至武装起义出现。
1836年,被流放到巴黎的德国手工业者创立了正义者同盟,这个秘密社团正是日后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前身。
1840年7月,英国组建了全国宪章协会,被恩格斯称为“近代第一个工人政党”。在英国宪章派的组织下,英国无产阶级运动掀起了多次高潮,持续了十几年,直至协会被解散。英国宪章运动被列宁称为“世界上第一次广泛的、真正群众性的、政治上已经成型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1844年2月,卡尔·马克思发表了《德法年鉴》,提出无产阶级是人类解放的“心脏”和“物质力量”的观点,首次明确地阐述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并且首次提出无产阶级的现代含义。此时,马克思还未产生共产主义的具体学说。同年6月,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爆发了反对资本家阶级的武装起义,并在起义中提出了政治诉求,甚至明确提出了反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主张。
马克思、恩格斯等无产阶级理论家也正是通过参与无产阶级运动、总结无产阶级运动的经验和教训形成了新的理论,并于1847年发表了《共产党宣言》这样一部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与世界上第一个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有直接关系。同年,卡尔·马克思、恩格斯在改造正义者同盟的基础上建立了共产主义者同盟。1864年,在《共产党宣言》思想的指导和推动下,欧洲的无产阶级联合建立国际工人联合会,第一次实现了无产阶级的国际大联合。
1864年,国际工人联合组织国际工人联合会建立。1889年,第二国际即社会主义国际建立。这是工人运动的世界组织,第二国际成立地址是在巴黎。1916年,第二国际解散。1919年,第三国际即共产国际诞生,由列宁领导并创建,国际总部位于莫斯科。
苏联
1917年,十月革命后,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一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成立。
1921年3月,苏联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开放市场,实行自由贸易,发展商品货币关系,利用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来发展经济。它允许农民在交纳实物税后,到市场上自由买卖剩余的粮食和农副产品。
1929年12月,约瑟夫·斯大林公开宣布抛开新经济政策。在苏联全国推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高速实行“消灭阶级,建成社会主义”的工业化,最终在30年代中期建立起了以高度集中为特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外交、军事管理体制,这就是苏联模式,也称斯大林模式。
1991年12月25日,苏联总统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苏联正式解体。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历史宣告终结。
中国
中国无产阶级最早产生在19世纪中叶的在华企业中,随后又出现在19世纪60年代清朝官办的企业和70年代兴起的民族资本企业中。到1894年,中国近代产业工人约有10万人。到1914年,增加到100万人以上。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已达200万人以上。无产阶级日益发挥重要作用。由于中国无产阶级不但是伴随着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而来的,而且首先是伴随着帝国主义在中国直接经营的企业而来的,所以,中国无产阶级的一部分较之中国资产阶级的资格更老一些,它的社会基础也更广泛一些。
早期的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传播了民主思想,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十月革命胜利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为知识分子提供了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中国出现了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1919年5月,在中国爆发了以学生为先导,工人阶级为主力的五四运动。在五四运动中,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的传播。“五四”运动是一个分界线,自那时以来,“无产者”和“无产阶级”在汉语里就成为公认的表达马克思主义“Proletarier”和“Prole-tariat”的术语,完成了定名或固定化过程。
李大钊在1918年11月15日《新青年》第5卷第5号《“Bolshevism”的胜利》一文中,多次使用“无产”与“庶民”的组合,例如:“他们的战争,是阶级战争,是全世界无产庶民对于世界资本家的战争。”他的“无产庶民”和“无产阶级”的概念比卡尔·马克思社会学的概念“Proletar-iat”意义更广,而且可以完全这样认为,李大钊是从日语里借用了“无产’这种表达方式”。1919年,李大钊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用了“无产者”这个词。
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其同工人运动的初步结合,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开,标志着中国唯一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建立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集中力量从事工人运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1922年1月香港海员罢工为起点,掀起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个高潮。1923年2月4日爆发的京汉铁路三万名工人大罢工,使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达到顶点。2月7日,二七惨案发生后,全国工人运动暂时转入低潮。
1925年,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毛泽东把中国的无产阶级分为工业无产阶级、半无产阶级、农村无产阶级三个部分。在这篇文章中,虽然对作为半无产阶级的贫农和农业无产阶级的雇农进行了区分,但并不是很清楚,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里,毛泽东把半无产阶级的贫农和农业无产阶级的雇农放在了同等地位一视同仁,“游民无产者”也成为被压迫者和革命者。
为了向中国人民公开阐明中国共产党在建立新中国问题上的主张,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明确指出,人民民主专政需要工人阶级的领导。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布尔乔亚的联盟,而主要是工人和农民的联盟。进行中国的人民革命和发展中国的经济,需要团结民族资产阶级,但它不能充当革命的领导者,也不应当在国家政权中占主要的地位。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开幕,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这个《共同纲领》成为中国人民的大宪章,在一个时期内起着新中国临时宪法的作用。同年10月1日,无产阶级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意味着人民当家作主的共和国的诞生。
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大会讨论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无产阶级”的概念在21世纪的中国得到了发展,“无产阶级”,是指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因难以或无法独立创造谋生条件和工作平台,依赖他人或经济实体提供的谋生条件、劳动设施或工作平台,以向他人或经济实体出卖劳动力为生,受其雇佣和剥削,在社会经济领域中相对弱势,在财富分配格局中处于不利地位,在社会成员中相对贫困、人身自由的劳动者。
历史使命
主要内容
卡尔·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的主要内容为:
第一,消灭私有制这一历史任务是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大工业中,生产工具私有制之间的矛盾第一次作为大工业所产生的结果表现出来,这种矛盾只有在大工业高度发达的情况下才会产生。因此只有在大工业的条件下才有可能消灭私有制。”
第二,只有无产阶级能担负起消灭私有制,实现普遍占有这一历史任务。因为占有必须带有适应生产力和交往的普遍性质,而无产阶级在现代大工业生产中造就了自身的普遍性质,这就决定了无产阶级是唯一能够实现这种占有的阶级。这里,卡尔·马克思恩格斯用以论证无产阶级革命性及其历史使命的已不再是人本质的丧失及复归,而是把无产阶级作为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
第三,实现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途径是推翻资产阶级的国家统治,“占有也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得到实现”,这是因为资产阶级国家“不外是资产者为了国内外相互保障自己的财产和利益所必然要采取的一种组织形式”。因而,无产阶级应当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使自己作为个性的个人确立下来。
当代仍然适用的原因
科学技术的进步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虽然出现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呈现出经济繁荣的现象。但是,科技革命并不能根治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即社会化的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相反,却加深了这一矛盾。例如,科技革命导致就业机会减少,失业率提高,进而加深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工人阶级仍是实现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承担者
越来越多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其它社会服务人员加入工人阶级的队伍。同时,工人的文化素质也有了明显的提高,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在缩小,工人阶级内部出现了多层次的结构。以上诸种情况正是现代化工业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工人阶级内部构成的变化丝毫没有改变雇佣劳动者的本质,没有改变其受剥削的地位,他们之间的区别仅在于劳动者的职业、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等方面的不同,他们在执行总体工人的职能,按照自己的方式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方面却是共同的。
重要人物
马克思
卡尔·马克思(全名: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KarlHeinrichMarx,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出生于特里尔,国际工人联合会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缔造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创者。主要著作有《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家族》(1844年)、《共产党宣言》(1848年)、《哲学的贫困》(1847年)、《法兰西阶级斗争》(1850年)、《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1852年)、《资本论·第一卷》(1867年)、《法兰西内战》(1871年)、《哥达纲领批判》(1875年)等。卡尔·马克思与恩格斯合著著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与恩格斯合著)(1845-1846年)。
他认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被认为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他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恩格斯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德语:FriedrichEngels,1820年11月28日-1895年8月5日),德国思想家、哲学家、革命家、教育家、军事理论家,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和领袖、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
恩格斯是卡尔·马克思的挚友,被誉为“第二提琴手”,他为卡尔·马克思从事学术研究提供经济支持。恩格斯和马克思共同撰写了《共产党宣言》,共同创立了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参加了国际工人联合会的领导工作,成为国际工人运动的领袖。马克思逝世后,他承担整理和出版《资本论》遗稿(第二、三卷)的工作,还肩负领导国际工人运动的重担。除同马克思合撰著作外,他还著有《自然辩证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反杜林论》等。1895年8月5日,恩格斯因病逝世。
理论与主张
无产阶级专政理论
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并不只是着眼于用暴力去解决问题,这不是其核心要义。列宁认为无产阶级专政是凭借革命暴力,而且不受任何法律约束。他的这个思想要求不能只局限于当时的社会情境,而是要把它置于历史发展总的发展变化的过程中辩证地把握。
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国家。民主是具有比较鲜明的阶级性的,民主政治指的不是一个国家中全部的人都来做主,而是指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作出决定,管理国家。社会主义民主是无产阶级统治下的民主,也就是无产阶级的专政。
无产阶级专政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只有作为执政党的共产党,才能担负起领导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从而实现自己向共产主义第一阶段过渡的使命。
无产阶级国家理论
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这是国家产生的社会前提。只有在阶级矛盾不能调和的地方、时候和条件下,才会产生国家。因此,国家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也会随着这个历史条件的消失而自行消亡。国家是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并借助这种力量来抑制阶级冲突,把阶级冲突保持在一定“秩序”的范围以内。这一点讲的是国家的作用。在这里,国家是建立和维持社会秩序、保持社会平衡和发展的力量,亦是维护人类生存的特殊力量。国家是统治阶级的机关,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工具,因此,被压迫阶级要求得解放,就必须通过暴力革命摧毁统治阶级所建立的国家政权机构是国家消亡的途径和前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的形式推翻旧国家,是最高形式的暴力革命;以无产阶级革命形式建立起来的新国家是消灭阶级压迫和剥削、消灭阶级的国家,即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无产阶级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无产阶级还不能废除国家,但是这个国家只是不断消亡的国家。无产阶级需要国家,这是因为既是用它来镇压剥削阶级的反抗,也是用它来领导广大人民群众调整社会主义经济。
只有完全的共产主义才会使国家完全消亡。高级阶段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已经消失,劳动已经成为人的第一需要。那时,共产主义社会遵循的分配原则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劳动生产率已经有提高,物质资料丰富,人们已经开始习惯于遵循公共生活的基本规则。那时,国家才会自然而然的消失。
斯大林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理论
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性质:实现由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斯大林认为,十月革命的胜利仅仅只是实现社会主义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而下一步就是要在巩固和捍卫新生的革命政权的基础上,进而利用政权实现整个社会彻底的变革,彻底抹去资本主义所遗留下来的一切。而在整个无产阶级专政时代,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就是围绕这一时期的任务——粉碎敌人的反抗,团结无产阶级来展开。
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实现形式: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的新的政治体系。约瑟夫·斯大林认为,无产阶级国家作为一种新的政治体系,由包括无产阶级先锋队、无产阶级群众组织和苏维埃政权在内的三大部分构成。
无产阶级专政国家下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地位: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专政和工农联盟的领导核心。斯大林认为,苏联共产党既是无产阶级专政事业的核心,同时又是工农联盟的政治基础。尤其是对于苏维埃政权而言,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促使阶级对立得以消除,从而使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阶级利益的一致性成为可能,由此可以说除了苏联共产党以外没有任何政治组织能够代表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利益。无产阶级政党作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应当起到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利益的捍卫者这一角色,将社会主义革命事业的整体利益摆到最高位置。
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职能:保卫职能、民主建设职能与经济建设职能。约瑟夫·斯大林认为,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在过渡时期要围绕保卫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建设三个方面展开。具体来讲,一是粉碎已被革命推翻和剥夺的地主和资本家的反抗,消灭他们的一切恢复资本政权的行动;二是用把一切劳动者团结在无产阶级周围的精神来组织建设工作,并按照准备取消阶级,消灭阶级的方向来进行这一工作;三是把革命武装起来,组织革命军队,以便和外部敌人作斗争,和帝国主义作斗争。
无产阶级专政国家下无产阶级政党的使命:引领与教育人民走向社会主义。斯大林认为,无产阶级政党在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使命在于肩负起领导广大无产阶级走向社会主义的责任,而执行这一使命,首先要求无产阶级政党自身具备强大的纪律性和组织性,无产阶级政党要保证自身做到团结一致和令行禁止,坚决反对和肃清党组织内部的自由散漫和政见不合的情况的出现。
无产阶级革命理论
卢卡奇无产阶级革命理论
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表现。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现象做了深刻的批判,将批判的矛头直指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卢卡奇在《物化和无产阶级意识》一文中明确指出:“一个商品形式占支配地位、对所有生活形式都有决定影响的社会和一个商品形式只是短暂出现的社会之间的区别是一种质的区别。”在原始社会中,商品尚未达到影响整个社会的程度,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才越来越超出经济的领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种资本主义社会也可以称之为现代社会,现代社会的主要原则是合理化原则。
先验哲学无法为无产阶级指明道路。近代哲学是理性主义的哲学,资产阶级用理性主义来把握这个世界,然而资本主义越来越掌握的却是社会存在的细节,逐渐失去了对社会整体的把握能力。唯有对资产阶级哲学进行深刻的反思,才能为无产阶级指明道路。
无产阶级意识的觉醒和实现。卢卡奇认为,无产阶级要想成为真正的阶级,成为历史的主体就需要启发了的无产阶级意识,以无产阶级意识的总体性来克服资产阶级物化的片面性。就无产阶级的意识来说,发展是不会自行发挥作用的,旧的直观的机械的唯物主义所不能理解的真理,即变革和解放只能出自己的行动,“教育者本人必须受教育”,正在变得越来越适用于无产阶级。
马克思主义中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
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卡尔·马克思、恩格斯正是从无产阶级的经济地位和阶级特性出发,阐述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那就是:彻底埋葬资本主义和一切剥削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建设新社会,从而消灭一切阶级,实现共产主义,解放全人类,即担当资本主义的掘基人和共产主义的创建者。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必须经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无产阶级要完成自己担负的历史使命,必须进行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无产阶级是实现由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这一客观规律的社会力量。无产阶级的社会经济地位使其能够清醒地认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并为之实现而奋斗,而资产阶级则既不承认这一客观规律,也不肯自动退出历史舞台,他们必然要竭力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抗拒历史潮流。所以,阶级斗争是注定不可避免的。
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与方式。暴力革命对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是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一般规律。但武装夺取政权的具体形式,则因各国革命的主客观条件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俄国十月革命是通过城市武装起义而取得全国胜利的,中国革命则是先建立和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而获得全国政权的胜利。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在一国首先胜利的学说。1916年,列宁在《无产阶级的军事纲领》一文中进一步阐述和发挥了这一观点,指出:“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而且在商品生产的条件下也只能是这样。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确定不移的结论: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中获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期内将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或者资产阶级以前时期的国家。”
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是无产阶级实现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第一,只有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才能使无产阶级的斗争成为自觉的、统一的行动。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运动本身不能自发地产生社会主义意识,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必须通过无产阶级的先进分子从外部灌输给工人阶级。第二,只有一个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才能够根据本国的历史和现状,科学地分析社会各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正确估计阶级力量对比的基础上,制定出符合本国实际的纲领、路线、政策和策略,给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指明前进的方向和通向胜利的道路。第三,只有无产阶级政党才能领导各种群众组织,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组织革命大军,战胜强大的敌人。第四,只有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无产阶级才能及时地识别和粉碎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的进攻,消除它们对革命队伍的干扰,使革命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无产阶级政党理论
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理论
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最先进和最积极的部分,与整个无产阶级有着相同利益的政党,具有阶级性和先进性。
无产阶级政党的思想理论
共产党的理论原理:共产党的理论原理就是要消灭私有制,这表明了共产党的最终目标,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本质的概括。同时它也是以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依据的,对“眼前的历史运动"所提出的任务所作的科学概括和回答。
对无产阶级思想理论的要求包括:
1.先进的理论只有为群众所掌握才能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
2.理论必须联系实际。卡尔·马克思认为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首先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其次,要理论结合实际。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本国实际相结合,与时代的特点相结合,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研究问题,指导革命和建设,从而发展马克思主义。
3.捍卫党的理论的纯洁性。马克思提出了开展思想理论斗争的基本原则。第一,开展积极主动的“理论斗争"。第二,采取充分的自由的理论讨论的方法。第三,理论批判应该是革命性的,同时又是科学性的。
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理论
基本纲领:领导无产阶级,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实现无产阶级专政,消灭私有制,消灭私有观念,消灭阶级和压迫,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共产党的任务:领导无产阶级,用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并尽快发展生产力,在消灭私有制的基础上,最终使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成为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党的纲领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原则、党的纲领必须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消灭私有制、把坚持党的最终目标作为党的纲领的核心要求,并把党的最终奋斗目标和当前斗争任务相结合的原则、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无产阶级政党党内民主理论
基本原则:平等原则、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民主与集中相统一的原则、民主与纪律相统一的原则、正确对待党内斗争和党内批评的原则。
党内民主的制度框架:党的各级机构是按民主制组织起来、代表大会制(全盟的最高权力机关和立法机关)、民主选举制(选举制、任期制和罢免制)、集体领导制度和民主讨论制度、报告制度。
无产阶级政党的策略理论
当前斗争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的策略。一方面要立足现实,积极参加当前的斗争;另一方面,在参加当前斗争的过程中,不要忘记无产阶级的最终目的。要把当前斗争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把暂时的、局部的利益与长远的、全局的利益结合起来。
既联合又斗争的策略。共产党人为了完成革命任务,反对主要敌人,必须广泛团结和争取同盟者,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并坚持独立自主。马克思主张“工人政党在一定的条件下完全可以利用其他政党和派别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是它不应当隶属于其他任何政党。
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策略。共产党人必须坚持长远利益的同时,还根据各国不同的具体条件和历史进程,提出了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还需采取灵活的策略,与各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
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既区分又结合起来的策略。卡尔·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政党应当积极参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先协助资产阶级进行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只要资产阶级采取革命的行动,共产党就同它一起去反对专制君主制、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小市民的反动性"。
无产阶级政党特征
革命性和科学性的高度一致。革命性是指马克思政党理论的目的,就是为群众的革命斗争服务,为无产阶级斗争指明方向和道路,指引斗争取得胜利,所以具有革命性。科学性是指首先,马克思政党理论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其次,这种科学性还表现在马克思的政党理论通过对政党问题的研究揭示了政党的本质及其产生和发展的规律。
斗争与发展的内在统一。首先,马克思政党理论是在同工人运动中非无产阶级流派和党内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其次,马克思政党理论也是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势力、思潮和流派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马克思政党理论是动员和组织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学说。
批判与继承的辩证结合。首先,马克思政党理论继承了前人的优秀文化遗产。其次,马克思政党理论对人类文化遗产的继承而是批判地继承。
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形式
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形式,就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和结构形式的统一体。政权组织形式即政体。国家结构形式是指国家的整体和部分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组成关系的形式。无产阶级专政的形式有多样化。国家共产主义运动迄今为止,已经产生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形式包括巴黎公社、苏维埃政权、人民代表大会制和社会自治制。
巴黎公社
由于工业革命以来,法国社会的贫富分化不断加剧,加之普鲁士军队不断炮轰巴黎,城内的人民生活处境更加恶化。这一切,激化了社会各界的不满情绪。巴黎市民,特别是工人阶级和下层中产阶级都希望建立一个民主共和国。1870年9月4日,巴黎民众发动起义,宣告成立共和国,同时选出国防政府组织对普鲁士王国的防御战。由于政府消极抗战,激愤的巴黎民众转向建立公社以保卫共和。巴黎民众在1871年3月18日成功占领市政厅,之后经由选举正式组建公社。公社的一份纲领性声明表明了巴黎民众的目的:“承认并巩固共和国。”被革命者赶出首都的梯也尔政府,迅速集结军队,向巴黎进军,于5月28日镇压了这场革命。巴黎公社在存在72天后被攻破。
巴黎公社和以往一切国家的最大区别在于,以往的国家不过是剥削阶级少数人对被剥削阶级多数人的统治,而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第一次实现了大多数被剥削的劳动人民对剥削阶级少数人的统治。
苏维埃政权
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后,世界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与此相适应,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向垄断转变,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到以垄断为特征的帝国主义时代。作为帝国主义薄弱环节的俄国成为社会主义革命的温床。1917年首先爆发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统治,但软弱无力的资产阶级无法解决日益激化的国内各种经济、社会、政治矛盾,列宁毫不迟疑地领导了十月革命。十月革命的直接成果就是建立了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苏联,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十月革命之后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先后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机构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人民代表大会构成,其中,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社会主义自治制
社会主义自治制度是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以苏联模式为范本所建立的制度。具有以下3个特征:
社会所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社会所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指生产资料既不属于任何人,也不属于任何集体,同时也不归国家所有,而是属于整个社会所有的所有制形式。前南斯拉夫认为,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虽然比生产资料私有制要优越许多,但是依然没有实现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所以实行社会所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社会所有制具有4个特征:
第一,生产资料实现了社会所有制,为劳动解放奠定基础。
第二,社会所有制不是脱离了所有制权利的范畴,因为任何人在所有制权利的基础上既不能占有社会劳动产品,也不能管理和支配社会生产资料,联合劳动才是占有的唯一基础。
第三,自治包含双重含义,一是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劳动者应成为管理的主体,消除了雇佣劳动体制;二是企业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不受制于国家权力机构,消除了国家占有生产资料对企业和劳动者的雇佣性质。因此,新的社会关系是在作为民主基本原则的社会自治中实现的。
第四,在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的基础上实现按劳分配。
社会主义自治的商品经济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社会主义自治制度是建立在商品经济的基础上的,却又与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相区别。
社会主义自治的商品经济的特征可归纳如下:
第一,在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的情况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实现了直接结合,企业成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
第二,在社会主义自治的商品经济中,劳动力不再是商品,他们将从新创造的价值中拿出一部分作为个人收入,工资概念和雇佣关系不复存在。
第三,联合劳动基层组织经营活动的动机是创造收入,产品价值不再由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三要素构成,而是转变为收入和物质消耗二因素,商品生产者的目的也随之改变为尽可能减少物质消耗和尽可能创造更多的收入。
第四,社会主义自治的商品经济的生产组织基本形式是联合劳动基层组织,它既表现了经济的商品性质,又表现了生产关系的自治性质。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矛盾,可以通过自治协议和社会契约来解决。
计划与市场并存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政府对于经济的管控先后经历了1945至1950年高度集中的管理计划阶段,1950至1971年下放分权阶段和1971年后在联合劳动和“代表团制”基础上重新集中的阶段,与此相对应的,市场机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起到愈发重要的作用。随着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政府逐步放开了对商品价格的控制,市场经济中的价格机制作用日趋显现。1967年8月,联邦通过法案,规定劳动组织可以根据市场的情况自主确定自己的产品价格,劳动组织在制定价格时,要遵守社会契约和自治协议的协调,并关心经济全局的稳定。社会共同体通过价格登记,规定最高价格和冻结价格等办法来直接监督价格,实行这种价格体制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实现计划与市场并存。
主要无产阶级政党
布尔什维克党
俄国十月革命,又叫十月革命。领导革命取得胜利的是布尔什维克党,这是由列宁创建的新型无产阶级政党。1918年在布尔什维克党的七大上,由列宁提议,把布尔什维克党的名称改为俄国共产党,简称俄罗斯联邦共产党。1952年改为苏联共产党,简称苏共。
中国共产党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摆脱了以往一切政治力量追求自身特殊利益的局限,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华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共产党与西方政党的性质不同,没有自己的政党利益,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其他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其他政党在民族解放和国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合作关系,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共同的价值共识和目标追求。
重要运动
由于资产阶级残酷的剥削,欧洲在19世纪出现了三大工人运动,分别为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和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并提出经济要求、独立的政治诉求,也标志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由此进入一个新阶段。
英国宪章运动
在19世纪的英国,只有缴纳高额所得税的人才有选举权,广大工人被排斥在议会大门之外。英国宪章运动中工人诉求时获得普选权。宪章运动从1839年至1848年以来经历过三次高潮。直到50年代宪章运动的坚定分子仍然高举实现无产阶级政治统治的旗帜,并接受卡尔·马克思、恩格斯的指导,把争取普选权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结合起来。但终因敌我力量悬殊,宪章运动于1958年消失了。
宪章运动是推动国会继续改革的主要力量,它比起1832年国会改革时的工人运动前进了一步,它有了自己全国性的组织,有自己斗争的政治纲领和奋斗目标“争取工人的政治统治”。它已不是作为资产阶级政治附庸的社会力量而存在。因此宪章运动虽然失败了,但是,它对统治阶级的政治压力很大,资产阶级充分注意到工人阶级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不能不考虑宪章所提的要求,不能不调节国家机器,否则就不能不安无事地维持其统治。所以说,宪章运动促进了1867年第一次国会改革的实现,并且宪章运动是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一次早期工人运动。被列宁称为世界上第一次广泛的、真正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法国里昂工人运动
里昂工人运动分为1831年11月和1834年4月的工人起义,这两次起义是工人阶级为反对他们的直接剥削者并维护自身利益而举行的最早的起义,并且在这两次工人运动中出现了“组建工人武装”“武装夺取政权”的情况。但遗憾的是由于没有提出鲜明的政治纲领,工人阶级没有看清国家的本质等原因导致两次工人运动都失败了,并没能够满足增加工资的要求。但是里昂工人起义表明,工人阶级开始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工人运动第一次从资产阶级民主运动中分离出来。里昂工人起义在法国历史上也是重要事件,从此以后,资产阶级便需要认真对待工人阶级了。
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发生在19世纪的德国,那时的德国是一个手工业和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家庭工业国家。工人同土地联系,是资本主义手工工场阶段的通常现象。在19世纪的德国,工人受着资本家和地主的双重剥削。正是由于工场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终于导致这次西里西亚织工起义。这次起义初期采取歌谣的形式批判资本主义,后期采取了武装斗争的方式,与军队发生激烈的战斗。
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是德国无产阶级群众性运动的起点和开端,并为整个运动奠定基础,推动一系列工人反对资本剥削的斗争。这次起义规模小,时间短,但它和1831年、1834年的法国里昂工人起义、1838年开始的英国宪章运动,都是无产阶级早期的、独立的革命运动。
五一国际劳动节
19世纪80年代,美国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进行残酷的剥削,工人每天从事长达12-18个小时的工作。而与之相对的,美国无产阶级的规模迅速壮大,在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的工人运动。1886年5月1日,芝加哥等城市的35万工人爆发总罢工并举行了大规模的游行示威,要求改善劳动条件。这次罢工遭到了美国当局的镇压。但这场流血斗争震撼了整个美国,迫使资本家接受了工人的要求。
1889年7月,第二国际为了纪念美国工人“五一”大罢工,推进各国工人争取八小时工作制的斗争,会议通过决议,在1890年5月1日国际劳动者举行示威游行,并决定把5月1日这一天定为国际劳动节。这一决定的得到世界各国工人的响应,成为一个国际节日。
参考资料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3-05-24
首次阐述无产阶级历史使命 ——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在线.2023-08-24
卡尔·马克思 .吕梁学院逸夫图书馆.2023-08-15
回顾伟大人物 感悟真理力量——恩格斯 .温理工党建 .2023-08-15
英国宪章运动爆发.央视网.2023-08-25
【党史学习教育】(3)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澎湃新闻.2023-08-12
山东省政协文史馆.政协山东省委员会.2023-08-12
中国共产党简史.中国政府网.2023-08-12
中国共产党简史.中国政府网.2023-08-12
赵义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范畴的三重规定及其方法论意义.马克思主义研究网.2023-08-12
第一国际第二国际第三国际是什么意思?.中华网河南.2023-08-12
12月25日:苏联解体.新华网.2023-08-24
红色记忆·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与党对中国革命问题的探索.新浪网.2024-11-01
唐青钊: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昆仑策.2023-08-16
新中国的诞生,人民民主政权在全国范围的建立和巩固.澎湃新闻.2023-08-16
马克思生平简介.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中心.2023-08-24
马克思.厦门大学《资本论》数字纪念馆.2023-08-25
恩格斯介绍.厦门大学《资本论》数字纪念馆.2023-08-25
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形式.中国知网.2023-08-15
柴尚金:巴黎公社的人民民主及当今镜鉴.马克思主义研究网.2023-08-15
学四史 践初心(六)|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沧州师范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2023-08-25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制度.中国政府网.2023-08-15
无产阶级政党在俄国的建立.中共中央党校 国家行政学院.2023-05-24
学党史 知党情丨中共一大——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澎湃新闻.2023-08-15
中国共产党是什么样的政党.人民网.2023-08-15
陈联俊|中华儿女大团结大联合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党建网.2023-08-15
工会基本知识问答(六)——工运史篇(1).甘肃省总工会.2023-09-03
“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历史缘起及其意义.中国军网.2023-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