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斑军舰鸟
白斑军舰鸟体长76厘米的暗色军舰鸟。分布于热带海洋。夏季有时至中国及日本。罕见夏候鸟,在广东省至福建省海上有记录,极少至台湾省。在南海、西沙群岛及南沙群岛较常见。海洋性。随热气流盘旋上升,有时沉缓振翅快速低掠于水面。时栖息或停歇在钓鱼的竹台或小岛屿的树上。白斑军舰鸟为留鸟,部分于非繁殖期在远距离内游荡。
简介
中文目名:鹈形目
中文科名:军舰鸟科
中文属名:军舰鸟属
中文绿背龟鮻:无中文俗名
拉丁文名:Fregata ariel
英文名:Lesser Frigatebird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Gray,1845
名录种类: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分布范围
分布于印度洋(包括马达加斯加群岛及其附近岛屿。),南美洲(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合作共和国、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乌拉圭以及马尔维纳斯群岛(也称福克兰群岛)),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地区(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担、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以及中国西藏的东南部地区等。),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华莱士区(指传统的华莱士线(从棉兰老岛的东侧海域经望加锡海峡至巴厘岛与龙目岛之间)以东、巴布亚新几内亚以西的区域,包括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岛、小巽他群岛、西南群岛、马鲁古群岛(马鲁古群岛)、东帝汶等岛屿。),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塔斯马尼亚州及其附近的岛屿。),中原地区有分布。
外貌特征
白斑军舰鸟翅特别窄而长尖,尾亦甚长且呈叉状,跗极短而被羽。雄鸟通体黑色,上体具蓝绿色光泽。肩部羽毛呈披针形。下体暗黑色,羽毛亦呈披针形,微具蓝绿色光泽。腹两边的羽毛具白色斑点。雌鸟体色较雄鸟为暗,上体少黑色而具更多的褐色,亦少光泽,小翅覆羽褐色。后颈有一栗色领圈。胸和上腹白色而缀有栗红色。额、喉、下腹至尾下覆羽黑色。腋羽白色。虹膜、嘴和脚雄鸟黑色,雌鸟红色;喉囊和眼脸红色。幼鸟头和上胸白色而缀有锈红色,下胸有一宽阔的黑色横带。腹白色。大小量度为:体长770—780毫米,嘴峰雄性93—99毫米,雌性100一102毫米;翅雄性520—530毫米,雌性530—545毫米。
栖息
主要栖息于热带海洋和海中的岛屿上,通常成天在海面上空飞翔,很少看见它们在海上游泳或在地上行走,是一个不知疲倦的空中飞行者。它们与其他军舰鸟一样,也具有海盗习性,常常抢夺和迫使其他海鸟吐出它们捕获的食物,然后攫为已有。白斑军舰鸟也是一只活的气象仪,当它们停息在海边红树林上时,就预示着暴风雨即将来临。在天晴以后。它们常常伸开翅膀、上下转动晒太阳。
捕食
它们主要以鱼类为食,而且主要以海盗式的抢夺和迫使其他海鸟捕获的鱼类吐出,然后当这些食物还未落入海中之前将它们抢走。它们也在海滨捕食螃蟹和其他甲壳亚门。有时也在海面捕食墨鱼目。
繁殖
繁殖于热带海洋中的海岛上。繁殖期为5-12月。营巢于海岛树上或灌丛上,很少在地上营巢。巢由植物枝叶构成。每窝产卵1枚,卵白色,大小为60-64×43毫米。孵化期大约40天。早成雏晚成性。
保护级别
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参考资料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农业农村部公告2021年第3号.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1-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