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科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根据病毒型别主要分为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丙型流感。典型流感起病急,前驱期即出现乏力、高热、寒战及全身酸痛等不适,可伴有喉咙痛、咳嗽、鼻塞、流涕、胸痛、眼痛及畏光等局部症状。流感发病有季节性,北方常在冬春季,而南方全年可以流行,由于变异率高,人群普遍易感。流感主要通过接触及空气飞沫传播,传染源为流感患者及隐性感染者。

流行性感冒发病率高,在全世界包括中国已引起多次暴发流行,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安全。每年成人流感的发病率约为5%,儿童发病率为20%,流感重症患者达300~500万例,死亡人数达25~50万例,若有新的病毒亚型出现,死亡人数可能会上升至数百万。

流感为中国法定报告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时,临床较易诊断,特别是短时间出现较多数量的相似患者,呼吸道症状轻而全身中毒症状较重,结合发病季节等流行病学资料,可基本判定流感,确诊需要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治疗可采取一般治疗、对症治疗、抗病毒治疗等。预后与病毒毒力,自身健康和免疫状况有关。积极进行流感疫苗接种,尤其是年幼和老年患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继发流感症状。

分型

根据病毒型别分型

甲型流感病毒: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可以出现大型变异,常引起大流行,病情较重。

乙型流感:由乙型流感病毒引起,易发生变种变异,病情相对较轻。

丙型流感:由丙型流感病毒引起,一般不发生变异,病情相对较轻。

根据症状分型

单纯型流行性感冒:最为常见。潜伏期1~3天。有明显的流行和暴发。

胃肠型流行性感冒:较少见,儿童多于成人。

肺炎型流行性感冒:少见,多发于老年人、婴幼儿、孕妇、慢性病患者及免疫低下者。

中毒型流行性感冒:极少见。

病因

病原体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科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人感染病毒为单链负链核糖核酸病毒,属于正黏病毒科,病毒颗粒呈球形或杆状,直径80~120nm。病毒表面有一层脂质包膜,由基质蛋白、脂质双层膜和糖蛋白突起组成,膜上的糖蛋白突起由植物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构成,二者均具有抗原性,是甲型流感病毒分亚型的主要依据。病毒的核心由核蛋白、多聚酶和核糖核酸组成,其中核蛋白和病毒核酸共同组成核糖核蛋白复合体。

各型病毒的形态结构:根据内部抗原核蛋白抗原性不同,可将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再根据外部抗原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抗原性的差异将甲型流感病毒分为不同亚型。抗原变异是流感病毒独特的最显著的特征。甲型流感病毒极易发生变异,主要是血凝素 H 和神经氨酸酶 N 的变异。甲型流感可以出现大型变异(H,N 均变异),亚型变异(H 大变异,N不变或小变异)和变种变异(H,N均小变异)。根据抗原变异的大小,人体的原免疫力对变异的新病毒可完全无效或部分无效,从而引起流感流行。乙型流感病毒也易发生变种变异,丙型流感病毒一般不发生变异。

病毒生物学特征流感病毒科不耐热,在100℃ 1 分钟或56℃ 30分钟即可将其灭活,对酸和乙醚不耐受,对紫外线及乙醇碘伏、碘酊等常用化学消毒剂均很敏感。但对干燥及低温有相当强的耐受力,能在真空干燥下或-20℃以下长期存活。流感病毒在鸡胚及活体组织或细胞培养生长良好,可引起明显的细胞病变效应。

发病机制和病理

流感病毒主要通过空气中的病毒颗粒人一人传播。流感病毒经呼吸道吸入后,侵入呼吸道的纤毛柱状上皮细胞,在细胞内进行复制,借神经氨酸酶的作用从细胞释放,再侵入其他柱状上皮细胞引起细胞变性坏死和脱落。从而发生局部炎症,进而出现全身毒性反应。

单纯流感时主要损害呼吸道的上部和中部。变形脱落的细胞随呼吸道分泌物排出体外引起传播流行。同时病毒也可向下侵犯气管支气管,直至肺泡,导致流感病毒性肺炎。流感病毒性肺炎的病理特征为肺充血、黏膜下层局部炎症性反应,细胞间质水肿,周围巨噬细胞浸润,肺泡细胞出血、脱落,重者可见支气管黏膜坏死、肺水肿以及毛细血管血栓形成。

当病毒在呼吸道上皮增殖时,会感染单核-巨噬细胞及粒细胞。受感染细胞产生会引起炎症性的细胞因子、趋化因子、黏附分子等的表达与活化,引起机体对病毒的特异免疫反应,但同时也会反作用于宿主,导致免疫系统功能失调,而损伤宿主的组织器官,甚至导致死亡,与患者出现的全身中毒症状有关。

流感病毒性肺炎的病理特征为肺充血、黏膜下层局部炎症性反应,细胞间质水肿,周围巨噬细胞浸润,肺泡细胞出血、脱落,重者可见支气管黏膜坏死、肺水肿以及毛细血管血栓形成。

流行病学

流行特征

流感病毒科传入人群后,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且抗原极易发生变异,加之以呼吸道传播为主,极易引起流行和大流行。甲型流感病毒一般每隔10~15年就会发生一次抗原性转变,产生新的病毒亚型从而导致世界性大流行。每隔2~3年就会发生一次抗原漂移,常引发季节性或地方性流行。乙型流感与甲型相似,也可引起流行。而丙型流感多为散发感染。

发病有季节性,北方常在冬春季,而南方全年可以流行。流感大流行时无明显季节性。在中国温带或寒温带地区,流感的散发流行一般多发生于冬春季,在亚热带地区或热带地区,则更多是在夏季流行。

流行往往突然发生,迅速蔓延,于2~3周内病例数达高峰,一次流行可持续6~8周。发病率较高,流行过程持续时间较短。

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或接种疫苗后1周出现抗体,2~3周达高峰,1~2个月后开始下降,1年左右降至较低水平。

流感病毒科各型及亚型之间无交叉免疫,故人体可反复患病。

发病率和死亡率

流行性感冒发病率高,在全世界包括中国已引起多次暴发流行。每年成人流感的发病率约为5%,儿童发病率为20%,流感重症患者达300~500万例,死亡人数达25~50万例,若有新的病毒亚型出现,死亡人数可能会上升至数百万。

传播机制

传染源

主要为流感患者,其次为隐性感染者,患者以儿童和青少年多见。

患者自发病后5日内均可从鼻涕、口涎及痰液等分泌物排出病毒,传染期约1周,儿童达10天或更长时间,以病初2~3天的传染性最强。

传播途径

该病以空气飞沫传播为主,其次是通过病毒污染的茶具、食具及毛巾等间接传播,密切接触也是传播流感的途径之一。

传播速度及广度与人口密度有关。

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

单纯型流行性感冒:最常见,主要表现为起病急,高热、寒战、头痛、乏力、食欲减退、全身肌肉酸痛等中毒症状l ,上呼吸道卡他症状相对较轻或不明显,少数病例可有咳嗽、鼻塞、流涕、咽干痛、声嘶等上呼吸道症状,体温1~2天达高峰,3~4天后逐渐下降,热退后全身症状好转,乏力可持续1~2周,上呼吸道症状持续数日后消失。

胃肠型流行性感冒:主要症状为呕吐、食欲下降、腹泻腹痛、腹胀等消化道症状。

肺炎型流行性感冒:起病1日后病情迅速加重,出现高热、咳嗽,呼吸困难及发,可伴心、肝、肾等脏器衰竭。

中毒型流行性感冒:有全身毒血症表现,以中枢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系统损害为主要表现,如高热不退,血压下降,妄,惊厥及脑膜刺激征等脑炎脑膜炎症状。晚期可出现中毒型心肌损害,严重者可出现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循环衰竭等,病死率较高。

并发症

呼吸系统并发症

可并发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鼻窦炎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气管炎支气管炎细菌性肺炎等。

肺外并发症

中毒性休克综合征,中毒性心肌炎或脑-肝脂肪变综合征等。其中脑-肝脂肪变Reye综合征,是感染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的患者肝脏、神经系统所发生的并发症。

检查诊断

诊断原则

流感诊断需要结合疾病流行情况进行判断,冬春季在同一地区内,1~2日内有大量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发生应考虑流感。

检查项目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不高或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加。若合并细菌感染,白细胞总数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

血生化:可有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β-氨基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肌酸酐等升高。少数病例肌酸激酶升高;部分病例出现低钾血症电解质紊乱。休克病例血DL-乳酸可升高。

动脉血气分析:重症患者可有氧分压、血氧饱和度、氧合指数下降,酸碱失衡。

脑脊液:中枢神经系统受累者细胞数和蛋白可正常或升高;急性坏死性脑病典型表现为细胞数大致正常,蛋白增高。

血清学检测:IgG抗体水平恢复期比急性期呈4倍或以上升高有回顾性诊断意义。IgM 抗体检测敏感性和特异性较低。

病原学检查

病毒分离:在疾病的2~3天,鼻咽分泌物,下呼吸道分泌物或口腔含漱液可用于分离流感病毒科

蛋白水平检查:采用鼻甲黏膜印片或荧光抗体技术检测病毒抗原,但其敏感性及特异性尚不理想。

核酸检测:用普通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或者real-时间 RT-PCR直接检测患者上呼吸道分泌物中的病毒核糖核酸,该检测方法快速、敏感且特异。

免疫荧光检测抗原

起病3日内鼻黏膜压片染色找包涵体,或以荧光抗体检测抗原。

影像学检查

肺炎型患者X线可出现散在絮状阴影。

鉴别诊断

普通感冒

相似点:二者都有起病急。

不同点:普通感冒主要表现为鼻部症状,如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而流行性感冒鼻咽部症状较轻,前驱期即出现乏力、高热、寒战及全身酸痛等不适,可为散发,时有小规模流行,病毒发生变异时可大规模暴发。

过敏性鼻炎

相似点:二者都有起病急。

不同点:过敏性鼻炎常表现为鼻黏膜充血和分泌物增多,伴有突发性连续喷嚏、鼻痒、鼻塞和大量清涕,无发热,咳嗽较少;而流行性感冒鼻咽部症状较轻,前驱期即出现乏力、高热、寒战及全身酸痛等不适,可为散发,时有小规模流行,病毒发生变异时可大规模暴发。

治疗

一般治疗

应对疑似和确诊患者进行隔离。

患者应卧床休息,多饮水。

高热与中毒症状重者应给予吸氧和补充液体。

对症治疗

高热者可进行物理降温,应用解热药物(如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咳嗽咳痰严重者给予止咳祛痰药物。根据缺氧程度采用适当的方式进行氧疗。

抗病毒治疗

M2蛋白抑制剂:包括金刚胺和金刚乙胺,对甲型流感病毒有预防和治疗作用,而对乙型流感病毒无效。常见的不良反应有中枢神经系统和胃肠道反应,包括焦虑、头晕、失眠、共济失调和食欲缺乏等。停药后不良反应多可立即消失。但现在发现流感病毒对其基本耐药,现临床上已很少使用。

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对甲型、乙型流感均有效,包括奥司他韦扎那米韦等,对甲、乙型流感病毒均有效。

抗生素治疗

并不常规使用,有继发细菌感染时及时使用抗生素。应根据可能感染的细菌酌选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或第三代头孢菌素等。

预防

疫苗接种

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可降低接种者罹患流感和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全球已上市的流感疫苗分为流感灭活疫苗、流感减毒活疫苗和重组流感疫苗。按照疫苗所含组份,流感疫苗包括三价和四价。中国现已批准上市的流感疫苗有三价灭活流感疫苗、四价灭活流感疫苗和三价减毒活疫苗。推荐60岁及以上老年人、6月龄至5岁儿童、孕妇、6月龄以下儿童家庭成员和看护人员、慢性病患者和医务人员等重点人群,每年优先接种流感疫苗。

药物预防

药物预防不能代替疫苗接种。建议对有重症流感高危因素的密切接触者(且未接种疫苗或接种疫苗后尚未获得免疫力)进行暴露后药物预防,建议不要迟于暴露后48小时用药。可使用奥司他韦扎那米韦等。

一般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手段,主要措施包括:

预后

流行性感冒患者预后与病毒毒力,自身健康和免疫状况有关。年老体弱者易患肺炎性流感且病死率较高,单纯型流感预后较好。

公共卫生

流感疫苗在中国属于非免疫规划疫苗,公民自愿接种。2022年4月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要求强化疫苗预防接种,做好流感疫苗供应保障,推动重点人群流感疫苗接种。

历史

流感大流行指在大面积区域内暴发的流行,通常跨域大洲,有时甚至席卷全球。自1889年以来,仅发发生6次大规模的流感大流行。1918年的流感大流行在全球范围内导致了3000万~5000万例死亡,其中美国的死亡例数约为675000例。

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对流感流行造成了一定影响。自2020年3月开始,流感在 中国呈极低流行水平;南方省份从2020年底至2021年9月流感活动呈缓慢升高,北方省份仅2021年3~5月有短暂低水平流行;自2021年10月左右,南北方省份开始进入秋冬高发季节病在2022年初达到冬季峰值,2022年3月逐步回落至低水平。2022年5月以来,中国南方省份流感活动再次呈持续升高趋势,同期北方流感活动处于低水平。2025年1月,中国流感病毒科阳性率持续上升,其中99%以上为甲型流感病毒

参考资料

ICD-10 Version:2019.J11.2023-10-03

用 于 死 因 与 疾 病 统 计 的 ICD-11.1E32.2023-10-03

传染病信息报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3-10-03

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2023-10-03

流行性感冒 (流感).默沙东.2023-10-03

流感病毒阳性率上升 99%以上为甲流.腾讯网.2025-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