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平颏海蛇

平颏海蛇

平颏海蛇(学名:Hydrophis curtus),别名棘海蛇,海蛇属动物平颏海蛇。一般体长700毫米左右,最大全长雄性960毫米,雌性875毫米。头部较大,吻突出于下颌。颈部较粗,体鳞镶嵌排列,各具一短棱。腹中线两侧各有4行较大体鳞,棱亦强。腹部鳞不发达,退化或则消失。肛鳞略大,生活时头背灰橄榄色至黑色,头侧或有黄纹。体背绿色或橄榄黄色,与深灰蓝色或棕色构成横纹35个-45个。腹面黄色。具有33个-55个深橄榄色宽横斑,在脊部彼此相距1枚-2枚鳞宽;横斑在体侧下方尖出呈三角形。

平颏海蛇分布于北纬49°至南纬58°之间的印度-西太平洋海域,东印度洋向东经印澳海域到澳大利亚北部沿海至菲律宾沿海、非洲东部、北美洲南部、中美洲西部的太平洋沿海。中国产于山东省浙江省福建省、台湾、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沿海。平颏海蛇亚科属于小型海蛇,生活于近岸5千米内的海礁区,喜欢待在沙底或者泥底的浑水中,有些喜欢在珊瑚礁周围的清水中活动。

2000年,平颏海蛇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18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其毒性远高于陆地蛇,有极高的研究和开发价值。蛇毒富含酶、毒性蛋白和活性肽等多种活性物质,长期以来都是理论研究开发的热点。平颏海蛇在亚洲被收集用于各种用途,包括人和动物的食物和使用它们的皮肤。

形态特征

一般体长700毫米左右,最大全长雄性960毫米,雌性875毫米。生活时头背灰橄榄色至黑色,头侧或有黄纹。体背绿色或橄榄黄色,与深灰蓝色或棕色构成横纹35个-45个。腹面黄色。具有33个-55个深橄榄色宽横斑,在脊部彼此相距1枚-2枚鳞宽;横斑在体侧下方尖出呈三角形,有的标本横斑渐细并向腹部延伸,形成完全的环纹。头部较大,吻突出于下颌。鼻孔位于吻背,左右鼻鳞彼此相切。前额鳞与与第二枚上颌鳞相切,眼径与眼下缘至口缘间距略等。眼前鳞1,眼后鳞1。前鳞通常2,偶尔有1或3。上唇鳞7,最后2-3鳞小。颏片2对,相切,左右颏片常为1列-2列小鳞所隔,有的颏片分化不明显。颈部较粗,直径为体最粗部直径的一半以上。颈部体鳞雄性为23行-41行,雌性为25行-37行,体最粗的部分雄性为27行-39行。体鳞镶嵌排列,各具一短棱。腹中线两侧各有4行较大体鳞,棱亦强,在成年雄性则呈现强棘状。腹部鳞不发达,退化或者消失。肛鳞略大。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平颏海蛇分布于北纬49°至南纬58°之间的印度-西太平洋海域,东印度洋向东经印澳海域到澳大利亚北部沿海至菲律宾沿海、非洲东部、北美洲南部、中美洲西部的太平洋沿海。中国产于山东省浙江省福建省、台湾、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沿海。

栖息环境

平颏海蛇亚科属于小型海蛇,生活于近岸5千米内的海礁区,喜欢待在沙底或者泥底的浑水中,有些喜欢在珊瑚礁周围的清水中活动。

生活习性

平颏海蛇终生生活于海水中,以鱼和其他海洋无脊椎动物为食物。多数以掘穴为生,捕食小鱼或鱼卵。喜欢群居生活,一方面有利于捕食猎物,二是能互相照应,而且喜欢结群生育后代。性温和,仅在激怒时会反击撕咬,以鱼类为食。

生长繁殖

平颏海蛇为胎生种类,每年5月-8月为繁殖季节,初生幼蛇体长0.3米。在澳大利亚雌性可能每年繁殖,幼崽在怀孕6个-7个月后的3月-6月间出生,平均每只雌性4.3只,怀孕的雌性似乎在一年中的特定时间聚集在海湾和河口等避难区。卵胎生,每次产3条-4条较大的仔蛇。

物种保护

致危因素

对平颏海蛇的直接威胁有两种:渔业兼捕和定向捕捞;另一个潜在威胁是定向收获,已知发生在东南亚的一些地区。这个物种是泰国商业上使用最频繁的海蛇亚科之一。这个物种的皮革也可以在亚洲的公司网上销售;所有海蛇都容易受到栖息地丧失和整个活动范围内气候变化的间接威胁。

保护级别

2000年,平颏海蛇被列入中原地区《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2018年,平颏海蛇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主要价值

其毒性远高于陆地蛇,有极高的研究和开发价值。蛇毒富含酶、毒性蛋白和活性肽等多种活性物质,长期以来都是理论研究开发的热点。平颏海蛇在亚洲用于各种用途,包括人和动物的食物和使用它们的皮肤。

参考资料

Hydrophis curtus.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3-06-23

..2023-06-23

《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湖北省林业局.2023-06-23

..2023-06-23

..2023-06-23

..2023-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