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背噪鹛
斑背噪(黑枕黄鹂普通亚种:Garrulax lunulatus),别名:花拐拐、花豹鸡。雀形目噪鹛科噪鹛属鸟类,体长24-28厘米,体重约85克。雌雄成鸟体色相近,上体为浅褐色,眼周围、眼后眉纹均为白色,形似白色眼罩。额部、头顶和后颈的羽毛颜色为栗褐色,在背部则有由黑色次端斑和棕白色斑端组成的鳞状斑纹;中央的尾羽橄榄褐色至棕褐色,外侧尾羽的基部为蓝灰色,都具有黑色次端斑和白色的端斑。
斑背噪鹛为中国特有种,主要分布于中国陕西南部、甘肃省南部、四川省、重庆市、湖北西部。栖息于1200-3660米的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亚热带常绿阔叶和竹林中,和林缘疏林的灌丛、次生林和地边灌丛中。
截止到2016年,斑背噪鹛物种数量比较少,且呈下降趋势。2000年,斑背噪鹛被列入中国《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16年,斑背噪鹛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中,等级为无危(LC)。2021年,斑背噪鹛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斑背噪鹛有利于维持竹林的生态平衡,起生物防治作用。
形态特征
斑背噪鹛为体长24-28厘米,体重约85克。雌雄成鸟体色相近,上体为浅褐色,虹膜灰白色,眼周围、眼后眉纹均为白色,形似白色眼罩。上喙角质为淡黄色带点灰,下喙为淡黄色。额部、头顶和后颈的羽毛颜色为栗褐色,喉、头侧、颏浅栗褐色,胸部和颈侧为深栗色,有白色端部。各羽均有较宽的黑色次端斑和棕白色斑端,在背部则形成了明显的鳞状斑纹;翅上半部分靠内侧的羽毛,颜色和斑纹样式与背部的相近;小翼羽蓝灰色,初级覆羽黑色,二者均有白色端斑;飞羽为黑褐色,但羽端为白色,初级飞羽外沿羽缘为蓝灰色,次级飞羽外缘与背部同色。腋羽为淡棕色,翅下的覆羽淡棕色。腹部为白色,黑色次端斑和棕白色斑端在腰部和尾上的覆羽处变得狭窄。中央的尾羽橄榄褐色,外侧尾羽的基部为蓝灰色,都具有黑色次端斑和白色的端斑,并从中央到最外侧逐渐增大。两胁和尾下覆羽为棕色且具有黑色的细斑纹。腿部覆羽几乎为纯棕色,略微具有非常窄细的次端横斑,跗为肉褐色,爪的颜色比跗跖的稍浅。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斑背噪鹛为中国特有种,主要分布于中国陕西南部、甘肃省南部、四川省、重庆市,湖北西部。
栖息环境
斑背噪鹛栖息于海拔1200-3660米的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亚热带常绿阔叶和竹林中,和林缘疏林的灌丛、次生林和地边灌丛中。
亚种分化
关于斑背噪鹛的亚种分化有些争议,Deignan(1964)、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郑作新(1976)(1987)、中国四川农业大学李桂垣教授等(1985)、中国中科院动物所唐蟾珠(1996)等将法国动物学奥斯塔雷Oustalet(1897)根据采自云南西北部维西标本描述的白点噪鹛(Garrulax bieti Oustalet, 1897)种归为斑背噪鹛,从而分为3亚种。但有些学者认为两者在形态上明显不同,叫声也不同应作为一个独立种。所以中国郑作新学者亦依近来多数学者的意见,将白点噪鹛(Garrulax bieti)作为独立种,将斑背噪鹛分为指名亚种和凉山亚种2个亚种。
生活习性
活动习性
斑背噪鹛在中国为留鸟,常在林下灌木丛和地上活动,非繁殖期常结成5-6只小群活动于林缘,有时常和橙翅噪鹛(Garrulax elliotii)、棕颈钩嘴鹛(Pomatorhinus ruficollis)、画眉(Garrulax canorus)等结成4-10只左右的小群活动于竹林及林缘;到繁殖期一般单独或成对活动,也有结群活动。较其他噪鹛安静。
觅食习性
斑背噪鹛多在针-阔叶混交林的灌丛和竹林觅食,食性复杂,多以昆虫、植物种子和果实为食。繁殖期食性主要以昆虫为主,也吃植物性食物。非繁殖期以植物性食物为主。
鸣叫习性
斑背噪鹛活动时频繁鸣叫,鸣声洪亮,音调单一,音似“古儿,古儿”。警告声为类似笑声的一串咯咯笑,鸣唱为悠扬的“wi ou——wi ou——”斑背噪鹛的叫声的组成由一声或多次叫声不断重复,一般由雄鸟发出。其叫声由一系列短句组成,每个短句又可划分为一系列连续的音节。该物种有二重唱现象,雌雄鸟鸣叫声清晰,雌鸟比雄鸟先鸣叫,鸣叫的频率稍高于雄鸟;雌鸟开始鸣叫后,还没结束之前,雄鸟就开始鸣叫。雌雄鸟叫声时间上较准确的配合、鸣叫频率近似、鸣叫声重叠时典型的二重唱。雄鸟叫声有两种含义:一是宣示领地主权;二是吸引和刺激雌鸟,尤其在繁殖季节。雄鸟的叫声音调变化大;而雌鸟的叫声声调变化不大。叫声还有召唤伴侣的作用,当一对斑背噪鹛距离较远的时候,雄鸟会发出鸣叫召唤雌鸟,雌鸟听到后,会立即发出应答,并且向雄鸟飞去。此外当有入侵者时,斑背噪鹛会互相配合鸣叫来驱赶入侵者。
生长繁殖
繁殖期为4-7月。随着春季到来,斑背噪鹛的结群活动逐渐解体。到3月中旬已有求偶现象,表现为雄鸟会发出嘹亮的鸣唱。4月初已普遍成对活动,并形成各自的占区。在选择筑巢位置大约要4-9天,这个期间雄鸟会在竹林内不停跳来跳去,边取食,同时发出叫声;雌鸟则紧跟其后,时停时飞。巢址多选在山坡中下部竹林较密的地方,比较隐蔽,离地面2-3米。巢呈碗状,比较简陋。巢的外壁以干葛藤及篙杆缠编在竹竿及杈部,再由铁杆篙、禾本科干草茎以及青竿竹柄等编织而成,内垫较细的篙杆和竹叶。筑巢高峰期在4月下旬到5月中旬,雌雄鸟共同参与筑巢,清晨到傍晚均见有雌雄亲鸟衔巢材营巢。巢材一般在距巢50-150米内获取。筑巢共需6-10天。筑巢期间,雌雄鸟对巢区均有较强的保护行为,当有同种鸟类闯入巢区时,雌雄鸟以两个方向围攻入侵者,并发出“jie-jie-jie-”的叫声,直至将入侵者驱赶出巢区。
筑巢完成后的1-2天内开始产卵,产卵时期与筑巢时间类似,一年一窝,一窝2-4枚,日产汽车公司1枚,多在早上9点左右产出。卵为蓝绿色,产完最后一枚卵后开始坐孵,雌鸟产卵坐孵期间,雄鸟会在巢周围觅食、守护。此期间雌雄鸟护巢性能显著增强,如遇同种鸟类、兽类或人接近巢址一米时,即跳出巢一同向入侵者发出“jie-jie-jie-”急促的惊叫声,在头顶来回飞叫,直到将入侵者赶离巢区。孵化期为12-13天,雌雄鸟共同育雏,一天有两个育雏高峰期,分别在上午和下午,育雏期为12天,第13天早成雏离巢。
雏鸟刚出生时全身裸露,身体呈肉红色,眼泡突起,头顶中央、眼上部、肩部和背部都有一点灰褐色的绒羽。喙为淡褐色,脚黄褐色;第四天体羽为浅黑褐色,飞羽长出羽鞘;第六天雏鸟已睁眼,飞羽鞘尖端开始长出羽片,尾羽长出羽鞘,羽毛基本覆盖全体,能发出吱吱声;第九天背部已见成鸟特征,能在地上跳动和振翅。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截止到2016年,斑背噪鹛物种数量比较少,且呈下降趋势。因栖息地被破坏和破碎化而导致数量在减少。
保护等级
2000年,斑背噪鹛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2016年,斑背噪鹛被列入《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中,等级为无危(LC)。
2016年,斑背噪鹛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中,等级为无危(LC)。
2016年,斑背噪鹛被列入《中国鸟类红色名录》中,等级为无危(LC)。
2021年,斑背噪鹛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主要价值
斑背噪鹛常年栖居繁殖于竹林,所食昆虫绝大部分属竹林害虫,且捕食范围广,包括根部害虫、蛀笋害虫以及食叶害虫等,维护竹林生态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竹子旺盛生长,可往“以鸟治虫”方面应用。
物种对比
斑背噪鹛与白点噪鹛(Garrulax bieti Oustalet, 1897)形似。
参考资料
Garrulax lunulatus (erreaux,1871).ITIS.2023-06-13
斑背噪鹛.sp2000.2023-06-13
Garrulax lunulatus (erreaux,1871).The IUCN Red List.2023-06-13
《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3-06-13
新调整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公布.中国政府网.2023-06-13
橙翅噪鹛.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3-06-13
棕颈钩嘴鹛.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3-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