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须曼人
布须曼人又称桑人、巴萨尔瓦人,使用布须曼语诸语言,属科伊桑语系布须曼语族。主要分布于非洲的安哥拉、博茨瓦纳、斯威士兰、莱索托、纳米比亚、南非、赞比亚和津巴布韦,约有13万人。
布须曼人发源于西南非北部与之间地带,曾分布于南部非洲广大地区,后受班图人等其他民族排挤和白人殖民者侵扰和屠杀,逐步南迁,人口数量锐减,分布范围不断缩小,幸存的布须曼人躲进生存条件艰苦的卡拉哈里沙漠中生活。目前布须曼人按地域分为四大支系,北支分布在纳米比亚和博茨瓦纳北部,以及与安哥拉和津巴布韦交界地区,南支分布在纳米比亚和博茨瓦纳南部,以及与南非共和国交界地区,中支分布在南北两支之间,东支分布在东非坦桑尼亚北中部。
多数布须曼人以狩猎采集为生,保留原始生活方式,会随季节变化迁移以寻找食物和水源。他们掌握钻木取火的技能,男人擅长使用毒箭狩猎,女人有丰富的植物采集知识。着衣极少,不穿鞋子,会佩戴鸵鸟壳制成的装饰品。布须曼人重视少年男女的成丁礼,能歌善舞。信仰自然、精灵和螳螂等神怪。南部布须曼人擅于调绘岩画,大量精美岩画至今保留在南非德拉肯斯山和博茨瓦纳境内特索里多等地。
东南非的布须曼人逐渐接纳现代文明,融入现代生活,西南非的布须曼人依旧保持狩猎采集的生活。有些布须曼人在白人的种植场谋生,有些为班图人牧放牲畜。由于博茨瓦纳政府颁布的禁猎令,不少布须曼人被迫迁出赖以为生的土地。猎物减少和生存地缩小等诸多原因致使布须曼人人口不断减少。
族名由来
“布须曼”(Bushmen)一词意为“灌木丛里的人”,来源于17世纪中期荷兰殖民者对该种族人群的称呼,即荷兰语 bosjesmen。虽带有轻蔑语气,但已在国际通行。而布须曼人自称“巴萨瓦人”(Basarwa)“桑人”(San),“桑人”意为“真正的人”。
历史沿革
族源
一般认为布须曼人属尼格罗人种科伊桑类型,其面貌特征接近亚洲蒙古人种,但关于其祖先是谁目前尚无定论。布须曼人发源于西南非卡拉哈里沙漠北部与赞比西河之间的地带。民族学家乔治·西贝尔鲍埃指出,旧石器时代中期和晚期生活在南非的制造石器的人可能是布须曼人的祖先,至少是生活在2500年前具有现代布须曼人特征的布须曼人的祖先。
现代科学研究显示,布须曼人拥有人类最早的基因图谱,是人类早期的祖先之一。
形成与分化
布须曼人的遗迹尤其是岩画显示,他们的祖先可能原本居住在赤道东非和中非东部的大部分土地上。在公元前1.5万年左右,已广泛分布于南部非洲地区。布须曼人曾遍及卡拉哈里的绝大部分地区,后受到其他民族(现代班图人的祖先)的入侵,被驱赶至贫瘠荒芜的沙漠地区生活。
距今3000年以前,布须曼人是东非地区的主要居民,而后被迁移到东非的尼格罗人各族排挤替换。约在公元2000~1000年间,埃塞俄比亚人种的库希特人向南扩散,占据山地从事梯田农业,一部分土著布须曼人被切割、包围、同化,大部分布须曼人选择南迁,继续过狩猎采集生活。公元1世纪到10世纪之间,受不断壮大的班图人侵扰,居住在东非的布须曼人继续南撤,其中一部分被分解同化,另一部分残留下来。公元10-15世纪,尼罗特人分几支沿尼罗河谷向东南扩散,使残存的布须曼人的狩猎生活受到干扰和影响。
南迁的布须曼人长期游猎于赞比西河以南非洲地区。1652年,荷兰殖民者开始入侵布须曼人的土地。18世纪70~80年代,荷兰殖民者将开普殖民地的北界扩张到布须曼人世代游猎的地区,并对其进行有计划的种族灭绝。随后英、德、葡和南非白人政权继续对布须曼人进行屠杀和奴役。经过18-19世纪白人殖民者的杀戮,布须曼人人口锐减,分布地域不断缩小,许多部落相继灭绝,一些部落被他族吸收同化。幸存的小部分布须曼人躲进环境恶劣的卡拉哈里沙漠深处和偏远地区,分散为一个个一百至一百五十人左右的小集团,继续过着狩猎采集的传统生活,大多处在原始社会的不同阶段。
20世纪50年代,数千名布须曼人仍生活在纳米比亚的卡拉哈里沙漠,其中一群布须曼人在纳米比亚和博茨瓦纳边境附近地区居住,由于该地外人难以到达,他们的生活在很长一段时间不受外界干扰。20世纪60年代,卡拉哈里沙漠的大片传统狩猎场被博茨瓦纳政府列为自然保护区,1970年政府颁布法令,卡拉哈里自然保护区内禁止狩猎。2002年,博茨瓦纳政府强迫布须曼人搬离卡拉哈里野生动物保护区。1997至2002年间,布须曼人被迫离开世代生存的土地,到保护区外的驱逐营地生活。2006年,博茨瓦纳高级法院裁定政府上述行为非法,布须曼人得以回到卡拉哈里沙漠的家园。
人口与分布
人口
布须曼人在17世纪中期白人殖民者到来前至少有20万人。据1978年估计,布须曼人共有11万多人,其中纳米比亚3万,博茨瓦纳3万,安哥拉0.8万, 津巴布韦0.1万,南非0.1万;另有4万多人分布在坦桑尼亚,系布须曼人留居东非的后裔。1985年,布须曼人共约12万人,其中博茨瓦纳3.5万人、纳米比亚3万人、安哥拉1万人、津巴布韦0.1万人,南非0.1万人,坦桑尼亚4.1万人。截至2020年,布须曼人约有13万人。
分布
布须曼人主要分布于非洲的安哥拉、博茨瓦纳、斯威士兰、莱索托、纳米比亚、南非、赞比亚和津巴布韦。
按地域划分,布须曼人有四大支系。北支分布在纳米比亚和博茨瓦纳北部,以及与安哥拉和津巴布韦交界地区,包括孔人、赫库姆人、科罗卡人、凯德人、奎佩人、克维西人;南支分布在纳米比亚和博茨瓦纳南部,以及与南非共和国交界地区,包括努桑人、克桑人等;中支分布在南北两支之间,包括纳米布人、奥赫奎人等;东支分布在东非坦桑尼亚北中部,包括桑达维人和肯迪加人。按语言上的亲缘关系,布须曼人可分为三支。南支原住南非开普地区的南部和西部海岸,因受到殖民者屠杀,现已几乎灭绝;中支现住博茨瓦纳奥卡万戈河三角洲一带的沙漠沼泽地区,包括纳朗人 (艾奎人)、坦内奎人、胡奎人、加利奎人,以及赫奇瓦雷人(塔蒂人,马萨尔瓦人);北支以纳米比亚的东北部为中心,现住纳米比亚北部和安哥拉南,包括海昆人、奥恩人、昆人等。
大多数布须曼人散居在卡拉哈里沙漠和丛林中,只有少数居住在沼泽地。卡拉哈里沙漠位于卡拉哈里盆地中心,从博茨瓦纳大部分地区一直延伸到纳米比亚和南非,沙漠面积90万平方千米。这里土地贫瘠,自然环境恶劣,气候以干燥到半干燥为主,多年平均降水76-190毫米,有些地区超过250毫米。夏季温度20℃-45℃。沙漠内陆部分温度变化较沿海更大。卡拉哈里沙漠的沙粒表层因氧化作用而呈现红色调,地面多古河床和干沟,典型地貌为小沙原、纵向沙丘和浅水湖(洼地)。卡拉哈里沙漠的沙丘主要为固定沙丘,形成沙地,因此这里属于半荒漠。沙漠水系为内流水系,每条溪流的流程终点为略低的凹坑,干涸的小溪会沉淀形成盐沼。在卡拉哈里沙漠降水较多的地区,沙丘上覆盖着茂盛的植被,卡拉哈里地区还有奥卡万戈河,这是一条流入内陆三角洲的永久性河流,形成的沼泽地上栖息着许多野生动物。
宗教信仰
布须曼人信仰原始宗教。他们通常崇信创世的高位精灵,然后是普通精灵,最后是亡灵。他们认为这些精灵不仅能干预人事,也能左右气候和动物。布须曼人害怕死人,他们认为亡灵具有特殊灵力,会惩罚违反道德的人,部分亡灵还可以对抗精灵。布须曼人相信鬼魂和人的生活是一样的,鬼魂会拉活人作伴,因而要远离鬼魂。在他们的观念中没有“罪”这个词,只有“恶行”(即违反传统习俗和禁忌),人会遭遇不幸是其恶行激怒了亡灵或善精灵,一切恶行的根源都来自恶精灵。他们认为不幸是由于恶精灵对全部族人的攻击,所以他们经常集体举行一定仪式来对付恶精灵,但不会对亡灵和善精灵进行集体崇拜。
布须曼人多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中的所有“幽冥和神秘”,并敬畏自然,相信上天给予的一切都是美好且有用的,在日常生活中不会对自然过度索取,狩猎和采集得到的一切食物都不浪费且物尽其用,认为所有生物都拥有同样生存和被尊重的权利,不随意伤害动植物。森林被视为拥有力量的神秘、高贵的地方,土地亦具有感知力,因此他们同样敬畏土地和森林。
布须曼人会向月亮和其他星体祈祷,信仰多种神怪,这些神怪是各种被人格化的自然力,如卡恩(螳螂)、高纳布、胡伍、希舍、托拉等,但不同部落信仰的神怪均不同。部分神怪具有创造力,存在于许多有关起源的神话传说中,如布须曼加里圭人认为纳迪玛神创造了世界。
南部非洲部分岩画显示,布须曼人群体中存在萨满教信仰,萨满教巫医可能通过作画来获取储存在图像中的超自然力量,萨满巫师会帮自己的族群或附近农耕族群求雨。有些布须曼人也信仰雅威。
语言文字
语言
布须曼人所操语言属科伊桑语系布须曼语族。在语言方面可分为三大支,即南支、北支和中支,每个分支各由一些独立部落组成,且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语言和名称。南支包括现在已消失了的哈姆卡库维语,中支包括纳罗语、塔梯马萨尔瓦语等,北支包括孔格语、奥恩语等。专家们对于布须曼语各语言的意见尚不一致,但这些语言都有一种独特发音——由喷舌形成的吸气音,又译搭嘴音(click language),就像是辅音,早期的法国传教士阿尔布塞形容布须曼人说话类似火鸡咯咯的叫声。布须曼语以搭嘴音多而闻名,这种靠舌尖与口腔唇齿摩擦而成的发声方法产生于人类的发音器官尚未完全形成之时,因此布须曼语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产生的语言之一。
文字
布须曼人没有自己的文字,岩画是他们交流的重要途径。布须曼人会使用不易褪色矿物颜料、石灰、油烟、水和动物油调成涂料,绘制岩画来记事。部分进入现代文明的布须曼人开始使用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写文字,特有的吸气音则采用特殊符号标明。
民族文化
社会组织
传统布须曼人的社会组织由于遭到班图人和南非白人侵略而被严重破坏,大部分具有很高科学价值的材料散失。布须曼人的社会组织非常原始,他们按五十至一百人组成小集团或狩猎队伍,几个狩猎队伍按共同的名称和语言联合形成部落,聚居生活在一起。但部落不执行管理功能,各狩猎队伍完全独立自治,拥有自己的领地。狩猎队伍一般由年长且经验丰富的男子带领,每个狩猎队伍由若干家庭组成,每个家庭由一名男子和他的妻子及由其抚养的子女构成。但在西北部一些部落中,每个狩猎队伍中存在世袭首领,首领通常只在战争和狩猎方面发挥作用,没有审判权。
布须曼人主要以狩猎采集为生,不事农耕和畜牧,基本上没有社会分工和产品交换。男人负责狩猎,女人负责采集,一个家庭中的食物来源大部分来自女人的采集。他们男女相对平等,女人在家庭和集体中受到重视且享有决定权。
布须曼人部落里有男女巫师,主要负责求雨和主持男孩的成丁礼,也兼任医生。现代巫师的影响力较小,其衣着打扮和日常生活与其他人基本无异。
迁移
布须曼人会为寻找食物和水源随季节变化和猎物增减而迁移。他们夏季聚族而居,通常有三、四十个家庭聚集在一起生活,狩猎得来的食物在整个宿营群体间共享。南半球冬季干旱,7-9月无雨,食物和水源短缺,布须曼人各家之间达成协议,约定来年重新聚集,随后各家朝不同方向不断迁移,以寻找足够生存的食物和水。
饮食
布须曼人生活在丛林和沙漠中,主要以传统狩猎、采集为生。男人负责狩猎以获取肉类食物,女人负责采集一切可食用的植物的根、茎及果实,如蘑菇、浆果以及各种瓜类等,他们也会捕杀乌龟、蛇,采集蜂蜜、白蚁卵、蚂蚁、昆虫、毛虫、鸟卵特别是非洲鸵鸟蛋等作为食物。由于植物比兽类更易获得,因此采集而来的植物占布须曼人食物构成的80%。布须曼人在几千年的沙漠生活中找到许多摄取热量和蛋白质的方式,他们的传统饮食具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但缺乏盐、脂肪、糖类、特别是糖分。
布须曼人会制作一种名为“维达”的饼,外形像中国煎饼,口感类似意大利披萨,味酸,常配肉、菜和酸辣调味汁进食。在婚丧嫁娶或节日宴席上,布须曼人通常会当场宰杀健壮的牛,将牛里脊等最鲜嫩的部分割下,趁牛肉带有余温时切片,拌调料食用。他们也会当场挑选并割下自己满意的牛肉部位,切片蘸料后吃下。
布须曼人居住的沙漠地区一年只有四、五十天的雨季,因而他们十分耐旱。在干旱季节迁移时,布须曼人会通过各种方式寻找水源,获取的水分通常来源于野生瓜果和植物的根、茎,被杀野兽的血液,还有羚羊胃里的液体、怀孕野兽腹中的羊水等。他们能识别出哪些植物的根部含水量大,哪些植物的茎可以吸出水。比如荒漠中有一种攀援花卉的根部含水量很大,甚至可满足一个人一天的饮水量,布须曼人挖地找到它后,会将其根部切片,挤出汁液饮用。有些布须曼人会使用“啜井”的方式在沙漠地下取水,他们在沙丘间的旧河道深处将沙挖至手臂的深度,挖到潮湿的沙时,便把一端缠绕干草的中空木杆插入洞中,埋上沙子并用脚踩实,再用嘴全力吸吮木杆,将地下水汲取出来,最后用鸵鸟蛋壳盛水。
此外,布须曼人会根据生存所需进行狩猎和采集,不会超额获取食物。对于捕杀的猎物,布须曼人从不浪费,除了食用部位,他们还会将剩余的部位物尽其用,如将猎物的膀胱用作盛水的容器,肠子用作绳子等。
狩猎
布须曼成年男人一般组成几人的小队,每隔三四天狩猎一次,每次大概离开营地两三天。他们擅长追踪猎物,可根据动物足迹分辨动物是否受伤,发现动物踪迹后,能一连几小时匍匐不动等候猎物出现。布须曼人狩猎的工具较为简陋,但技巧高超,他们肩披一块“卡洛斯”,即兽皮制成的衣物,搭一把弓,箭头涂有自制的毒药。猎捕大型动物时,使用弓箭射中猎物,箭杆从箭头上被撞落,有毒的箭头留在猎物体内,毒液慢慢发挥作用,在此期间,他们会紧紧跟在中箭的猎物身后,直至猎物被毒倒。除弓箭外,布须曼人常用的狩猎工具还包括标枪、矛、罗网、圈套和陷阱等。他们会养狗作为狩猎助手,此外没有别的家畜。
狩猎体现了布须曼男人的勇敢和协作精神,得到的猎物会分给亲戚朋友,他们没有个人财产,所有劳动成果都由部落成员共享。
采集
布须曼女人们会在男人外出狩猎时结伴去采集。她们掌握丰富的植物知识,能识别许多植物的种类和功效,如分辨哪些草可以食用,哪些草可以用来洗衣服,哪些草能给女性调养身体,哪些草适合用来盖茅屋。女人们具有可持续生产意识,她们会在各个植物采集点轮换作业,以便未来可持续采集。女人们一天的采集一般可供应全家五天食用。
服饰
布须曼人的服饰非常简单。男人会在腰和两腿间系三角形兽皮,有的肩上披一件皮衣,有的则赤裸上身,背一个小肩包。女人上身也几近全裸,身前身后各系一块围裙。他们无论男女都有一件兽皮斗篷,儿童一般不穿衣服。他们从不穿鞋,一直赤脚。
布须曼人会在头发、脖颈、手臂和腿上佩戴装饰品,如用非洲鸵鸟壳制成珠串项链或戒指。有些布须曼会在脸上涂黑色和红色的颜料,还会在伤口里揉进灰末作为文身装饰。
住宅
布须曼人时常迁移,没有固定的住所。除了栖息在灌木林中,他们通常会在空地上建造半圆形的窝棚作为住宅,材料多为就地取材的树枝、树干和茅草等,取址靠近水源,每个家庭都会由女人搭建自家窝棚。窝棚低矮简陋,里面空间狭小,没有多少生活用品,但设有炉灶,他们会用草编织成大筐,加上盖子作为饭桌。传统布须曼人没有床,他们会睡在地上,或窝棚内的草堆上。布须曼人通常按血缘几十个家庭聚居在一起,孩子们会在清除杂草后的空地上玩耍,人们互相来往,共享猎物。
婚俗
布须曼人通常是一夫一妻,但也容许一夫多妻。北部布须曼部落禁止通婚,男子需要从邻近狩猎队伍娶妻。男女通过成年仪式后便可寻找配偶。在某些部落中,通常男子看中某位女子后,需要向女方父母送上自己打来的猎物作为聘礼,以表明自己有能力养活家人。女方父亲如同意这门婚事,便会收下猎物。在他们的语言中,“婚姻”意为“抢劫”,婚嫁仪式中包含象征性的暴力行为。男子来娶亲时,女子会表示反抗,如果女子挣脱则表示其不愿嫁给这名男子,同时女子本族的男子会挽留女子以抬高她的身价,男子需必须同时承受女方本族男子的棍棒,否则就不能娶走女子。男子通常会送给女方一头羚羊作为婚宴食物。婚宴时,新娘会在额头和脖颈上佩戴许多由鸵鸟蛋壳、贝壳或兽齿制成的饰物,在头发上抹油并将卷发梳直垂下来。
女子在婚后受到严格限制,男子结婚后在营地里只能和自己的妻子同坐。新婚夫妇婚后会先和新娘家人一起生活几个月,女子通常在灌木林里分娩,母亲会用母乳哺育孩子到三四岁,所生子女归父亲所有。在有些部落中,如果前一个孩子断奶前又生了一个孩子,则后生的孩子会被杀死。女子丧夫后再嫁,新丈夫需要抚养她之前的孩子,如果不再嫁,她和孩子的生活则由丈夫的兄弟负责维持。在一个家庭中,兄弟和姐妹长大后需要互相回避,不直接对话,岳母和女婿之间也要互相回避。
另外,有些布须曼男子在择偶时,会向心仪女子的臀部射出一支小箭,如果女子同意就会保存好小箭,不同意就会将箭折断。
丧葬
当有人死去,布须曼人会把死者的双膝弯曲,摆成卧眠的姿势,有些布须曼人会把死者双膝和胸部束在一起,使其向东方侧卧,在死者身体上涂上红色和白色的纹路。通常死者会被埋葬在他的窝棚附近,他的所有物品会随葬,因此布须曼人无需继承遗产。死者的坟墓上会堆放石头以防动物侵犯。此后这支布须曼狩猎队伍会迁移去其他地方,两年内不会返回。
成丁礼
布须曼人在青春期要参加成丁礼,通过后便成年,可以结婚。布须曼男孩在未成年时期就会参与狩猎活动,以积攒经验。开始成丁礼仪式后,通常巫师会在男孩们额头刺出部落特殊记号,然后男孩们会离开营地独自在灌木丛生活一两个月,期间他们需要自己寻找食物和水,躲避野兽攻击,这种艰苦的锻炼可以帮助他们培养勇气和胆量。他们也会学习本部落的口头传说。布须曼人原本不采用割礼,但也有部落如赫奇瓦雷人受班图人影响接纳此习俗。
布须曼女孩会在初潮后开始成丁礼,她们将在茅屋里隔离居住一个月左右,期间禁食某些食物,并由成年妇女教授生理知识等。西北部的布须曼人会在女孩通过成丁礼后跳“大羚羊”舞以示祝贺。
岩画
非洲南部布须曼人具有出色的调绘艺术才能,其创作的岩画在非洲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们使用生石灰、油烟、水、动物油或血、各种矿物颜料等混合制成涂料,用手指、木棍等工具在山洞和岩壁上作画。以现实主义手法表现了战斗、狩猎、生活、宗教信仰等相关场面,题材丰富,既有长颈鹿、犀牛、大角羚羊、鱼、鸟、爬行纲,也有舞蹈、求雨、人像等,反映了布须曼人原始生活方式和历史变迁。这些岩画色彩鲜艳,轮廓清晰,且历经千年不褪色,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布须曼岩画主要分布在南非德拉肯斯山和博茨瓦纳境内特索里多等地。在博茨瓦纳北部地区措迪洛山的四座主峰上,保存着4500多幅时间跨度很大的岩画,这些岩画多绘于约3000年前,最早可追溯到2万年以前,最晚的则出现在19世纪,其中数量较多的红色岩画由布须曼人所作,较少的白色岩画由杭布库须人所作。目前布须曼人会在用来储水的鸵鸟蛋壳上雕刻图案,但北部各布须曼部落没有发现岩画,这种艺术或已失传。
舞蹈
对于布须曼来说,舞蹈既是社会性娱乐,也与宗教仪式相关。通常在狩猎前、丰收后和各种仪式庆典上,布须曼人都会跳舞助兴。他们模仿能力很强,很多舞蹈都采用化装舞的形式,模拟动物或人的动作或声音跳舞。在部分部落的少女成丁礼仪式中,布须曼女人们会跳起“爱情之舞”祝贺少女,并祝愿她健康成长。狩猎前或有人生病时,布须曼人会跳“羚羊之舞”,前者是为了祝狩猎成功,后者是为了治疗病人。
音乐
几乎每个布须曼部落都离不开音乐,它常配合舞蹈出现在狩猎前和各种仪式庆典上。布须曼人爱唱歌,会使用木头、羊肠线和鸵鸟羽毛制作乐器。他们常用的乐器是不同样式的乐弓,形似一把带有一根弦的长弓,演奏时手持乐弓一端,另一端置于口中,使用小木条拨动琴弦。如今布须曼人许多优美的传统音乐歌曲都濒临失传。
手工艺、技能
传统布须曼人都会学习钻木取火的技能。他们在地上挖出圆洞,放入干木头,铺上干草,用双手快速转动一根竖插在圆洞中的细木棍,5分钟内即可点燃干草。
布须曼人擅长制作狩猎用的弓箭。这种弓箭较为小巧,箭头和箭杆是可以拆开的,弓箭射中猎物后,箭杆会撞落,只留下涂毒的箭头在猎物体内。这些毒素来自蛇、植物或有毒昆虫等。
医药
布须曼人的饮食和生活方式使其不易患溃疡病、结肠炎,老年时期也不患动脉硬化、高血压、耳聋等疾病。他们会使用一种植物茎秆清洁牙齿,不会患牙蛀病,但由于长期咀嚼坚硬食物,因此牙齿磨损严重。不少布须曼婴儿会因内脏感染死亡,而成年人会患关节炎、气管炎和肺气肿。
布须曼人擅长采集植物,掌握一定的自然知识,会辨识植物功效,他们的草药有些能避孕,有些能助产或预防流产等。虽然布须曼人不解剖尸体,但有些布须曼人对人体器官和功能也有一定了解,如加里圭人谈到过人体器官的内部系统、生殖机能等。
部落里的巫师充当医生的职能,他们一般会为病人放出脓血来治病。
发展现状
各支布须曼人由于所处生存环境和条件不同,而在发展现状上呈现差异。生活在东南非的布须曼人慢慢融入现代生活,传统习俗逐渐被现代文明取代,西南非的布须曼人仍固守狩猎采集传统。部分布须曼人受雇于白人殖民者的农场,部分为以博茨瓦纳人为主的班图各族牧放牲畜。
对于逐步进入现代文明的布须曼人来说,传统习俗和古老传统、艺术和文化已被遗忘。有些布须曼人开始穿衣,使用猎枪狩猎。有些布须曼人建造固定住所,设立围墙,从事耕种,蓄养牛、羊、驴等牲畜和一些家禽,他们开始使用蜡烛、煤油灯、锅碗瓢盆,购买衣服、收音机、录音机等。不少布须曼人选择去南非金矿做矿工,赚取钱财,并带回新的思想和知识。南部卡拉哈里有了医院、学校和商店。年轻的布须曼人从学校学会使用武器、挤牛奶和骑马等技能,他们会用炸药和钻头挖掘水井,去酒吧喝酒。
生活在沙漠中心的布须曼人仍保持传统生活方式,他们不愿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喜欢灌木丛和荒原上自由的生活。即使政府提供教育和住房,他们也不愿接受。由于生存地和猎物的减少,其人数不断下降。
布须曼人被视为社会下层阶级的人,几乎没有政治代表权。在博茨瓦纳,由于政府颁布法令,禁猎区内禁止打猎,加上土地纠纷,不少布须曼人被迫离开赖以为生的土地。中央卡拉哈里野生动物保护区的布须曼人在被非法驱逐出他们在沙漠的家园后,于2006年与博茨瓦纳政府对簿公堂,并取得里程碑式的胜利。博茨瓦纳高级法院裁定,2002年政府强迫布须曼人搬离“中卡拉哈利动物保护区”的行为是错误的,布须曼人有权居住在保护区内。政府曾禁止布须曼人使用他们唯一的水源,但后来布须曼人通过法律途径重新获得了卡拉哈里中部的用水权。
博茨瓦纳政府资助禁猎区的布须曼人到禁猎区外的学校上学,并免除小学和中学费用,此外也为布须曼人提供一些就业机会。部分布须曼人离开沙漠后在城里过着相对富足的生活,其余仍留在中卡拉哈里禁猎区,并且回到禁猎区的布须曼人有所增加。
参考资料
The San of Southern Africa - Among theBushmen, nature is appreciated, respected,honored and revered..Conservation Frontlines.2023-12-15
考古发现边境洞人文化 现代人出现在44000年前-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3-11-17
布须曼人人类的活祖先.中国日报中文网.2023-11-17
The San | South African History Online .SAHO.2023-12-08
科伊桑人曾是地球上的王者,可是后来…….中国日报网中文网.2023-11-16
非洲南部土著的归家之途|布须曼人.网易新闻.2023-12-08
博茨瓦纳 布须曼人 团体.Pixabay.2023-12-09
寻找神秘的布须曼人,一次人类学探寻之旅.今日头条.2023-11-16
博茨瓦纳 布须曼人 原始人.Pixabay .2023-12-09
博茨瓦纳“圣山”措迪洛山之旅 - 中国民族宗教网.中国民族宗教网.2023-11-16
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部落民族的生活(组图)_河北新闻网.河北新闻网.2023-11-16
博茨瓦纳 布须曼人 团体.Pixabay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