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英文名:Non-Cooperation Movement;印文:Satyagraha),是发生在1920年至1944年,由印度政治家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领导的旨在反抗英国殖民统治、谋求国家自治的民族主义运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背弃了“给予印度自治权”的承诺,颁布了旨在合法镇压印度民族运动的《罗拉特法》,并制造了阿姆利则惨案。英国此举引来了印度各界的一致不满,从南非归国的甘地参加了于孟买召开的哈里发会议,并在会上提出于1920年8月1日正式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来抵抗英国的殖民统治。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共由四次运动组成。第一次运动从1920年8月1日正式开始至1922年2月12日结束,在此次运动中,印度民众纷纷从政府、司法、教育、工商等机构退出,并通过提倡使用手工制品、抵制英货来“自力更生”。在政府的残酷镇压下,此次运动突破了非暴力的限制,甘地不得已终止了此次运动。后在国大党的授权下,甘地带着78名信徒于1930年3月12日从萨巴玛蒂出发,开始了长达24天的抗议食盐法案的“食盐进军”运动。此次运动中,甘地向当局谋求制盐售盐的权利,带领农民抗税。在殖民当局的残酷镇压下,国大党于1934年5月正式宣布无条件终止此次不合作运动。1939年,甘地决定发动个人文明不服从运动,由于此次运动没有广泛的群众加入,再次以失败告终。1942年8月9日,殖民当局为了将印度民族的抵抗运动扼杀在摇篮中,大肆逮捕国大党领导人,印度民众自发的进行罢课、罢业、罢市、游行、示威运动,并对市内的交通工具、监狱、通信设施、政府人员进行攻击。甘地在狱中宣布自1943年2月10日起绝食21天。然而,由于殖民当局的残酷镇压及统一领导的缺失,此次的运动也以失败告终。

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对英国当局来说是一个彻底的冲击,对数百万印度民族主义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支持,印度人民从此更加团结,许多印度学校和学院也被建立起来,印度工商业也在此期间得到了发展。然而,此次运动并没有为印度的独立地位或自治带来立竿见影的进展,国大党没有吸引更多的穆斯林的支持,印度也没有从英国那里得到重大的政策让步。

运动背景

时代环境

作为英国的重要殖民地,印度一直遭受着英国及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剥削及种族制度下的残酷统治。为了分化印度国内的民族运动力量,英国不仅利用印度政治的分裂性强迫居民分裂于600个封建邦地间,还肆意挑起印度教与穆斯林之间的争端。1905年至1908年,随着以激进派巴尔·蒂拉克为代表的群众性民族解放运动达到高潮,无产阶级正式走上政治舞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将印度卷入到战争中。大战期间,500万吨粮食和369万吨装备、物资被征缴,3.5亿英镑战费开支落在了印度普通百姓身上。1918年,印度农业歉收,“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殃及印度,约有7400多万印度人死于饥饿和疫病。

一战结束后,英国背弃“给予印度自治权”的承诺,不仅未采取任何改善印度民众处境的措施,还加强了对印度民众的残酷统治。以英国高等法院法官罗拉特为首的委员会先后颁布了旨在合法镇压印度民族运动的《1919年1号刑法(修正案)》和《1919年2号刑法(紧急状态法)》,这两个法案统称为《罗拉特法》。通过该法案,警察有权解散印度民众的集会、示威运动,殖民当局有权不经审判逮捕任何印度人并对其判刑。该法案一经发布引来了印度各界的一致不满,它成为印度民众反抗活动爆发的导火线。

1919年4月13日,约2万名激愤的印度民众聚集在阿姆利则市札连瓦拉园举行集会,抗议印度独立运动领袖萨蒂亚·帕尔、赛义夫丁·克其鲁被捕及《罗拉特法》。英国将军雷吉纳德.戴尔率兵包围现场并下令对闹事人群进行射杀,造成了千余人死亡,2000余人受伤。这一事件成为英国统治印度期间最臭名昭著的事件-阿姆利则惨案阿姆利则惨案进一步激化了民族矛盾,为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提供了民众基础。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印度穆斯林为维护伊斯兰教教皇哈里发的地位要求英国在与交战国土耳其签约时保留土耳其苏丹兼任哈里发的传统,并不变动伊斯兰教圣地和阿拉伯属地。英国同意遵守后又背弃承诺。1918年,英、法等协约国瓜分土耳其的计划引起了整个伊斯兰世界的反对,印度著名穆斯林活动家、国大党人穆罕默德·阿里和萨乌卡特·阿里兄弟成立了保卫哈里发委员会,开展了哈里发运动。作为回应,英国于1919年入侵伊斯兰国家印度国内的穆斯林手工业者和农民希望建立一个自由的哈里发国家来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1919年11月,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受邀参加在德里召开的第一次全印哈里发会议(吉拉发会议),首次提出了用“不合作”的方式反抗帝国主义压迫。甘地指出,若英国当局不接受穆斯林的要求,便号召全体穆斯林完全停止与政府的合作。

政治环境

由于印度本土资本的发展极为缓慢,印度政治和思想的发展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19世纪末,国大党建立之初时,主张通过温和及改良的态度处理政治问题,这对提高印度人民的民族意识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国大党在20世纪初并不是一个现代化的政党,它所制定的政治战略既不能表达人民的不满,也不能令发展起来的资产阶级满意,依靠殖民政府进行改良的想法并不能实现。与此同时,包括“伊斯兰教联盟”和“印度教徒大联盟”在内的民族运动组织大多受资产阶级观念的影响,社会主义思想的受众范围很小,无产阶级的力量较弱。这些因素导致了印度民众在摆脱殖民统治问题上出现了两个派系,一派是崇拜“英国文明”,将印度的发展和繁荣完全寄托在英国身上的温和派,另一派是对”英国文明”坚决抵制,希望用“印度文明”取代“英国文明”的激进派。1905年,印度国内掀起了反英运动的高潮,然而,在这时,国大党内部却在反英斗争的战略实施上出现了严重分歧。温和派主张用和平请愿及抗议方式在英国殖民的统治下获取国家的自治权,激进派却表示印度应该在推翻英国殖民统治的前提下实现自治。这些情况都表明印度不可能发动统一的武装运动对抗英国。

甘地及其非暴力思想

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出生于典型的印度教家庭。在他童年时期,许多耆那教徒、伊斯兰教教徒和琐罗亚斯德教徒都会来家中做客,耳濡目染下,甘地从小便形成了虔诚的宗教性情及对异教的包容。他13岁结婚,由于少不更事,他在父亲弥留之际仍沉溺在床之欢。甘地对此事懊悔不已,并将其视为他人生中的“双重耻辱”,并使他萌发了禁欲的思想。1888年9月,甘地赴英国留学,并获得了律师资格。在英国,甘地与耶稣教徒、神智学者以及无神论者频繁接触,受他们的影响,甘地开始研究包括《圣经》《薄伽梵歌》《亚洲之光》《天籁之歌》《神智学入门》在内的各种宗教著作。受这些宗教著作的影响,甘地把印度教的真理及非暴力思想与佛教、基督教、神智学及无神论的教派理念融会贯通。

甘地于1891年6月回国,并于1893年前往南非。在南非期间,甘地目睹了印度侨民深受压迫和歧视之苦。在约翰·拉斯金列夫·托尔斯泰、梭罗等人的影响下,甘地不仅创建了“凤凰新村”及“托尔斯泰农场”以培养非暴力抵抗战士,还创办了《印度舆论》周刊,并为周刊撰写了包括《向南非的英国人呼吁》、《印度自治》在内的多篇阐述其政治宗教观点的文章。此外,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还成立了包括“印度人协会”、“纳塔尔印度人大会”在内的多个政治团体。甘地在南非指导的“非暴力抵抗”运动(即“萨提亚格拉哈”运动)持续了8年之久,最终迫使南非政府废除了国内的种族歧视政策。

1915年1月9日,被印度民众视为“圣雄”的甘地从南非回到印度。在“温和派”领袖郭克雷的建议下,甘地回国后一边着手建立非暴力抵抗学院,一边在全印度进行宣讲。1916年2月,甘地在贝纳勒斯大学发表演讲,抨击印度当局,并宣传他的“非暴力”运动思想。1917年,他在孟买召开了群众大会,并向殖民政府施压,要求当局于5月31日前废除契约劳工制。同年4月,甘地为解救受压迫的比哈尔省昌巴兰的农民苏拉克劝说比哈尔省的省长爱德华·盖伊成立了专门的调查委员会,迫使种植园园主对苏拉克进行了赔偿。1918年,针对古吉拉特邦阿迈达巴德士纺织工厂厂主提出的撤销工人”瘟疫补贴“一事,甘地建议农场主将工人的工资提高35%。该建议被驳回后,甘地建议工人进行罢工。甘地指出,此次罢工杜绝使用暴力、杜绝进行破坏。此次罢工取得胜利,工人增加工资的诉求得到实现。同年,甘地还组织了古吉特邦凯达县农民的非暴力抗税运动。在此次运动中,甘地特别要求农民必须进行文明的非暴力抗税活动。

甘地希望殖民当局撤回《罗拉特法》的建议遭到拒绝后,于1919年2月成立了“萨提亚格拉哈同盟”,即“非暴力抵抗协会”或“坚持真理社”,召开了“萨提亚格拉哈会议”,并决定在4月6日发动反《罗拉特法》非暴力抵抗运动。此次运动于3月30日开始工厂、商业、学校、机关单位纷纷关门停业,工人、学生、商人等印度民众纷纷加入到反英国殖民统治的游行示威中。示威活动遭到了当局警察的镇压,出现了大量的民众伤亡,阿姆利则惨案爆发,促使全印度人民反英情绪高涨。

运动过程

第一次运动

运动爆发

1919年,英国侵略伊斯兰国家。1920年1月和3月,由印度教和穆斯林领袖组成的代表团分别会见了当局和英国首相,他们希望穆斯林建立哈里发国家的要求可以得到满足,然而他们的提议没有被采纳。愤怒的穆斯林于3月19日进行绝食、罢工以表示抗议。为了支援穆斯林的抗议活动,莫罕达斯·甘地孟买召开的哈里发会议上提出于1920年8月1日正式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来抵抗英国的殖民统治。甘地的此提议受到了包括拉金德拉·普拉萨德、萨达尔·帕特尔在内的众多比哈尔和古吉拉特邦的民族主义者的支持。此提议也遭到了以真纳、莫·尼赫鲁、巴尔·蒂拉克、比平·钱德拉·帕尔为代表的退伍军人及大部分国大党人的反对,为此,真纳于1920年退出了国大党。然而,年轻一代的印度民族主义者非常激动并支持莫罕达斯·甘地。随着协约国迫使土耳其签订了《色佛尔条约》,印度教也加入到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中。

加尔各答会议

为了促进“自力更生”,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参加了1920年9月举办的加尔各答会议,国大党的大部分领导人都参加了此次会议。在会议中,甘地阐述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计划和方案:

甘地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议案以多数票通过,这一结果标志着国大党和哈里发运动组织正式结成了反帝国主义统一战线。

那格浦尔年会

1920年12月,在14582人参加的国大党那格浦尔年会上,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计划被正式通过,并成为国大党的指导思想。在甘地的建议下,“用一切和平与合法的手段实现“司瓦拉吉”(印地语“swaraj”的音译,意为“自主”或“自治”)的新纲领取代了用“宪法手段”实现“殖民地式”自治的旧纲领。此外,此次年会还对国大党进行了重组,并授权甘地代表国大党在印度全国范围内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此次年使得国大党正式成为领导广大群众反抗殖民统治以实现印度独立的政党,也使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成为印度民族运动不可动摇的中流砥柱。

运动发展

那格浦尔年会后作为国大党最高领袖的甘地与哈里发运动的最高领袖哈里兄弟一起进行了全国巡讲,呼吁全体印度人民参加到“非暴力不合作”当中。在国大党和哈里发运动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全国民众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教育方面。在1921年1月初,9万名学生退出殖民政府创办的学校,进入到新建的800余所民族学校和大学中。为了驱赶学校的英籍管理层,3000余名加尔各答学生进行了全省性的罢课活动,在此次活动中,国大党成员奇·达斯和苏·鲍斯发挥了重要作用。旁遮普地区也爆发了大规模的教育抵制运动,印度民族运动领导人拉·拉伊为旁遮普教育抵制运动的领导人。此外,在比哈尔、奥里萨、阿萨姆邦等地区,教育抵抗活动也如火如荼的开展着。

司法方面。以贾瓦哈拉尔·尼赫鲁父子、奇·达斯、拉金德拉·普拉萨德为代表的大部分印度律师都响应了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的号召,退出了法庭。到1921年3月初,约有180名律师参加到了抵制法庭运动中。与此同时,印度许多地区都成立了民族仲裁法庭,印度民众的诉讼案都交由民族仲裁法庭处理。

商贸方面。抵制洋货的运动吸引了大量印度民众的参与。抵制洋货运动共分为两种形式,一种形式是焚烧以洋布为代表的洋货,另一种形式为纠察洋货售卖的商店。在焚烧洋货活动中,百姓们会将洋货及用外国布料做成的衣服上交给志愿者,志愿者以社区为单位焚烧这些洋货。在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进行全国巡讲时,他也会劝百姓丢弃洋货。抵制洋货运动大大降低了外国布料的进口总量。在纠察洋货售卖商店的活动中,由青年学生组成的志愿纠察队会在出售洋货的商店,劝阻客人不要进店购买。据1921年8月的官方统计数据显示,印度国内的支援纠察队共有345个,志愿者人数超过1.5万人。此外,印度国内民众自发组织起来的社会服务组织共有404个,人数也超过了1.5万人。与此同时,抵制洋酒的活动也如火如荼的上演着。以旁遮普地区为例,禁酒运动使旁遮普地区的消费税骤减了330万印度卢比

政治、军事方面。在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等人的引领下,人们纷纷放弃政府授予的官衔,退出政府机构。1921年7月,默罕默德·阿里·在卡拉奇进行政治演讲,指出印度军人在英国军队服役是违反伊斯兰教法的行为。默罕默德和主要的领导人被政府逮捕。为了声援默罕默德,10月4日,国大党发表声明,号召印度公民和军人与英国隔离。

经济方面。1921年3月,在维加亚瓦达召开的国大党全印委员会上,募集资金、招募党员、推广手纺车的三大任务被提出。在印度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援下,截至6月30日,国大党已募集到超过1000万印度卢比的资金,手纺车的推广任务也已完成,印度兴起了手织土布的热潮。

税收方面。随着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深入,国大党批准了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的建议,宣布准备开展文明不服从运动(即抗税运动)。巴多利地区的国大党征集了百姓的意见,约300余名百姓在抗税誓约上签字。1922年2月1日,随着政府镇压活动的加剧,甘地向当局发出警告,若是政府在一周内不释放阿里兄弟及其他政治犯,取消对“非暴力不合作”参与者的镇压,那么百姓将集体抗税。

政府镇压

1921年下半年,国大党发动的抵制威尔士亲王的运动遭到了殖民当局的镇压,9月14日,阿里兄弟被逮捕,包括贾瓦哈拉尔·尼赫鲁父子、奇·达斯、拉·拉伊在内的大批国大党及哈里发委员会委员也随后被逮捕。当局拒绝了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提出的释放阿里兄弟等政治犯的要求,甘地号召全国人民抵制英国王位继承人威尔士亲王访印的一切庆祝活动,并在威尔士亲王抵达孟买的当日领导当地居民开展全国总罢业活动。当天,拜火教徒、基督教徒与英籍印度人发生了激烈的冲突,造成了59人死亡。甘地绝食3日后,暴乱才得到平息。为了杜绝此种暴乱事件的发生,11月23日,“非暴力不合作”委员会要求抵抗活动必须在“绝对非暴力”的前提下进行。

国大党于1921年12月被宣布为非法组织,与此同时,殖民政府用武力镇压了各地的集会人群,杀害了大批志愿服务队人员和民众。1921年2月,试图和平占领南卡纳庙的阿卡利党员遭到马汉蒂武装人员的镇压,超过200名平民被残杀。1921年8月,警察射杀了多名集会群众,引发了农民起义,此次农民起义遭到了殖民当局的镇压,约2337余名起义百姓被杀。自1921年12月至1922年1月,超过3万余名运动参与者被抓。

在政府的残酷镇压下,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渐渐突破了非暴力的限制,1922年2月5日,联合省戈拉克蒲尔区的乔里乔拉村农民在示威中与警察发生冲突,数名农民被杀。愤怒的农民袭击警察,火烧警察局,导致22名警察被烧死。甘地认为这破坏了非暴力原则,终止了此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2月12日国大党通过巴多利决议,正式停止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22年3月甘地以反抗政府的罪名被捕,被判6年有期徒刑。1924年,甘地急性阑尾炎发作,英政府担心甘地病死狱中引发骚动,于是将其释放。

第二次运动

独立议案

国大党秘书长贾·尼赫鲁追随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但不迷信甘地倡导的策略。1927年,贾·尼赫鲁从欧洲、苏联访问归来,提出印度完全独立和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根据《印度政府组织法》的有关规定,英国派下议院议员约翰·西门率领调查团前往印度,以便完善印度行政体制问题。西门的出访遭到了印度民众的抵制,殖民当局对抵抗的民众进行了血腥镇压,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拉·拉伊被打死。在新任主席尼赫鲁的要求下,国大党在1929年12月31日通过了印度完全独立的提案,随即将党章宗旨的“自治”改为“完全独立”,并决定在次年1月26日举行全国性的示威游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再度兴起。

食盐进军

国大党拉合尔年会于1929年12月31日召开,会上通过了争取印度独立的决议,并授权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领导新的不合作运动。1930年1月31日,甘地向殖民者提出了11点要求,包括降低半数税赋、裁减半数或以上的军费、削减英籍官员半数薪资、实行关税保护政策、限制洋货进口、取消或监督刑事侦查局、允许印度民众携带武器自卫、取消盐税及释放除杀人和教唆犯以外的政治犯。甘地的要求遭到了殖民当局的置。因此,甘地决定进行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以“食盐进军”(英文:Salt March)为开端。1882年的《盐法》(Salt Act)使英国垄断了盐的收集和生产,将其处理限制在政府盐库,并征收盐税。违反盐法是一种刑事犯罪。尽管沿海居民可以免费获得盐(通过海水蒸发),但印度人被迫从殖民政府那里购买盐。1930年2月5日,印度报纸报道指出甘地将通过藐视盐法的非暴力抵抗活动。3月12日,甘地带着从自己道场中招募78名信徒从萨巴玛蒂出发,前往海滨小村丹地,开始了长达24天的违反食盐法案的食盐进军运动。为了根据不同地区居民的需要制定不同的宣讲计划,甘地在每次游行前都会派侦察兵到每个村庄进行走访调研。根据官方政府报纸《政治家》的报道,甘地即将进行食盐进军运动的传来,十余万居民挤在萨巴玛蒂到艾哈迈达巴德的路上,包括沙拉金尼·奈都在内的上万名领导人加入到甘地的抵抗活动中。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一行人步行了约240英里,甘地对沿途的民众进行了宣传,号召民众参与到运动中。4月6日,甘地在到达丹地后开始制盐并贩卖,一小撮甘地亲手制作的盐就卖到1600印度卢比(当时相当于750美元)。甘地的“食盐进军活动”激起了印度人民反食盐法案的热情,包括泰米尔纳杜、马拉巴尔、孟加拉、安德拉在内的印度沿海地区居民们响应了甘地的号召纷纷生产海盐。据统计,全国范围内,共有500万人参与到了破坏盐法的“食盐进军”活动中。

运动发展

1930年4月9日,甘地向国大党地方委员会发出号召,要求地方委员会组织纠查队,阻拦民众走进酒铺和出售英国货的商店。甘地除了指出印度民众需着力织纱,抵制洋布外,还呼吁印度教、穆斯林、锡克教徒、拜火教徒及耶稣教徒摒弃教派恩怨,通力合作。甘地的号召得到了全国各阶层民众的踊跃响应,集会、罢工如火如荼的进行。

税收方面,国大党在农村大力宣传甘地提出的降低税赋的要求。在比哈尔,民众进行了抗交乡丁税的运动,他们的抗议活动虽然遭到了当局的镇压,但他们仍然坚持抗争。在古吉拉特邦,在萨达尔·帕特尔的指导下,民众进行了抗交土地税的运动。在联合省,贾·尼赫鲁领导了抗交地税和地租的运动。

进占盐场

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到沿海村庄韦达兰耶姆并在那里非法制盐后,于1930年5月27日被英国人逮捕。在甘地被捕后,进占盐场运动先后由提亚勃吉及莎罗吉尼·奈都夫人领导。奈都夫人在提亚勃吉被捕后与伊玛目·萨海布及甘地的儿子曼尼拉尔一道率领2000人的队伍步行150英里,于1930年5月21日到达达拉沙拉盐场。被编成小组的2000人在警察的毒打下前仆后继的往前冲。这种单方面厮杀持续到上午11时结束,期间共有2人死亡320名民众受伤。此次事件受到了全球的关注,《时代》杂志将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作为年度人物,刊登在封面上。进占盐场运动发生后,印度各地也爆发了相似的运动。在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员伤亡后,孟买民众于6月1日冲破了警察的防线进入到盐场,成功的运走一批食盐。在卡纳塔,一万多名群众在萨尼卡塔盐场抢盐,遭到了警察的射击及殴打;在金奈,抢盐的民众与警察爆发了冲突。

武装起义

1930年4月,随着“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发展,多地的非暴力运动转化为武装起义。主要的武装起义包括吉大港武装起义及白沙瓦武装起义。

吉大港武装起义

在孟加拉秘密革命组织的领导下,65名革命分子于1930年4月18日晚10点分兵起义,夺取了吉大港的军火库、占领了警察局、破坏了市内交通并切断了市内与外界的联系。起义暂时成功后,领导者苏里亚·森身宣布“临时革命政府”成立。然而起义很快就被英军与援军扑灭,苏里亚·森于1933年2月16日被绞杀,其他起义人员或被捕或被杀害。

白沙瓦武装起义

吉大港武装起义爆发的同时,民众要求当局释放“红衫军”领袖阿卜杜尔·加法尔汗的要求被拒后,白沙瓦民众也爆发了武装起义。1930年4月23日,数万市民、学生、工人进行示威抗议,要求当局释放阿卜杜尔·加法尔汗。当局派装甲车前往镇压,造成21了人死亡。此举激怒了白沙瓦各地的民众,民众们纷纷设路障,焚烧运兵车,与军警爆发了大规模冲突,约2000余名民众遭到残杀。起义者虽控制了白沙瓦市2个星期,但在英军、殖民军的血腥镇压和印度皇家空军的轰炸下,起义以失败告终。

妇女反抗

1930年进行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中,妇女首次成为争取自由斗争的参与者。莎罗吉尼·奈都夫人是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积极支持者,也是食盐进军游行中第一个被逮捕的女性。从大城市到小村庄,成千上万的妇女成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积极参与者。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曾要求只有男性参加“食盐进军”游行,但实际操作中,有大量女性也参与到了制盐和卖盐的行列中。很明显,虽然只有男性被允许参加游行,但男性和女性都期望废除盐法。根据欧文勋爵的说法,大量妇女的参加到争取主权和自治的斗争中是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一个新的、严肃的特征。甘地认为此次运动推动了妇女参政的发展。

运动中止

为了平息事态,从甘地开始进行制盐起殖民当局便发布了特别法令,禁止民众进行游行示威,并宣布戒严,在城中随意抓捕印度人。殖民当局还设立了特别法庭,随意对印度民众宣布死刑。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爆发后,运动的主要领导人先后被捕入狱。1930年4月至9月,贾·尼赫鲁两次入狱。5月4日,甘地被捕入狱。甘地的秘书、两个儿子也被捕入狱。6月30日,莫·尼赫鲁入狱。据统计1930年中后期到1931年间,共有9万余名印度民众被捕入狱。

1930年11月至1931年1月,有穆斯林联盟、印度教大会、“不可接触者”领袖及土邦王公代表参加的第一次圆桌会议在伦敦召开,此次会议由于没有国大党的参加并没有削弱民众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热潮。1931年1月26日,甘地被释放后与英国代表欧文勋爵于1931年2月17日在德里会面。双方经过了激烈、艰难的交谈后于3月5日签订了“休战协议”(即《德里协定》)。根据此协约,殖民政府同意释放政治犯、停止对民众运动进行镇压并允许印度民众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开展社会活动。然而,政府拒绝修改食盐法,但准许人民自采自制并在居住范围内使用。

1931年3月29日,国大党全印委员会在卡拉奇召开大会。会议审阅并通过了《德里协议》,并授权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为国大党的首席代表。卡拉奇会议结束后,在国大党领导的指挥下,各基层组织接受停止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指令。9月7日,作为国大党的唯一代表,甘地出席了在伦敦召开的第二次圆桌会议,并在会上提出了批准印度自治的要求。他的要求遭到了拒绝,《德里协议》被英方单方面撕毁,民族运动遭到了大规模镇压。资本主义的殖民压引发了印度民众的奋起反抗,北方邦、西北边境省及孟加拉等省的国大党领导人领导当地民众重新进行抵制英货、抗税等运动。

1932年1月1日,甘地决定恢复“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国大党成员可以以个人名义参加。1月4日,殖民当局逮捕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及国大党主席帕特尔,颁布了《紧急权利法》《取缔非法煽动法》《取缔非法集会令》及《禁止干涉及抵制外货令》。与此同时,言论自由被取消,包括农民协会、青年联盟在内的国大党各分属组织被认定为非法组织,罢业、集会等活动被迫暂停。1932年8月17日,英国首相拉姆齐·麦克唐纳发表裁决,裁决指出除了延续穆斯林单独选举外,还将为“不可接触者”设立单独选区。牢中的甘地闻讯后写信给麦克唐纳表示反对其裁决,并宣布自9月20日起开始“绝食至死”。迫于舆论压力,麦克唐纳撤销了裁决,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于9月26日停止绝食。1934年5月,国大党巴特那会议正式宣布无条件终止不合作运动。

第三次运动

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女王陛下政府单方面宣布印度进入战争状态。9月16日,国大党工作委员会孟买会议授权甘地领导组织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甘地认为发动群众进行非暴力不合作的时机还不成熟,便决定发动象征性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个人文明不服从运动。

1939年10月17日起,包括甘地真理学院成员维诺巴·巴维、贾·尼赫鲁及拉赫姆·多塔在内的由甘地选派的志愿者们进行了个人文明不服从运动,他们都被当局逮捕处刑。11月中旬,个人文明不服从运动进入到第二阶段,个人的不服从变为代表性的不服从,包括国大党工作委员会委员、全印国大党委员会委员在内的由甘地选派的团体分别以集体的名义开展不服从运动、发表反战演说。截至1939年年底,包括阿扎德(国大党主席)、帕特尔、拉贾等高级领导人在内的国大党领导及委员先后被捕入狱。1941年1月至12月,代表性的不服从运动又转变为个人不服从运动,由党组织推荐的个人志愿者被甘地分成数批,这些人在国内徒步游行、宣传非暴力不合作的思想,并进行反战演说。截止6月底,约3万人被捕。1941年12月末,“偷袭珍珠港”后,日本侵略军占领新加坡、缅甸,日军接近印度国境时,人们认为甘地主张的非暴力、不参战已不能适应当前形势,此次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便告结束。

第四次运动

克里普斯使团访印

1939年,英方不仅不打算对印度的民族独立要求作出丝毫让步,还未经印度人允许就将印度卷入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这些引发了印度民众的强烈不满。1942年3月,面对欧洲战争形势的恶化及印度军民日益加剧的的不满情绪,女王陛下政府派遣了由英国下议院领袖斯塔福德·克里普斯率领的代表团前往印度,希望与国大党谈判达成协议以便在战争期间获得与印方全面的合作。然而,英方只提出了一个有限的领土地位,并没有提出一个印度自治的时间表,谈判最终以失败告终。在这种情况下,国大党决定再次发动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运动开始

第四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又称“退出印度”运动(印地语:भारत छोड़ो आन्दोलन / Bharat Chhodo Andolan,英语:Quit India Movement)及八月运动(英语:August Movement)。在行政方针上,甘地与以贾·尼赫鲁为代表的国大党领导人产生了严重分歧。1942年4月27日至5月1日,国大党在安拉阿巴德召开了工作委员会会议,会上,没有到场的甘地提交了旨在要求英国退出印度的“7点决议草案”。该草案指出英国无法保护印度,印度境内现有的外国军队是对印度自由的严重威胁。该方案要求英国退出印度,并决定采用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抵抗方式对抗日本的入侵。激烈的辩论后,大会通过了由贾·尼赫鲁起草的折中了甘地和贾·尼赫鲁观点的决议案。该决议案要求国大党需在坚持非暴力不合作的原则下促使英国放弃对印度的控制,并指出除非事先征求印度的意见,否则印度不能与战争联系在一起。该决议案遭到了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的反对,在与贾·尼赫鲁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后,反应甘地“退出印度”主张的决议案-《退出印度决议》在1942年7月6日至14日召开的瓦尔达会议上被通过。瓦尔达会议结束后,国大党向英国当局发出了最后通牒,要求女王陛下政府在24天内与国大党达成政治协议。在1942年8月8日召开的全印国大党委员会孟买会议上,国大党指出若是英国不同意与印达成政治协议的要求,国大党将聚集一切非暴力力量争取自己的权利。

全面爆发

8月9日,殖民当局为了将印度民族的抵抗运动扼杀在摇篮中大肆逮捕国大党领导人,包括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贾·尼赫鲁、阿扎德、帕特尔在内的148名国大党领导人被逮捕并被判处长期监禁。国大党工作委员会、全印委员会、省委员会被定为非法组织。这些都点燃了印度民众蓄积的怒火,印度民众自发的行动起来反抗殖民当局。

1942年8月9日至8月中旬为“八月运动”的第一阶段。未被逮捕的国大党高级工作人员召开了紧急会议,拟定了12点应急措施,决定开展非暴力斗争。在国大党领导人的指导下,印度国内各大城市的民众们纷纷自发的进行罢课、罢业、罢市、游行、示威及集会活动。这一阶段的特征是产业工人的罢工。

1942年8月中旬至9月末为“八月运动”的第二阶段。此阶段以激进的青年和学生为首的暴动事件为特征。比哈尔省、联合省、孟买省等地区的民众与当地警察发生了多次大规模冲突。在这一阶段,民众的攻击目标主要集中在包括车站、铁路、公共交通、邮局在内的交通工具及通信设施上。据政府评估报告显示,此阶段的民众运动共烧毁车站318个、破坏邮局312个,破坏电话线11285起。此外,群众运动共导致铁路出轨现象产生共59次,破坏车站所造成的损失达65万印度卢比。此外,监狱也是民众的攻击目标,近1万余名村民袭击了位于哈兹浦尔、塞塔马里、艾拉、共达的监狱,释放了狱中关押的所有囚犯。

1942年9月末至1944年5月为“八月运动”的第三阶段。在此阶段,民众开始对英国殖民者的人身及政府财产进行武装攻击。在一些地方,炸弹爆炸、政府大楼被烧、电力被切断、交通和通讯线路也被切断。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认为民众的暴力斗争是殖民当局疯狂镇压的结果。为了抗议当局的所做所为,并作为一种自洁,甘地于狱中宣布自1943年2月10日起绝食21天。2月19日至20日召开了德里会议,各界名流一直要求释放甘地,世界各国也积极响应。然而伦敦当局对舆论的呼声置若罔闻。

运动结束

甘地宣布绝食后,由于殖民当局的残酷镇压及“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缺失统一领导,此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渐渐沉寂下去。1944年5月6日,甘地因身体原因出狱。出狱后,甘地表示,群众文明不服从运动已自动作废,第四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宣告结束。

历史影响

积极影响

首先,“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成功调动了印度民众投身到民族斗争的热情。印度是一个宗教文化浓厚的国家,多种宗教在国内的影响力不可动摇。在这样的情况下,仅仅用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观点发动民众是不现实的。甘地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理论巧妙的将民族主义斗争和宗教思想相结合,成功调动了广大印度民众参与到民族斗争的积极性。与此同时,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高尚的人格魅力及其身先士卒的奉献精神赢得了广大民众的信任,在他的宣传下,印度民众增强了民族自信心、燃起了爱国热情,纷纷奋不顾身的追随着甘地投身到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运动中。

其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使国大党成功转变成拥有群众基础的政党。甘地加入国大党前,由于一直脱离群众,国大党所发起的合法斗争皆以失败告终。甘地加入到国大党后,“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不仅成为国大党与殖民当局对抗的最有效的斗争武器,还成功得到了包括农民、产业工人在内的广大印度民众的支持,使该党彻底完成了民主化转变。

最后,“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给英国殖民者在印度的统治造成了巨大的政治压力,加速了印度民族独立的进程。在“非暴力不合作”中,民众丢弃了当局授予的职位和头衔,纷纷罢工、罢商、罢市、抗税、抵制英货、不服从各种不公正的法律。民众的这些“非暴力不合作”抵抗运动不仅给英国殖民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还给英国的殖民统治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大规模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促进了民族独立的进程。

消极影响

首先,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把“非暴力”原则看成是神圣不可动摇的,他常以运动违背了“非暴力”原则为由终止运动,这一举动严重挫伤了民众投身民族主义斗争的积极性。其次,国大党既要用”非暴力”原则控制群众的运动,又要发动群众给殖民政府施压,这一原则要求民众在一种完全以军事暴力为基础的殖民统治机构下解除自己的武装。作为结果,这一原则不仅限制了群众运动的发展,更对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

历史评价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对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指出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以一己之力唤醒了沉睡在三亿同胞心中的民族主义精神,动摇了大英帝国

美国著名记者韦伯·米勒评价指出,他在过去的18年间亲眼目睹过数不清的暴乱、叛乱活动,没有一个活动像进占盐场运动这样残忍恐怖。

历史学教授张一平认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在印度历史上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不能否认非暴力斗争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应给予基本肯定。

学者吴善群指出由甘地领导发动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不仅致力于抵制英货、禁酒、推行印度本土的手纺土布,破坏盐税等不服从目的,还致力于解放“贱民”,它是异常反帝的民族主义运动。以甘地为首的国大党制定了系统、明确的斗争纲领,吸引了拥有不同宗教理念的印度民众的支持,给此次运动添加了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使此次运动具有反帝国主义的进步性质。

后世纪念

国家盐业萨蒂亚格拉哈纪念馆

国家盐业萨蒂亚格拉哈纪念馆(National Salt Satyagraha Memorial)是为了纪念圣雄甘地领导的1930年丹迪三月“食盐进军”大游行所设立纪念馆。该场馆获印度文化部的批准,由丹迪高层纪念委员会(HLDMC)担任项目顾问,并由孟买印度理工学院(IITB)担任设计协调机构。纪念馆内,陈列着圣雄甘地雕像,他的身后是78位游行者的真人大小青铜铸造雕塑群,这些雕像还原并纪念游行者与甘地在三月里一起为“食盐进军”的24天。馆内还设有制盐设施,游客可以使用孟买理工大学专为此纪念馆发明的电动制盐设备现场制盐。

2005年纪念邮票

为了纪念甘地“食盐进军”,印度邮局发布了印有甘地头像的小型邮票。

2017年纪念邮票

为了纪念“退出印度运动”爆发75周年,印度邮局发布了“退出印度”运动爆发75周年纪念邮票。邮票上印着巴特那烈士纪念碑(左下),第三张小型邮票是甘地于1942年8月8日发表“要么做,要么死”的演讲时拍摄下来的珍贵影片。

参考资料

莫迪访问乌克兰,要抛弃俄罗斯?俄印之间几十年来有多少友谊?.百家号.2024-08-23

Freedom Struggle.knowindia.2023-10-16

国家盐业萨蒂亚格拉哈纪念馆.Incredible India .2023-10-16

Stamps 2005.India Postage Stamps .2023-10-16

India on 1942 Freedom Movement.istampgallery.com.2023-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