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申论

申论

申论考试由中国中央国家机关举办的,用来进行公务员选拔的一种考试制度。该考试主要考察应试者就某些相关事件、问题的综合分析与正确解决,检验其阅读理解材料、归纳主要问题、提出准确对策并进行申述与论证的能力。

中国在2000年中央、国家机关考试时首次出现《申论》考试。经过多年的实践以及专家学者们的改进与完善,申论现已成为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的一门重要科目,日益受到考生的重视。

申论考试形式为笔试,均为主观题,考试时限180分钟,满分为100分。申论考试的题型主要有概括性、对策性题型和论证性题型。申论试卷由“注意事项”“给定资料”“作答要求”三部分组成。

词源和定义

“申论”一词,语出《论语》“申而论之”。“申”有“说明”“申述”之意。此外,“申论”除了“说明”“申述”,还要进行“论说”“论述”“论证”。中国在2000年中央、国家机关考试时首次出现《申论》考试。经过多年的实践以及专家学者们的改进与完善,申论现已成为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的一门重要科目。

历史沿革

萌芽形式:汉代的“策论”考试制度

申论作为选拔考试形式与中国汉代选拔人才的“策论”有一定的渊源关系。申论适当借鉴了“对策”的经验与做法,特别是在对管理国家某一方面问题上,提出自己的对策或论述上是一脉相承的。在内容上,申论比“策论”更具有现实针对性,服务对象和目的有着本质的不同。在形式上,申论包括试题内容、试题结构、试题要求几个板块,这些比汉代的“对策”更加灵活多变。“对策”主要是要求考生对某项国家政策或者对策展开论述证明其可行性与合理性,重点考查考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申论从程序上首先要求考生通过阅读理解和分析归纳概括,从给定反映现实问题的材料中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全面考查作为公务员的素质与潜能。

初始形式: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

汉代的“策论”考试制度逐渐后来演变成专门的科举制度。在明清以前,这种重要的人才选拔制度曾为国家选拔出了大量的人才,包括像苏轼欧阳修王安石韩愈等。他们的才能不仅体现在诗词上,更体现在治理国家的策见上。在赵祯时期,苏轼、苏输到京城参加礼部考试,苏试以《省试刑赏忠厚之至论》为标题的策论文章,被阅卷官梅尧臣认为“有孟柯之气”,主考官欧阳修是“惊喜,以为异人”,从而获得第一名的成绩。科举制发展到明清时期过于注重文章形式,变成了害人的八股文,所以逐渐衰败并退出了选拔机制的舞台。

发展形式:新中国成立后的公务员选拔入门考试

新中国成立以后,需要大量的人才,受过高等教育的毕业生直接分配到国家党政机关从事管理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通过考试选拔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成了现实的选择。在2000年之前,选拔公务员考试中笔试体系的写作考试曾经先后使用过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公文写作与处理,第二种是作文考试。其中,公文写作与处理是最早的公务员入门笔试写作考试形式。但是很多考生是应届毕业生,学校学习期间并没有接受过公文写作与处理的教育与训练,这种题型对他们而言相对陌生,因而不能从整体上测评出考生的真实水平,就被作文方式替代了。而作文考试在当时被认为是一种更能切合学生实际情况的考试,它可以使考生自由发挥自身优势,它的基本要求是考生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或者命题写作,或者给定材料作文,主要是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但相对于公职人才的特定综合素质要求来说,显得过于单纯和简单。这两种公务员选拔入门写作考试都存在功能不全、作用有限、针对性不强、准确性不高,甚至还可能选错人才等方面的缺陷。

成熟形式:改良后的公务员申论考试

针对新中国成立后使用的两种公务员选拔入门写作考试的弊端,申论于2000年应运而生。申论作为一种综合能力测评的考试方式,主要通过考生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重点考查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2005年,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国家公务员法》,申论作为公务员考试的一门公共科目具有了法律依据。

考试内容

考试形式

申论考试形式为笔试,均为主观题,考试时限180分钟,满分为100分。

材料类型

申论考试一般要给定材料,其类型主要为以下几类。

考试题型

申论考试的题型主要有概括性、对策性题型和论证性题型。

试题结构

申论试卷由“注意事项”“给定资料”“作答要求”三部分组成。

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是对申论试卷作答提出的重要指导性建议,包括试卷构成、作答时间、作答时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等。考试时,报考者应仔细阅读“注意事项”,遵守相关要求,合理把握作答时间,正确填写填涂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使用现代汉语在答题卡上正确的位置作答。

给定资料

“给定资料”是需要报考者阅读的有关材料,是完成“作答要求”的基础。“给定资料”所反映的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某些事例,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都有可能涉及。

作答要求

“作答要求”是报考者在阅读“给定资料”的基础上需要完成的若干任务。多数申论要求考生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完成以下三道题目。

(1)对所给材料的理解、分析、整理、归纳、概括、综合。

一般要求为:“请用150字的篇幅,概括出所给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或“有条理地概括这些材料的主要内容,字数不超过200字”。

(2)对主要问题提出见解、对策或具有可行性的解决方案。

一般要求为:“请用不超过300字的篇幅,提出给定材料所反映问题的解决方案。要有条理地说明,要体现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3)对上一步中提出的见解或方案进行论证。

一般要求为:“就给定材料所反映问题,用1200字左右的篇幅,自拟标题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论述深刻,有说服力。”

能力要求

申论考试针对不同岗位要求,设置两类试卷,对考生的能力考察也不同。一类为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职位,另一类为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

考试成绩

评分标准

归纳概括

一般而言,归纳概括部分的试题如果以20分为满分,其评分标准大致如下。

提出对策

一般而言,针对材料所反映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如果以30分为满分,其评分标准大致如下。

论证分析

就所给资料所反映的问题,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对之进行论述,如果以50分为满分,其评分标准大致如下。

申论常见扣分因素

申论考试的概括部分基本每年都考,但每年具体要求并不一样,这就需要考生认真审题,以免出错。例如有些题目要求概括主要问题,而有些题目要求概括材料涉及的主要内容。二者要求明显不同,那么得出的答案也会不同。可见,如果考生没有审清题意就仓促下笔,失分就成为必然了。

在申论考试的概括部分考生极易出现的两个失分现象:一是抓住一点开始叙述,而其他方面则只字不提。申论考试的给定材料通常涉及某一问题的方方面面,在概括之前,要对全部材料进行仔细、综合分析,才有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遗漏任何一个考点,都会造成失分。二是考生仅对给定材料进行表面上的复述,不能从材料的相互关系中找到其深层的本质意义。

在完成概括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正确的方案后,在做论述部分时,如果把次要方面与主要方面并列,甚至把次要方面当成主要方面,就犯了层次不明、主次不分的错误,会造成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与自己论述的内容相偏离。

成绩公布与查询

笔试阅卷结束后,由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确定各类职位笔试合格分数线,对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职位、基层职位和特殊专业职位等,将予以适当倾斜。报考者可于指定时间登录专题网站查询笔试成绩和合格分数线,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参考资料

..2023-11-27

..2023-11-27

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4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告.国家公务员局2018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专题网站.2023-11-28

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4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共科目笔试考试大纲.国家公务员局2018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专题网站.2023-11-28

..2023-11-27

..2023-11-27

..2023-11-28

..2023-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