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培公
周培公(1634年—1702年),本名昌,字培公,号王恕,荆门市人,是康熙帝的重要谋臣,官至参议道员、山东登莱道、沈阳市提督。
周培公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十岁时,母亲孙氏殉难而死,由龚氏抚养成人。康熙十二年(1673年)末,周培公投入振武将军吴丹门下。康熙十三年(1674年),吴三桂发动三藩之乱,王辅臣在北方反叛呼应,吴三桂曾试图应援。周培公与东阁大学士黄锡衮一道从江西省、浙江省等地阻击吴军,围剿叛军。康熙十五年(1676年),康熙任命图海为大将军,统辖陕甘征讨王辅臣等叛军。周培公献计策,成为图海的幕僚。他主动请缨,表示愿冒死进城劝降,最终说服王辅臣接受清廷招抚。康熙十七年(1678年),周培公又参加蔡毓荣的军事行动。事情平息,周培公被举荐为山东省登莱道。康熙十九年(1680年),因与总兵意见不合,仅在任三年,便辞官回乡。之后,周培公悠闲自娱,多作文章。他晚年在钟祥市生活达二十年之久。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蒙古族首领噶尔丹率众反清,周培公上书陈述利弊。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周培公逝世,享年六十九岁。
周培公著有诗集《长征草》《即次吟》与日记《从征纪事》等作品。《清史稿》评价周培公“好奇计”,他向图海献计策,分析了当前形势,主动提出前去劝降王辅臣,最后成功。可见他有勇有谋,机智过人。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明崇祯七年(1634年),周培公出生于湖北荆门(今荆门市掇刀区麻城镇官堰村),本名昌,字培公。他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周培公十岁时,李自成进攻荆郢(今湖北省荆州江陵),其母孙氏殉难而死。周培公落魄无依,由乳娘龚氏抚养成人。
献策招降
康熙帝十年(1671年),周培公在驻地方绿营军中干公差谋生,后担任州卒小吏。不久,周培公获得一地位显赫的朝廷高官赏识,得以进入京城,随后又进入内阁并担任供奉。周培公在内阁主要为振武将军吴丹服务,因为有功绩,被录为七品官员。
康熙十三年(1674年),吴三桂发动反叛,大将军顺承郡王爱新觉罗·勒尔锦讨伐吴三桂,吴丹奉命军中,周培公当时为吴丹的部下。康熙十五年(1676年),固原市提督王辅臣发动叛乱,大学士图海奉命率军平定。周培公跟随吴丹进至潼关县。图海因周培公有雄才大略,便带至平凉军前,想要委以重任。随后,周培公向图海“以策干之,客诸僚”,开始直接为图海出谋划策, 成为幕僚(客卿)。
周培公认真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指出,陕西省渭河平原是天下脊梁,吴三桂这次造反不及时从云南省取道四川省进取陕西,而盘踞在湘鄂之间与荆襄官兵对峙,实为下策。如今王辅臣起兵造反,举足轻重,关系天下安危。即使他和吴三桂、耿精忠一同逆反也是情势所逼,他还是感念国恩,舍不得高官厚禄,这好比白内障患者渴望重见光明,又恰似半身不遂者企求站立行走。如果朝廷派个能说会道的人前去劝诫,王辅臣必然会悬崖勒马,投降朝廷。图海听闻周培公所说,正中下怀,可是眼前并无合适的人可派。周培公主动请缨,表示自己愿意进城劝降,表示如果前去说服了王辅臣,那是大学士有福有功;如果失败,我周培公甘愿承担全部责任,死而无怨。图海听后十分欣喜,连夜赶写奏本送至京城。康熙当即传谕周培公进京,并在乾清宫召见。康熙帝听完周培公的设想后,嘉封他为参议道员、衔一品,赐穿黄马褂,携带谕降诏书,前往平凉市招抚。周培公一进城遇见士兵持刀戟立于两侧,毫无畏惧之心。起先,王辅臣夜梦白鹤云集在城楼,看见周培公衣着一品官服,与梦中相符,于是率军投降。
为母请旌
周培公劝降有功,平定王辅臣陕甘叛乱,解除了京城的重大威胁,而且为消灭吴三桂奠定了后方基础。朝廷对参战的将士分别论功行赏。周培公对奖赏只有一个要求,因母亲孙氏以死殉节,特向皇上能为母亲请旌。
康熙十五年(1676年),朝廷封其母孙氏为贞烈恭人,加赠夫人衔。其父封赠为朝烈大夫,加赠中奉大夫衔。康熙御笔为周母孙氏撰写旌奖祭文,还规定了祭祀规格,命布政司堂上官姓分守武昌道参政吴珍办理。康熙十六年(1677年),周培公率子返乡。经过宜阳县(今洛阳市)时,与知府顾姓均有唱和宋人祖无择的《和吏隐诗》。到冬天,在江陵县(今湖北省荆州市)道上,作诗《祝柯粮储公祖初度》。康熙十七年(1678年),周培公又参加蔡毓荣的军事行动。事情平息,周培公被举荐为山东登莱道,摄布政使。康熙十九年(1680年),因与总兵意见不合,难以继续共事,仅在任三年,便辞官回乡。
人物逝世
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二月,图海去世,周培公作诗《哭相国大将军图公》。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春,周培公曾经在京师与顾諟相遇,请他为著作《即次吟》十卷作序。在七月下旬,顾諟为其作序完成。之后,周培公悠闲自娱,多作文章。他晚年在钟祥市生活达二十年之久。康熙帝二十九年(1690年),西北蒙古族首领噶尔丹率众反清,周培公闻讯后多次上书平叛“条呈”送到京城,陈述利害关系。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周培公逝世,享年六十九岁。周培公一生写过不少诗,在清代、民国时期即有很高的评价。周培公所作诗集有《长征草》《即次吟》与日记《从征纪事》。
人物评价
清《湖北诗征传略》评价:“昌雅工文翰,诗尤奇崛。图公挽词,娓娓数百言,鹘起兔落,风发泉涌,一时称为杰。”
民国《晚晴簃诗汇》评价:“培公雅工文翰,诗尤奇崛。 文襄,挽以长古,述事抒情,一时推杰作。”
耿宗塤《长征草序》评说:“王恕之诗,清亮逸丽,古诗雄健磊落,竞如其人,皆本于忠孝之源,发于性情之至。”
高《长征草小引》评说:“长篇短什,璀灿夺目。 或寄托高远,则如苏门长啸;或感怀壮丽,则如燕市悲歌。大约以忠孝之性,写其倜傥迈爽之情。”
《清史稿》评价周培公“好奇计”,他向图海献上《平凉策》,并分析了实际形势,提出主动去劝降王辅臣,而且最后成功劝服王辅臣,可见他有勇有谋,机智过人。图海评价周培公“为母舍身之孝,为国忘躯之忠”。
人物作品
周培公颇有文名,一生写过不少诗,所作诗集有《长征草》《即次吟》与日记《从征纪事》,现存于中国国家图书馆。他在陕西省军旅中写过一首诗,被编入《湖北先贤诗佩》的安陆府卷中:“老去辞家事远游,幽年何故久淹留,燕关秦塞长为客,露竹蝉风早报秋。半壁灯昏人破梦,一声鸡唱月当楼。此时离愁添多少,不见归鞍到郢州。”晚年,他写有一首诗寄朋友、兵部左侍郎张可前,诗云:“青山作障水环洲,遥念名园花事稠。别后孤舟对明月,归来卧病又新秋。门无剥啄皆因懒,邑有流亡徒抱愁。何会与君重会面,晚风同上仲宣楼。”
墓葬与遗迹
周家祠堂和周培公父母位于掇刀区麻城镇官堰村。依据周家祠牌坊前裸露的石狮,初步测定周家祠三间二进,节孝坊位于祠堂大门前约5米,前面有石狮1对,石联1副。周培公父母墓和墓碑以及康熙帝御赐碑尚存,在墓地数十米外发现数十件散落石构件,即文武翁仲一对、石猪一对、石马一对、石象一对、石羊一对、孙氏节烈坊一座、周家尚妻阮氏孝坊一座、周培公墓碑一块。周培公死后葬在外地亦未可知,当地老百姓对周培公墓一说在山西,一说在本地。
人物争议
生卒年
周培公生年在史籍中无明确记载,清康熙六十年版《钟祥县志》和民国二十六年版《钟祥文征》中写有,清郑茂泰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所撰写的《节烈孙夫人传》一文,此文开篇记叙:“夫人幼诞育钟祥大族,适处士周化龙,是生守登莱海防道参议公周昌,家界荆门,地故富饶。岁甲戌,张献忠寇荆门,处士遇害,夫人妊参议数月,四阅月参议生”。乾隆二十年版《荆门州志》卷二十八贤节中也载有“化龙死后四月,氏举子昌”。“岁甲戌”是指明崇祯七年。据此认定周昌出生于崇祯七年(1634年)。周昌在康熙十六年(1677年)作诗《诞日》中写有“问年凡几何,偻指四十四”和“去年悬弧辰,深入武威郡里”。说自己今年已经四十四岁了,此时是康熙十六年,历来古人计算年龄是为虚岁,从中推断出周昌出生于崇祯七年(1634年)。
在清乾隆二十年版《荆门州志》卷之二十三循吏中记载“周昌,年六十九卒”,推断出周昌卒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
籍贯
周培公的籍贯,已知有三种不同说法:《湖北先贤诗佩》卷五称周培公“宛城人”;同书康熙刊刻本作“荆门市人”,《清史稿·图海传》附记作“荆门诸生”;《识小录》 《山东通志》作“周昌,湖广钟祥人”,周培公诗集《长征草》《即次吟》各卷之前都记为“楚郢周昌”。周培公故居,今属掇刀区麻城镇官堰村,自明清迄今其隶属常有变异,或属钟祥市,或归荆门。
葬地
《清史稿》说周培公“死于家”,葬址自当在其家乡麻城市。 民间传说周培公死在外地,有的说葬在山西,有的说葬在河北,有的说在其他什么地方。清乾隆版《荆门州志》卷二十三《循吏传》记载,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周培公逝世,享年六十九岁。在今荆门掇刀麻城官堰村十组,周培公故居、周家祠堂及家族墓葬区等各种建筑毁,设施散佚,具体墓址已难知其详。
家族成员
父亲:周化龙,诰赠朝烈大夫加赠中奉大夫
母亲:孙氏,诰赠贞烈恭人加赠夫人
儿子:周家齐、周家麟、周家宾、周家瑞、周家祥
孙子:周慈永、周恕永、周慧永、周思永、周恩永、周忠永
艺术形象
文学
影视
在《康熙王朝》中,周培公是个穷秀才出身,但他很清高,身上带着康熙的帝师伍次友写给明珠的荐书,却没有去找明珠,他认为功名“只可直中取,不可曲中求”,但考试的时候却忘了避康熙的讳而名落孙山,后来遇上康熙微服出巡,他有幸被康熙赏识,最终入朝为官,并在平定三藩之乱时立下奇功。三藩平定之后,康熙出于多重考虑把他贬到盛京,后由于水土不服等因素,周培公郁郁而终。
参考资料
周培公.荆门市人民政府.2023-08-16
专家论说康熙名臣周培公.荆门市图书馆.2023-08-16
周培公.荆门高新区管委会 掇刀区人民政府.2023-08-18
清初名臣周培公古墓探源.荆门人文网.2023-08-18
康熙大帝(全四册).豆瓣读书.2024-04-22
康熙王朝 (2001).豆瓣电影.2023-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