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陶侃

陶侃

陶侃( 259-334),字士行(一作士衡),东晋时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吴扬武将军陶丹之子,田园诗人陶渊明曾祖父晋朝鄱阳郡鄡阳县(今都昌县)左里乡陶家冲人。据《都昌县志稿》记载:“晋时都昌名周溪镇,公元304年前属鄱阳郡,304年划归浔阳郡,故史籍称陶侃为浔阳人,亦有称为鄱阳人。”

陶侃早年家境贫寒,历任寻阳县吏、枞阳县令、郡主薄等职。后来,陶侃被张荐举为孝廉,入京城洛阳市后受到司空张华的赏识,被授郎中之职。八王之乱时,陶侃投靠荆州刺史刘弘,率军讨伐起义军张昌,因军功封为东乡侯。永兴二年(公元305年)陈敏叛乱,陶侃平定叛乱。后陶侃投靠司马丕司马睿,被司马睿任命为龙骧将军、武昌太守。建兴元年(公元313年)平定杜弢等人的流民起义后晋升为荆州刺史,未上任而转任广州刺史、平原中郎将,后于太兴元年(公元318年)晋为平南将军、都督交州军事。自太宁三年(公元325年)始,陶侃五年间接连平定王敦之乱、苏峻之乱、江州刺史郭默叛乱,历任荆湘雍梁四州都督、太尉、大将军等职。咸和九年(公元 334年),陶侃病重,辞官回长沙市,途中病逝于樊溪(今鄂州市),葬于湘潭市,享年七十六岁。追赠大司马谥号“桓”,祠太牢李适时成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之一,宋徽宗时位列武庙七十二将。陶侃有文集二卷,今已亡佚。

陶侃功绩卓著,他肃清乱党,稳固社稷;修整农桑,恢复江东;开疆拓土,力复中原,对国家和后世都有影响。后世多以忠义来评价他。《晋书》《世说新语》《资治通鉴》中有不少关于陶侃的典故,如“陶侃惜谷”“陶侃运”“陶侃检厉”等。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陶侃生于曹魏甘露四年(公元259年),字士行,晋朝鄱阳郡鄡阳县(今都昌县)左里乡陶家冲人。据《都昌县志稿》记载:“晋时都昌名周溪镇,公元304年前属鄱阳郡,304年划归浔阳郡,故史籍称陶侃为浔阳人,亦有称为鄱阳人。”父亲陶丹曾在吴国任扬武将军。陶侃家境贫寒,在寻阳县衙担当县吏,鄱阳孝廉范逵曾经造访陶侃家,陶侃的母亲湛氏剪去头发才换来美酒佳肴招待。陶侃与范逵相谈甚欢,向他表达了入仕无门的苦恼。后来范逵向庐江知府张夔推荐陶侃,张夔征召陶侃为督邮,兼任枞阳县令,不久后,升任为主簿。陶侃在庐江为主簿时,长沙市太守万嗣经过庐江,与陶侃相谈之后很欣赏他,认为他的大名一定会流传后世,并让自己的儿子与陶侃结交为友。后来,张夔举荐陶侃为孝廉,经过洛阳市时,陶侃去拜见张华,被任命为郎中。后又被伏波将军孙秀召为舍人

当时陶侃的同乡杨晫任豫章国郎中令,他的才德被乡中舆论一致称扬,陶侃去拜见他,杨很欣赏他,与他一起去拜见江南名士中书郎顾荣,顾荣也欣赏他。当时的清谈领袖乐广要会见南方的名士,武库令黄庆推荐了陶侃,后来黄庆任吏部令史,就推举陶侃为邵陵郡武冈县令。陶侃到任后,与邵陵知府吕岳不和,于是弃官回家。后来又当过郡里的小中正。

得遇刘弘

受命危难之时

晋朝太安二年(公元303年),刘弘被任命为荆州刺史,召陶侃为南蛮长史。当时新野王司马歆治理荆州市刻薄少恩,引起当地人民的怨恨。五月,朝廷征召荆州壮勇去益州讨伐李流,荆州民众不愿前往,而诏书催促非常急迫。曾任县吏的义阳(今河南信阳西北)蛮民首领张昌,在安陆市(今云梦县)石岩山聚众起义,荆州的流民和逃避戍役的丁壮纷纷参加。朝廷先后派弓钦、靳满讨伐,均被张昌击败。张昌进一步散布谣言朝廷将会把叛军全部诛杀,长江、水一带的人都响应张昌,朝廷再次派华宏讨伐,又被张昌击败。

同年五月,新野王司马歆被张昌击斩,司马衷司马衷下诏宁朔将军刘弘接任司马镇南将军、都督荆州市诸军事。六月,刘弘任命南蛮长史陶侃为大都护,派他去襄阳市讨伐张昌。

大败张昌

陶侃据守襄阳之时,张昌集结所有部队包围宛城区,击败了前将军赵骧的部队,斩杀了平南将军羊伊。刘弘只好退守汝州市(河南省汝州市),张昌乘胜进攻襄阳,始终不能攻克。太安二年(公元303年)七月,荆州、江州徐州市扬州市、豫州五州境内的大多数郡县都被张昌占领,刘弘命令陶侃等人率军攻击张昌所在地竟陵郡(今湖北钟祥市),陶侃等屡次与张昌交战,大败张昌,前后斩杀数万人。张昌逃到下隽山(今湖北省通城),他的所有部众全部投降,至此,荆州市平定。

平定张昌之乱后,刘弘对陶侃说从前羊祜认为他可以到羊公的位置,现在他也认为陶侃会承袭自己现在的位置。随后,陶侃因军功被封为东乡侯,食邑一千户。

对抗陈敏

太安二年(公元303年),在张昌反叛中,陈敏斩杀张昌部将平定扬、徐二州立下功劳。永兴二年(公元305年),陈敏有割据江东的意图。同年十二月,陈敏举兵反叛,自封都督辽东军事、大司马、楚公等,假称接受诏命,北上迎接晋惠帝。并驱逐扬州刺史刘机等,占领吴越之地。

当时刘弘为江夏太守,得知陈敏反叛后,刘弘命陶侃屯驻夏口。随郡(今随州市)郡长扈怀提醒刘弘陶侃与陈敏是同乡,又手握重兵,一旦有二心,荆州就失去东门。陶侃听到消息后,派儿子陶洪、侄儿陶臻晋见刘弘,留作人质,刘弘任命二人为参军让他们回去了,说大丈夫相交不会忘记恩义。此时,陈敏任命弟弟陈恢为荆州州长进攻武昌区,刘弘提拔陶侃为前锋督护拦截,陶侃把运粮船改建成战舰,大家都认为不可以,陶侃直言用国家的船只攻击国家的贼寇没有什么不可以。陶侃与陈恢的军队多次交战,数次击破陈恢的进攻。后又跟皮初、张光、苗光在长岐(今湖北武汉黄陂区西南)联合击破陈敏部将钱端。陶侃治军严厉,他将战争中缴获的物质全分给士卒,自己没有私财。

投奔司马睿

光熙元年(公元306年),刘弘在荆州任上病故。不久,陶侃因母亲去世而离职服丧,服丧期满后被任命为东海王司马越参军。江州刺史华轶上表推荐陶侃为扬武将军,驻军夏口,又任命其侄儿陶臻为江州参军。华轶与琅玡王司马睿不和,陶臻担心将来会祸及自身,便以生病为由回到陶侃身边,他对陶侃说华轶有大志而无才能,并且和琅玡王有矛盾,灾祸很快就会降临到他身上。陶侃大怒,将陶臻送到华轶处,陶臻却转而东投司马睿。司马睿任命陶臻为参军,并加授陶侃为奋威将军,赐赤幢曲盖车及鼓吹。 自此,陶侃也投到司马睿麾下,同时与华轶断绝了来往。

永嘉五年(公元311年),五胡乱华发生,洛阳市刘渊攻陷,司马炽被掳,司空荀藩推荐司马睿做盟主,但是华轶不服从。司马睿于是派左将军王敦率领甘卓周访宋典赵诱等人讨伐华轶。华轶战败被斩。司马睿任命甘卓为湘州刺史,周访为寻阳知府,又任命扬武将军陶侃为龙骧将军,兼任武昌太守。

陶侃在武昌时,天下饥荒,山中常有蛮贼拦截长江上的船只抢劫。陶侃安排部下假扮商人在商船上引诱盗贼,盗贼中计被捉。陶侃审问后得知这些盗贼原来是西阳王司马羕的部下,于是派兵逼司马交出其余盗贼。司马羕迫于压力把自己帐下的二十人绑送出来,陶侃将他们全部斩杀,从此水陆交通安全顺畅,逃亡在外的人也相继归来,陶侃竭尽财力资助他们让他们能安家定居,同时在郡东设立与夷人交易的市场,获利颇丰。

讨伐杜弢

捷报频传

永嘉六年(公元312年),建平郡(今重庆市巫山)逃亡的难民首领傅密聚众起兵,迎接巴蜀难民首领杜弢。司马睿派陶侃击杜,命振威将军周访、广武将军赵诱受陶侃指挥。陶侃令二将为前锋,侄儿陶舆为左翼,向杜弢发起进攻并将其击败。

建兴元年(公元313年),荆州刺史周觊被杜弢围困在浔水城(今湖北武穴市),陶侃派部将明威将军朱伺率军前去救援,杜弢退守口。陶侃判断杜弢一定会偷袭武昌区,于是让朱伺从小路回武昌等候,杜弢果然攻城,陶侃命朱伺迎战,大破杜弢,杜弢逃回长沙郡。周觊从浔水出发,前往豫章郡投靠征讨都督王敦,王敦留下周觊。陶侃派军事参军王贡向王敦呈捷报,王敦认为没有陶侃会失荆州,于是上表推荐并任命陶侃为荆州刺史,驻防沔江(今湖北省仙桃市)。

战败免职

击败杜弢后,陶侃又派朱伺等人消灭了江夏乱贼。贼寇王冲自封为荆州刺史,占据江陵。王贡回到竟陵,假传陶侃的命令,任命兵变首领杜曾为前锋大都督,让他攻击荆州兵变首领王冲,杜曾斩杀了王冲,收降了他的部下。陶侃召见杜曾,杜曾未去晋见,王贡怕假传命令的事情败露会获罪,就和杜曾一起反叛了,两人联合进攻陶侃。

王贡先后击败了陶侃的参军郑攀与明威将军朱伺,陶侃准备移师退守,部将张奕认为敌兵将至时移军对大家不利,陶侃于是按兵不动。没过多久,王贡军到达,陶侃大败,朱伺苦战,陶侃才侥幸脱险。张奕投奔叛军,陶侃也因这次失败被免去官职,王敦推荐他以平民的身份任职。

杜弢投降

建兴元年(公元313年),陶侃再率寻阳太守周访等人攻击叛军首领杜弢,击败杜弢,陶侃部下佐史向王敦陈述陶侃的功劳以及品德,认为朝廷城防无患,陶侃功不可没。于是王敦上奏请朝廷恢复了陶侃的官职。

建兴二年(公元314年),杜弢的部将王真袭击陶侃所在地林障(今湖北武汉市),陶侃不能抵御,逃至中,周访救援陶侃,击败了叛军的进攻。建兴三年(公元315年),王敦多次派陶侃、甘卓等人讨伐杜弢,杜弢的将士伤亡惨重,他向司马睿请求投降,司马睿不准。杜弢写信给南平知府应詹让他顾念昔日的情谊,替他向盟主(司马睿)说明自己的诚心。应詹把杜弢的信转呈给司马睿,司马睿派南海太守王运前往接受杜弢的投降,赦免了杜弢的罪行,任命他为巴东郡监军。

平定叛乱

建兴三年(公元315年)二月,杜弢接受朝廷任命后,仍有将领不断地攻打他,杜弢愤怒,于是杀死王运再次反叛。杜弢派部将杜弘、张彦斩杀临川内史谢,接着攻陷豫章。三月,周访打败叛军,斩杀张彦,杜弘逃往临贺郡(今贺州市)。

陶侃奉命再度与杜弢交战,杜弢命部将王贡率精兵直逼武昌区。陶侃派郑攀及伏波将军陶延连夜进军巴陵郡,大败王贡,王贡退回湘城。此时,叛军内部发生矛盾,杜弢疑心张奕而杀了他,叛军军心动摇投降的人增多。当王贡再向陶侃挑战时,陶侃借机劝说他不要跟杜弢这样的小人胡为,并剪下头发作为盟誓的信物,王贡遂向陶侃投降。陶侃率军攻克长沙,俘获了杜弢部将的毛宝、高宝、梁堪后回师,杜弢逃走,在途中逝世。湘州之乱得以平定。

轻敌战败

建兴三年(公元315年),陶侃打败杜弢后,乘胜进军攻打杜曾,对杜曾有点轻视。陶侃的司马鲁恬认为陶侃的部将中没有比得上杜曾的,劝谏他不要轻视他。陶侃不听劝谏进军把杜曾包围在石城中,杜曾的军队骑兵多,偷偷打开城门用骑兵突破陶侃的兵阵,又从陶侃军队的背后,反攻陶侃,陶侃的军队战败,数百人投水而死。打败陶侃后杜曾将要进兵顺阳,下马对陶侃致礼,告辞而去。

当时荀崧担任都督荆州江北诸军事,驻守宛城区,杜曾带领军队包围他,荀兵少粮尽,便向襄城县知府石览、南中郎将周访求救。周访派其子周抚带领三千兵士,与石览一起救援荀崧,杜曾这才逃走。

杜曾又给荀崧写信,请求讨伐丹水县贼寇了报效朝廷,荀崧同意了他的请求。陶侃致信给荀崧说不能轻信杜曾,杜曾不死,荆州难宁。荀崧因为宛城军中兵少,想借杜曾的力量作为外援,便没有听从陶侃的劝阻。杜曾果然再次反叛,带领流亡的二千余人包围襄阳市,连续几天,没有攻下而退兵。

功高遭妒

陶侃屡立战功,王敦非常嫉妒陶侃的功劳。陶侃要返回江陵,准备向王敦辞行,皇甫方回和朱伺等人劝谏陶侃让他不要前往,陶侃坚持前去,王敦果然把陶侃留住,并把降为广州刺史、平越中郎将,并让自己自己的堂弟王廙取代陶侃任荆州刺史。陶侃的旧部郑攀、苏温、马俊等将领不愿南下广州,就到西边迎来杜曾来抵制王,王敦认为郑攀这样做是陶侃的意思,于是想要杀掉陶侃,因忌惮陶侃的亲家周访而作罢。王敦设宴为陶侃饯行,但留下其子陶瞻作为参军。陶侃连夜向南出发,不久后到达始兴郡

清剿杜弢余部

当时,杜弢的余部杜弘与温占据交州,有人劝陶侃留在始兴观察形势伺机而动,陶侃未听劝谏,直达广州市。杜弘派使者来诈降准备偷袭,陶侃识破了他们的计谋,布兵设阵击败了杜弘。部将们请求乘胜追击进攻温劭,陶侃认为不需要再动兵戈,只需一张布告就可以捉拿温劭。于是发布布告,温劭因害怕逃走,追兵在始兴将他抓获,陶侃因功进封为柴桑侯,食邑增至四千户。

太兴元年(公元318年),陶侃进号平南县将军。不久,又加都督交州军事。

身兼数职

永昌元年(公元322年),王敦在武昌区(江州州治,在今湖北鄂州)起兵,以讨伐奸臣刘隗的名义东攻建康。同年三月,司马睿身穿甲,亲自到郊外检阅部队,并下诏陶侃以本职兼领江州刺史,命他率大军攻击王敦。王敦攻入建康把持朝政后恢复了陶侃的本职(广州市刺史),同时加任散骑常侍

当时的交州豪强新昌郡太守梁硕抗拒朝廷所派的刺史,自领交趾太守一职,同时擅自派人迎接前刺史修则之子修湛代管交州事务,同年十月,王敦派武昌太守王谅为交州刺史,命其收斩梁硕、修湛。王谅到任后在陶侃的协助下杀了修湛,后谋划行刺梁硕但没有成功,反被其围攻后杀害。陶侃得知王谅被围攻时,派参军高宝出兵,但未能救下王谅。太宁元年(公元323年)六月,高宝成功将梁硕击杀。同月王敦根据陶侃前后的功劳,允许他兼任交州刺史,加授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陶侃的次子陶夏也被封为张翼。 

太宁二年(公元324年),王敦之乱平定后,晋明帝司马绍任命陶侃为都督荆、湘、雍、梁四州军事、征西大将军、荆州刺史,领护南蛮校尉,其他职务如故。荆楚民众听到陶侃再镇荆州,都互相庆贺。 

苏峻之乱

出兵勤王

太宁三年(公元325年),明帝病死,五岁的晋成帝司马衍即位,成帝的舅舅庾亮以外戚身份辅政。咸和二年(公元327年)底,历阳内史苏峻联合屯驻寿阳的镇西将军祖约举兵叛乱,并于次年(公元328年)初便攻入建康。陶侃的儿子陶瞻也在此时被叛军杀害。

当时,庾亮逃往江州投靠温峤,与他一同邀请实力最强的陶侃出兵勤王。当初,在明帝驾崩时,陶侃疑心因为虞亮的原因自己没能成为辅政大臣,对虞亮心存芥蒂。于是拒绝了温峤的请求,温峤坚决要求他出兵,并推举他为盟主,陶侃这才派督护龚登率兵来与温峤合合,但很快又将龚登追回。温峤在书信中以平叛立功、为子复仇两个理由劝说他出兵,温峤的使者王愆期对陶侃说一旦苏峻得势,他将再无立足之地。陶侃醒悟,立刻穿上戎服装,登舰启程。

会师茄子浦

咸和三年(公元328年)五月,陶侃率军到达寻阳县。当时有传言说陶侃将要诛杀庾亮,庾亮亲自去见陶侃向他行礼叩拜,并检讨自己的过失,陶侃对庾亮释怀。随后,陶侃与庾亮、温峤一同赶赴建康。义军共有士卒四万,旌旗延绵七百多里,战鼓军号之声,震动远近。

苏峻得到勤王大军东下的消息后,采取参军贾宁的建议,从姑孰回军,驻守石头(建康城西北的石头要塞),分出部队抵抗陶侃等人。五月十八日,苏峻不听劝阻,将皇帝晋成帝强制带到石头,宰相王导秘密下达命令宣称奉皇太后庾文君的遗诏号召三吴官兵起兵勤王,营救天子。会稽郡内史王舒、吴国郡内史蔡谟、吴兴郡太守虞谭都举兵响应。苏峻听说三吴勤王军起事后,派部将管商、张健等人抵御,双方各有胜负,勤王之师无法推进。

当时,陶侃、温峤沿长江行军,驻军于茄子浦(今江苏南京市江宁区),陶侃上表推荐并任命王舒、虞潭分别监浙东地区、浙西军事,郗鉴都督扬州八郡诸军事;命王舒、虞谈接受郗鉴的统御。郗鉴率大军渡长江南下与陶侃在茄子浦会师,雍州刺史魏也率军抵达茄子浦。

两军相持

咸和三年(公元328年)五月二十九日,陶侃等勤王舰队向石头进发,抵达蔡洲(石头城西南长江中小岛)。陶侃屯军查浦,温峤屯军沙门浦。庾亮派督护王彰攻击苏峻的部将张曜,反被张曜击败,虞亮惭愧,把代表皇帝发号施令的“符节”给了陶侃。各路义军抵达石头后请求立即攻城,陶侃认为应该静待有利时机,用智谋破敌。接下来勤王之师与叛军几次交战皆未取胜,监军部将李根请求兴筑白石垒,陶侃批准。李根带人趁夜修筑,天色亮时已经修筑成功。不久后叛军出击,陶侃命庾亮率二千人防守白石垒,苏峻率领步兵、骑兵一万多人四面围攻,未能攻克。

此时,王舒虞潭等与叛军连战失利。在长史孔坦的建议下,陶侃命郗鉴后将军郭默回军扼守京口,建立大业、曲阿、庱亭三座壁垒,借以来分散苏峻的兵力。叛将祖约又派祖涣、桓抚偷袭湓口,陶侃本想亲自出征,但庐江太守毛宝说勤王大军全靠陶侃带领,他不能动,并自请出征。毛宝大破祖涣、桓抚后进击祖约部队所守的东关,攻陷合肥防卫营垒后返回石头。

陶侃等与苏峻相持到九月份,仍未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苏峻派将领向东西方向劫掠,每战必胜。而温峤大军陷入了缺粮的窘境,只得向陶侃借粮。陶侃盛怒,想要撤回荆州再待时机铲除叛军。陶侃不听温峤对时局的分析执意要撤回,毛宝得知后面见陶侃,强求带军上岸断绝叛军粮草的供应,并说如果自己办不到陶侃再撤退。陶侃同意了他的建议,任命毛宝为都护,送他上岸。

与此同时,竟陵郡太守李阳劝陶侃应借粮给温峤,陶侃于是分出五万石米给温峤军。毛宝率军进击,焚烧了苏峻囤积在句容、湖孰的粮草重,苏峻军队开始缺粮,陶侃也打消了撤军的念头。

平定叛乱

苏峻部将张健、韩晃进攻大业,大业告急。陶侃准备援救大业,长史殷羡认为将士们不熟悉陆上战斗,如果救大业不能取胜,大军就会瓦解,不如猛攻石头,大业之围自然解除。咸和三年(公元328年)九月二十五日,陶侃亲率舰队攻击石头。庾亮温峤、赵率步兵一万人从白石垒南下准备挑战。苏峻派军击败赵胤,赵胤带军狼狈而逃,苏峻见状带了几个骑兵去追击,陶侃部将彭世、李千等人投出长矛正中苏峻,苏峻从马背上跌下,勤王军斩杀苏峻。苏峻的司马任让等人拥戴苏峻弟弟苏逸为盟主,关闭石头,继续严防死守。

咸和四年(公元329年)正月,苏峻的部将匡术在光禄大夫陆晔、尚书左仆射陆玩的劝说下,献苑城(即台城,今江苏南京市鸡鸣山南)归附勤王军。百官均奔赴苑城,陶侃令毛宝邓岳分别戍守苑城南、西两部分。  二月,陶侃与诸军进攻石头城,击斩苏峻之弟苏逸, 其余部众在不久后也被消灭。

朝廷重臣

苏峻之乱平定后,陶侃回师江陵。咸和四年(公元329年)三月被提拔为侍中、太尉,加授都督交州广州市宁州等七州军事,再加羽葆、鼓吹,进封长沙市郡公,食邑三千户;又赐绢八千匹。陶侃因为江陵位置偏远,于是移镇巴陵郡

咸和四年十二月(公元330年1月),后将军郭默擅自杀害江州刺史刘胤想取而代之。丞相王导认为郭默骁勇难制,便承认郭默为江州刺史。陶侃得知后率兵征讨郭默,郭默派使者向陶侃示好,陶侃拒不接受。他派使者上表陈述郭默的罪状并写信给王导后抵兵江州

郭默想向南占据豫章,适逢陶侃的军队到达,他出战不利,只得进城固守,用米堆成垒堡,显示自己粮食有余。陶侃修筑土山与他对垒。同年三月,庾亮的军队到达湓口,各路军队会齐。五月,郭默的部将宋侯捆绑郭默父子出城投降,陶侃在军门前将郭默斩首。斩杀郭默后,朝廷下诏陶侃领江州刺史,都督江州军事,部下增设左右长史司马、从事中郎四人,掾属十二人。陶侃领兵回到巴陵,再移镇武昌区。

咸和七年(公元332年),陶侃派毌丘奥经营巴东,又派其子平西将军参军陶斌和南中郎将桓宣西伐樊城区,派陶臻竟陵郡太守李阳等攻下新野县,收复了襄阳市。 朝廷拜陶侃为大将军,特许他佩剑登履上殿,入朝不行拜见礼,赞拜不呼其名的待遇,陶侃上表坚决辞让。

安逝樊溪

陶侃晚年多次想告老回封国,但被属官们苦苦相留。咸和九年(公元334年)六月,陶侃在病中上表辞去职位。在表中他希望晋成帝应该信任群臣,认为有王导郗鉴庾亮三人有才能可使四海升平,并派左长史殷羡将皇帝授予的官印、赤幢和曲盖等送还朝廷。

陶侃在离开荆州前,军资、器仗、牛马、舟船等,都统计好封存仓库并上锁。临行前,他将后事托付给右司马王愆期,并命他统领文武官吏。咸和九年六月十二日(公元334年7月29日)陶侃乘车离开武昌,到渡口乘船准备返回长沙。次日,船行驶到樊溪时,陶侃逝世,享年七十六岁。根据陶侃的遗嘱,众人把他葬在长沙南二十里的地方;他的旧部又在武昌城西为其刊石立碑、作画像。晋成帝下诏追赠陶侃为大司马,赐谥号“桓”,以太牢礼祭祀。

永初元年(420年),刘裕代晋称帝,建立刘宋,陶侃的子孙爵位长沙郡公被降封为醴陵县侯,食邑五百户。

主要作品

陶侃传著有《陶侃集》二卷,但早在隋唐之际已经散失。《全晋文》收录有其文疏多篇:《相风赋》《上温峤遗书请停移葬表》《让拜大将军表》《上表逊位》《上成帝杂物疏》《遗荀崧书》《答温峤书》《答慕容隽书》《报封抽韩矫等书》《与王导书》等。

陶侃擅长书法,唐朝窦泉《述书赋·上》评陶倪书法:“肌骨闲媚,精神慢举。”陶宗仪在《书史会要》称其“雄毅明悟,书法肌骨闲媚远近,书皆自手裁,笔翰如流,未尝壅滞”。

人物成就

政治成就

修整农桑,恢复江东:陶侃在荆州之时,重视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发展农业生产,严格管束下属,不允许他们因享乐而耽误办理公事,惩罚糟蹋粮食的人,亲自督促百姓种植,使江东经济得到发展。

设“夷市”推动地方经济发展:陶侃任武昌区太守之时,常有夷人沿江劫掠,陶侃平息“贼”患后,在武昌郡东设“夷市”,让夷人、汉人自由交易,武昌郡得以安定,同时经济也得到发展。

军事成就

肃清乱党,稳固社稷:抵御陈敏、剿灭杜弢、镇抚荆广、讨平苏峻、攻灭郭默

开疆拓土,力复中原:交、广两州在陶侃到来之前一直不服从东晋政府的统治,陶侃坐镇的十年中,局势稳定。同时他组织北伐和西征,他先是派儿子陶斌陪同桓宣,打败了石勒大将郭敬,收复了军事要地樊城区,后又派侄子陶臻和李阳平定了襄阳市。襄阳和樊城自古便是中国兵家必争之地东晋时更是南北军事要冲。

人物争议

族属争议

陈寅恪在《(魏书·司马传)江东民族条释证及推论》一书中提出了陶侃是奚族人的观点。陈寅恪提出了以下几个理由:

首先,陶侃的居处。陈寅恪认为陶侃是鄱阳县人,他是在晋朝平定孙吴之后才迁家到得寻阳的。鄱阳原是奚族居住之地。至于鄱阳境内的奚族会在西晋平吴后迁至得寻阳的原因,那是因为“鄱阳境内奚族以勇悍善战之故,晋平吴后,遂徒之于庐江郡内当日交通较为便利的九江市,易于控制”。

其次,温峤曾骂陶侃为“狗”。《世说新语·容止》篇记载朝中大臣庾亮害怕见陶侃,温峤说:“奚狗我所悉,卿但见之,必无忧也。”可见陶侃应是奚族人。

第三,陶侃后人的情况。陈寅恪详细列举分析了史籍对陶侃后人的记载,得出结论说,在晋宋时期,“其诸子凶暴虎武,似善战之,似更为可疑。”

陈寅恪的观点提出后大多数学者对此观点提出了反对意见,例如古真《陶侃及陶渊明是汉族还是奚族呢》一文,就针对陈寅格的说法,为陶侃出身并非奚族作辩析。主要有如下几点:

第一:“奚狗”并全不一定指奚人,这就好像古时北方人骂南方人为蛮子,并不是指南方人就是少数民族,只不过是一种悔厚人的方式而已。

第二,说陶侃后人凶暴,因而断定其为奚族人,不仅论据不足,而且也不合乎史实,因为陶侃后人中也有不凶暴的。

行迹

据史书记载,陶侃自少于雷泽捕鱼,曾经梦到自己背上生出八翼,自己凭借翅膀飞入天门九重,已过其中八门,唯独到第九门时无法进入。守门者杖击陶侃,使其落地,折损左翼。等到他晚年都督八州,手握强兵时,“潜有窥窬之志”,但每每想到早年折翼的故事,便自我抑制,保持了作为臣子的忠诚。

影响与评价

主要影响

对国家

作为武将陶侃多次平定叛乱,在苏峻挟持晋帝之时,他担任平叛盟主,统帅三军,诛杀苏联红军,保障了东晋初期政权的稳定运行,创下再造晋室之功。

对后世

古代中国,陶侃的故事和品行被编入各种蒙学教材,滋润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声律启蒙》:“截发惟闻陶侃母,断机只有乐羊妻。”《蒙求》:“陈遗饭感,陶侃酒限。”《四字鉴略》:“帝嗣立,出降刘曜。侃诸贤,亦罔克效。”《龙文鞭影》:“陶公运甓,孟母断机。”

对陶渊明

陶渊明是陶侃的曾孙,在陶渊明心中陶侃的形象高大,思想境界高。陶侃对陶渊明的影响很大,陶渊明把陶侃当作自己的崇拜的对象,不仅歌颂陶侃的功德,而且还时时警戒自己向曾祖父学习。从陶潜的诗歌中便能体会到他对陶侃精神的传承。在陶渊明的诗歌中,有两首诗歌涉及到了曾祖父陶侃,即《命子诗》和《杂诗》。在诗中陶渊明赞美曾祖的丰功伟业,歌颂了他临宠不惊的淡泊心态,表现出了他对朝廷的忠心。学者李长之在《陶渊明传》中认为陶渊明受陶侃影响较大,如陶渊明和陶侃一样勤劳,积极,理智,有节制。

主要评价

西晋司空张华见到陶侃时认为陶侃将来可以匡扶君主,安定百姓。

陶侃同时代人梅陶将陶侃与诸葛亮、曹操并列,认为陆抗等人比不上他。

晋成帝司马衍称赞陶侃不仅品德高尚,而且深谋远虑;在外镇守能让天下太平,在内辅佐君王能让皇室安宁。

东晋文学家袁弘认为陶侃平定战乱、挽救时局的功勋会被史册赞颂。

东晋名士孙盛评价陶侃:侃勤而整,自强不息。

南朝宋刘义庆等在《世说新语》中评价陶侃少有大志,性情俭省而严厉,但对政事十分勤勉。

北宋苏轼赞美陶侃:陶威公忠义之节,横秋霜而贯白日。

北宋刘羲仲称赞陶侃对东晋有大功,读他的文章,似乎能看见他守武昌、破石头城、斩杀苏峻的壮举。

北宋朱熹称赞陶侃的功劳:晋侍中、太尉、长沙陶桓公兴建义旗,康复帝室,勤劳忠顺,以没其身。

南宋理学家吕祖谦在评价东晋这段历史时认为东晋初立之时,危机四伏,但是君主没有骄纵失德,臣子有忧患意识,所以虽然有王敦等人反叛,强敌环伺,但王导温峤、陶侃、谢安谢玄等人尽力守护,所以国家能够转危为安,在将要灭亡时又延续下去。

王世贞认为陶侃在苏峻叛乱、幼主被胁持、国家危亡之时,第一时间想的不是出兵勤王,反而拒绝温峤德邀请,虽于国有功,但只能称之为名将,不能说他是贤臣。

明王夫之评价晋朝江东立国时盛赞陶侃等人,他说:江东立国,以荆、湘为根本,西晋之乱,刘弘、陶侃勤敏慎密,生聚之者数十年,民安、食足、兵精,粮、舟车、器仗,旦求之而夕给,而南宋无此也。

历史学家蔡东藩认为东晋将才只有祖逖陶侃二人,他说:若东晋将才,足以畏赵者,惟祖逖陶侃二人,而侃之功为尤大,史称其都督八州,据上流,握强兵,潜有窥之志,每思折翼之祥而止,是说未足尽信。侃生平并无逆迹,第当苏峻之乱,不入援,必待温峤之敦促而始发,时人乃疑其有贰耳。然袁氏了凡,犹谓其诬,是则侃固东晋之名臣。

近代学者评价陶侃与王戎的俭吝时说:陶公爱惜物力,竹头木屑,皆得所用。既是性之所长,亦以此取人,此之俭吝,正其平生经济所在。与王戎辈守财自封者,固自不同。

史学家黎虎等在《中国通史》中这样评价陶侃:陶侃是一代名将,在东晋的建立过程中,在稳定东晋初年动荡不安的政局上,他颇有建树。他出身贫寒,又是江南的少数民族,在晋朝风云变幻中,竟冲破门阀政治为寒门入仕设置的重重障碍,当上东晋炙手可热的荆州刺史,而颇有治绩。他是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晋书》《世说新语》等史书中,记载着不少有关他的遗闻逸事。他还是个有争议的人物,赞扬的,贬斥的,以及为他辩诬的人都有。

轶事典故

陶侃检厉

陶侃生性节俭,在他担任荆州刺史时,命令船官收集锯木屑,不论数量多少。众人都不了解他的用意。后来到了积雪融化时期,官府门前虽已除雪,但地仍湿滑。于是把昔日的锯木屑撒在地上,遂能通行无阻。官用的竹子,陶倪命令要留下粗厚的竹子头,积存起来。后来桓温伐蜀,竹子头都拿出来当作造船的竹钉。他还曾征收竹子做竹篇,有一个官吏连着竹根挖起,可以代替铁足头直接使用(因为竹根非常坚硬,可以用来代替铁足头)。陶侃见了后,立刻将此人提升两级。

陶侃惜谷

陶侃曾经外出游玩,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把还未成熟的稻穗玩,陶侃便问他为什么拿稻穗,那个人回答说在路上看到稻穗便摘下来玩玩。陶侃听后很生气,斥责摘稻穗的人说他不仅不种田,反而糟蹋别人的庄稼。于是把那人抓起来用鞭子抽打。因此老百姓都勤恳地耕地,陶侃所治理的地方家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足食。

陶侃运甓

陶侃被王敦调任到广州后公务不忙,胸有大志的陶侃提醒自己不能因空闲而虚度光阴。每天清晨他早早起床,把甓(大砖)一块一块地从屋内搬到屋外,傍晚又把甓一块块地从屋外运到屋内。寒冬季节他冒着严寒搬甓不辍,夏天时挥汗如雨也从不中断。天天如此,月月如此。人们对陶侃的这种做法很不理解,忍不住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陶侃说他不想让清闲安逸的生活将自己变成一个懒散的人,身为将领如果懒散不能承担起国家的重任,现在他每天把甓搬出搬进,为的是锻炼体力,磨砺意志,准备随时为国出力。

释怀庾亮

晋成帝司马衍即位后,陶侃对庾亮不满,直到出兵勤王后,这种情绪仍不能消解。温峤用计指点庾亮拜陶侃,陶侃见庾亮主动引咎自责,言谈间风度不凡,这才释然。还调侃庾亮说他修筑石头城本为防备自己,现在反而要求自己来攻石头城。 等到达建康附近后,庾亮率军攻苏峻,反为其所败,于是把符节交给陶侃谢罪。陶侃却安慰他胜负很正常,紧急关头不应该计较这些。庾亮的司马殷融去见陶侃谢罪说战败是庾将军造成的,不是他们出的主意。另一位庾亮的师爷王彰来后则说失败是他们失职造成的,与庾将军无关。陶侃感叹王彰是君子,殷融是小人。

珍惜“分阴”

陶侃在做荆州刺史时常常告诫周围的人要珍惜时间,他说大禹圣人尚且惜“寸阴”,一般是人应当珍惜“分阴”,能把时间浪费在荒唐游荡,饮酒欢宴上。他认为人活着的时候对社会没有贡献,死亡后与草木同朽,谁也不知道这个人的姓名,这是自己埋葬自己。陶侃的府衙中文职官员偶尔因为醉酒或赌博,荒废耽误公事,陶侃就教人搜出他们的酒壶、酒杯以及赌博工具,把这些物件全部投到江中。对武职官员,则加以鞭打。

折翼之梦

陶侃少年时在雷泽捕鱼,曾梦见自己背上生出八翼,自己凭借翅膀飞入天门九重,已过其中八门,唯独第九门时无法进入。这时有一个守门人用杖将他击落,他坠地后,折断了左翼。等他醒来,觉得左腋疼痛,前往厕所,见一身穿红衣的人说道:“您是长者,所以特来报告。您以后会成为公侯,位及八个州的都督。”有善于看相的人对陶侃说:“您左手中指有竖理,会成为公侯,富贵不止。”陶侃用针扎手见血,洒在墙壁上而为“公”字,以纸缠绕,而“公”字愈明。等到他都督八州,据长江上流,手握重兵,开始有觊觎皇位的异志,但每每想到折翼之梦,就打住了。

陶侃射蟒

陶侃为湘州刺史时,听说白鹤观有蛇妖会吐出舌头变成天桥,于是带着随从到白鹤观查看。果然见一道“天桥”自半空而来,旗飘播展,仙乐阵阵。陶倪喝退左右,独自往桥上走去,刚上桥几步,感到桥面软绵绵的。举目一看,只见旗杖中间闪动着两盏阴森森的绿灯,越发疑惑大白天怎么会有寒光逼人的灯光。他转身下桥看见人们都往桥上涌,但是只见人往,不见人归,他明白是蛇妖作怪了。于是于是拔箭张弓,直射绿灯。雯时间,一灯骤灭,接着是一种血雨,天桥连同桥上人全部无影无踪了。挤在白鹤观围看热闹的人被吓得乱作一团。陶佩回府后传下命令:凡有独眼道士来买眼药的,只准卖与他烂眼毒药。次日蛇妖化身道士去买眼药买到的果然是烂眼毒药,妖鳞回到洞里敷上溃烂药,不到一个对时,就药性发作,暴死在洞里了。

人们为纪念射英雄陶佩为民除害的功绩,在岳麓山鳞蛇洞旁,修建了一座射蟒台。这个射台,因为年久失修,现在已经没有了,但当年出没巨的洞口,却还张着黑洞洞的大口。

家族成员

后世纪念

设庙享奠

李适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礼仪使颜真卿向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当中就有“太尉长沙公陶侃”。

宋徽宗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宋依照唐朝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陶侃。

射蟒台

射蟒台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古潭街白鹤观,传说为东晋名将陶侃设台射蟒处。

惜阴书院

长沙郡人念其功德,故建祠以祀。明朱厚熜年间,知县吕廷爵塑陶侃像于祠中,名“惜阴书院”。

陶公山

陶公山原名黄土山、壶山,位于湘潭市雨湖区沿江西路,频临湘江。因湘江一面都是红砂石岩,石峰隆地向湘江伸展,宛如壶嘴,故名“壶山”,俗称“石嘴瑙”。又因为晋朝都督、湘州刺史陶侃曾驻节于此。后人于是用他的名字命名此山,并于此建其衣冠冢

陶侃的衣冠墓建于元初。葬墓建造虽然简陋,却很威严,从江边沿石级而上,靠左围墙有双合墓庐门,门框上嵌有石匾,上刻“陶公墓室”四字。进门右道一排三间青瓦平房,是守墓人的住所。墓前石栏杆,栏杆左右有石柱,上刻“媲衡山千秋不朽,偕湘水万古流芳”的对联。石栏杆前有石香炉、石方桌和“鼓型”石凳。墓前的小花园也很别致,除常绿灌木外,还按季节栽有多种蔬菜,藉以悼念陶侃。

由于战乱,部分古迹已毁。但陶侃的衣冠墓保存完好,墓碑上所刻的“晋督都陶桓公墓”七个大字清晰可见。1959年12月,湘潭市人民委员会将陶侃墓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市政府将陶侃墓定为文物保护单位。

其他

北宋年间成书的《十七史百将传》及明代黄道周注断的《广名将传》中,陶侃均位列其中。

研究书目

王隐《晋书》

房玄龄 《晋书·陶侃传》

司马光资治通鉴

文艺形象

文学形象

影视戏剧形象

参考资料

陶侃.九江市委市政府门户网站.2023-09-28

中国历史名人陶侃籍贯考.九江史志.2024-08-03

天下樊山唯在鄂州——樊山札记之一.鄂州市人民政府.2024-08-10

廉洁故事 | 陶母退鱼.澎湃新闻.2024-07-10

全晋文.国学大师网.2023-07-28

晋书.列传第三十六.刘弘 陶侃.国学网.2024-07-09

坡子街——文化往事今流淌(上).长沙市天心区人民政府.2024-07-09

【家风故事】截发留宾 封鲊责子——东晋名臣陶侃的家风传承故事.长沙市纪委市监委官方网站(清廉长沙).2024-07-09

让“三山两水一湾”大放异彩.搜狐网.2024-07-15

青山何处埋忠骨? 探寻明末忠臣何腾蛟葬地之谜.新湖南.2024-07-09

东方小故事.豆瓣.2023-07-28

廖琼枝《陶侃贤母》.表演艺术.2023-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