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工程
“211工程”是中国政府在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该工程是由、教育部、财政部共同组织实施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
“211工程”于1995年由国务院批准后正式启动。2002年,该工程被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到2011年时,全国共有112所高校进入“211工程”。此后,该工程与”985工程“一样,均不再新增学校加入。2019年,“211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重新统筹为“双一流”建设。
”211工程”在推动中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提升方面发挥了正面作用。但是它和“985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也引发了社会对招聘门槛和就业歧视等问题的关注,2013年教育部已明确要求:“凡是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举办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活动,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
发展过程
起源和规划
1983年5月,原国家教委召开了中国首次全国高等教育工作会议,讨论如何尽快发展中国高等教育事业,4位教育家李曙森、匡亚明、刘丹和屈伯川联名上书党中央,建议选出部分高等学校,列为国家重大建设项目,把它们办成重点大学中的“重点”。
1987年9月,国家教委要组团前往美国和加拿大考察两国的研究生教育情况,考察内容以重点学科的学科建设为主,包括科学研究、研究生培养、产学研结合,以及教学评估、项目资助等。发现欧美国家名校针会设置一些优势学科,经常能得到国家项目以及州政府的重点资助,当时中国的高校,还没有得到过类似这种形式的政府支持。
回国后,有关部门开始发展政府重点支持高校发展的模式。经过长达数年的筹备,在1994年6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鹏和副总理李岚清在讲话时指出,要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好中国的100所大学。“21”和“100”两个核心数字,使1995年年底中央拨出专项资金开始实施的、新中国建立以来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规模最大的重点建设工程被命名为“211工程”。
截至1981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已确定96所全国重点高校。1984年4月,国务院又确定了10所高校列入国家重点项目。1984-1985年,国家计委、教育部、国防科工委将5所国防院校列入重点大学。
1995年,“211工程”正式启动建设,经国务院批准,发布了《“211工程”总体建设规划》。
快速发展
为了推进"211工程"的建设,教育部"211工程"办公室在2000年1月18日发布了《关于报送1999年"211工程"建设基本信息数据库》的通知,要求各校报送相关数据。在2000年4月,为了准备"211工程"的二期建设,教育部"211工程"办公室在北京召开了规划研讨会。
经过国务院的批准,于2002年9月,原国家计委、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十五"期间加强"211工程"项目建设的若干意见》。在2003年8月25日,根据总结"九五"建设管理经验的基础,"211工程"部际协调小组办公室下发了《"211工程"建设实施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该工程的目的、内容和管理方式,并指出了建设中的具体内容,如组织实施、管理职责、建设资金、检查验收、项目评价等。
在2008年1月1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时任总理温家宝主持会议,听取了高等教育"211工程"建设工作的汇报,并同意全面推进该工程的建设。该工程的三期建设,时间范围是2007年至2011年。
走向结束
"211工程"和"985工程"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两个重要项目。在2011年12月30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上表示,这两个工程的规模已经稳定,不再新设这两个工程的学校。为了注重学科导向和引入竞争机制,教育部实施了"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对非"211工程"学校的国家重点学科给予支持。
时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于2015年3月7表示,"211工程"和"985工程"将继续深入推进。教育部、财政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已经达成共识,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强化一流,对大学就是要扶强扶优,使它们变得更好。
2019年11月28日,教育部官网发布声明,将"211工程"和"985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统筹为"双一流"建设。这一举措旨在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工程目标
通过重点建设,将约100所高等学校及若干重点学科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等方面显著提升,成为培养高水平人才和解决国家或区域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基地。其中,部分高校和学科接近或达到国际同类学府的水平,大多数学校的办学条件改善,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取得成果,能够适应地方和行业的发展需求,整体上处于中国先进水平,并发挥骨干和示范作用。
建设内容
建设内容主要包括重点学科、公共服务体系和学校整体条件建设三部分。
重点学科建设
重点学科建设是“211工程”建设的核心。该工程在学科结构调整,新兴和交叉学科上面作发展,并使一部分学科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构建一个布局和结构合理的高等教育重点学科体系。
重点学科建设的重点是提升科技前沿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在学校中选择一些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学科,在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等领域解决重要科技问题,从而取得突破性成果,并加强培养人才的实验条件。同时,拓宽学科面,形成一批学科基础相关、内在联系紧密、资源共享、具有特色和优势的学科群和学科基地,以持续培养该领域高水平的骨干人才。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主要包括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图书文献保障系统、现代化仪器设备共享系统的建设。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将连接全国主要高等学校,并与国际网络联网,为中国教育、科技和社会各界提供信息服务。图书文献保障系统以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为依托,设立全国综合文献中心和学科文献中心,与中国外文献系统广泛联网,建立文献信息子网。在全国高等学校比较集中的中心城市,结合高等学校重点学科的建设,设立现代化仪器设备共享服务中心,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
学校整体建设
211工程在学校整体建设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加强人才培养和学校办学规模效益;加强科学研究工作,努力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加快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步伐;推进办学体制改革,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增强高等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高等教育在国际上的影响等。
建设实施
“九五”期间
“九五”期间,中国政府在“211工程”在99所高校中实施建设中,安排了602个重点学科和两个全国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其中重点建设2所高等学校,使其在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上,接近和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在国际上确立较高的声誉和地位;提高和改善25所左右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密切相关、重点学科比较集中、承担较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任务的高等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基础设施条件,使其在人才培养质量上有显著提高,一些重点学科接近或达到国际水平,并在高等学校中起到骨干和示范作用;加强300个左右与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国防建设密切相关的重点学科点,增强持续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相关领域高水平人才的能力;完成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基本框架建设。
“十五”期间
“211工程”在107所大学中实施建设,主要安排了821个重点学科和三个全国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并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管理
工程建设资金
为了解决项目所需的建设资金,政府采取国家、部门、地方和高等学校共同筹集的方式。根据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建设资金主要由学校所属的部门和地方政府筹措安排,而中央政府也会提供一定的专项资金支持。部门和地方政府的专项资金会优先满足国家重点学科和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需求,并适当安排相关高等学校必备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央的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补助国家重点学科和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以及补助少数高等学校提升整体水平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程序与组织管理
国务院成立了“211工程”部际协调小组,协调决定工程建设中的重大方针政策问题。协调小组由国务院、国家计委、国家教委和财政部的主管领导组成。协调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211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管理和检查评估工作。办公室由国家教委、国家计委和财政部的有关同志组成,地点设在国家教委。
“211工程”按国家基建程序进行审批和管理。中央行业主管部门和省(区、市)人民政府,商国家教委对申请进入“211工程”的备选院校和学科点进行预审。预审通过后,有关主管部门需向国家教委报送预备立项备案材料。根据“211工程”总体进度要求和国家财力可能,由国家教委会同有关主管部门,向国家计委报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国家计委根据建设项目的具体目标和标准,部门、地方和院校自筹资金落实情况,以及中央专项资金的安排,进行综合平衡和审核,条件成熟一所,批准一所。经审定批准进入“211工程”的项目,由国家计委商财政部和国家教委在年度计划中滚动安排中央补助投资并付诸实施。对符合“211工程”建设要求、与国民经济发展重点密切相关、自筹资金落实不需要中央专项支持的高等学校,也可列入重点建设计划并享受相应的优惠政策。
建设成效
“211工程建设了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世界一流学科,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和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中国现有普通高等学校1700多所,“211工程”学校仅占其中的6%,却承担了全国4/5的博士生、2/3的硕士生和1/2的留学生的培养任务,拥有85%的国家重点学科和96%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占有70%科研经费。
学科建设
建设了一批基础学科、应用学科和哲学社会科学学科。按国际可比指标SCI论文发表数统计,有40多个学科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其中2005年,清华大学材料科学学科SCI论文发表数排在世界大学第2位,SCI论文被引用次数列世界大学第14位;北京大学化学学科SCI论文发表数及论文被引用次数也进入了世界前列。
文献保障体系
集成全国800多所图书馆的学术资源,建成中外文图书、音视频资料以及报刊论文等重要文献的全文数据库总量达250万册(件);购买和开发中外文电子图书59万册,外文博硕士学位论文原文35万篇;网络文献量达1亿4千万册(篇),其中外文文献占65%;建立共享服务、技术研发和数据中心90余个,数字化加工基地60余个,文献提供馆600余个,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资源数字化与服务网络。与“211工程”三期建设前相比,文献保障能力提升近3倍。
在文献服务覆盖面上,两个专项以建设“省级中心”“服务中心”为抓手,高度重视服务体系建设,将项目建设成果推广到2000余所高校图书馆,实际享受服务的图书馆超过1800所,注册读者达到1400万,每天图书页面阅读量近百万页,基本覆盖了从“985工程”“211工程”高校到高职高专、广播电视大学等各层次各类型高校的图书馆,服务面扩大近8倍,每年为成员馆节约资金3亿元左右。
在技术能力上,CALIS开发建设的“e读”学术搜索引擎、“e得”原文获取系统等工具,实现海量文献“可查可得、一查即得”。900余个高校图书馆通过“应用系统云服务”平台免费使用近4000馆套的各类应用软件,通过CALIS“统一认证”、“服务调度”等系统,实现了本地读者“一个账号、全国获取”的功能,大大提升了本地的数字图书馆服务能力。通过应用技术与方法培训、数字化加工培训、访问馆员计划以及馆员海外交流等多种形式培训馆员超过37000人次,为图书馆服务能力的提升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与各国图书馆共享联盟机构以及在各国(地区)有影响力的大馆加强合作,建立每年召开一次百万册项目国际会议、多边人员互访交流等合作机制,在中、美、印、埃及等地连续举办六届国际会议,进一步提高中国在数字图书馆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211工程”通过与地方政府的共建,打破了条块分割的办学格局,并促进了高校办学理念的转变。它以重点建设推动整体发展的战略构想,全方位地促进了高校的生存、发展和危机意识。通过合理配置资源,高校在重新确定办学目标、办出特色的过程中形成良性发展的运行机制。同时,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在做好服务中提高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中央与地方共建体制的运行,使高校更加自觉地树立起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努力增强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各高校在共建中利用自身多学科优势,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高层宏观决策和企业发展提供咨询。
例如:清华大学的"北京发展研究院",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高层宏观决策和企业发展提供咨询。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汽车总公司联建了G4FG发动机、铸造、模具、制造技术和汽车空调5个工程中心,并承担了桑塔纳轿车活塞加工关键专用工艺设备研究开发项目。天津大学与茂名市共建成功中国最大的500万吨级原油常减压蒸馏塔,使茂名石化一举成为中国第一个千万吨级炼油基地。
整体实力
中国高水平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其中研究生培养能力提高了5倍,科研经费增长了7倍,SCI论文发表数增长了近7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增加了近5倍,仪器设备总值增长了4倍。一批高水平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明显缩小。
“211工程”学校承担了全国1/2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973”项目,1/3的“863”项目。十年来,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一、二等奖的数量占全国的1/3。为各级政府部门提供了一大批有重要价值的决策咨询报告。主要服务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针对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
在国际影响力方面,发达国家的高校和研究机构纷纷与中国高水平大学建立联合科研机构,加强学术和技术合作,提升合作交流的深度和层次。提高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目前,已有英国、法国、德国等27个国家和地区与中国签署了相互承认学历和学位的政府间协议。
高校名单
参考文献:
社会影响
评价与争议
湖南大学校长赵跃宇认为,"211工程"在推动高校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不支持将"211工程"与大学行政化相关联,认为在大学内部应该清晰划分行政和学术的边界。行政和学术应该相互支持、相互促进,而不是对立的关系。此外,他认为重点工程退出的机制不应过于复杂化。
在2013年,教育部发布通知,禁止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举办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活动中发布带有限定条件的招聘信息,如"985"和"211"等字样。然而,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仍然面临院校门槛的问题,并未得到解决。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苏海南对"只唯985、211就业院校歧视"表示:首先,用人单位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过于依赖学历和文凭作为人才的依据。其次,当前就业市场供求关系失衡,大学毕业生的数量过剩,导致用人单位倾向于选拔优秀的人才,这些因素导致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违反就业机会平等的原则,侵犯了非"985"和"211"高校毕业生享有的平等就业权利。
废除传闻
在2014年APEC会议期间,有一条网络传闻称,中国国家将废除"985工程"和"211工程",并且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已经提交了相关综合改革方案。这一消息在社会上引起了许多猜测。
2014年11月13日,教育部通过新闻办公室的官方微博回应称,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加速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决策。国家相继实施了"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特色重点学科项目"等重点项目,有效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未来,将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坚持中国特色,强调战略引领,突出绩效原则,鼓励改革创新,避免重复交叉,提高整体效益,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教育部表示并不存在废除"211工程"和"985工程"的情况。
2019年11月28日教育部官网的回复,"985工程"于1998年启动,支持39所高校进行重点建设,结合了国家创新体系。而"211工程"于1993年启动,共有112所高校被纳入建设范围,这些高校都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的一部分。2019年将"211工程"和"985工程"等重点项目整合为"双一流"建设。
参考资料
一、关于“211工程”和“985工程”.教育部网站.2023-06-24
“211工程”与“985工程”.教育部网站.2023-06-24
关于985、211名单的咨询.教育部网站.2023-06-24
高校招聘会用人单位禁设“院校门槛”.共产党员网.2023-06-27
60年教育纪事:迈向世界一流大学的国家战略.中国教育报 .2023-06-24
【关键字】“211工程”和“985工程”.中国教育报 .2023-07-24
“211工程”大事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3-06-24
发展改革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发展改革处.2023-07-24
国家正式颁发《“211工程”建设实施管理办法》.西安交通大学学科规划与建设办公室.2023-07-24
教育部介绍“211工程”建设成就及三期工程情况.中国政府网教育部网站.2023-06-24
教育部:不再新设“211”、“985”工程的学校.同济大学新闻网.2023-06-24
[新闻信息]袁贵仁部长:“211”“985”工程要继续做.中国海洋大学.2023-06-12
“211工程”简介.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2023-06-24
“211工程”三期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 项目建设取得丰硕成果.教育部网站.2023-06-24
“211”工程推进中国高等教育跨越发展.中国科学院.2023-06-24
“211工程”学校名单.教育部网站.2023-06-24
湖南大学校长:985、211工程正面作用巨大.人民网.2023-06-27
就业市场稳中向好 重点群体就业稳定.央广网.2023-06-27
网传985、211将废除 教育部称将正式回应此事. 网易教育频道综合.2023-06-27
教育部:不存在废除“211工程”“985工程”情况.中国青年报 .2023-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