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西藏马鹿

西藏马鹿

西藏马鹿(学名:Cervus elaphus wallichii),鹿科鹿属动物,别名锡金红鹿、西藏红鹿等。该物种的体型较大,体长为160-260厘米,体重75-240千克。其体色为灰褐色至浅棕褐色,腹面稍浅,背部中央有深色的条带状纹路,还具有较大的浅棕黄色臀斑。成年雄性具大型鹿角,鹿角分叉较多。每年春季4-5月其鹿角脱落,夏季长出新角。雌性个体一般不具角。

西藏马鹿主要分布在中国西藏山南地区的桑日县一带,是一种中国特有的物种。它们栖息于林线附近的森林、高山灌丛和高山草甸等地,其栖息地多为山地,其地形从起伏的高地到冰川山脉和深谷不等。大部分地区的海拔都在4300米以上,山坡上覆盖着青草和灌木。

1992年,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正式宣布:西藏马鹿野外种群已经绝灭了50年,之后西藏山南地区重新发现了西藏马鹿种群,随着保护措施的完善,种群数量不断增加。2016年,类乌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西藏马鹿数量达到了8000多只。2021年,西藏马鹿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分类变动

1823年由西方生物学家乔治·居维叶(Georges Cuvier)在中国西藏和尼泊尔发现采集到模式标本取名为:西藏红鹿(Cervus elaphus wallichi),1841年西方生物学家Hodgson在藏南发现该物种,取名为:寿鹿(Cervus affinis),1850年又有学者取名为:西藏马鹿(Cervus tibetanus);后中国学者正式定名为:马鹿西藏亚种(Cervus elaphus wallichii),俗名同称“西藏马鹿”。2015年,西藏马鹿由亚种升为种,种名为Cervus wallichii。

形态特征

西藏马鹿的体型较大,体长为160-260厘米,体重75-240千克。其体色为灰褐色至浅棕褐色,腹面稍浅,背部中央有深色的条带状纹路,还具有较大的浅棕黄色臀斑。该物种的初生幼崽身体有浅色斑点。成年雄性具大型鹿角,鹿角分叉较多。眉叉与第二分叉十分接近,而第二与第三分叉相隔较远。每年春季4-5月其鹿角脱落,夏季长出新角。雌性个体一般不具角。

成年雄鹿的皮毛是灰褐色,在脸部、颈部和肩部,灰色往往比褐色更突出。腹部是深褐色,几乎是黑色。臀部是白色的,被一条深色的中线分割,中线延伸到白色尾巴的根部,偶尔也会延伸到它的背侧。臀部斑块的边缘是棕色的,通常只是下半部分。大耳朵的内部是灰色或白色。雌性和幼年雄鹿的灰褐色比成年雄鹿要浅。从下巴到腹部的腹面以及腿的内侧是浅灰色到白色,这与白色的臀部斑纹一起,雌性除了臀部和大腿内侧有白色斑块外,其余都是灰褐色至灰色。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西藏马鹿曾广泛分布于不丹、尼泊尔、印度锡金邦以及中国西藏的部分地区。西藏马鹿现主要分布在中国西藏山南地区的桑日县一带,中国的自然保护区是其主要分布区,是中国特有的物种。

栖息环境

西藏马鹿栖息于林线附近的森林、高山灌丛和高山草甸等地,其栖息地多为山地,其地形从起伏的高地到冰川山脉和深谷不等。大部分地区的海拔都在4300米以上,山坡上覆盖着青草和灌木。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西藏马鹿的食物组成因海拔、青草生长期不同而异。在草青期,西藏马鹿主要取食菊科(Asteraceae)、豆科(Fabaceae)、杨柳科(Salicaceae)、莎草科(Cyperaceae)、紫草科(Boraginaceae)、蓼科(Polygonaceae)、禾本科(Poaceae)、蔷薇科(Rosaceae)等,其中菊科和豆科采食所占比例较高。在草枯期,西藏马鹿在低海拔地区多采食腺果大叶蔷薇(Rosa macrophylla Lindl.var.glandulifera)、变色锦鸡儿(Caragana versicolor)和藏沙蒿(Artemisia wellbyi )等。在高海拔地区主要以毛坡柳(Salix obscura)、褐背柳(Salix daltoniana)、康藏嵩草(Carex littledalei)、雪层杜鹃杜鹃花属 nivale)和高山绣线菊(Spiraea alpina)等为食,由于草枯期高海拔地区食物丰富度较高,西藏马鹿常集中于这里啃食。

社会行为

西藏马鹿的大多数牧群规模较小,由2-9只动物组成,通常是雌性带着幼崽。而雄鹿常常单独活动,偶尔也会结为全雄群。雌鹿以年长的雌鹿为尊,组成“母系社会”。交配期一到,雄鹿则会用粗野的声音召集雌鹿组成一群体。这种声音与雌鹿呼叫幼鹿的柔和声音不同,非交配期的雄鹿几乎都不会发出这种声音。虽然雄鹿进入了雌鹿的活动范围,但其“母系社会”的基本并不变化。

生长繁殖

栖息在林区的雌性西藏马鹿在15-16个月大时达到性成熟,居住在空旷地区的雌性马鹿通常在第三或第四个秋天才达到性成熟。每年9-11月发情,雄鹿用双角打斗,争夺交配权,较弱地一方如果招架不住通常会逃跑,强者也不会去追赶,败者在胜者领域的外围巡回,伺机交配。雄鹿几乎日夜争斗不休,经常昼夜不停地高声鸣叫,发出“哞”的叫声。处在发情高峰期地雄鹿颈部肿胀而变粗,极度兴奋,常发出怒吼。通常一头雄鹿占有几头雄鹿,交配期后,大部分成年雄鹿变得消瘦。

雌鹿妊娠期为33-34周,在次年夏季6-7月常以站立姿势分娩,每胎1崽,偶产两崽。出生幼崽平均体重为6.5千克,全身具有斑点,后逐渐消失。幼崽在出生后40分钟内开始吸吮喝奶,在最初几天是每2-3个小时吸吮一次,之后的频率会越来越低。幼崽生长迅速,在30个月内增重可多达66千克。

截至2009年,野生西藏马鹿未有10岁以上的记录,即使它们寿命经分析可达15岁以上。保护区内西藏马鹿的寿命可达25-30岁,雌鹿比密尔沃基雄鹿队寿命要长。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在20世纪40年代,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将西藏马鹿列为“可能灭绝”的对象,并且在后面几十年中,印度锡金邦、不丹尼泊尔等地也都没有发现西藏马鹿的足迹。1992年,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则正式宣布:西藏马鹿野外种群已经绝灭了50年,但是之后在西藏山南地区的一次盗猎事件发现了西藏马鹿种群。

2000年12月,西藏马鹿的种群数为300只左右,2005年8月,联合考察组在桑日县增期乡蓬巴村北坡遇见117只鹿群,并且此后几年随着保护措施的完善,西藏马鹿的数量仍在不断递增。2016年,类乌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西藏马鹿数量达到了8000多只。2021年,栖息在西藏山南市桑日县一带的西藏马鹿数量约800只。

致危因素

西藏马鹿因其价值较高,大量被人类捕杀,并且由于保护区域的面积大,保护员少、经费不足等原因,乱捕滥猎西藏马鹿的现象依然存在。此外在西藏马鹿分布区内,其天敌豺属(Cuon alpinus)较多,豺狗常成群围攻西藏马鹿,也是其生存的威胁之一。

保护措施

自1996年起,将桑日县的增期、沃卡和白堆等地区设立为西藏马鹿的核心保护区,这些核心保护区内设派了专职保护员,专职保护员分区域巡逻,对保护区内的西藏马鹿进行保护。

西藏昌都市设立了类乌齐马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并采取了以自然繁育为主的保育繁育措施。在其他有西藏马鹿的地方,当地群众自发保护。此外,当地保护部门也积极开展野生动物相关保护管理工作,例如定期开展草原和湿地资源监测、生态保护宣传等工作,当地居民保护野生动物和生态环境的意识不断加强。

保护级别

2015年,西藏马鹿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等级为濒危(EN)。

2016年,西藏马鹿被列入《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评级为濒危(EN)。

2021年,西藏马鹿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近种鉴别

西藏马鹿曾为马鹿(Cervus elaphus)西藏亚种,两者在形态特征和分布范围方面存在一定差异。

参考资料

Cervus wallichii.GBIF.2023-06-22

Cervus elaphus wallichii.catalogueoflife.2024-09-05

..2023-06-22

西藏马鹿.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国政府网.2023-06-22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2023-06-22

西藏马鹿.《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biodiversity-science.2023-06-22

..2023-06-22

..2023-06-22

西藏马鹿的回归.中国西藏新闻网.2024-09-21

..2023-06-22

..2023-06-22

..2023-06-22

类乌齐自然保护区 西藏马鹿种群数量增至8000多只.中国西藏新闻网.2023-06-22

..2023-06-22

..2023-06-22

Cervus elaphus wallichi.tibetnature.2023-06-22

“西藏马鹿”种群恢复到800只左右.中国西藏新闻网.2023-06-22

Cervus elaphus.animaldiversity.2023-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