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德伯家的苔丝

德伯家的苔丝

《德伯家的苔丝》全名《伯德家的苔丝(Tess of the D'Urbervilles):一个纯洁的女人》,又称《苔丝》,出版于1891年,英国现实主义小说代表作品。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小说家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其小说创作后期的标志性作品,是哈代“威塞克斯”系列小说的其中一部。

《德伯家的苔丝》的故事发生在19世纪英国西南部乡村威塞克斯 ,讲述了纯洁美丽、但出身于贫困农民家庭的17岁少女苔丝,为了帮助家庭摆脱贫困境遇,外出做工而经历的的不幸和悲剧。苔丝遭遇富家青年亚雷·德伯的奸污后独自生下孩子。孩子夭折后她离开家乡来到南方农场,遇到青年安玑·克莱尔,与他相爱并结婚。苔丝因在新婚之夜向丈夫坦露自己过去的经历而被抛弃,家庭变故和贫困生活迫使她再次委身亚雷。后克莱尔悔悟并回来找到苔丝,他发现苔丝与亚雷在一起后只好离开了。苔丝意识到一切都晚了,她在痛苦中意识到亚雷正是她不幸人生的罪魁祸首,她对亚雷的恨意达到了顶峰,于是将亚雷杀害。苔丝在短暂的逃亡后被捕,最后被处以死刑。作品围绕苔丝与亚雷·德伯、安玑·克莱尔之间的爱恨纠缠,讲述苔丝在腐朽的社会中从纯洁少女变成杀人犯的悲剧故事。小说对苔丝不幸命运的描述,表达了社会阶级分化、贫富不均、社会道德虚伪、法律不公等,关于人的命运、人与社会关系的深刻话题。

《德伯家的苔丝》,批判了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虚伪的社会道德,是托马斯·哈代小说创作生涯的代表性杰作,也是英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的标志性作品。小说在当时的评论界较有争议,甚至招致一些批评的声音。但是其连载和出版受到大量读者青睐,受欢迎程度超过之前哈代所发表的所有小说,于出版后半年内连续重版四次。1895年,其译本流行于整个欧洲。中国翻译界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关注《德伯家的苔丝》,至今共产生过30种不同译者的译本。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德伯家的苔丝》创作完成于1891年,而1873—1901正是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执政的时期,当时大英帝国国力强盛,号称“日不落帝国”,欣欣向荣的繁荣表面下,实则是社会的黑暗、穷人的痛苦如暗流涌动。在英国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19世纪的英国社会呈现出巨大的物质繁荣,资本聚集也加剧了贫富差距和阶级分化,当时农民失去土地,很多农民被迫只能靠打工和做小买卖为生。托马斯·哈代目睹底层农民的生活悲剧,对传统的道德、伪善的宗教、腐朽的社会进行了深入思考,在此背景下写出了《苔丝》这一作品。

个人背景

《苔丝》以英国南部威塞克斯农村地区为背景,是哈代“威塞克斯”系列小说中的代表作品,哈代的作品中《绿荫下》《还乡》《远离尘嚣》等都属于“威塞克斯”系列。而威塞克斯就是哈代的家乡多塞特郡的古称,因此《苔丝》就是哈代基于自己的时代思考,对自己家乡底层人民寄予深切同情而创作的作品。托马斯·哈代将他的长篇小说分成三类,人物与环境小说、罗曼史和幻想小说及机敏和经验小说。而他最重要的长篇小说都属于“人物与环境小说”这一类,这些小说都以南部威塞克斯农村地区为背景,具有原创性,因此长期以来受人重视。在托马斯·哈代小说创作的晚期,传统的威塞克斯农村社会已大体上被资产阶级社会所占领,社会秩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哈代以前所揭示的宗法社会同资产阶级社会的冲突,威塞克斯新人同威塞克斯环境的冲突,威塞克斯本地人同外来人的冲突,现在被新的冲突取代了,农民阶级毁灭后的威塞克斯破产农民在新的环境中的命运,随之也成为小说的中心主题。

出版历史

《德伯家的苔丝》的出版有着坎坷的经历。托马斯·哈代原本将连载和出版事务交由波尔登城的梯洛岑父子公司,但公司因小说中存在的诱奸和私生子情节拒绝为哈代出版。托马斯·哈代将书稿接连送至《慕莱杂志》《麦克米伦杂志》,均遭到拒绝。后来他选择让步,修改和删除了小说中部分情节和标题,与报纸《图像》合作,小说才以每周一期的连载形式跟读者见面,从1891年7月开始,连载至同年12月26日完成。小说同在1891年连载于美国《哈珀市场》杂志。连载的同时,托马斯·哈代将小说恢复原貌,寄给奥斯古德-米尔维因恩出版公司,于1891年以三卷本的形式出版,哈代还为小说加了一个副标题“一个纯洁的女人”。1895年,小说被译成德语、法文、荷兰文、意大利文等版本流行于欧洲。《德伯家的苔丝》在中国的出版始于20世纪30年代。1934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版了吕天石翻译的《苔丝姑娘》,这是托马斯·哈代的长篇小说在中国最早的译介。1936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著名翻译就爱张谷若译的《德伯家的苔丝》,是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版本中的代表性版本。此后《苔丝》陆续出现过30几种中译版本,其中以1994年译林出版社孙法理译本、2006年上海译文出版社郑大民译本、2011年北京燕山出版社孙致礼译本较为盛行。

内容情节

出身贫家

17岁的苔丝出身于布蕾谷马勒村的一个农户家庭,她美丽动人、落落大方,但家中非常贫困,一家9口人只凭借着一匹老马耕种的土地来维持生活。苔丝代替醉酒的父亲,前往镇上送蜂蜜,路上与邮车相撞,家里的唯一的一匹老马因此而死。此前,苔丝的父亲老德北从牧师处得知,德北家原来是著名贵族德伯家的后代。为了全家的生计,苔丝只好接受父母的劝告,去德伯家碰碰运气,希望与德伯家攀上关系,得到一个打工的机会。

遭遇亚雷·德伯

德伯家只有一个瞎眼的老太太和她的儿子亚雷,而德伯家的贵族身份也是花钱伪造的。苔丝上门探访,遇到了浪荡公子亚雷,亚雷见苔丝貌美,立即起了觊觎之心。后亚雷设计与苔丝共骑一匹马,故意进入隐秘的树林中,趁苔丝筋疲力尽睡去后奸污了苔丝。苔丝回家后不久发现自己怀孕,生下孩子后,孩子不久病死。后苔丝为躲避流言蜚语,来到南方的一家牛奶厂做挤奶工。

与安吉·克莱尔相爱

在牛奶厂,苔丝结识了青年安吉·克莱尔。克莱尔是牧师之子,他违背父亲的意愿,没有去读大学,而来到农场从事农业活动,希望将来成为一个农场主。克莱尔为人温柔有礼,善良且有对事情有自己的见解,他初见苔丝便钟情于她,苔丝也渐渐对克莱尔萌生了感情。克莱尔后来向苔丝表白并求婚。

被安吉·克莱尔抛弃

在苔丝与克莱尔的新婚之夜,苔丝忍不住将自己与亚雷的往事和盘托出,告诉了克莱尔,希望能够得到克莱尔的理解。但是克莱尔无法接受苔丝的过去,他自觉受到欺骗,于是离开苔丝,远赴巴西。

再次委身亚雷·德伯

克莱尔离开后,苔丝的父亲没有任何征兆的去世了,苔丝一家生活无依。她再次遇见了亚雷,此时的亚雷成为了一名虚伪的传教士。亚雷他再次引诱苔丝,百般纠缠,苔丝只好再次委身于他。

杀死亚雷·德伯

克莱尔来到巴西后,遇到一位投缘的陌生人,他将自己的经历告知此人后,得到了很大的开导。陌生人告诉克莱尔,一个人的人格好坏,不但得看这个人已经做过的事,还要看他的目的和动机。克莱尔才开始领悟到自己过去思想上的狭隘之处,深深悔悟,决定回国找回苔丝,与苔丝重归于好。克莱尔见到苔丝后,得知她与亚雷在一起后,黯然离开了。克莱尔离开后,苔丝陷入了绝望的感情,她突然意识到亚雷是她悲剧人生的根源,她对亚雷的恨意达到了极点,在激情驱使下,她拿刀杀掉了亚雷。苔丝找到克莱尔后,克莱尔原谅她所做的一切,与她共同踏上了逃亡之路。二人在荒郊野岭度过了辛苦却又幸福的短暂时光。几天后苔丝被警察抓捕。最终,苔丝被施以绞刑。克莱尔在苔丝的嘱托下,带着苔丝的妹妹,开始了新的生活。

主要人物

苔丝·德北

苔丝出身于底层农村家庭,她美丽淳朴、勤劳善良,然而身世凄惨。在短促的一生中,她被父母劝说去德伯家寻找生计,被亚雷·德伯诱奸和纠缠,与克莱尔相爱然后被抛弃,为了父母家人拼命劳作,受到种种力量的压迫。但她勤劳坚韧,富于反抗精神。面对骚扰,她曾拿手套打过亚雷,她最终杀害亚雷,也是她对于不公命运最为惨烈的反抗。作者在她身上的寄予了很多美好的品质,正因如此,她的悲惨命运才引起了广泛读者的同情。

亚雷·德伯

富家青年亚雷·德伯轻浮而浪荡,是个纨绔子弟,他凭借父亲的金钱权势作威作福。亚雷家原是商人,为了光耀门楣才假借贵族姓氏德伯,因此亚雷只是一个冒牌的贵族后裔。他是苔丝悲剧人生中的一个重要源头。他先是诱奸了苔丝,导致了苔丝无助的境遇。再度碰见苔丝时,他成为了一个伪善的传教士,仍然对苔丝纠缠不休。在克莱尔回国找到苔丝后,他出言讥讽苔丝直接导致了苔丝的情绪失控,从而被杀害。

安玑·克莱尔

安玑·克莱尔是牧师之子,他彬彬有礼,有着自己的想法和追求。他不怕吃苦,自愿到乡间务农,和农工一样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成为一个农场主。他在抛弃苔丝后还能幡然醒悟,意识到自己思想的局限性。他在苔丝杀人后与苔丝逃亡,陪伴她度过了人生中最后一段美好的时光。但他于狭隘的贞洁观念,在新婚后抛弃了苔丝,置苔丝于贫困无依的状况,而不得不委身于亚雷。他的悔悟和突然出现,也将苔丝置于一种两难的境地。他虽然与苔丝相爱,但也是苔丝悲剧命运的助推者。

约翰·德北

苔丝父亲,游手好闲,不思进取。他从牧师处听说自己祖上是贵族家德伯的后代,便劝说苔丝去德伯家寻求生计,苔丝因此认识亚雷·德伯。而克莱尔出走之后,他的意外死亡直接将苔丝推向了亚雷。

丽莎露·德北

苔丝的大妹妹,与苔丝一样纯洁美貌。苔丝被捕前将其托付给克莱尔,她请求克莱尔在她死后娶自己的妹妹为妻。小说的结尾,丽莎露和克莱尔来到山坡上,向苔丝执行死刑的监狱观望。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人道主义关怀

托马斯·哈代以前的小说相比,《德伯家的苔丝》在主题是上更为广泛和深刻的,人道主义色彩也更加浓郁。作者对女主人公苔丝的悲惨命运给予了深切的同情,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威塞克斯农民在资产阶级世界中的地位问题,而且为被压迫的人们呼求自由和博爱,以及人道主义的同情。

批判现实主义

哈代在晚期创作的小说中对资本主义不再作象征性的粗略描写,而是把描写的内容扩大到资产阶级社会的各个方面,表现维多利亚时代资产阶级的伦理道德、宗教法律、婚姻爱情、人际关系等重大社会主题,从对资产阶级社会的一般性描写转入对这个社会的揭露、控诉和批判。《伯德家的苔丝》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和批判色彩。托马斯·哈代为小说所拟的副标题“一个纯洁的女人”也能反映出这个方面的思想,苔丝杀死亚雷,被判以绞刑,但哈代却称苔丝是一个纯洁的女性,言下之意即苔丝所犯下的罪过是整个社会造成的,其中的控诉之意非常明显。

女性视角

哈代对女性的重视迎合了当时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和和女性参与社会生活的潮流。苔丝虽然无法控制自己的命运,但她仍然努力做出自己的选择。《德伯家的苔丝》在文化上有一个超前的视角,小说以受苦受难的女性为主角,从女性的角度来描写女性的苦难,把男性视角转化为女性视角,给予苔丝充分的理解和感情。托马斯·哈代在《苔丝》里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男性爱一个女性的时候,如何超越“颜值”或“身体”的局限,看到更重要的内在精神;如何理解女性的处境、向往和价值;如何建立起与女性更深更广的同理心。苔丝这一形象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审美价值,她是19世纪末英美文学的女性画廊中一抹绚丽夺目的光彩。

艺术特色

悲剧色彩浓郁

苔丝的一生贫困艰辛、多灾多难而又短暂。她父母虚荣,家境贫困,亚雷·德伯贪图她的美色而奸污了她,爱人克莱尔因根深蒂固的贞操观念而在新婚之夜抛弃了她,苔丝更遭受着流言蜚语的压力。苔丝的灵魂是纯洁的,道德是高尚的,但是在资产阶级的道德面前,她却被看成是伤风败俗的典型,被奉为警戒淫荡的榜样。她本是被侮辱被损害的人,可是在陈腐落后的世俗偏见中反而被视为罪人,被看成罪恶的化身,遭到残酷无情的迫害。苔丝这般心灵纯洁美好的少女,却一步步走向命运的深渊,是使人感到痛切的深刻社会悲剧。

细致的心理刻画

托马斯·哈代堪称心理学大师,《德伯家的苔丝》中的人物的塑造得非常立体,这离不开对他们心理世界的详细描绘。小说注重在矛盾冲突中刻画心绪,表现人物复杂的心态和丰富的精神世界。例如,在苔丝来到南方农场之初,她下定决心不再结婚。随着与克莱尔的朝夕相处,苔丝心中早已生出爱慕之心,但又不得不压抑着。无论是面对克莱尔的表白还是面对克莱尔的求婚,她始终处在快乐与痛苦的挣扎中。答应求婚后,又挣扎于是否将自己的过去告诉克莱尔的心境中。她与克菜相爱的整个过程中,心里始终交织着幸福、痛苦、恐惧、悔恨、屈辱等各种感情。在这样的情感漩涡中,人物的挣扎非常真实可信,人物也因之更加立体饱满。

景物描写出色

小说中的的景物描写不仅是人物活动和故事展开的背景,其本身就富于感情,是有生命的。比如苔丝刚到英仑谷,所见到的是辽阔的草原、清凉的河水、无数的牛羊。一想到 “没有人再拿含着恶意的眼光看她”,她高兴异常。她迎着南风,往前跳着走去,“她的希望和日光两相融合,仿佛幻出了一丝光辉的气氛环绕着她。”这里由情入景,情景交融,淋漓尽致地渲染了苔丝长期被压抑后获得解脱的心理。当展示主人公厄运的时候,小说着力描写荒原黑夜。女主人公的悲慘事变往往伴随着冷酷阴沉的黑夜发生。小说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同人物的命运、小说的主题结合起来。

情节紧凑、结构严谨

小说在结构上也极其严谨。在苔丝悲惨的一生中,亚雷对苔丝的奸污与玩弄,克菜对她的爱慕与遗弃,苔丝的忍辱与复仇以及最终的逃亡和被当局“明正典刑”,前后几个阶段的安排井然有序,结构巧妙。

作品评价

著名学者朱炯强:“《德伯家的吉丝》这部小说有曲折复杂的情书,鲜明的人物性格和严谨的布局设计,它的芒,直接指向现存社会中扼杀人性的旧道德、旧习俗、旧礼数,因此,小说一问世,立即招致社会上“正人君子”们的围攻。他们认为《德伯家的苔丝》离经叛道,伤风败俗,批评和支击向托马斯·哈代接踵费水,实际上,这部小说的创作反映了作者思想上的成熟。他大胆地揭解社会的阴暗面,层层剥开造成人生悲剧的社会因素,这就是哈代创作《德伯家的苔丝》的宗旨。这部小说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宝库中的名篇。”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小说家克洛德·西蒙评价:“《德伯家的苔丝》是19世纪英国文学的一颗明珠,奠定了哈代在英国乃至世界文学的地位。在美丽的苔丝身上人们至始至终看到的是她纯洁的本性对逼迫她的恶势力的苦苦挣扎。”

英国作家艾利亚斯·卡内蒂评:“《德伯家的苔丝》的写成,已经一百多年过去了,女主人公苔丝也早已树立在世界文学画廊之中,这不仅仅因为人们对传统美德有所超越,更因为作品主人公所拥有的人性与灵魂深处的巨大魄力使之成为最动人的女性形象之一。”

复旦大学教授梁永安:“托马斯·哈代从所谓的辉煌中看到了社会的黑暗、穷人的苦痛,毅然写出了这本批判现实主义的厚重之作(《德伯家的苔丝》),具有为时代剔骨疗伤的文学力量。”

小说家毕飞宇:“《德伯家的苔丝》是我年轻时最喜爱的作品之一,严格地说,小说只写了三个人物:一个天使,克莱尔;一个魔鬼,没落的公子哥德伯维尔;在天使与魔鬼之间,夹杂着一个美丽的,却又是无知的女子,苔丝。”

作品影响

《德伯家的苔丝》这部小说出版之后,因其对于社会主流道德的反思与批判,曾一度引起英国上流社会与读书评论界的不满,但其连载和出版一直受到大量读者欢迎,正式出版后,在短短六个月内,又连续出了四版,售出一万七千多册。1900年至1930年,《苔丝》仅仅在英国就重印40多次,成为托马斯·哈代最广为人所知的小说。很快小说被翻译成多国文字流行于整个欧洲。中国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开始译介《德伯家的苔丝》中文版,公产生过30种不同译者的中译版本。

《德伯家的苔丝》奠定了哈代现实主义小说家的文学地位,在它发表至今的一个多世纪以来,被认为是哈代最著名的代表作品。作为哈代倒数第二部小说作品,这部现实主义杰作在哈代的创作生涯和英国文学史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哈代逝世以后,每逢英国和其他国家提及英国文学和作家哈代,《苔丝》都是向世界介绍英国文化的一张重要的文化名片,《苔丝》已经列入世界古典文学阆苑,成为传世之作。

《德伯家的苔丝》这部小说不仅在英国,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长久地为广大读者所喜爱。而且还受到专业研究人士,以及电影、戏剧界的创作者们欢迎。1979年,由法国著名导演罗曼·波兰斯基导演的电影《苔丝》,作为“忠于原著精神的成功之作”,获得了第38届金球奖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第5届法国凯撒电影节最佳影片奖。之后英国英国广播公司电视台分别在1998年和2008年推出剧版《苔丝》。

相关争议

这部小说虽然十分畅销,且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但当时的评论界和部分读者并不那么接受这部作品,甚至以言辞激烈去批评它。《评论季刊》认为“托马斯·哈代以极其讨厌的方式讲述了一个令人极其讨厌的故事”。《星期六评论》刊载文章说:“没有人会否认故事是极其枯燥无味的,除了同奶牛在一起的几小时外,小说中没有一丝阳光。”一些当时著名的作家也加入批评这部小说的行列,如诗人安德鲁·朗在批评这部小说的文章中,遗责这部小说存在“可怕的思想,明显的不真实,文体的缺点,讨厌的哆索”。小说刚出版时,亨利·詹姆斯对该作品不无赞扬,但一年之后,在世俗偏见的影响下,詹姆斯却说:“《德伯家的苔丝》是邪恶的。”

读者对于《德伯家的苔丝》的批评主要在于,他们认为小说的价值观有悖于伦理道德,小说以一个失身女子为主角,还冠以“一个纯洁的女人”这样的副标题,且以存在一些暴力、粗鄙的描写,还最终以血案为结局,是不符合文明礼法与基督教价值观的。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读者的队伍不断壮大,更多的人们理解了托马斯·哈代与苔丝这个人物,英国著名小说家伍尔夫也对这部作品不吝赞誉。

中文译本

参考资料:

衍生作品

参考资料

梁永安的“爱情课”:经典文学中,女性如何走出自己独立的精神之路?.澎湃新闻.2023-06-30

德伯家的苔丝 全部版本(108).豆瓣读书.2023-06-30

苔丝 Tess (1979).豆瓣电影.2023-06-30

德伯维尔家的苔丝 Tess of the D' Urbervilles (1998).豆瓣电影.2023-06-30

德伯家的苔丝 Tess of the D' Urbervilles (2008).豆瓣电影.2023-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