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属
骆驼属(学名:Camelus)是偶蹄目骆驼科动物统称,其下共包含双峰驼(Camelus bactrianus )和单峰驼(Camelus dromedarius)两个物种。双峰驼多分布在亚洲及周边较为清凉的地区,单峰驼主要分布于北非、东非、印度大陆及阿拉伯半岛的沙漠或干旱地区。
骆驼属动物素有“沙漠之舟”的称号。它们可以作为重要的驮畜帮助人类跨越沙漠,在中国古代,骆驼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交通工具。骆驼还能提供骆驼乳、骆驼肉、骆驼皮等供人类使用;可从事农田耕作、生活使役、军事运输等活动。此外,骆驼是草原牧民们所养护的五种牲畜之首,骆驼文化是戈壁南北蒙古族的传统文化之一,也是生态文化主要标志。
骆驼一般体重300-690千克,具有长长的双排睫毛和可以关闭的鼻孔,用于防止强风将灰尘和沙子吹进眼睛和鼻孔;上唇有纵裂,便于采食矮草嫩叶;背部有蓄积大量脂肪的驼峰,便于在食物不足时,为其供给营养。骆驼属于反刍亚目,进食后可以反并再次咀嚼食物。单峰驼是食草动物;双峰驼是杂食动物,但主要食草。
截至2004年,野生双峰驼种群数量仅有约950峰;而野生单峰驼被认为于2000年前已经绝迹。双峰驼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中,评估等级为极危(CR);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其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分类地位
物种分类
骆驼属共有两个物种:单峰驼(Camelus dromedarius)和双峰驼(Camelus bactrianus )。其中,双峰驼还分为两个亚种:家养双峰驼(Camelus bactrianus bactrianus )和野生双峰驼(Camelus bactrianus ferus)。
起源进化
在新生代始新世时期(约5500万年前),骆驼属起源于北美洲的“原柔蹄类”,其较大体格和驼峰的形成可能是其祖先在北美洲的时候就已进化出的变异。
在第四世纪冰期(约100万年前),骆驼的始祖动物从北美洲发源地分两路进行大规模迁徙。一部分骆驼通过白令海峡到达东半球、中亚、蒙古高原和满洲里市等较寒冷的干旱地区,从而进化成野骆驼;另一部分跨过大陆干旱中心地带进入东欧,有的穿过中东、横过北非,向西迁徙远达大西洋,向南达坦桑尼亚,有的到达小亚细亚半岛和非洲比较炎热的荒漠地带及印度北部干旱平原等地,从而演变成单峰驼。
分类争议
关于双峰驼的两个亚种之间的分类存在争议:部分观点认为野生双峰驼是由于家养双峰驼长期在野外而野化的结果,可归为家养双峰驼的一个亚种;但也有观点认为由于家养双峰驼和野生双峰驼基因、习性等各方面差别很大,可以将野生双峰驼认定为一个独立的物种,不过二者在演化历史上彼此性状出现分化的确凿证据尚不明确。故本词条依“二者为同一物种的两个亚种”观点展开。
形态特征
骆驼属的两个种虽然有些差异,但是仍有许多共同的生物学特征。骆驼属动物具有长长的双排睫毛以及一个可以关闭的鼻孔,用于防止强风将灰尘和沙子吹进其眼睛和鼻孔;其上唇有一个天然的纵裂,类似兔唇,便于其采食矮草嫩叶;其前躯大于后躯,背短腰长;它们均有蓄积大量脂肪的驼峰,便于在食物不足时,为其供给营养;其蹄被蹄冠边缘的肉垫被替代。
单峰驼和双峰驼也有其各自的特点:
另外,骆驼属动物共有12对肋骨;其第三胃和盲肠很小;它们没有胆囊,胆管与胰管汇合成一条,在十二指肠开口,胰腺分泌物是主要的消化物。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野骆驼大部分分布在亚洲及周边较为清凉的地区,如蒙古国、哈萨克斯坦、印度北部、俄罗斯及中国,野生双峰驼主要分布在四个分布区:塔克拉玛干沙漠东部、罗布泊戛顺戈壁、阿尔金山脉北麓及中蒙边界外阿尔泰戈壁;而单峰驼主要分布于北非、东非、印度大陆及阿拉伯半岛的沙漠或干旱地区。
栖息环境
骆驼属动物喜欢生活在沙漠环境。其中双峰驼喜欢生活在温带的沙漠或有稀树草原的沙丘或草原地区,且它们更能适应低温环境;而单峰驼喜欢旱季较长、雨季较短的沙漠地区,且它们更能适应炎热环境。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单峰驼是食草动物;野骆驼是杂食性动物,但主要食草。二者主要以多刺的、干的、咸的植物为食;其中盐生植物是生长在含盐量高的水域的植物,是骆驼属动物的重要食物。当植被稀缺时,双峰驼可以吃鱼等动物。
骆驼属动物喜欢通过大范围的觅食活动来取食更多的植物体,并且只从每种植物体上部的部分枝叶,这样可以避免该植物体生长不良或死亡,减少植物群落的压力,又可以减少它们对特定植物毒素的摄入。单峰驼可以在3.5高的地方觅食,觅食时,它们会用嘴咬住食物并且咀嚼40-50次。仅野骆驼会在冬季的雪地中寻找植物。
反刍行为
骆驼属动物属于反刍亚目,它们进食后反刍,使它们可以再次咀嚼食物。双峰驼喜欢在卧息地进行反刍,其卧息地多选择高大灌丛背风一侧、地表细砂较多的柔软部位。
社群行为
骆驼属动物是群居动物。双峰驼的社群成员通常在6-20个之间,但少数也有单独或者超过30个成员的社群。单峰驼的社群成员通常在2-20个之间。骆驼属动物的社群包括一个雄性单峰驼,多个雌性单峰驼以及单峰驼幼仔,其中,雄性单峰驼占主导地位。它们的集群行为对种群的繁衍及发展是有益的。未成年个体在成体的带领下,可以熟悉广大的分布区内表现出隐域性景观的生存环境,如寻找极其有限的水源,并逐步适应严酷的生存环境。骆驼属动物均呈队列形行走,但野骆驼一般是雄性带队,并保证队伍匀速前进;而单峰驼一般是雄性在队伍最后行走。
迁徙行为
仅在骆驼属的双峰驼中发现迁徙行为,其迁徙行为与季节有关:在寒冷季节,它们会选择较温暖、避风且水源、食物较丰富的地方栖息,这里有利于其降低御寒所耗的内能以保证其生存活动所需的能量,这对冬季低水平的能量摄取显得非常重要;而夏季,它们会迁移至较凉爽的地带;有利于避免或减少因出汗而导致体内水份丧失。其迁徙路线通常为冬季迁徙至戈壁大漠大草原,而夏季迁徙回沙漠。
防御行为
骆驼属的野骆驼有发达的视觉,这是它们感知周围环境的主要方式之一。当它们发现危险时,先静止不动,注视着危险目标,随后环顾四周,观察逃跑路线,确定路线后,迅速调整其身体方位,然后速度由慢到快进行逃跑,当速度达到最快时,它们的四足会腾离地面;其逃跑路线会选择平坦、松软的地面且为下坡方向;其逃避危险时,仍保持一个整体,由雄性双峰驼先逃离,待雄性双峰驼逃离约500米后,雌性双峰驼呈一字纵列逃离,且未成年会紧紧跟随雌性双峰驼。
交流行为
骆驼属动物有发达的嗅觉,可以嗅到在3千米以外的地方的气味;它们会使用信息素来沟通和发送信号,例如雄性骆驼在发情时其枕腺分泌物会增多,且伴有特殊气味。同时,它们也会通过声音进行交流,如低沉的呻吟和高声的尖叫等。
适应能力
骆驼属动物素有“沙漠之舟”的称号,即在恶劣的沙漠环境中能长期生存,这源于其对荒漠环境的适应性至关重要,如其耐渴、耐热等,这与其生理特性有关:骆驼在其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进化出在血管中储存水的机能,其血液里含有蓄水能力很强的高浓缩蛋白,且细胞对低渗溶液的抗力大,能吸收大量水分进行储存,还能将脂肪储存在驼峰中,以防在沙漠中饥荒而死。此外,野骆驼由于汗腺少,故能在高温环境中防止水分流失;而且,两者都会通过体温的变化以及上唇与鼻孔间的连接凹痕而保存水分;再者,单峰驼也可以迅速补充水分,如能在10分钟内喝掉100升水。
生长繁殖
发情阶段
骆驼属动物是“一夫多妻”的婚配制度,即占有优势地位的雄性会与群体中的任何雌性骆驼交配。它们在争夺配偶时,往往会恐吓其他雄性骆驼,例如单峰驼会发出低沉的声音威胁对方,并且站在高处,重复低头、抬头和向后弯曲脖子的头部动作;此外,它们还会用打架、咬人、吐痰等行为进行恐吓。它们是季节性繁殖的动物,其发情期大约为三个月。其中单峰驼繁殖一般于雨季,其繁殖的开始由骆驼的营养状况和日照长度所决定。而双峰驼于11月进入发情期,其繁殖季节在三月和四月。
交配方式
骆驼属动物以卧式进行配种,雄性骆驼的睾丸位于肛门下两股的中央,它们没有精囊腺,精液随着排尿向后间歇射出,雌性骆驼阴户较小,会阴较短,由于其输卵管结构特殊,使得雄性的精子可以在其输卵管存活90小时左右。其中单峰驼交配时间为平均11-15分钟。
妊娠哺育
骆驼属动物妊娠期为12-15个月之间,其中单峰驼妊娠期为15个月,野骆驼妊娠期在360-440天之间。骆驼属动物通常会产下一只幼仔,但双峰驼偶尔也会产下两只幼仔。会产下一至两只幼仔。
骆驼属动物幼仔出生后常由雌性骆驼进行照顾,其中单峰驼幼仔一天后便可活动,雌性单峰驼照顾(包括哺乳)其幼仔1-2年;而双峰驼幼仔出生时体重约为37千克,一天之内便可活动,通常在出生2年后断奶。
生长发育
两种骆驼属动物的性成熟时间和寿命不同:单峰驼幼仔在出生后的第一年生长速度通常为每天0.19 -0.31千克;雌性单峰驼在3岁左右达到性成熟,4-5岁便可进行交配;雄性单峰驼在3岁左右开始发情,但直到6岁左右才完全达到性成熟。单峰驼寿命在40-50岁之间。野骆驼幼仔会与其母亲在一起生活3-5年,在这期间,雌性双峰驼会专注照顾其幼仔,一旦其幼仔受到威胁,它们便会变得暴力;其幼仔也会在此期间学习如何与其他成员正确互动,以及觅食技巧和迁徙模式等;一旦其幼仔达到性成熟便会完全分开。双峰驼往往在5岁左右达到性成熟,但雄性双峰驼有时也会直到6-8岁才完全达到性成熟。野生双峰驼平均寿命是30岁。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野生双峰驼是亚洲中部对极端干旱环境具有高度适应性的动物,截至2004年,现存种群数量约为950峰,其中,中国大约有600峰,蒙古国大约有350峰,而且数量还在持续减少;而野生单峰驼被认为于2000年前已经绝迹。
致危因素
人类的狩猎,例如每年有25至30只野生野骆驼在进入“大戈壁保护区 A”的最南边界时被猎杀;在中国阿尔金山脉罗布泊自然保护区,每年有多达20头野生双峰驼被猎杀。
栖息地的减少,例如蒙古栖息地的减少。
由于过度放牧、开矿、修路等人类活动,导致其栖息地环境不断恶化,野外种群数量不断下降。
保护级别
2008年,骆驼属的双峰驼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中,评估等级为极危(CR)。
2021年,骆驼属的双峰驼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评估等级为一级。
保护措施
建立自然保护区,例如1982年在蒙古建立了“大戈壁 A 保护区”,2000年在中国建立了“阿尔金山脉罗布泊自然保护区”。
人工养殖双峰驼,例如蒙古野生双峰驼保护基金会建立了圈养野生双峰骆驼繁殖方案。
主要价值
骆驼作为重要的驮畜,是人类跨越沙漠的主要工具动物,它们既可以用于骑行(如在国际的军事战争中,骆驼可作为军事坐骑),又可以提供骆驼乳、骆驼肉等。其中骆驼乳富含蛋白质(例如单峰驼乳中有238种蛋白质,其中酪蛋白和乳清蛋白是其主要蛋白质)、乳糖、低聚糖、不饱和脂肪酸、矿物质和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其次骆驼皮质地柔软,厚实耐磨,也被制成各种驼皮工艺。此外,骆驼属动物还可以从事农田耕作、生活使役、军事运输等。
相关文化
骆驼作为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交通工具,唐朝来往于长安、洛阳市大路上的商旅驼群成为艺匠们的创作素材,例如唐蓝彩红白釉骆驼俑。其次,骆驼乳因其极高的营养和保健价值,被多个文献所记载。例如《本草纲目》中“骆驼乳冷无尚。补中益气壮:筋骨令人不饥。”又如《绍作吾尔常用药材》中“骆驼乳,性味甘醇、无黏胶感、属微辛、大补益气补五脏七损强壮筋骨填精髓、耐饥饿止消渴。”此外,骆驼是草原牧民们所养护的五种牲畜之首,骆驼文化是戈壁蒙古牧民的长期生产、生活中创造的群众基础的戈壁南北蒙古族的传统文化之一,也是生态文化主要标志。
参考资料
Camelus Linnaeus, 1758.ITIS.2023-06-25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iucnredlist.2023-06-25
国家重点野生动物保护名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3-06-26
Camelus bactrianus Bactrian camel.animaldiversity.2023-06-25
Camelus dromedarius dromedary.animaldiversity.2023-06-26
骆驼.《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2023-06-26
Livestock farming - Ox Family, Camelus Dromedarius, and Camelus Bactrianus | Britannica.Britannica.2023-06-26
Alexandra Anna van der Geer.Camelus dromedarius, the dromedary.2023-06-26
唐蓝彩红白釉骆驼俑.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6-26
Integrated Taxonomic Information System - Report.ITIS.2023-06-26
Camelus dromedarius.Oxford Academic.2023-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