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迦陵频伽

迦陵频伽

迦陵频伽,一种流传于佛教经典中神鸟,梵语kalavinlka,巴利语karavi^ka。又译作歌罗频伽、罗频伽、伽罗频伽,简称迦陵频、迦陵、迦毗。其上半身是人,腰部以下是鸟身,声音婉转动听,又名“妙(美)音鸟”,它的五彩双翼伸展,羽毛鲜艳,呈站立姿势,人形部分形似菩萨,头戴冠饰,手持或演奏乐器,多出现在乐舞图和壁画中。

关于迦陵频伽形象的命名与来源,《迦陵频伽起源考》中描述,迦陵频伽来源于古印度的神话传说,它借鉴了古希腊罗马神话中有翼神一天使的某些形象特征,是印度神话、希腊罗马神话相结合的产物。

迦陵频伽在佛经中有很多描述,例如《阿弥陀经通赞疏》中:“迦陵频伽者,此云妙音鸟也。声音美妙身体疏常,闻之者侧耳倾心,见之者怡神悦思。”“共命者亦云命命,美音演法,迅羽轻非,人面禽形,一身两首,故云共命也。”莫高窟初唐时期第220窟南壁中的迦陵频伽形象是根据《佛说阿弥陀经》绘成的《西方极乐世界图》制作,具有代表性。

名称释义

迦陵频伽,梵语kalavinlka,巴利语karavi^ka。又译作歌罗频伽、羯罗频伽、伽罗频伽,简称迦陵频、迦陵、迦毗。

双头的迦陵频伽,佛经中有专门的术语耆婆耆婆,是梵语Jivajiva的音译。

起源

迦陵频伽是一种流传于佛教经典中的虚拟生物,关于迦陵频伽的起源,中外学者说法各异,有来源于印度希腊或认为是中原汉代画像石中的羽人这些说法。陈雪静在《迦陵频伽起源考》中描述,迦陵频伽来源于古印度的神话传说,它借鉴了古希腊罗马神话中有翼神祗一天使的某些形象特征,是印度神话、希腊罗马神话相结合的产物。

在迦陵频伽在中国的出现年代,学界中有域外起源与本土起源两种说法。域外起源说中,台湾学者张水财认为,目前中原地区境内发现年代最早与佛教艺术相关的人面鸟身形象应推测为东魏武定七年(549)所作,由印度紧那罗人鸟形象演变而来。本土起源说中,朱岩石在《千秋万岁图像源流浅识》写到,中国佛教图像中的迦陵频伽形象源自于汉代的人面鸟身神兽,南北朝时期加入了佛教元素,到了唐朝中期,迦陵频伽取代了千秋万岁。四川大学任平山的硕士论文也认为,迦陵频伽的人面鸟身形象虽然属于佛教体系,但并非完全来自域外,而是中国传统人面鸟身图像的延续和发展。迦陵频伽的形象在北魏晚期传入中国佛教。中国本土迦陵频伽的起源应是莫高窟中的唐代壁画,早期佛教美术中的人面鸟身形象是汉代人面鸟传说与初唐迦陵频伽形象相联系的纽带。

关于迦陵频伽形象的命名与来源没有真正判定,但迦陵频伽在中国本土的图像表现确定不早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形象

在中国敦煌莫高窟和其他壁画中,迦陵频伽上半身是人,腰部以下为鸟身,其声音婉转动听,又名“妙(美)音鸟”。它的五彩双翼伸展,羽毛鲜艳,呈站立姿势,人形部分形似菩萨,头戴冠饰,手持或演奏乐器,多出现在乐舞图中。敦煌壁画还有一种双头的迦陵频伽,佛经中有专门的术语耆婆耆婆,是梵语Jivajiva的音译。

印度的桑奇第一塔浮雕上刻画的迦陵频伽的形象是一手托莲花,一手持佛珠状物,装饰在佛龛、背屏和佛台上。

文物

壁画

除了上述以外,中唐时期的第154窟、200窟报恩经变;158窟金光明经变、天请问经变;166窟说法图;258窟十方佛赴会图;369窟金刚经变;159窟沿、7窟窟顶藻井以及258窟、359窟、360窟装饰画等都出现了迦陵频伽。

莫高窟初唐时期第220窟南壁是根据《佛说阿弥陀经》绘成的《西方极乐世界图》,其中的迦陵频伽形象极具代表性。

陶瓷

1987年河北观台磁州窑址发现了釉陶和素胎两种迦陵频伽。釉陶的可分为2种类型,Ⅰ型为中分卷发,面部圆润,体态丰满。双手合十位于胸前,穿着短袖开襟襦衣,背部长着翅膀,尾部羽毛茂盛卷曲,身下为圆柱形底座,圆柱两侧有大镂孔。Ⅱ型有受损。素胎也可分为2种类型,Ⅰ型与釉陶迦陵频伽Ⅰ型相似。Ⅱ型为立人形,大部分和Ⅰ型相似,不过它的头部残缺,胸部佩戴项链,双手捧盘,盘中物残失,下身为台座,镂三角形大孔。

2001年到2002年,北京金代皇陵出土绿釉陶和灰陶两类迦陵频伽。绿釉陶迦陵频伽共7件,样式相同,陶质胎,外施绿琉璃釉。造型是人首鸟身,展翅,头戴花冠,双手抱莲花,站在狮头上,底足圆形。灰陶质迦陵频伽2件,都为模制。其中一件头有发髻,双手抱拳,站立在莲花座上,底足呈圆形。另一件残存头部,高发髻,眉毛细长,眼睛弯曲。

2014年到2017年,安图县金代长白山神庙遗址出土灰陶迦陵频伽。人首鸟身,展翅,头有发髻,戴花冠,头部有榫头,双手抱莲花,鸟身底部边缘有套筒。

2017年到2018年,张家口市太子城金代城址发现数量较多的迦陵频伽。由模制的头部、躯体和底座、翅膀等拼装而成,头戴宝冠,面部祥和;上身人形,袒露胸部,双手捧一圆盒状物于胸前;下身鸟形,背生双翅,尾部平伸,立于兽头形座上;头部、身内与底座中空。

记载

《阿弥陀经通赞疏》中有,“迦陵频伽者,此云妙音鸟也。声音美妙身体疏常,闻之者侧耳倾心,见之者怡神悦思。”“共命者亦云命命,美音演法,迅羽轻非,人面禽形,一身两首,故云共命也。”

唐朝高僧窥基鸠摩罗什翻译的《阿弥陀经》中,对“广明净土”的注疏为:“文分为二,初明国土庄严,二辨佛身功德。初文分为八:第一,树饰四珍;第二,池严众宝;第三,空盈天乐;第四,地布黄金;第五,花雨长天;第六,人游诸国;第七,鸟吟妙法;第八,风吹乐音。”其中第七条“鸟吟妙法”主要以绘制迦陵频伽、共命鸟、鹦鹉、孔雀、丹顶鹤等鸟类为表现形式。

佛说阿弥陀经》中“复次舍利弗,彼国当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鹄、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

旧唐书》记载,“元和十年(815年)八月,诃陵国遣使献僧祗童及五色鹦鹉、频伽鸟并异香名宝。”

梁思成先生在《中国建筑史》中对金朝迦陵频伽建筑描述到,“其脊之两端施尾。垂脊之上用兽头、蹲兽、傧伽(妙音鸟)等。各等所用大小与件数,制度均甚严密。”

参考资料

..2023-07-12

..2023-07-12

..2023-07-10

..2023-07-10

..2023-07-12

..2023-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