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神经官能症
心脏神经官能症(cardiac 神经官能症)又称心脏神经症、心血管神经症,是神经官能症的一种特殊类型,是以心脏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心脏神经症的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神经类型、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和性格有关。患者通常有具明显的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或神经衰弱等心理障碍;主观感觉复杂多样的心血管症状,包括心悸病、心前区疼痛、气短等躯体症状,但临床无任何与其具有因果关系的器质性心脏病或对心脏有影响的其他躯体疾病的证据。
心脏神经症多见于中、青年,女性多于男性,尤其更多见于更年期女性。21世纪后,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压力的增大,其发病人群有增加的趋势。其临床危害主要表现在巨大精神痛苦与心理负担,严重者可影响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长期心理生理障碍有可能导致器质性疾病。因此,治疗上需采用心理治疗与对症治疗相结合的原则,经积极治疗后预后良好。
命名
1864年,哈特肖恩(Hartshorne)观察到一种受精神因素影响,以自主神经系统为中介的综合征,症状涉及心血管、呼吸和肌肉系统,还有情绪障碍,将其称为“心脏肌肉耗竭”。
1867年,弗里德里希(Friedrich)提出“心脏神经症”的名称。
1871年,美国内科医生达科斯塔(Da Costa)在军队发现了一组以“心悸、胸痛、呼吸困难、头痛、焦虑不安”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将其称为“易激惹的心”,后人将其称为“Da Costa综合征”。
之后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名称来描述这种情况,如奋力综合征、神经循环衰弱、心脏恐惧症、血管运动神经官能症、功能性心血管障碍、心理自主神经综合征等。
21世纪后,里希特(Richter)和贝克曼(Beckmann)将“因心脏不适去看医师,但实际躯体又不能发现引起这种不适的具体病因”的障碍统称为“心脏神经症”。国际疾病分类(ICD-10)将“心脏神经症”列入躯体化障碍的一个类型。
病因与发病机制
心脏神经症的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神经类型、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和性格有关。患者神经类型常为抑郁、焦虑、忧愁型。当精神上受到外界环境刺激,或工作紧张、压力较大,难以适应时可能导致发病。患者的家庭成员中可有神经官能症,也提示该症与同一家族的神经类型和数量相同的外部环境影响有关。部分患者缺乏对心脏病的认识,对疑似症状产生过度忧虑及担心,进而诱发该病。
发病过程中有常有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功能失调,交感神经功能亢进,交感与副交感神经功能失平衡。患者心率在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时常比一般人增快明显;有时可伴有高动力循环的表现,如动脉搏动增强、左心室射血速度增快等;也可出现对运动、心理学测试或疼痛刺激的异常反应。
精神心理问题可以通过导致血管内皮功能异常、促进炎症反应及血小板聚集、诱发凝血功能异常、促发心律失常、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发展、不良行为增加(包括吸烟、缺乏体育锻炼、治疗依从性差等)等,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增加。
流行病学
心脏神经症多见于中、青年,女性多于男性,尤其更多见于更年期女性。21世纪后,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压力的增大,其发病人群有增加的趋势。
中国
有调查显示,在心血管科就诊患者中,12.7%无法诊断心血管疾病,而精神症状明显。
国际
有研究表明,在行CAG的患者中,至多有43%的患者没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证据。Beitman等报道每年仅在美国,最多有10万例患者遭受着胸痛的折磨,但却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有动脉硬化或者其他严重的心脏疾病。441例步行至急诊室的胸痛患者接受了心血管科医生的检查并完成了由训练有素的研究助理操作的焦虑疾病访谈表一改版的调查后(ADIS-R),有250例患者被诊断为非心源性胸痛。
临床表现
心脏神经症患者主观不适繁多且易变,时轻时重,少数病程可达数年至十余年之久,症状之间缺乏内在联系性。具体如下:
心血管症状
心悸
最常见,患者可自觉心脏搏动增强、心前区搏动和不适,常在紧张、情绪激动、运动或疲劳时更明显。多数患者有心率增快与短暂的血压升高,偶有早搏或阵发性室上性心搏过速,轻度活动可使心率不相称地明显增快等,患者的活动常因此而受到限制。
心前区疼痛
与典型心绞痛不同,疼痛部位不固定,多局限于心尖区及左乳房下区很小范围,也可在胸骨下、右胸前或胸背等;疼痛发作与劳力活动无关,多数发生在静息状态时;疼痛性质常描述为针刺样、牵扯样或刀割样;持续时间长短不等,一般较长,有时在工作紧张或情绪激动后可持续数天或更长;含服硝化甘油常不能缓解疼痛。
呼吸困难
患者主观上感到空气不足、胸闷、呼吸不畅,常感觉空气不够要打开窗户或要求吸氧。屋内人多拥挤或通风较差的地方容易引起发作。不少患者经常做深呼吸或叹息样呼吸动作来缓解症状,但较长时间深吸气可引起血中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出现过度换气引起的呼吸性碱中毒,伴四肢发麻、手足搐(主要表现为双侧拇指强烈内收,掌指关节屈曲,指骨间关节伸展,腕、肘关节屈曲,形成鹰爪状)、头晕等表现。
神经系统症状
以焦虑为主,也可有抑郁、恐惧、强迫等,大都与强烈的疑病恐惧有关,可伴有不同程度的失眠,严重者表情紧张,头晕、手掌汗多,此外尚有乏力、两手颤抖等。
诊断
一般通过详细问诊,了解患者有无心理、精神应激情况,有无上述心血管系统及神经系统症状,并结合详细的全身和心血管系统方面的检查明确无器质性心脏病证据时,应考虑该病。
体格检查
心血管系统体格检查大多正常,少数可见轻微血压升高、心率增快和偶发早搏。听诊可闻及心音增强或轻度心前区收缩期杂音。
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
心肌酶
可帮助排除器质性心脏病可能。
其他实验室检查
如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糖、甲状腺功能等,可帮助排除其他相关疾病。
心电图
少数患者心电图可有窦性心动过速或ST-T改变,后者多表现为非特异性的ST段J点压低或水平样下移,和(或)t波低平、双相或倒置。ST-T改变主要局限于II、III、aVF或V4~V6导联,且较易改变,时而消失,时而加重。心率增快常使ST-T波轻微压低,而心率减慢时,ST-T波可完全恢复正常。
其他检查
如胸部X线、超声心动图等可帮助排除器质性疾病的可能,以解除患者的“恐惧”顾虑和由此而来的心理负担。
诊断指标
根据ICD-10,参考诊断躯体形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要点,心脏神经症的诊断依据如下:
鉴别诊断
心脏神经症患者可表现出各种心血管不适症状,也没有特异性,而心血管不适症状同时也可出现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疾病、内分泌与代谢疾病,如心绞痛、心律失常、心脏瓣膜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嗜铬细胞瘤等,应与这些疾病相鉴别。此外,心脏神经症患者还会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应与惊恐障碍、广泛性焦虑症、疑病障碍等疾病相鉴别。列举如下:
器质性心脏疾病
心绞痛
稳定型心绞痛多在体力活动的当时发作,部位大多固定,以胸骨后最常见,可放射至左肩和左臂。发作时胸部紧束感或压榨感明显,一般仅持续2~3分钟,停止活动或舌下含硝化甘油片可中断发作。可通过心肌酶、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进行鉴别。
心脏瓣膜病
除了较为典型的心脏杂音,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如体位性呼吸困难、下肢水肿等,典型的超声心动图改变可帮助鉴别。
内分泌与代谢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
可有心悸、心动过速、紧张失眠、多汗、焦虑烦躁等类似心脏神经症的表现,但甲状腺功能亢进大多伴有甲状腺肿大,且甲状腺上有杂音及震颤,血清T3、T4、游离T3(FT3)、游离T4(FT4)和甲状腺吸碘率增高,血清超敏促甲状腺激素(s-TSH)降低。
嗜铬细胞瘤
嗜铬细胞瘤患者心悸发作时除心率增快外,大多伴有血压显著升高,尿中儿茶酚胺及其代谢产物增高,组胺激发试验或酚妥拉明试验阳性等。
精神心理障碍
惊恐障碍
为间歇发作的严重焦虑,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至半小时,发作时常有过度换气所致的呼吸性碱中毒表现与濒临死亡、将发疯、将失控感,患者每次发作表现相似,具有特征性。心脏神经症的心血管症状持续存在,模糊多样,焦虑程度也远不如惊恐发作严重。
广泛性焦虑症
其自主神经亢进的症状由原发性焦虑引起,且范围广泛,不局限于心血管系统,患者一般也不确信自己患心脏病,医师的适当解释能为患者所接受。心脏神经症的症状局限于心血管系统,焦虑是对这些症状的担心、恐惧所致。患者相信自己有心脏病而不断要求检查,对医师的解释或保证常有怀疑。
治疗
心脏神经症的治疗原则是以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
心理治疗
药物治疗
以上治疗取得一定成效后,不宜立即停止治疗,否则容易引起复发,并加重患者的顾虑,甚至丧失信心。一般应维持治疗至少2~3个月以上,之后逐渐停药。
预后
心脏神经症通过积极的治疗,有助于减轻患者病情和改善预后。但心脏神经症症状多变,临床表现不典型,尽管进行了大量客观检查,甚至进行了过度干预,但因合并的精神心理问题,患者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康复,而且容易反复就诊,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甚至增加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预防
心脏神经症的预防措施在于调整好情绪、改善不良的生活习惯及多参加体育活动、放松心情。具体如下:
历史沿革
1871年,Da Costa描述了一种表现为以下一种或几种症状的组合即:心悸病,疼痛,脉促,气短,眩晕,头痛,睡眠及胃肠道的紊乱。患者通常描述疼痛是一种发作性的胸部不适,并不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那种典型的心绞痛。
这种综合征后来有许多名字,例如:神经性循环衰弱,Da Costa综合征,心脏神经症,劳力综合征。其他功能性的心血管疾病,例如:心输出量过多综合征,高动力肾上腺素循环状态,正常冠状动脉情况下的不典型胸痛或非心源性胸痛。
人们注意到这一概念与二尖瓣脱垂之间界限不清。有许多研究表明神经性循环衰弱的患者较对照组而言心脏活动对应激有着异常的反应。起初,在战争年代,神经循环性衰弱被认为是只有男性才患有的一种疾病,后来,这种病才被确认为是普遍存在于城市男女中的一种疾病。虽然患有该病的人有着正常的寿命,但是这是一种慢性病可以导致严重的残障。
20世纪的前半个世纪,有许多研究强调神经性衰弱与焦虑的联系,在某种程度上,神经性衰弱与神经性焦虑这两个概念描述的同一种疾病。
参考资料
ICD-10 Version:2010.ICD-10.2023-06-05
用 于死因与疾病统计的ICD-11.ICD-11.2023-06-05
术语在线—权威的术语知识服务平台.术语在线.2023-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