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食癖
异食癖(英文:Pica,别名:异嗜症),为一种进食障碍,指患者渴望吃或者强迫吃不适合食用的物质。
异食癖多发于婴幼儿,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降低。主要临床表现为:患者持续地(超过1个月)进食非营养性、非食用性物质,如泥土、颜料、头发等等。常见的并发症包括贫血、腹泻、便秘、寄生昆虫感染等等。
现有的研究表明营养缺乏,体内铁、锌和钙缺乏,贫穷、混乱的家庭环境、缺乏父母监管、忽视和虐待、情感剥夺、对无营养物质的心理渴求等等因素与异食癖的发生有关。
主要症状
主要临床表现:患者进食非营业性、非食用性物质,一般情况下,年龄较小的儿童多进食灰泥、油漆、绳子、衣服等等,较年长的儿童多进食纸张、动物粪便、沙子、石头等等。
常见并发症:贫血、腹泻、便秘、寄生虫感染、弓虫症、铅中毒、营养缺乏、大肠梗阻等等。进食不同的异物导致的并发症也不同,如进食油漆可导致铅中毒,进食粪便和泥土可导致寄生昆虫感染,进食石头和头发可导致肠梗阻等等。
诊断要点
主要诊断要点分为:
1、患者进食一些非营养性、非食用性物质。
2、反复多次异食,至少一周两次,持续1个月。
3、异食行为不被患者所处社会接受。
4、排除其他精神障碍所导致的异食。
5、可伴有贫血、寄生虫感染、铅中毒、肠梗阻等并发症。
治疗方法
该病以心理治疗为主,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和行为治疗。行为治疗常用厌恶疗法、阳性强化法、行为塑造法和矫枉过正法,可采用轻微电刺激、不愉快的声音或催吐药物。同时也需要积极治疗贫血、寄生昆虫感染等并发症。
易发人群
异食癖多发于儿童群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逐渐降低,病症也可随之缓解。多数病症持续时间为数月,少数患者会持续到少年时期甚至成年时期。部分患者会出现心理发育延迟,约半数少年会出现抑郁、性格障碍和物质滥用等等情况。
病因
现代医学认为该病病因尚不明确,主要认为该病与寄生虫病、微量元素缺乏以及家庭环境和心理状况等等因素有关。
寄生虫病,寄生虫均会影响儿童的消化循环 系统,导致食欲不振,营养不良,甚至出现慢性失血、缺铁性贫血等情况。铁和蛋白质不断耗损而导致贫血,出现异嗜症。
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缺乏,锌的缺乏,可能影响味蕾细胞的更新和唾液碱性磷酸酶的活性,使得舌黏膜增生角化不全,导致味觉敏感度下降,同时缺锌也会影响消化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产生恶心、呕吐等症状;铁的缺乏,会导致人体内铁储备低下,血色素转运铁降低,导致代谢紊乱,可引发口腔黏膜异常角化、舌炎等等,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嗜食异物。
环境因素和心理因素,儿童异嗜症一般认为是一种心理失常的强迫行为,往往与家庭环境不正常有关,如物质剥夺、家庭破裂、父母忽视等等,儿童没有得到父母足够的关注,偶尔进食异物, 而父母没有及时给予纠正,日久成为习惯,变成不易解除的条件反射。
精神疾病,异食行为是发育迟缓幼儿的一种异常现象,患儿将口腔作为感知器官去感触外部世界,是行为发育不成熟的表现,多见于社会功能缺陷 和精神发育迟滞儿童。
参考资料
异食癖.ICD-11疾病编码.2023-06-21
UpToDate.UpToDate临床顾问.2023-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