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腹军舰鸟
白腹军舰鸟(学名:Fregata andrewsi Mathews,1914),又名安德鲁的军舰鸟、圣诞军舰鸟,是军舰鸟科军舰鸟属的一种鸟类。一般体长80~95厘米,体重1400~1550克,且雌鸟的体形一般比雄鸟大,寿命25.6年。白腹军舰鸟嘴峰很长,尖端弯曲成钩状;喉颈短;两翼狭窄,呈尖形,展开时可达2米;尾为叉尾;腿短,脚弱,不能自地面弹跳起飞。上体呈乌黑色并带有绿色的光泽;颈部和胸部有紫色的光泽;腹部呈白色;尾巴为黑色;腿脚则为灰色、肉色。
白腹军舰鸟主要分布于印度洋东北海域的东南亚国家(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斯里兰卡和中国等有少量分布,栖息于海岸边或岛屿上的树林中,在选择筑巢地点时倾向于在岸边树顶的树枝下或灌丛间。
白腹军舰鸟的成熟个体数量持续下降,截至2021年全球成熟数量仅为2400~5000只。2021年,白腹军舰鸟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同年,白腹军舰鸟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中,等级为易危(VU)。
形态特征
白腹军舰鸟属于大型的海洋性鸟类,一般体长80~95厘米,体重1400~1550克。成年白腹军舰鸟雌性体形一般比雄性大,且雌性比雄性重30%,具体差异如下:
白腹军舰鸟嘴峰很长,尖端弯曲成钩状,嘴端有嘴甲,嘴基裸露;喉颈短,且喉部有喉囊,用来暂时存储捕到的食物;两翼狭窄,呈尖形,展开时可达2米;尾为叉尾;腿短,脚弱,不能自地面弹跳起飞,各趾间蹼膜显著凹入,爪长而曲。
其雄鸟上体呈乌黑色并带有绿色的光泽,其中头顶和前额为黑色;眼睛呈褐色,虹膜为红色,眼周黑;嘴为黑色,嘴峰则呈蓝灰色;喉囊呈红色,颈部和胸部有紫色的光泽;腹部与两肋呈白色;尾巴为黑色;腿脚呈灰色,爪为黑色。雌鸟全身亦为黑色,但嘴为粉色,喉囊为黑色,下胸、腹以至尾下覆羽悉白,脚为肉色。幼鸟上体为黑色,背中部呈暗褐色,腹白色,羽毛短而圆,不具光泽。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白腹军舰鸟主要分布于印度洋东北海域的东南亚国家,分别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和雅加达湾、马来西亚、泰国西南部和泰国湾,在澳大利亚、斯里兰卡和中国等有少量分布。
白腹军舰鸟繁殖期多出现在澳大利亚的圣诞岛和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等沿海水域;非繁殖期则广泛分布在东南亚和印度洋,偶尔会出现在爪哇、苏门答腊岛、巴厘岛、加里曼丹岛、尼科巴群岛、达尔文和科科斯基林群岛的海岸。
中国分布
白腹军舰鸟偶见于广东沿海岛屿,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福建省、海南省、香港特别行政区也有分布。
栖息环境
白腹军舰鸟主要栖息于热带、亚热带的海洋和岛屿上,常出现在海边,夜间则栖息于海岸边或岛屿上的树林中。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白腹军舰鸟飞翔极为迅捷灵巧,不善行走和游泳,善于空中捕食。捕食时常选择温暖、低盐度的水域,且大多数筑巢的成年白腹军舰鸟会在岛屿周围的水域觅食(中心觅食行为);而尚未达到繁殖年龄的幼鸟和非繁殖成年鸟会在更远的地方觅食。
直接捕食
白腹军舰鸟直接捕食时身体会贴在水面上飞行,使用嘴部舀水进行捕食,主要为水面上的鱼类、软体动物门和内脏;其偶尔也会在陆地上寻找食物,从海滩上捡腐肉和内脏,偷食其他鸟类的卵和幼雏,甚至还有蚱蜢之类。
掠夺捕食
白腹军舰鸟掠夺捕食习性显著,其能在高空盘旋巡视,一旦发现鲣鸟科或鸥类在水中啄获鱼类并衔鱼飞翔时,立即俯冲快速追击,猛烈啄击鸟类尾部,迫使其张口,然后再将空中下落的鱼类叼住啄食。
行动方式
白腹军舰鸟飞行能力强,可在海上飞行数天,且飞行高度高;其白天活动频繁。
白腹军舰鸟多见于圣诞岛周围,而幼鸟则大部分处于流浪状态,在爪哇岛、苏门答腊岛、加里曼丹岛、巴厘岛、科科斯基林群岛和安达曼岛等地区都有活动。
交流行为
白腹军舰鸟使用视觉线索来交配,如雄性通过膨胀它们的红色眼袋来吸引雌性;其也会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在繁殖群体中相互交流;雌性和雄性会用独特的声音与彼此和后代交流。
生长繁殖
白腹军舰鸟为留鸟,只在圣诞岛(圣诞岛是印度洋上的一个火山岛,位于澳大利亚西北约1400千米处。长135千米,75%被原始植被覆盖)的三个小区域的梯田森林和科科斯基林岛繁殖。白腹军舰鸟繁殖通常为一雄一雌,每一次繁殖都努力建立一个新的领地或巢穴,并寻找一个新的配偶,其繁殖季节为每年的4~6月份。雌鸟每两年繁殖一次,雄鸟每一年繁殖一次。
求偶营巢
白腹军舰鸟繁殖周期非常长,一对白腹军舰鸟至少需要15个月的时间来抚养一个后代至独立生活,所以每年只有大约一半的成年白腹军舰鸟进行交配。白腹军舰鸟雄性在12月下旬开始展示场地,并在2月下旬开始配对,3月达到高峰,一直持续到4月。雄鸟吸引雌鸟后,鸟巢就建在展示场地上,其通常结群筑巢,一棵树上可多达30个鸟巢。白腹军舰鸟在选择筑巢地点时倾向于在岸边树顶的树枝下或灌丛间,且鸟巢优先选择在背风或受保护的地方,鸟巢以枯枝、海藻等造成,这些原材料大多是从其他鸟类口中夺取而来。
产卵孵化
白腹军舰鸟3月开始产卵,4月达到高峰,5~6月幼鸟进行孵化。白腹军舰鸟每次产1~2枚白色的卵,且鸟卵较大,孵经50~54天出雏,白腹军舰鸟雄性和雌性在孵化期间平均分担责任。
生长发育
幼鸟的生长极其缓慢,在9月至10月开始飞行,在第四年才开始长出成年羽毛。随着早成雏逐渐长大,雄性逐渐减少最终甚至会停止抚养雏鸟,雌性独自为雏鸟提供食物直到羽翼丰满。但有记录显示雄性也会喂养至少8个月大的自由飞翔的幼鸟。白腹军舰鸟平均寿命为25.6年,最长寿命可达50年,其第一次繁殖的年龄一般至少是5~7岁。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白腹军舰鸟成熟个体呈持续下降状态。在1972年,白腹军舰鸟的数量少于2000对,到1975年,则少于1000对,直到1985年,白腹军舰鸟少量增长到1300对,2003年约1466对,而后白腹军舰鸟成年个体又呈下降趋势,2004统计约1392对,2016年1050对,2017年1200对,在过去三代中大约下降了20%~25%。2021年,其统计总数为2400~5000只。
生存威胁
人为因素
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渔民的直接攻击(射击、活捉、镇静和中毒)对其构成了重大威胁。白腹军舰鸟还受到与东南亚水域强烈捕捞压力相关的渔具意外缠绕,导致其数量下降。
能源生产和采矿采石的发展,造成了工业和军用废水、垃圾和固体废物的增长,导致白腹军舰鸟的栖息地严重污染。
自然因素
气候变化相关的极端天气(风暴、火灾、洪水)和生态系统退化对该物种构成了持续长久的威胁,入侵物种(蚂蚁)也影响着白腹军舰鸟的生存环境。
保护级别
2021年,白腹军舰鸟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2021年,白腹军舰鸟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中,等级为易危(VU)。
2023年,白腹军舰鸟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中。
保护措施
白腹军舰鸟被列入《日澳候鸟协定》(JAMBA)和《中澳候鸟协定》(CAMBA)。
1980年在澳大利亚成立了圣诞岛国家公园,且在圣诞岛和其他土地之间维持着检疫屏障,以降低疾病形成的风险。当地政府也制定和实施了东南亚摄食生境的适当管理,以避免人们对其兼捕和狩猎;2002年9月进行了空中诱捕计划,对所有已知的超级菌落进行了杀虫剂处理。在雅加达湾地区人们对白腹军舰鸟进行全年监测,以了解其种群规模、种群结构和下降速度。
主要价值
对白腹军舰鸟栖息地的保护也保护了许多其他物种,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发展;每年都会吸引专业观鸟团队,是一种高价值、低影响的旅游;其次政府对其栖息地的保护为人们提供岛上工作的机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参考资料
Fregata andrewsi Mathews,1914.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4-12-02
Fregata andrewsi Mathews,1914.ADW.2023-05-31
Fregata andrewsi Mathews,1914.Catalogue of Life.2023-05-31
Fregata andrewsi Mathews,1914.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2023-05-31
Fregata andrewsi Mathews,1914.《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forestry.2023-05-31
Fregata andrewsi Mathews,1914.《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2023年.forestry.2023-05-31
Fregata andrewsi Mathews,1914.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2023-05-31
Fregata andrewsi Mathews,1914.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3-05-31
Fregata andrewsi Mathews,1914.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2023-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