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因茨·古德里安
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Heinz Wilhelm Guderian,1888年6月17日~1954年5月14日),德国陆军一级上将,著名军事家,被誉为现代装甲战术的创始人,"闪击战"的倡导者,并且也是纳粹德国最具影响力的将领之一。他与、一同并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三大名将。
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出生在普鲁士王国的一个军人兼地主家庭,不满13岁被送入候补军官学校,之后因表现优良被德国总参谋部的军事学院录取,成为最年轻的学员。1922年4月,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开始接触并研究坦克作战理论与实践。自1931年至1934年,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历任国防部运输兵监察司参谋长等,参与研制新型坦克,是世界上首批装甲师。1938年3月和10月,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奉命率部参加侵占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行动。同年11月,晋升装甲兵上将,任快速部队长官,主管陆军的摩托化和装甲兵等战术训练。1939年9月,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率第19军参加侵波战争,首次实践“闪击战”理论。1940年5月,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率部参加入侵西欧作战,经卢森堡、比利时,横扫法国北部,创日推进速度90余公里的记录。7月19日晋升大将。1941年6月,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率部参加侵苏战争,在比亚韦斯托克-明斯克战役、斯摩棱斯克战役和基辅合围战役中接连获胜。10月升任第2装甲集团军总司令,后在莫斯科会战中受挫,遂被希特勒解职。1943年3月,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出任装甲兵总监。1944年7月,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代理陆军总参谋长。1945年3月德军败降前夕,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因在作战问题上与希特勒发生矛盾,被再次免职,5月被美军俘虏,1948年6月获释。1954年5月病逝,终年65岁。
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是闪电战术的重要推动者,他将坦克与有效地融入到现代化战争中,为德国建立了一支高效作战的装甲部队。但也有学者对该人物持有负面评价。例如,学者倪乐雄认为作为一代名将的古德里安事实上只能借助邪恶的纳粹势力,才能将机械化战争由观念变为现实,并达到军事上的登峰造极。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于1888年6月17日出生在德国维斯瓦河畔的库尔姆市。父亲是一名职业军官,在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3岁的时候,由于父亲的工作调动,全家迁去了阿尔萨斯州的科尔马,当时6岁的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在科尔马入学读书。1900年,父亲调往柏林州的圣阿伏德,由于圣阿伏德没有高中,且家中经济拮据,同时父亲也希望两个儿子将来都能从军,因此为他们选择了当地的军官学校。古德里安两兄弟于1901年4月份同时进入了巴登地方的卡尔斯鲁厄军官学校。他在1903年4月1日从这里转到一所柏林军事学院(柏林附近的大利希特费尔德)学习。
1907年古德里安开始接受短期军事训练,被分配驻在柏林州的第十轻步兵营,担任一名见习官直至1908年年底。在此期间,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对于部队的组织、管理和指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1908年进入梅斯军事学院学习,晋升为少尉。1911年,他被派往第三无线电营执行任务,期间与汉诺威的玛加丽特·哥尔尼相识相爱。1913年10月1日,两人结婚,之后育有两个儿子,海因茨·冈瑟(1914年8月2日-2004年)和库尔特(1918年9月17日-1984年)。
结缘“摩托化”
1922年4月1日,古德里安调任到陆军运输处,向柴希维兹报到。问及新工作,柴希维兹令他去研究摩托化运输的有关问题,在研究过程中,英国人福勒、利德尔·哈特、马尔特等人的著作引起了他的兴趣。之后古德里安开始确立机械化观念,他对当时的战术、技术、兵种发展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时常在《军事周刊》杂志上发表探讨军事相关信息的文章,该周刊的主编阿托克将军经常采访他。古德里安利用战术演习和兵棋推演的机会,发表自己关于坦克将成为地面战场主宰的新观念。1923-1924年,瓦尔特·冯·布劳希奇中校主持了一个演习,目的是试验使用摩托化部队与空军合作的可能性,这次演习引起了陆军训练处的注意,古德里安也因演习中的出色表现及对运输部队的管理,被提名担任战术及战史教官。
建立装甲部队
在1924-1929年中,古德里安逐渐完善装甲部队新军事理论,但是既见不到真正的坦克,又没有坦克作战演习的实际经验的情况下,他的研究只能继续停留在理论上。直到在1933年德国兵工署主持的兵器发展表演会,阿道夫·希特勒对古德里安指导的摩托化部队表演赞誉有加。次年7月,德军建立了装甲兵部队,并任命古德里安为装甲兵总监。古德里安深入研究了一战时期的战术经验,特别是英国的利德尔·哈特和富勒的军事理论,逐渐形成了以机械化战队为主体,各军兵种紧密协同的战术思想。之后他的“闪击战”理论逐渐走向成熟,并接受了装甲兵总监这个职务,借此机会将战略思想付诸实践。
德国在1935年建立了3个装甲师,并任命古德里安担任第二装甲师的师长。1938年,阿道夫·希特勒任命古德里安为机动部队总监,负责装甲兵部队的组织和训练工作。同年,德国成功试制了3号和4号坦克,这两种坦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了德军装甲兵部队的基本装备。在希特勒吞并奥地利的行动中,古德里安率领两个装甲师担任先锋。尽管途中有些坦克因技术故障而抛锚,但装甲兵部队依然在两天内前进了数百公里,创造了新的部队机动速度记录。
闪击波兰
1939年,古德里安被任命为第19军军长,该军包括第3装甲师、第2和第20摩托化师。同年9月,德国法西斯主义对波兰进行突然奇袭,这是闪击战的第一次实地演习。在此次战役中,古德里安指挥装甲十九军首先突破布拉希河波军防线,迅速进抵维斯托拉河,切断“波兰走廊”中波军重兵集团的退路,协助步兵将其围歼。尔后,沿布拉格河东岸长驱直进,深入波军后方,在伏洛达瓦与对进的“南方集团军群”前卫装甲部队会师,粉碎了华沙重兵集团退过布拉格河作进一步抵抗的企图,从而干净利索地结束了波兰战役。这场战役在开始后的一个月零一天结束,此外,整场战役中只阵亡了150人,受伤700人。此次战役通过协同作战和装甲部队的灵活运用,古德里安和其他德军将领成功地实现了对波兰的快速占领。
此次战役之后,古德里安成为阿道夫·希特勒极为重视的下属。他在波兰战役中首次实现了装甲兵作战的战术理念。他利用装甲集群作为火力、机动与防护三位一体的战斗策略,集中于敌防线的某一点进行强攻击破。成功后,他迅速向敌纵深迅猛发展,使敌人无法重整集结并再次构筑防线。
进攻西线,突入英法
1940年2月24日,德军发布了新的对英、法作战的“黄色方案”,这一方案就是“曼施坦因计划”。1940年5月10日,德国进攻法国的“镰刀行动”揭开了大幕,西线的平静终于被德军装甲部队闪电式的袭击打破。德国集中了136个师,其中10个坦克师同时群向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发动了大规模进攻。古德里安的军团是穿过阿登和默兹河的先锋,在色当战役中突破法军防线的进攻,1940年5月14日黄昏时分,第一装甲师已经渡过阿登运河,并攻占了辛格莱、旺德雷斯等处。5月24日,近卫装甲师划归第十九军的建制,接受古德里安的指挥,他立即命该师协助第一装甲师攻击敦刻尔克,随后第十装甲师攻克了加来,俘虏英、法、荷等国官兵两万余人,最终部分英国远征军和法国军队被困在了敦刻尔克。
1940年5月28日,阿道夫·希特勒决定组建一个装甲兵团,由古德里安指挥,该兵团的第一个任务是攻占朗格勒高原。6月9日,第十二集团军的攻击正式开始,古德里安指挥的装甲兵团,迅速渡过埃纳河,向朗格勒高原推进。6月17日结束,包围了马奇诺防线和剩余的法军。在此期间因古德里安兵团行动迅速,顺利和第七集团军会师,使得合围阿尔萨斯和洛林的战役计划提前实现,迫使法军放弃了抵抗。
进攻东线,猛攻苏联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古德里安在这场战争中担任了重要角色,他是隶属于中央集团军费多尔·冯·博克元帅辖下的第2装甲集群司令。在战争初期,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德军迅速推进提供了强大的火力支持。
1941年7月9日上午,克鲁格元帅赶到古德里安的驻地,因为他听说古德里安准备强渡第聂伯河,而试图阻止这一行动。然而,古德里安成功地说服了克鲁格,最终得到了他的批准,向斯摩棱斯克发起进攻。结果,德军在7月11日几乎攻占了白俄罗斯全境,向东前进了约450至600公里。7月12日,古德里安的装甲集群包围了前往救援斯摩棱斯克的苏联红军第13集团军的4个师和第20机械化师的部分力量。然而,次日,苏联中央方面军总司令提摩胜科下令在戈梅利附近的总计20个师兵力向古德里安发动攻击。同时,处在包围圈内的苏军也开始了突围行动。经过激烈的战斗后,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兵团成功击退了苏军的反攻,得以继续向斯摩棱斯克前进。1941年7月15日凌晨,古德里安的先头部队第71步兵团在天色掩护下,经过一条乡间小路占领了位于斯摩棱斯克外围防御圈中的炮后阵地。7月16日,古德里安成功攻下了斯摩棱斯克。这场胜利使阿道夫·希特勒对古德里安的军事才能给予了高度评价。次日,希特勒在古德里安的骑士铁十字勋章上加授橡叶,以表彰他在战斗中的杰出表现。
将军生涯的落幕
之后随着战争的深入,苏联红军的抵抗变得越来越强烈,德军的进攻逐渐陷入困境。这场战争不仅对苏联,而且对德国及其邻国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在阿登战役即将开始之际,古德里安的部队驻扎在梅巴赫营房。他对西线的战局感到无力,同时东线的战局也在不断恶化。当时的苏军为了发动大规模战争,已经集结了168个步兵师、23个装甲师、1个骑兵营。苏军的步兵师是德军的11倍,坦克数量是德军的7倍,大炮数量是德军的20倍。古德里安对自己的军队战斗能力信心十足,但德军在经过长期作战后,武器装备和粮食补给已经严重匮乏,更关键的是,德军的战斗士气也日渐低落。古德里安曾申请从西线调配援军,但这一提议并未得到阿道夫·希特勒的同意。这进一步加剧了德军的困境,也为后来的战局埋下了隐患。
1945年1月12日,苏联红军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战略行动。在巴拉罗夫桥头阵地,苏军进行了一场周密的大规模进攻。在苏军强大的攻势下,东线的德军很快失守,苏军将进攻的矛头直接插入德军的防线纵深。面对苏军的强大攻势,德军的各处防线逐一被攻破。这场大规模的战役,德军损失严重,防线不断后退。
古德里安与希特勒在战略上存在很大的分歧,两人之间的矛盾逐渐加深。1945年3月下旬,阿道夫·希特勒在接近崩溃边缘的状态下,已经无法忍受与古德里安共事。因此,他以古德里安需要修养身心为由,罢免了古德里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的职务,并将其贬入预备役。这次事件标志着古德里安彻底告别了军队生涯。在后来的岁月里,古德里安撰写了关于战争的回忆录,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战略和战术进行了反思。他的军事理论和战争经验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被誉为现代装甲战术的奠基人。
晚年垂暮
古德里安在1945年5月10日向美国军队投降,并被关押在美国三年。1948年6月17日,在审讯过程中,古德里安由于在战争中没有虐待战俘和屠杀平民,被无罪释放。尽管德国在二战中战败,古德里安作为法西斯主义的帮凶,对其他国家犯下了不可宽恕的罪行,但他在尽军人的职责,而非支持希特勒的屠杀。因此,他并未违反公认的战争法规和惯例行为,未触犯到国际法和德国的刑法,所以并未被定罪,于1948年获释。他之后成为了一名军事顾问,并写下了自己的人生传记。1954年5月14日,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因心脏病去世,享年65岁。他被埋葬在他最初服役的地方——德国的戈斯拉尔。
军事思想
闪击战理论
古德里安提出了闪击战理论,其基本战术原则是“集中坦克”“迅猛进攻”和“机动就是胜利”。具体说:选择敌军防线兵力薄弱之处作为主攻方向,出其不意,迅速达成突破。为实现这一目标,坦克必须集中使用,在打开突破口后,应迅猛插入敌军纵深和后方,直捣敌方的神经中枢,打乱整个防御系统,使敌方来不及作出有效反应即陷入瘫痪。当以坦克为主体的装甲部队在广阔的地区完成战略迂回和战略包围时,把濒于瓦解的敌军交给跟进的步兵去收拾,装甲部队则继续向前推进,直至敌军发生战略崩溃。这种战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在现代战争中得以继承和发展。
装甲战术
装甲战术,古德里安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装甲兵的未来发展,其指向必须是使它们变成一种在战略上具有决定性的武器。因此,装甲兵应该成为陆军的一个主要战斗兵种,而不是步兵、骑兵等传统兵种的附庸。他指出,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坦克的特长和潜在效能,必须大量地集中使用装甲兵。因此,装甲部队的建制应以师为基本战术单位,再进而组建装甲军,甚至装甲集团军(集群)。至于装甲师的编组和装备,古德里安以1918年埃里希·冯·鲁登道夫关于火力队与实施机动的突击群相结合的现代编制思想为原则,提出了全兵种合成装甲兵团的具体构想。他认为,在装甲兵团内,坦克应居主导地位,并包括装甲化或摩托化的步兵、炮兵、反坦克兵等战斗支援部队,侦察、通信、工程、供给等技术和后勤保障部队。
德国在1935年建立3个装甲师,每个装甲师都包含一个装甲旅,坦克总数不少于561辆,同时还有一个摩托化步兵旅以及摩托化炮兵、工兵、通信、战防等单位和一个搜索营。古德里安重视装甲部队的作用,强调集中使用装甲力量,采取机动、灵活的战术,迅速突破和包围敌军。这一战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在现代战争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如美国军队在伊拉克战争中采用的“震撼与威慑”战术。
空中优势
在古德里安的全兵种合成装甲兵团的思想中,歼击轰炸机也是基本要素之一。他主张给装甲部队编配空军的作战、侦察和防空部队。如此,装甲部队就可以不依赖支援进行独立的机动作战了。古德里安主张利用空中优势来支援地面部队,实现战场的快速机动和火力支援。这一观点在现代战争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如美军在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中大量使用空中力量来支援地面部队。
信息化战争
古德里安提倡利用现代通信技术来实现战场的信息化指挥和协同作战。使陆空协同通信,保障步坦协同,实施不间断的指挥。德军支援佛朗哥叛军的坦克都有无线电通信备,它对密切协同步坦战场上的行动起了重要作用。根据这个经验,德军每个装甲师都编制了一个通信营。这一思想在现代战争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如美国军队在伊拉克战争中采用的“网络中心战”战术。
快速反应部队
古德里安主张建立快速反应部队,以应对突发的战争威胁。这一观点在现代战争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如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快速反应部队。
古德里安的装甲战术理念中,坦克的三大特征——装甲、机动、火力被他视为核心。他主张,坦克应具有足够强度的装甲,以便在激烈的战斗中不受对方的防御火力破坏;同时,坦克应具备高度的机动性,以便快速突破敌人的防线,使其无法建立新的防线;最后,火力是坦克武器的最重要特征,它的火炮可以在坦克静止和运动时开炮射击,这使得坦克在进攻时可以将火力有效地带入敌后。
主要著作
历史影响
古德里安所提倡的战术有三个核心要素,即奇袭、快速和集中。他主张在战争中应大量而集中地使用坦克,与飞机密切配合,通过突破对方的某一狭窄地区,由坦克和步兵的合成军队负责清扫对方的阵地和据点,迅速扩大占领区域,实施包围和合围,以歼灭对方部队,并迅速向纵深发展胜利。古德里安的这种战术观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得到了实践,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战争的进程。
闪击战打破了传统的前方与后方的区分,使现代战争呈现出全方位、立体化的特征,要求人们改变传统的战争观念。闪击战中的伞兵空降作战、战略轰炸、大纵深突破、“第五纵队”等都为后期军事提供了研究方向。
历史评价
学者张勤和杨承清在《星级战将》一书中评价
古德里安是一位全面的将才,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无线电通信部队任职,对通信技术有了深入的了解。之后,他被调往参谋总部,这为他全面的军事战略眼光奠定了基础。在研究坦克的过程中,古德里安积极向各领域的技术人才请教,最终成为了坦克技术专家。他在战争的筹划、组织和前线指挥方面表现出了极高的能力。作为一位将领,古德里安既能与士兵和谐相处,又能严肃地面对自己的上级,敢于对阿道夫·希特勒提出不同的意见。
军事学者倪乐雄在《本世纪有一位军人》中评价
不难发现,就本世纪军事领域而言,古德里安很可能是唯一可与拿破仑·波拿巴比肩而立的军事天才。当然,作为一代名将的古德里安事实上只能借助邪恶的纳粹势力,才能将机械化战争由观念变为现实,并达到军事上的登峰造极。反之,只有借助他在军事领域的成功,纳粹暴行才在世界范围内造成巨大灾难,这就是古德里安成功的悲剧。
英国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评价
“没有古德里安,阿道夫·希特勒也许在刚刚发动战争时,就可能遭到失败。”
“很明显,他具有历史上一切名将所共有的气质:慧眼,一种敏锐观察力与迅速准确的直觉的结合;创造奇袭并使对方丧失平衡的能力;思想和行动的敏捷使对方措手不及;战略意识与战术意识的结合;能够赢得部队效忠竭力的本领。”
学者史清源在《古德里安全传》一书中的评价
古德里安被认为是一位具有敏锐观察力的将领,他能在战场的狼烟烽火中及时捕捉到对方的弱点,并迅速给出相应的应对策略,让对方措手不及。他懂得战略和战术的巧妙结合,并具有卓越的领导组织能力,能将部队打造成一个坚不可摧的集体。他还善于接受新事物,不被时代惯用的技术和装备所限制,而是创造了装甲兵在现代战争中的作战理论。
军事学者俞晓鹏在《装甲幽灵古德里安》中评价
古德里安之所以能在军事改革和战争实践两方面都取得巨大的成功,一方面这与他的个人素质有着很大的关系。另一方面,如果没有阿道夫·希特勒的一力保护和支持,古德里安能否取得如此成就,可能也会大有疑问。但恰恰也正是他与希特勒和法西斯主义的结合,注定了他最终无法逃脱“成也斯人、败也斯人”的悲剧性结局。这是古德里安个人的悲哀,但又何尝不是历史上一切没能把战争和道义结合起来的军事人物的悲哀呢。
人物争议
无罪释放争议
古德里安在1945年5月投降之后,被关押了三年。在1948年6月的审判中被无罪释放。关于最后判决产生了些许争议。无罪释放的依据如下: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犯的审判标准有,是否参与了纳粹种族灭绝的计划,是否在战争中大量破坏了生活生产设施,以及是否虐待、屠戮战俘。
古德里安是一名国防军将领,并不是纳粹党员。在阿道夫·希特勒疯狂实施犹太种族灭绝计划的时候,他曾站出来公开反对。尽管最终反对无效,但古德里安却会严格要求士兵,不准参与到屠杀行动之中。从破坏生活生产设施这一块来看,在东线的苏联军队大举反攻之时,希特勒曾经打算实施“焦土政策”,摧毁一切,不给敌人留下任何资源。但古德里安又一次站出来表示了反对,并最终,在古德里安和德国生产部长施佩尔的努力下,德国的生活和工业设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全。至于虐待、屠杀战俘,那一直是古德里安最反感的事。在他指挥的大小战役中,古德里安的部队几乎没有出现过虐待战俘、屠杀平民的事件。由于多次公然反对、违抗阿道夫·希特勒的命令,古德里安一直都没有被晋升为元帅。1945年3月,他还被希特勒免职,没有参加最后的苏德决战。
人物关系
影视形象
所获荣誉
参考资料
解放3:主攻方向的演职员.豆瓣电影.2023-11-06
解放4:柏林之战的演职员.豆瓣电影.2023-11-06
莫斯科保卫战.豆瓣电影.2023-11-06
隆美尔 Rommel (2012).豆瓣电影.2023-11-06
猎杀T34 T-34 (2019).豆瓣电影.2023-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