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伯劳科

伯劳科

伯劳科(Laniidae Rafinesque,1815),是鸟纲雀形目下的一科,体长14~50厘米不等,体重约在14.5~100克间。伯劳科鸟类基本具有喙大钩曲、嘴须发达、黑纹贯眼、翅膀短圆,尾巴稍长等外型特征,同时因其具有会将猎物固定在带刺树枝上便于撕食的特殊习性,也被称为“屠夫鸟”。

伯劳科鸟类广泛分布于欧洲亚洲及非洲,少数伯劳属鸟类亦有分布于北美洲及大洋洲。该种属林栖性鸣禽,通常栖息于低山、平原和荒漠等地带的林缘、疏林与灌丛中。繁殖时多实行社会性单配制,特殊情况下可出现“一夫多妻”的现象。

依据综合生物分类信息系统(Integrated Taxonomic Information System , ITIS),截止至2023年,伯劳科下共有伯劳属( Lanius Linnaeus, 1758)、鹊属( Corvinella Lesson, 1831)、白肩鹊鵙属( Urolestes Cabanis, 1850)、林鵙属(Eurocephalus A. Smith, 1836)4个属,其下又分33个种、84个亚种。截止至2023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该科鸟类多数为无危物种,仅圣多美伯劳(Lanius newtoni)为极危(CR),南灰伯劳(Lanius meridionalis)为易危(VU),呆头伯劳(Lanius ludovicianus)和林伯劳(Lanius senator)为近危(NT)。

研究历史

演化历史

关于伯劳科鸟类的起源存在争议。一种观点认为在大约2400万年前的中新世时期,现在的非洲大陆就存在着来自欧亚大陆的伯劳鸟;非洲起源说则主要依据羽色特征,认为伯劳鸟在古北界进行的迁徙应当始于非洲,随后逐渐扩散至欧亚大陆,最后进入北美洲;而之后的研究表明,伯劳科更可能起源于第三纪期间的澳大利亚地区。

依据分子生物学,伯劳科与鸦科(Corvidae)有密切的关系,这两个类群精子的形态也很相近,二者可能具有共同的祖先。

分类研究

伯劳科下的分类一度存在分歧,该科分类历史上曾承认的分类可分三至四属,其下共计30~34种。依据颅骨形态及遗传学,林鵙属(Eurocephalus)被划分至伯劳科下,但2019年的脱氧核糖核酸研究显示林鵙属与伯劳属缺乏近缘关系。黄嘴鹊鵙(Corvinella corvina)及白肩鹊鵙(Urolestes melanoleucus)与伯劳属鸟类在外形上具有差异,就曾造成争议,但之后依据解剖学及分子水平的研究同样被归类在伯劳科下,又因上述两类具有类似的社会行为,在1993年出版的《世界鸟类清单》(A World Checklist of Birds )中,伯劳科被划分为伯劳属、鹊鵙属及林鵙属共计3属30种,白肩鹊鵙就被划归在鹊鵙属下;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鸟类名录13.1版中于伯劳属下收录了青藏楔尾伯劳(Lanius giganteus Przevalski, 1887)及灰伯劳(Lanius borealis Vieillot, 1808),并在灰伯劳下列出五个亚种;而截止至2023年,在综合生物分类信息系统(Integrated Taxonomic Information System , ITIS)中,灰伯劳被划归为西方灰伯劳(Lanius excubitor)的一个亚种,青藏楔尾伯劳也被划归在楔尾伯劳(Lanius sphenocercus)的种下。ITIS具体分类如下:

形态特征

伯劳科鸟类属中小型禽类,体长从14~50厘米不等,体重约在14.5~100克间。该科下最小的物种当属艾氏伯劳,体长约15厘米,体重20~25克;最大的物种为楔尾伯劳,尤其是青藏楔尾伯劳,体长约32厘米,体重平均100克。因其喙强而钩曲,性情凶猛,通常被视为雀形目中的“猛禽”。

伯劳科鸟类体色多以灰色、黑色、白色和红棕色为主,雌雄两性通常同色或差异较小,极少数物种的形态有性别差异,如虎纹伯劳的性二色性就较为显著,雌鸟羽色相对雄鸟更柔和。

伯劳科鸟类眼睛位置在头部两侧轻微突出,这有利于建立双眼视觉,多数种类具显著的黑色贯眼纹,纹路自喙部而起,穿过眼睛,向后延伸至后颈,这种贯眼纹可以帮助其在刺目的强光下捕猎,并能在阴影中辨识猎物,但其中白肩鹊鵙属下的白肩鹊鵙头颈部均呈黑色,而不具贯眼纹。

伯劳科鸟类喙部粗壮而侧扁,略似鹰嘴,上喙尖端具缺刻,且近端具与下喙的凹槽相吻合的齿突,这种形状与类非常相似,繁殖季节的伯劳属鸟类多数喙部呈黑色,在非繁殖季节时则略显苍白,嘴须较发达,鼻孔圆形,为垂羽或须掩盖;翅大多呈短圆型,其上初级飞羽共约10枚,第一枚飞羽短而小,常仅为第二枚的一半长度;尾部较长,多呈凸形或方形,尾羽约计12枚;腿脚强健,爪部弯曲而锐利,跗短,前缘具盾状鳞。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伯劳科鸟类广泛分布于欧洲亚洲及非洲,其中伯劳属有灰伯劳呆头伯劳等种类见于北美洲棕背伯劳红尾伯劳在大洋洲有分布,其余的鹊鵙属、白肩鹊鵙和林鵙属都分布在非洲。

中国分布

中国范围内分布的伯劳科鸟类只有一属,即伯劳属,遍布于全国,其中主要有黑额伯劳、红尾伯劳、虎纹伯劳、棕背伯劳、牛头伯劳、栗背伯劳、灰背伯劳、红尾伯劳、西方灰伯劳、楔尾伯劳、青藏楔尾伯劳、灰伯劳、荒漠伯劳等种类。

栖息环境

伯劳科鸟类为林栖性鸣禽,通常栖息于低山、平原和荒漠等地带的林缘、疏林与灌丛中,分布高度可从海平面延伸到海拔5000米(如楔尾伯劳)的区域,南灰伯劳的生境包含沙漠,该种所具有的温度调节特性保证能其在炎热环境下平衡体温。大多数伯劳科鸟类偏好视野良好的开阔生境,但也有少数伯劳鸟通常生活在森林中,如圣多美岛上栖居的圣多美伯劳就多出现在原始低地和中纬度森林中,在次生林及耕地中尚未有目击记录。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伯劳科鸟类属于雀形目中典型的肉食性鸟类,偶尔食腐,一些物种主食昆虫,另一些食性则以小型脊椎动物为主,部分猎物的体型甚至大过自身,在繁殖季节高峰期或食物短缺的冬季,伯劳鸟也会灵活选择包括植物性食物在内的其它食物,阿尔及利亚的南灰伯劳食用海枣,而在突尼斯,这种鸟类会拣食餐桌上花生和面包等食物残渣。伯劳科鸟类在捕食时一般采用“坐等型”策略,即常在固定开阔地点的高处远眺,如树木顶端、电线等地,寻觅猎物并伺机而动。除黄嘴鹊鵙等种类,大部分伯劳鸟具有特殊的习性,由于喙和爪的力量稍逊于鹰科鸟纲,通常会将捕获的猎物钉在领域内树刺或尖形的枝上,便于之后分解食用及储存,除此之外,部分有毒昆虫会被至少穿刺三天以上,待毒物成分降解后才会被如呆头伯劳等种类食用。

节律行为

部分伯劳科鸟类为留鸟,而部分具有迁徙行为。留鸟在每年繁殖后进行一次完全换羽,而部分旅鸟会在迁徙过程中暂停换羽,另一部分则每年进行2次完全换羽。

集群行为

伯劳科鸟类通常单独行动而不集结成群,但其中亦有例外。生活在肯尼亚的灰背长尾伯劳往往成群结队繁殖,小群最少达11只,黄嘴鹊鵙在繁殖季节结成达25只个体的小群,而林鵙属鸟类会长期成对或结成小群共同生活。

家域行为

大部分具有迁徙行为的伯劳科鸟类在繁殖地会占领完整的领地,在迁徙或越冬期间也会守卫较小的觅食区域。伯劳鸟的领地意识较强且范围不等,小型红背伯劳领地范围约为1~5公顷,西方灰伯劳领地范围可达25100公顷或更多。伯劳科鸟类的领地竞争不仅限于种内竞争,在繁殖季节的日本牛头伯劳通常比红尾伯劳返回更早,两者间因此会出现激烈的种间竞争。部分合作繁殖的伯劳鸟领地内通常只有一对鸟筑巢,但其余成员也会帮助保护领地,驱逐入侵者。

伯劳科鸟类面对入侵者往往会快速扇动翅膀并张开尾羽,垂头啄地,同时发出刺耳的叫声。若不退缩则开始争斗,斗争行为包括大叫、脚爪抓挠,偶尔可见啄击。

生长繁殖

求偶配对

伯劳科鸟类通常实行社会性单配制,但在如雌鸟数量多于雄鸟等特殊环境下,可能也会出现一夫多妻的多配偶制。雄性伯劳鸟竞争求爱时会进行炫耀表演,表演包括喂食雌鸟、鸣叫、跳舞以及飞行表演,有时还会表演刺穿非食用物品(破布、蜗牛等),准备交配的雌鸟会吃掉食物并伏低身体,拥有大量食物贮藏同样可以增加对雌鸟的吸引力,贮藏物里通常包括多彩的可食用物品。

筑巢产卵

鸟巢由雌鸟及雄鸟一同收集巢材,但一般主要由雌鸟负责建造,巢呈杯状,一般建于树上或灌丛中,大小不一,外径通常在15厘米,内径10厘米,深7.5厘米。不同区域的伯劳鸟产卵量有所差异,热带地区的雌鸟一窝通常产2~3枚卵,而在温带,窝卵数可达到7~9枚,鸟卵颜色多变,从淡绿色到粉红色、水蓝色或乳白色,通常表面具斑纹或斑点。孵化期通常在15~20天。

孵化生长

不同种类的伯劳鸟繁殖方式同样具有差异,生活在以色列的南灰伯劳具有两种不同的繁殖方式,食物储量多时,雌鸟在第一窝卵孵化后即产下第二窝,第一窝早成雏由雄鸟抚育;在食物储量较少时,雏鸟由亲鸟共同抚育至羽翼丰满后,雌鸟再产下第二窝卵;而部分伯劳鸟会采用合作抚育的策略,即雏鸟由一对以上的成鸟共同照顾。出壳雏鸟通常未睁眼且无被羽,皮肤粉橙色,喙黄色或橙黄色,体重约为3~7克,15日龄的雏鸟翅膀基本发育完全,该种的穿刺行为属于先天性的行为特征,20~25日龄时便开始练习穿刺物体,40日龄时基本学会捕猎技巧。伯劳科雏鸟体羽一般具横纹或横斑,除牛头伯劳虎纹伯劳和红背伯劳等种类外,这些斑纹通常在幼年至繁殖前第一次换羽时消失,部分幼鸟在第二年秋天才会完全换掉初级飞羽。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1993年预估显示栖息在欧洲中部的伯劳鸟成熟种群数量在过去15年间减少了50%以上,截止至2023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预估的大部分伯劳科种群数量都处在稳定或下降的趋势,其中圣多美伯劳世界范围内仅剩50~249只成鸟。但南方伯劳和麦氏伯劳种群数量反倒呈现增长的趋势,这可能是由于原先栖息地缩减后反而为其创造出了新的适宜生境。

致危因素

大部分伯劳科鸟类的种群数量主要受到生境缩减、破碎化及气候的影响,仅在圣多美岛森林生活的圣多美伯劳就因为当地牧场的增加,生境不断缩减,此外,该种数量一定程度也受到当地引入的屋顶鼠(家鼠属 rattus)等天敌的影响;极端如强降雨、低温等恶劣天气可能导致成鸟弃巢及幼鸟死亡;而生活在荷兰某地区的红背伯劳种群数量和当地无脊椎生物的多样性相关。

保护等级

根据ITIS分类标准,截止至2023年,除草原灰伯劳及岭北伯劳暂未被收录外,其余伯劳科种类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中濒危等级如下所示:

2023年6月,虎纹伯劳牛头伯劳、红尾伯劳、红背伯劳、荒漠伯劳棕尾伯劳栗背伯劳棕背伯劳灰背伯劳黑额伯劳、灰伯劳、楔尾伯劳被列入中国《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保护措施

圣多美伯劳是一种受到1999年11号法律保护的物种,其主要分布在非洲圣多美共和国境内的圣多美奥博自然公园。该物种在法律上受到禁止猎杀的保护。此外,国际鸟类保护联盟的防止物种灭绝计划也参与培训当地社区成员,进行现场保护工作并展开宣传活动。

呆头伯劳根据《候鸟公约法》在加拿大墨西哥美国受到法律保护。在加拿大,加拿大野生动物管理局将呆头伯劳纳入了“草原社区行动计划”,并于2015年制定了有针对性的恢复策略,旨在重新建立一个数量不足100个个体的可持续种群。此外,于2013年成立的北美呆头伯劳工作组,秉持着呆头伯劳保护行动计划的指导,已经取得了多项成就,其中包括开展跨国颜色标记计划、预测占据和分布模型,制定标准化的调查和监测方案,以及通过“伯劳行动队(Shrike Force)”社区科学计划进行广泛的调查和监测活动。

林䳭伯劳是受到伯尔尼公约附录II保护的物种。该物种在多数繁殖地国家都受到法律的保护。例如,在亚美尼亚,林䳭伯劳被评估为易危物种。然而,在某些国家,该物种可能被认为面临较低的灭绝风险。如格鲁吉亚认定林䳭伯劳属于无虞物种。总的来说,林䳭伯劳的保护状况表明在不同国家中的法律和保护措施存在差异,但国际合作和保护努力仍在进行中,以确保该物种的生存和繁衍。

南灰伯劳尽管已是易危种群,但尚未有任何保护措施。

代表物种

红尾伯劳

红尾伯劳是伯劳属的模式种,体长约20厘米,为中等体型的纯褐色或灰褐色伯劳。它具有黑色眼罩和细白色眉纹,头顶到枕部呈灰色或红褐色,上背为棕褐色,两翼为黑色,尾上覆羽呈红褐色。颈部、喉咙以及下体为白色,部分个体的两侧具有细小的横纹。雌鸟的外观类似雄鸟,但颜色较为暗淡,其眼罩为褐色。它的虹膜为黑褐色,喙为黑色,脚为铅灰色。

红尾伯劳主要栖息于中低山地的疏林、林缘及灌丛中,喜开阔地带,活动于林地的中高层。

黄嘴鹊鵙

黄嘴鹊鵙为鹊鵙属的虎凤蝶,是体长约52厘米,体重58~80克的小型鸣禽。它具有长尾巴和短翼。成年鸟的上体羽毛呈斑驳的棕色,下体具有浅黄色条纹。眼部有棕色的眼罩,翅膀上有红褐色斑块。鸟的喙呈黄色。雌雄外观相似,但幼鸟的翼羽边缘展示出斑驳的羽毛。

黄嘴鹊鵙的主要栖息地亚热带或热带的湿润低地森林、干燥的稀树草原等。

白肩鹊鵙

白肩鹊鵙是白肩鹊鵙属的模式种,体长约45厘米,体重在60到95克之间。它的显著特点是尾部非常长,几乎是身体长度的两倍。羽毛呈全黑色,翅膀上(肩脾羽毛)有白色斑块,次级和三级飞羽上也带有白色斑块。喙和脚爪均为黑色,眼睛呈褐色。雌鸟和雄鸟的体形相似,但雌鸟身体两侧还有两个额外的白色点。白肩鹊鵙生活在非洲稀树草原和低地森林中,喜欢站在荆棘丛顶端观察地面。

白腰林鵙

白腰林鵙是林鵙属的虎凤蝶,体长约16~23厘米。成年鸟的头顶和腰部呈白色,过眼纹为黑色,背部呈棕色,翅膀为黑色。雌雄之间的外貌差异不大,但雏鸟的头顶为棕色,头两侧为白色,胸部为灰色。它栖息在干燥的荆棘丛、半荒漠和开放的刺槐林地中。

相关文化

伯劳科下的伯劳属拉丁学名Lanius意为“屠夫”,而英文名"shrike "与"shriek"有关,可能代指尖锐的、刺耳的叫声;德语中的伯劳鸟同样带有凶猛的意味,德文名Würger有“绞杀者”之意,其中红背伯劳Neuntöter表意为九杀(killer of nine),传说这种鸟会在休息前谋杀九个生物;在古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中,伯劳被称为Larvaka。

伯劳鸟在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左传·昭公十七年》中记载的少昊氏“五鸟”图腾之一的“伯赵”即为伯劳鸟,《诗经 豳风 七月》中有“七月鸣鵙,八月载绩。”之句,里面的“鵙”即为伯劳,在古诗词中,伯劳飞燕又常合用以比喻夫妻或亲人别离,如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就有这样的句子:“他曲未通,我意已通,分明伯劳飞燕各西东。”

参考资料

伯劳科.ITIS.2023-06-04

伯劳属.The IUCN Red List.2023-06-04

伯劳科.国际奥委会鸟类名录.2023-06-04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告2023年第17号公告.中国政府网.2023-09-01

圣多美伯劳.The IUCN Red List.2023-06-04

麦氏伯劳.The IUCN Red List.2023-06-04

南方伯劳.The IUCN Red List.2023-06-04

呆头伯劳(Lanius ludovicianus).iucnredlist.2023-09-01

林䳭伯劳(Lanius senator).iucnredlist.2023-09-01

南灰伯劳(Lanius meridionalis).iucnredlist.2023-09-01

..2023-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