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冠蛇
鸡冠蛇,为中国古代汉族民间传说中和古籍上记载的一种虚构生物(如《录异记》和《本草纲目》上的关于鸡冠蛇的传闻记载)。当然这些动物只是被少数人看到,因为紧张观察的不细致,所以被神化。其原型可能是虎斑颈槽蛇(Rhabdophis tigrinus)或者变色树蜥(Calotes versicolor)。
在中国古代汉族民间传闻中,鸡冠蛇被描述为长有鸡冠的蛇类,体长大小和颜色也都不一样,上半身可直立起来,毒性较强具有攻击性,并且会发出咯咯的叫声。
在传闻中,鸡冠蛇分布在中国大江南北的森林和墓地等(如黄山境内的大山中、吉林通化、四川省、湖北等地区),在中国东部地区和南部地区都有关于鸡冠蛇的传说,但现实中却没有关于鸡冠蛇物种的记载。
形态体征
在中国汉族民间传说和古籍中,鸡冠蛇是一种长有鸡的肉冠的蛇类,上半部分身子可以直立起来,因为鸡冠蛇并没有被科学界所证实,所以传闻出的形态大小都不一样。其中古籍记载如《录异记》中描述的长度约33厘米;还有一些民间传说如20世纪50年代在湖北大冶山见到的鸡冠蛇长约2到3米、重约40千克;1966年在山东蓬莱见到的鸡冠蛇长约9厘米、高约1厘米;1977年在神农架林区见到的鸡冠蛇长约5米,且头上有一个7厘米左右的冠等。由于遇见其物种的人并不多,在看见蛇或者不明动物时因为紧张,而观察的不细致,所以可能被神化。根据这些描述推测出其原型可能是原型可能是虎斑颈槽蛇(Rhabdophis tigrinus)或者变色树蜥(Calotes versicolor)。
分布栖息
分布地
据古籍和民间传闻,鸡冠蛇分布在中的大江南北都有分布,如东北地区、华北、东南、中南和西南等地区。其中包括黄山境内的大山中、怀柔区渤海镇卧佛山地、湖北安县、辽宁沈阳苏家屯区东山口村大山东林地、武当山和神农架林区相连的大坪水库、凤城市、吉林通化、四川胶东、湖南省等地区。
栖息地
据古籍和民间传闻,鸡冠蛇一般栖息在森林、墓地和水库边等。
生活习性
根据书籍记载和传闻中鸡冠蛇能发出咯咯的叫声,上半部分身子可以跳抬起来,对人类也具有较强的攻击性,传闻它的毒性比较强,被咬中的人一般都没有办法救治。而现实中的如虎斑颈槽蛇(Rhabdophis tigrinus),其的毒性非常强,且颈部的腺体中能分泌出毒素,在地面上能轻快地蠕动及蜿蜒而行。
古籍记载
根据书籍记载和传闻描述鸡冠蛇可能的原型物种是虎斑颈槽蛇(Rhabdophis tigrinus)或舟山眼镜蛇(Naja atra)。虎斑颈槽蛇(Rhabdophis tigrinus)分布从东北至华南整个纵向的中国东部地区,其背上颜色一般为青绿色或者草绿色色,身体前部却带有橘红色斑块相间排列,一些尚未被科学界认可的分布更广泛的地方特有种,便可能让人联想起鸡冠蛇。还有一种中华眼镜蛇(眼镜蛇 atra),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南部,也可能被人误认为鸡冠蛇。
《录异记》
在杜光庭的《录异记》中描述,鸡冠蛇出产于浙江省绍兴市,体长约33厘米,毒性比较强。
《本草纲目》
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则记载鸡冠蛇的毒性比较强。
相关小说
相关物种
虎斑颈槽蛇
虎斑颈槽蛇(Rhabdophis tigrinus)在秦岭的一些地区也被称为鸡冠蛇,其体形属于中等,是一种没有毒牙的毒蛇。最大全长/尾长:雄917/177mm,雌1108/179mm。头部和背部为绿色,头下和腹面为白色。躯干和尾背面为翠绿色或草绿色,尾腹面为黄绿色,腹鳞颜色较浅。上唇鳞颜色是污白色,眼下方和后方各一条黑纹,躯干前段两侧排列有黑色与橘红色的粗大斑块,后段有黑色斑块,并逐渐为橘红色并消失。
变色树蜥
变色树蜥(Calotes versicolor)背部有像鸡冠的脊突,又被称为鸡冠蛇。一般体长约体长约10到12厘米,体色可随环境温度变化。眼部有辐射状的黑色纹,背部基色为浅棕色,带有深棕斑块。其头部较大,吻部钝圆且吻棱明显,颈部的比较长,鼓膜裸露,无肩褶。背上鳞片排列为复瓦状且具棱,背中间到尾部有一列侧扁而直立的鳞。四肢发达,具有五指且均有爪。
参考资料
《盗墓笔记》七星鲁王宫原身竟是乾陵.人民政协网.2023-07-20
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虎斑颈槽蛇.2023-07-21
变色树蜥 Calotes versicolor.国家动物资源标本库.2023-07-21
盗墓笔记4.豆瓣读书.2023-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