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围屋
客家围屋,又称土楼、围龙屋、围楼、土围、水围、围堡、客家围等,是一种集祠、家、堡于一体 ,具有鲜明防卫特征的封闭式客家民居,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窑洞、广西壮族自治区干栏式建筑、云南一颗印,统称为中原地区五大民居建筑,也被称为‘‘东方城堡”。
围屋起源于唐宋时期,兴盛于明清时期,是客家先民南迁过程中,根据中原建筑的形式建造的具有防御性的围合性民居建筑。各地的客家人与原著民的生产生活和民俗习惯相融合,形成了不同的建筑样式,有土楼、四角楼、围楼等。
客家围屋的建筑条件要依山傍水选址,并要遵循传统的风水学说,一般为坐北朝南,建筑材料就地取材,多为木、土、石。其平面布局以方形和圆形为主,具有良好的平面对称性,整体性较强、坚固牢靠,并有较强的实用特点。客家围屋的三个典型是赣州市、龙岩市、粤东北客家围屋,历史悠久,代表性强。
客家围屋是中原建筑和南方地域文化结合的典范,独具特色,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朵灿烂奇葩,享有“世界建筑文化遗产”之美誉。
命名由来
围屋,即围起来的房屋,是集祠、家、堡于一体的具有防御性的封闭性民居式建筑。广义讲,围屋是指包括围楼、土楼、楼、四角楼、围龙屋、五凤楼等具体名称的统称,这些具体名称因地域的差异、建筑的差别等叫法各有不同,如赣南一带的客家围屋多叫“围屋”“围楼”等;福建省一带的客家围屋多叫“土楼”等;这两个地方围屋的特点是大、高、宽,略显敦厚。粤北一带多叫“四角楼”“围”等;广东省一带多叫“碉楼”等,这两地的围屋建筑特点是高且瘦等。狭义的围屋,主要指客家围屋的建筑。从本质将,客家围屋的建筑形态特点是一脉相承,各有特色。
历史渊源
客家围屋的起源与客家迁徙密不可分。客家先民在晋朝年间、唐朝末年、北宋末年、明代末年和清代末年先后经历了五次迁徙,由于古时中原地区受战乱、饥荒等影响,南迁至赣闽粤地区。为与原著民居区分来,自称为“客家人”。由于当时无法与原著民争夺平原地带,往往选取山地丘陵地区扎寨谋生。由于客家人落脚于他乡,人生地疏,客家先民形成了以群居为主的生活方式。但不同氏族之间常有征地夺利之事,又因落脚地常居于山中,即有野兽侵袭,也匪患猖,于是各族为自保建立起一道坚固的防线,由此产生了高大的围合式建筑。因此,客家在南迁的过程中卫客家围屋的建立创造了条件,即围屋。特别是清末民国初期时,社会动荡加剧,围屋的安全防御更加牢固,甚至在原有的建筑基础上增加了碉楼形式,广泛的分布于赣州市、龙岩市、闽南地区及广东省各地的客家人聚居地。同时,客家围屋的形成与迁徙地的地理环境存在关联。客家围屋因所处的地理环境的不同,各地的客家人与原著民的生产生活和民俗习惯相融合,形成了不同的建筑样式,有土楼、四角楼、围楼等。
建筑特征
建筑条件
选址
客家围屋的选址较为考究,既要保证民居的安全,又要遵循传统风水学说。围屋的选址一般建造在冲积平原或山区的平地之中,一般门前会有溪流穿过,周围开发耕地,即有利于村民日常用水,又要满足灌溉耕田的需要。选址还要根据风水的推算,要依山傍水,负阴抱阳。
坐向
客家围屋的坐向一般延续了中原地区建筑的习惯,一般为坐北朝南,也有坐西北朝东南方向。这种朝向方式更能够使房屋的光照充足、温度适宜。此外,又因中国地区春夏盛行东南风、秋冬盛行西北风,这种朝向能够冬日抵御寒流、夏日增强凉爽。
材料
客家围屋的建筑材料一般就地取材,基本材料为木、土、石。地基的建造主要以以木材、砂石、生石灰和黄泥石为主;墙角堆积石块,外墙用土坯制成,并混合草、石灰等含纤维的材料,用以增加墙的韧性。围屋的屋顶用瓦片的叠加而成,横梁、屋脊及门窗家具多以木材为主。不同围屋的建造材料根据地域的不同各有选取,且都为天然材料,不会产生建筑污染。
平面形态
客家围屋有围楼、碉楼、土楼、四角楼、围龙屋以及五凤楼等,其平面布局以方形和圆形为主,也有半圆形、椭圆形、多边形、马蹄形、扇形等布局。圆形布局的优点是节省建筑材料、资金和时间,更能够抗震;方形的布局优点时建筑外墙时更加方便,防御性功能更强。从一个围屋的内部布局看,外围是房间和仓库,中间是祠堂,厨房等其他设施是利用房间和中心祠堂中间的空地来建造。该布局的特点是能够严格区分出生活区和祭祖区,也能够突出祭祖的重要地位;在围屋中有大量的房间用于住宿和储藏,并位于外墙而建,达到了一墙多用的功能,节省了建筑材料和劳动力。此外,这种布局方式使围屋的视野更加开阔,处于围中的任何一处便可观全围。
结构特点
客家围屋的结构特点具有良好的平面对称性,整体性较强,是中国古建筑中典型的土木结构,其承重主要由梁、柱、板及夯土承重墙构成。这种承重系统的制成,是在每一层的木楼板之间作径向和横向的木梁,再由内侧的环向木梁传力给内侧的木柱,形成整个房屋的受力。围墙的外围为整体浇筑,形成一个封闭的结构,且围墙墙体的厚度为上小下大,上半部通常以黏土或青砖混合制成;下半部通常为坚硬的麻条石或卵石制成,并在外表砌上青砖;墙坊是在黏土中混合小石子、秸秆、稻草、谷壳、生石灰并捣碎拌匀,埋入树皮、竹片条等韧性材料而制成。这种制作方法能增强围屋体系的柔韧性,减少地震灾害,同时也能节省材料,彰显中国传统“以柔克刚”的设计理念。
实用特点
坚固性
客家围屋具有坚固性特征,其中该性能最好的属圆形围屋。围屋的建筑结构平均分配楼房的承重,外墙底部较厚,根基稳定,且房屋墙体呈内聚性,使房屋具有向心力。围屋建筑时所设洪水线以下的筑基用鹅卵石砌成,房顶屋檐比墙体多出3米距离,可以防止雨水冲击墙面。目前,在地震或者地表塌陷等灾害后,也未有围屋倒塌的传闻。
防御性
客家围屋,具有防御性功能。一是源于客家先民之间存在矛盾和纠纷,防止土著居民的侵扰;二是在战时防止东洋倭寇的侵袭。客家围屋具有防御性的特点是,墙体厚实,其建筑结构具有内向凝聚性,且围屋四周建有作战窗口,内有粮仓水井等生活必需品。客家有流传“敌人久攻不下,大楼安然无恙”的佳话。
经济性
客家围屋建造所需材料经济实惠。客家人多住山区,交通闭塞,运输材料艰难,一般建筑围屋时,多采用各地易获得的材料,造楼技术简单,不需要特殊的施工设备,且建筑时节多为农闲时。如闽南地区客家围屋采用当地的黄土和沙土,即时拆除楼体时,其材料还可用于农作物,具有节约的可持续发展观。
统一性
客家围屋具有空间的统一性,围屋的外观总体框架以祖堂为轴心,环环相套,层层围合,圆形的围屋像飞碟、方形的围屋像玉玺。总之,呈现一个封闭的空间形态,具有中国传统建筑内敛闭合、和谐统一的特征。
科学性
客家围屋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其建筑结构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客家围屋多建于中国南方地区,气候多变,多降雨多晴日,导致空气中的温度变化异常。而围屋土墙能够含水,调节人体适宜的温度,有利于居民身体健康。
代表建筑
赣州市、龙岩市、粤东北客家围屋建筑历史悠久,是客家建筑的三种典型。这三种围屋建筑是一脉相承的,具有共同性,但又各有特色。整体上都是以围合为主的建筑形式,具有向心性和对称性,呈现出古朴简单之感。在内部构造中均以聂氏宗祠为中心,建筑材料均是因地制宜择材,使用当地的泥土、木材等。功能上均具有较强的防御性和抗震性。不论其建筑还是内部装饰都彰显出客家元素,代表性较强。
赣南客家围屋
赣南客家围屋,初建于明末清初,分布在全南县、龙南、定南县、信丰县、安远县、寻乌县等地。目前赣南围屋有500余座,大的占地面积有万平方米,小的有50左右平方米,属围屋的代表。整体显坚实,但规模较少,围屋与围屋以点状分布的独栋形式,不聚集。建坐方向为坐南朝北,背山面水。外形主要以方形为主,为轴对称结构。平面结构为口字形、国字围和套围;外部建筑由多层墙房屋包围,围屋的四个方位角设有炮楼,并在墙上设有多处暗枪眼;内部结构以祠堂为中心,宅屋两翼延伸,宅屋一般分为两进两排,也有三进三排,即“王字型工字平面形式”。楼层以两层为主,也有少数设四层,如燕翼围,也有少数设地下室,如龙南里仁沙坝围。赣南客家围屋的代表性建筑有龙南燕翼围、关西新围等。
燕翼围
燕翼围,位于赣州市龙南市杨村,始建于清代康熙元年,是张姓氏族所建。因其呈“回”字形土围,又称“高水围”,其墙高50米,厚度宽1.45米,由花岗石和青砖垒砌而成。墙分为内外两侧,内侧用土砖坯砌成,外侧用卵石、生石灰、麻条等混合制成。在墙的四周设有调堡式炮台,并留有枪孔和炮洞。围屋建设四层,每层有三十二间屋子。其中三、四楼房间朝围内散开,用木条拼接组成活动式花窗,类似观戏楼的包厢。燕翼围的大门有三层,外侧铁门、中间闸门、内侧木门。入门后即是祖堂,在围屋的中间位置放置牌位和案桌,祖堂前设有天井,堂后围厨房。
关西新围
关西新围,始建于清代爱新觉罗·颙琰年间,历经30余年建成,位于赣州市龙南地区,是由当地名绅徐名钧所建,为了与以往的围屋区分,故取名“新围”。关西新围整体呈“国字”,长度约94.75米,宽度约83.36米,土木结构建造。该围屋设有两扇大门,即东边一个、西边一个。共设有三个楼层,每个楼层有79间屋子。围屋建设的防御性较好,外墙敦厚,如二层外墙用50厘米厚的石子垒成,三层的外墙用35厘米的青砖砌成,每一层都设有炮口和枪眼。整体建筑都有砖木雕刻,朴实精美。关西新围是赣南地区现存围屋中面积规模最大、结构功能最为齐全、保存最完好的围屋。
栗园围
栗园围,位于江西省龙南市里仁镇新园村,始建明弘治十四年,于嘉靖十五年竣工,历时18年,占地45288 平方米,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家堡合一的民居建筑。栗园围的外部布局以八卦阵和风水布局原理而建,平面布局上以聂氏宗祠为中心,两侧建造正屋和横屋,构成“两堂两横”“两堂三横”或“两堂四横”式房屋,即“九井十八厅”、“九栋十八厅”。房屋通常为两层,一厅六房或一厅四房,民居形式采用土木结构为主的围合式民居。建筑布局以“一祠三厅”为核心,即纪祖祠、梨树下厅厦、栊梃厅厦和大夫第(新灶下厅厦),主要一实用性为主。围屋具有明显的居住和劳作区,形成了生产、休闲、文教功能为一体的防御性建筑,建筑内部生活设施完备,且布局科学。栗园围是龙南市占地面积最大的村围,也是赣州市地区现存村围中保存最完整的,被入选为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第五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孔田米升围屋
孔田米升围屋位于江西省赣州市安远县,始建于清代乾隆,长15.6米,宽12.4米,占地面积210.54平方米,结构复杂精巧,是集生活、防护、娱乐于一体的围屋建筑,是迄今发现最小的客家围屋。
闽西客家围屋
闽西客家围屋,又称土楼,属集体性建筑,主要分布于博平领南脉两侧,如龙岩市南部的适中镇、永定区东南部的高坡、南靖县西北部奎洋、平和西部的芦溪以及闽粤交界的饶平县、大埔县、蕉岭县部分地区。闽西围屋的特点是造型庞大、浑厚朴实,主要有圆楼和方楼,朝向为坐南朝北,但圆楼没有朝向,一般门向东开或南开,讲究背山面水。围屋与围屋之间以片状形式建落,相隔较近,且都以组合形式出现、聚集性较强。一般组合分为两种,一种是一个或多个方形与多个圆形的围屋组合;一种是圆形和方形相邻的组合。建筑主要以土楼为主,即用泥土夯筑而成,其形状多为圆形、方形为主,圆楼以祠堂为中轴对称、方楼是中轴对称,且方楼比圆楼历史更久。内部纵向结构有单层、双层、多层,其中三至四层最常见。内部横向结构以祠堂或祖祠为中心,形成封闭圆形或方形的通廊式,由外环到内环高度逐渐递减。闽西客家围屋的圆楼的典型代表为福建永定胡坑乡洪坑村振成楼和福建永定古竹乡高北村承启楼;方楼的典型代表为福建永定高坡乡下洋村德辉楼。
麻子坝围龙屋
麻子坝围龙屋,位于福建上杭县庐丰畲族乡,始建于清代乾隆,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围屋坐北朝南,左右对称,是一座九厅十八井式客家民居,占地面积有10000平方米。麻子坝围龙屋建筑结构为三进两厅式,并设有两个厢房,整座围屋有21个厅,288个房间,适合数百人居住,是一座龙岩市传统的四合院式建筑。围屋外部设有半月形池塘,和正堂后的两重围龙屋组成了一个太极形整体,并被誉为闽西“围屋王”。
裕昌楼
裕昌楼,位于福建省南靖县书洋镇下坂村,始建于元末明初,是现存土楼中始建时间最早的。裕昌楼是圆形土楼,建有5层,共有270间房屋,其特色是“东倒西歪”,从第三层开始,回廊木柱向右倾斜15度左右,而第四层以同样的斜度反方向倾斜,因此以两层的木柱看上去东倒西歪。但整座建筑的底部木柱和顶部的木柱呈一条中轴线上,因不同层面局部结构的反向倾斜,使土楼维持500余年而不倒,堪称杰作。2008年,裕昌楼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振成楼
振成楼,位于福建省永定区洪坑村,始建于民国元年,由林鸿超等人建造,属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振成楼坚固完好,外土内洋,总面积5000平方米,其结构为悬山顶抬梁式构架,分内外两圈,外圈4层,每层48间,按八卦形设计,每卦6间,一楼梯为一个单元。振成楼整体建筑富丽堂皇,内部空间设计精致多变,被誉为“土楼王子”。
承启楼
承启楼,位于龙岩市永定县高顶村,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该土楼是圆形土楼,以三圈为一中心,有400个房间,是福建土楼中建筑规模最大的,居住人口最多达到800多人,至今土楼中还居住有400多为居民,其居民一并姓江。楼内共有四圈建筑,最外面一圈有4层,第二圈建筑也有两层,第三圈是单层,底层土墙厚度有一米半,土楼的中心是祖堂,并设有私塾学堂。承启楼于2010年被入选世界吉尼斯最大土楼记录,被称为“土楼王”。
粤东北客家围屋
粤东北的客家围屋主要以围龙屋为主,集中于以客家聚居的梅州地区,向四周辐射,一直到东江流域和环珠江口的地区。粤东北的围屋稳重庄严,是赣南客家围屋和闽西土楼的结合体。建造位置坐南朝北、背山环水。其特点是一个姓氏宗族一个围屋,楼层以单层为主,但高度可达2米以上。围龙屋的平面布局是方圆结合、前方后圆,中间为聂氏宗祠,主体是堂屋,即房屋中轴上的方形厅堂,一般为三堂,堂与堂之间以天井隔开,上半部为祖公堂、下半部为门厅,由上至下设有逐渐下降的阶梯,凸显尊卑有序的礼制。粤东北的围龙屋防御功能不及赣南围屋,聚集性不及福建土楼,但舒适性强。粤东北客家围屋的代表建筑有黎埠客家围屋、石屋村围屋群等。
黎埠客家围屋
黎埠客家围屋始建于清代中叶时期,位于粤东地区,俗称“围龙屋”。该围屋建筑简单、装饰简朴,以防御性围屋,建筑围聂氏宗祠聚族而居。围屋的外墙用泥、木、沙、石混合糯米浆、黄糖制成,墙体较厚,比较牢固;内墙用泥砖砌成,墙体较薄。布局主要有方形和圆形两种形状的围屋,结构上从前往后依次是池塘、禾坪、大门、天井、祠堂、天街、风水林,这些设施均处在一条中轴线上,并且地势由低至高。规模上为“上五下五两杠横”,是标准的客家围屋型。黎埠客家围还有黄鸿献将军子孙居住的东观别墅、侨领李谨初后斋居所信善楼、陈见田、陈国被将军的祖屋耀采陈公祠等。
石屋村围屋
石屋村位于广州市增城区邓村,是典型的客家围屋建筑,始建于清朝,已有240多年历史,该村祖先于清朝乾隆迁徙于此,建筑保存较完好,规模较大,为悬山顶,人字形封火山墙。石屋村围屋坐西朝东,南北宽82.5米,东西深41.5米,村前建有鱼塘和旷地,村南建有六层高的炮楼,墙体厚78厘米,是村子重要的防御建筑。该炮楼中设有水井,可储存粮食,危难时可以容纳全村村民和牲畜。炮楼的二层至四层的南北楼墙上设有青砖筑成的3个窄形长方形射击孔,屋顶设有晾望窗,这些都用来观察敌情和射击。石屋村的中心位置设有祠堂,称作“威武祠堂”,占地面积851平方米,祠堂的墙上还画着壁画和罗浮山的居士题写的诗词。
德馨堂
德馨堂,位于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南口镇,始建于1905年,1917年完工,占地面积7500平方米。围屋建筑形式为两厅四横二围,共66个房间,8个大厅,四合院式,回廊布局,“花头”式围龙式。德馨堂门前设有长方形田地,边接一块长方形菜地,并设有一个半月形的池塘,后面设有一片种植岭南水果的果园。围屋的外部结构以两个围龙圈内外环线相连,用三合土加固。内部结构设有“之”字形排水系统,水管彼此相连,将水集中到庭院中,通过庭院的排水系统排水。围屋外围结合地理位置,体现了风水文化思想,其内部结构体现出中国传统礼教社会的家族意识和阶级观念。
何新屋
何新屋,位于广东省连平县大湖镇油村,迄今已有300年历史,是一座典型的客家围龙屋。居住于此的祖先为何氏宗族,其由何氏十三世廷任公遗孀叶氏携4子创建,于是起名何新屋。何新屋是三进四围的七环围屋,占地面积5175平方米,砖木结构,屋顶悬山式,东西南北四方位建有四个高耸的楼角。建筑主体为对称式庭院房屋结构,由一座弧形或方形的辅助建筑群包围,两边横屋与正堂交相垂直,住房向前后左右重叠排列,由最高处的上堂、中堂、下堂依次降低,以天井和中式屏风隔开,并由砖墙承。围屋外围有砌筑护耳山墙,东西两侧设有拱形门,屋前设有地坪、围墙和池塘。目前何新屋保存完好,历史文化价值较高。
文化价值
客家围屋是中原地区的一种传统民居建筑,其形式、布局、造型等都有浓厚的中原文化气息和传统儒家文化的思想观念,这种建筑形式是客家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文脉,具有浓厚的文化价值。
客家围屋是中原文化的遗存,又因在南迁发展过程中,融合了南方特有的文化形式,形成了南北兼具的文化特点,是研究中原文化与客家建筑文脉发展的活化石。客家围屋的建造遵循着中原人的风水学说,是在“天地人和”的传统思想下为指引,重视山水、地形、方位等影响而选址建屋,建造时以金、木、水、火、土五行为依托,又以宅穴、觅龙、察砂、观水、点穴程序建造,并择日开工时间这些建造形制,具有中原地区早期建筑的文化痕迹。
围屋体现了宗族礼制思想。客家人宗族观念浓厚,围屋以群居方式而建,且建筑布局和内部装饰都体现了中原建筑的礼法精神。客家围屋中将聂氏宗祠置于围屋的中间位置,祠堂内供奉祖堂,对祖先歌功颂德。祠堂周围住房以长幼尊卑的顺序展开,以长者居住在接近祠堂的位置,幼者居住在两侧的横舞位置。此外,围屋的建筑结构以左右均衡、秩序井然的结构而建,体现了不偏不倚的儒家中庸思想;房间的雕饰也多以花、草、回纹、八仙等儒家文化为主,是祈盼吉祥、家族兴旺的表现。这种形式能够增强家族的凝聚力,维系人伦秩序,展现了中国传统儒家礼教的思想观念。
客家围屋是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建筑规模宏大、结构精巧,是中国古建筑中的一朵奇葩,独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蒂汶斯·安德烈先生誉为“世界上无与伦比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
保护传承
传承困难
客家围屋是中原建筑和南方地域文化结合的典范,独具特色,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朵灿烂奇葩,享有“世界建筑文化遗产”之美誉。但客家围屋在现代社会传承中面临的问题有,一是传统建筑不能适应现代生活。客家围屋有的虽然沿用至今,后辈人居住于此,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会给传统建筑带来相应的破坏,如电器的使用,连接电线等设施,使建筑结构损坏,破坏了原有的排布结构等。二是有关客家围屋的维护、修缮等资金和人才短缺。传统建筑在历史发展中,不免遭受一定的损坏,其维修是艰巨的历史过程,需要资金的维持和人才的增加。三是旅游开发项目缺乏引导和管理,主要以营利为主。
保护措施
客家围屋的保护,一要加强宣传力度,可以记录片、宣传图等方式介绍客家围屋的历史、特点、价值等,被众多人熟知。二是规范围屋与旅游业相结合,既要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又要将围屋打造成一个特色的传统文化景观,观赏过程中介绍客家人的历史文化、风俗民俗和精神品质,弘扬内蕴。三是进校园活动,当地政府应将围屋文化与当地学校紧密结合,可开设相应的课程和活动,高校也可对围屋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大力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
参考资料
闽西“围屋王”288个房间占地上万平方米.今日头条.2023-07-22
探访“世遗”振成楼:土楼人家节节高——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3-07-22
世界遗产大会主题展向公众开放.今日头条.2023-07-22
航拍壮美的永定土楼群:曾入选吉尼斯最大土楼_新闻频道_福州新闻网.福州新闻网.2023-07-22
土楼“楹联”:客家先民留给子孙后代的财富-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3-07-22
元旦体验车载新假期_海峡网.海峡网.2023-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