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蓝花
西蓝花(芸薹属 oleracea var. italica Plenck)又名绿花菜、青菜花、西兰花、意大利芥蓝、木立花椰菜等,为十字花科(Brassicaceae)芸属(Brassica)野甘蓝(Brassica oleracea L.)的一个变种,是全球重要的蔬菜作物之一。西蓝花原产于欧洲地中海岸的意大利地区,欧洲各国、中国、印度和美国等有引种栽培。
西蓝花为一、二年生草本植物,属半耐寒性蔬菜,喜暖凉气候。根茎粗壮;叶缘波浪状或不规则裂开至几乎全缘,花球青绿色或紫色,花为黄色;长角果圆柱形,种子棕褐色。西蓝花与花椰菜(Brassica oleracea var. botrytis L.)均为野甘蓝的变种,二者生长习性相似,但在形态和营养方面有明显区别,形态差异主要体现在叶和花,营养差异体现在西蓝花含有更高的矿质元素和维生素含量。西蓝花主要品种有里绿、詹姆、绿岭、上海1号等。
西蓝花的食用部分通常为嫩茎及花球部分,既可生食也可凉拌、炒食、煮汤和加工食用。其富含多种营养元素,如矿质元素、粗食纤维、蛋白质、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还有硫代葡萄糖苷、酚类化合物等生物活性化合物,被称为“超级食物”。
西蓝花世界各地均有栽培,据2021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对花椰菜和西蓝花的数据统计,世界花椰菜和西蓝花的种植面积约5289.7万公顷,产量约5291.7万吨,共有280个国家(地区)种植花椰菜和西蓝花,其中中国、印度和美国的种植面积和产量都位居前三。
驯化引种
西蓝花是CC基因组野甘蓝的杂交种,在公元前6世纪左右的地中海盆地,通过人类选择从甘蓝的野生近缘种中驯化,并在地中海中部地区(最有可能在意大利南斜体半岛和西西里岛)改良为地方品种类型,由于地方品种混杂、数量多,使得西蓝花的驯化过程变得复杂。
西蓝花最初在意大利进行原始栽培,在意大利以外的传播始于1533年,西蓝花首次传入法国,在18世纪时意大利南部的西蓝花地方品种被引入英国,进而传播到欧洲各地。19世纪初,西蓝花由意大利移民传入美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改良的开放授粉品种(“Waltham 29”),西蓝花才开始在美国广泛种植。随后,西蓝花于19世纪后期或20世纪初引入中国。
20世纪后期,在美国和日本培育出如“优质作物”( ‘Premium Crop’ ,1975年)、“派克曼”( ‘Packman’,1983年)和“马拉松”( ‘Marathon’ ,1985年)等商业上成功的西蓝花品种的支持下,美国的西蓝花生产开始转移到美国西部沿海较冷的山谷地区,同时实现了西蓝花的全年生产。对于西蓝花育种研究的不仅提高了产量、园艺品质和区域适应性,还减少了完成生长周期的天数。同时有研究表明,中国的西蓝花的种质资源可能源自日本,二者表现出密切的遗传关系和较少的多样性。
分类
名称来源
西蓝花(芸薹属 oleracea var. italica)是野甘蓝(Brassica oleracea)种下源于意大利的变种。属名“brassica”意为砍掉头部,最早出现于公元前三世纪由普劳图斯(Plautus)作的一部拉丁语喜剧中。西蓝花的英文是“broccoli”,“broccoli”是意大利语“broccolo”的复数形式,指的是野甘蓝的开花顶部, 词源“brocco”的意思则是“小钉子”或“发芽”。
分类变动
由于‘broccoli’一词世界各地的指代不同,西蓝花的分类一度比较混乱。在据米勒(Philip Miller)1724年的《园艺辞典》的记载,西蓝花17世纪60年代有嫩茎花椰菜和意大利笋菜等名称,和花椰菜(Brassica oleracea var. botrytis L.)的名称互相混淆。瑞典生物学家林奈将西蓝花归为花椰菜。直到1829年斯威策(Switzer)才将西蓝花从花椰菜中分出,始予正名。但是,花椰菜和西蓝花在实践中仍旧被混淆,1855年,普林尼(Pliny)仍将花椰菜称作“broccoli”,甘蓝和花椰菜开花早期的嫩茎也被称作“broccoli”。
形态特征
西蓝花为一年生、二年生草本植物,无毛,被粉霜。
根茎
主根基部粗大,根系发达,主要根群分布在30厘米大耕作层内。茎直立,粗壮,圆柱状,有分枝。
叶
叶厚,略带革质,光滑长圆形,简单,互生,叶片卵形至长圆形,长可达80厘米,宽40厘米,叶缘波浪状或不规则裂开至几乎全缘,灰蓝色至绿色,短叶柄突起。紫色品种茎叶略紫。
花
西蓝花茎顶端有1个由主花轴、花梗和花蕾密集成的青绿色或紫色肉质头状体,直径可达40厘米。主花轴的花梗分枝数一般为三级,少数为四级。主花球的一级花梗数多于侧花球;二级花梗数,主、侧花球基本相同,为组成花球的主体;三级花梗数侧花球多于主花球。
20余片叶后抽生花茎,顶端着生分化完全的花蕾和花茎组成扁球形的花球,花球由主轴(花茎)、花梗和花蕾组成,青绿色或紫色。叶腋的芽生长活跃,在主茎顶端的花球收获后,下部叶腋间可以抽出侧枝,侧枝顶端再生出小花球,侧花球采收后,可再继续分枝生出小花球。主花轴的花梗分枝数一般为三级,少数为四级。主花球的一级花梗数多于侧花球,二级花梗数,主、侧花球基本相同,为组成花球的主体;三级花梗数,侧花球多于主花球。
果实和种子
长角果圆柱形,长5~10厘米,喙锥形,长5~15毫米。干燥时裂开,20-40籽。种子球形,直径2-4毫米,细网状,褐色。
栽培范围
西蓝花原产于欧洲地中海岸的意大利地区。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区,世界各地均有种植,美国,中国,印度和欧洲等地区产量最大。
生长习性
西蓝花属温带作物,喜温暖凉爽气候,喜湿润,不耐涝,不耐干旱,耐寒性、耐热力和抗病性较强。适宜栽培在疏松、耕作层深厚、富含有机质以及保水保肥力强的壤土或沙壤土上,最适土壤pH值在5.5至6.5之间。
栽培技术
栽培条件
温度条件
西蓝花的生育过程可分为发芽期、幼苗期、莲座期、花球形成期、开花结实期。种子发芽最低温度为2°C~3°C,最适温度25°C左右。植株的生长发育适宜温度为 20°C~22°C,花蕾发育的适宜温度为15°C~18°C,植株生长前期要求较高温度,促进营养生长,后期要求凉爽,促进花芽分化及花蕾发育。花芽分化期遇30°C以上高温会产生毛叶花球,花球形成期遇30°C以上高温会使花蕾黄萎失绿,提早松散。低于5°C时,植株生长缓慢,能耐短期-3°C~-5°C低温,而不受冻害。花芽分化期和花蕾发育初期如果温度太高,会使插叶花球、毛花球和花蕾失绿变黄,提前松散;温度太低,则会早期现蕾,形成小花球。品质变劣。
春化条件
西蓝花从叶片生长转变为花球形成,植株需要达到一定的形态指标,并要求低温条件。一般早熟品种茎直径达到3.5毫米,在10°C~17°C,经20 天完成春化;中熟品种茎直径达到10毫米,在5°C~10°C经20天完成春化;晚熟品种茎直径15毫米,在2°C~5°C,经30天完成春化。其对其他环境条件的要求和花椰菜基本相同。早熟品种苗期如遇低温,会提前花芽分化,形成小花球,故早熟品种不能在低温季节栽培。中晚熟品种的花芽分化要求较低温度,因此不能在高温季节栽培。
作型
大棚栽培
采取部分生长期大棚薄膜覆盖的方式,即在有霜、气温较低时,在大棚上覆盖薄膜延续到春季采收结束,以提高气温和地温,严寒时,在大棚内栽培植株的面上,可再套薄膜小棚,防止植株受冻,并促进其生长发育,可延长了西蓝花的供应。在主花球收获后,可陆续再收侧花球,使其供应与春播生产相衔接。
露地栽培
在冬季利用保护地育苗或夏季遮阳防雨育苗后,直接定植于大田。早春定植时,可以用地膜覆盖栽培以提高土温,促进根系生长,有利植株提早发棵,稳定春季生产,防止植株提早抽薹,达到早熟丰产的目的。与大棚栽培配合可初步实现西蓝花的周年供应。
播种育苗
西蓝花是有性生殖,依靠种子繁殖,播种期应根据花球发育适温来确定,播种期温度一般以18~20℃为宜,可春秋两季播种,根据播种时期选择适宜的品种。
整地定植
定植前要提早翻耕,作畦,行间施用腐熟有机肥和复合肥。根据种植品种确定栽植密度,早熟品种密度可略高于晚熟品种。带土坨定植,减少伤根。定植后立即浇保根水。早春栽培时要铺地膜,盖小拱棚。
水肥管理
西蓝花的花球肥大期缺水,会使叶片缩小,叶柄及节间伸长,即使是短时间缺水,也会使花球老化,发育不良,影响产量和品质。过湿则会引起花枝和根部腐烂。因此雨后要防止积水,干旱时要及时浇灌。
西蓝花喜肥耐肥。生长前期适当多施氮肥,使叶片生长健壮,后期多施磷钾肥,促进花球膨大。生长期间要适量追施一些硼肥和镁肥。否则,缺硼会出现裂茎,缺镁会引起叶片发黄。
常见病虫害
总体来说西蓝花抗性较强,不易发生病虫害。传统的预防方法包括农业、物理、化学和生物控制相结合进行综合治理。
病害
常见病害如细菌侵害引起的腐病,软腐病,真菌侵害引起的霜霉病,叶枯病,根肿病等。
可使用轮作和作物管理相结合来防治病害,避免和十字花科连作。可使用光谱杀菌剂如百菌清,或生物制剂,如枯草芽孢杆菌,木霉活菌制剂,链霉素等进行处理。
虫害
常见虫害有卷心菜葱地种蝇,甜菜夜蛾、斜纹夜蛾,小菜蛾、菜青虫、蚜虫等。
虫害的防治应使用综合虫害管理(IPM)战略,如高温处理和光捕获等物理方式可减少虫害发生。也可用杀虫剂进行虫害防治,如田间喷洒苏云金芽孢杆菌,咪唑嘌啉浸泡土壤,或硫甲氧啉对种子进行处理,结合改善土壤结构、质地、养分成分和水分含量等田间管理方式进行综合防控。
采收
西蓝花食用部分采收时间很重要,采收太早,花蕾尚未充分发育,花球小,产量低。采收过迟,花蕾松散变黄,影响品质和商品性。在花球充分长大,花蕾粒整齐,花色一致,不散球,不开花,花球边缘的花蕾粒子略有松散时为采收适期。
采种
当花球达到成熟时,选择具有本品种特征特性,花球大而优良的单株作种株,除去劣小杂株。次年种株开始抽墓开花后打掉侧枝,主茎留种。做好肥水管理。在80%种荚枯黄时收获。朝露未干时采收可防止落粒。收获后立即晒干脱粒,防止种子发芽霉烂。
品种
西蓝花有青花和紫花类型;按熟性可分为早熟种(生育期110天以内 )、中熟种(生育期110~140天)和晚熟种(生育期140天以上)。美国、日本等国家利用自交不亲和系已成功育成杂种一代品种,如绿梦 (greencomet)、里绿、玉冠、东京绿、碧松、绿岭、哈依姿、詹姆、中青1号等,表现中早熟和适应性较广。中国台湾、广东福建等省裁培的品种有从日本、美国引进的绿星青山、意大利青、迪斯科等。
里绿
由日本选育的早熟品种。耐热,抗病力强,植株生长势中等,耐寒力较差,适于春秋及春早夏露 地裁培。植株较高,叶片开展度较小,侧枝生长势弱,花球紧密整齐,花蕾粒稍大,深绿色,单球重0.3~0.5公斤,生育期90天,定植后55~60天采收。植株较直立,适于密植。
詹姆
由美国培育的杂一代优良品种。中熟型,抗道性强,可露地栽培及保护地栽培。植株较大且健壮,生长势强,花球整齐,中等大小,蕾粒稍大,蓝绿色,耐贮藏运输,侧花芽发生力较弱,主要用于机械化生产,一次性收获。
绿岭
日本杂种一代优良品种,中早熟类型。适应性广,耐寒,适宜春秋季露地栽培和冬季、早春保 护地栽培。生长势强,植株较大,叶色较深绿,侧枝生长量中等,花球紧密,大而整齐,花蕾小,绿色,外观和品质均好。单球重0.3~0.6公斤,生育期100~105天,定植至采收冬春保护地45~60天,春秋露地60~80天。
上海1号
由中国育成的一代杂交种。早中熟种,生育期105~110天,为顶花球专用种。植株生长势中等,开展度约80厘米,株高38厘米。花球中等大小,直径14厘米,单球重400克左右,花球高圆形,紧实,浓绿色。
食用营养
通常西蓝花的短嫩茎和花芽为食用部分,可鲜食或经过烹后食用,在中国西蓝花有炒、炸、煮、蒸和凉拌等多种烹饪方式,并且其具有更为广泛的食品应用,例如作为配菜和制作封装食品。西蓝花富含多种营养物质如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等,其β-胡萝卜素含量是普通卷心菜的14倍。西蓝花的营养组成为5.7%的糖类、3.6%的蛋白质、0.35%的脂肪、1.4%的纤维、3150IU维生素a和104毫克的维生素c。
物种对比
西蓝花与另一种野甘蓝变种花椰菜(Brassica oleracea var. botrytis L.)在形态和生物学特性相近,曾一度被混淆。此外二者营养差异也较大,因此就二者形态差异和营养差异进行了对比。
形态差异
营养差异
产业发展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全球花椰菜及西蓝花的收获面积在2016年以前呈较明显的增长趋势,保持相对稳定。2021年世界花椰菜和西蓝花的种植面积约5289.7万公顷,产量约5291.7万吨,平均单产约1000.4千克每公顷。种植面积前3的国家分别为:中国484031公顷,印度473000公顷,美国61028公顷。且产量也位居前三,分别为:中国960.7万吨,印度922.5万吨,美国998吨。而单位面积产量较高的分别为特里尼达和多巴哥岛(Trinidad and Tobago)65821.3千克/公顷,约旦(Jordan)45885.2千克/公顷,亚美尼亚共和国(Armenia)37719.2千克/公顷。
然而,1996—2021年花椰菜及西蓝花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最大的一直是西班牙,常年在30%以上。其次是墨西哥和美国。中国花椰菜及西蓝花产量2014年以前呈增长的趋势,后多在950万吨附近波动,产量虽高,出口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却很小。根据UN Comtrade数据,中国在1992~2021年间共出口花椰菜及西蓝花188.2万吨。国际市场占有率2010年之前整体呈增加的趋势,2010年之后则保持相对稳定,峰值出现在2011年,中国花椰菜及西蓝花出口额占全球的8%,而后维持在5%~7%。
此外,中国的西蓝花种子市场曾一度被国际市场垄断,种子价格不断上涨。直到2018年中国自主育成并推出一系列西蓝花新品种,如中青16、中青319、领秀4号、XYD1801、碧绿258(HB01)、浙青60、浙青80、台绿6号等,才逐渐打破被动局面。
相关研究
有研究表明,西蓝花含有的多种营养素和生物活性物质如葡萄糖酸、含硫硫代葡萄糖苷化合物、异硫氰酸酯和萝卜硫素及其他酚类化合物等,在抗微生物、抗炎、抗氧化、调节代谢和保护神经等方面有一定发展潜力。
其中萝卜硫素有助于抗炎消炎,β-胡萝卜素和纤维素是强大的抗氧化剂,煮熟的西蓝花被认为有抵抗致癌物的效果,如磺胺。高纤维含量也被认为对糖尿病有益,磺胺还已被证明有助于预防癌细胞生长、癌细胞对细胞信号传导、血管生成和癌症级联中的其他几个过程。
还有研究发现,西蓝花的小花、叶子、茎、芽菜和种子都均有望发展为功能性保健食品,用于预防和治疗某些慢性疾病,如西蓝花种子中葡萄糖苷酸盐和葡萄糖苷含量非常高,葡萄糖苷酸被证实对健康有促进作用。
参考资料
Species.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07-16
Brassica oleracea var. italica.植物智.2023-10-17
Species.物种2000.2023-10-17
Food and Agricultural Organization of United Nations, Economic and Social Department, The Statistical Division.FAO.2023-10-17
First Report of Leptosphaeria biglobosa Causing Blackleg on Broccoli (Brassica oleracea var. italica) in Central China.apsjournals.2023-10-17
Taylor & Francis Online - Challenge.tandfonline.2023-10-17
Taylor & Francis Online - Challenge.tandfonline.2023-10-17
Just a moment....ResearchGate.2023-10-17
EBSCOhost | 162867131 | Efficacy of Biopesticides against Diamondback Moth, Plutella xylostella (L.) Infesting Broccoli, Brassica oleracea var. italica...p.ebscohost..2023-10-17
Pests and Their Management in Cruciferous Vegetables.springer..2023-10-17
花椰菜Brassicaoleraceavar.botrytis.植物智.2023-10-17
国家西兰花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取得重要进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2023-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