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朗
王朗(?-228年),原名王严,字景兴。东海郡郯县(今山东临沂市郯城西北)人。东汉末年至三国曹魏时期重臣,经学家。
王朗早年师从太尉杨赐,他通晓经书,拜为郎中、菑丘县长。杨赐去世,王朗辞官为其守孝,后徐州市刺史陶谦推举其为秀才,又迁任会稽郡知府。任职期间,王朗很受当地百姓爱戴。建安元年(196年),江东枭雄孙策进攻会稽,王朗战败,逃亡路上被抓而投降,孙策看重他没有杀害他。王朗拒绝为孙策效力,此后辗转数年流浪,被丞相曹操征召,才回归朝廷,官任谏议大夫、参司空军事。建安十八年(213年)魏国初建,王朗以军祭酒兼领魏郡太守,升任少府、太常、大理,一向治罪从轻。曹丕曹丕继位后,王朗升御史大夫,封爵安陵亭侯,等其登基称帝,王朗又改任司空,封乐平乡侯。曹叡曹继位,王朗又被封为司徒,封兰陵侯。太和二年(228年)王朗去世,谥号曰成侯。其子王肃袭爵。正始四年(243年)七月,王朗与太尉华等人因功被供奉在曹操庙庭。
王朗学识渊博,生平著作《孝经》《易》《春秋》《周官》等。他位列曹魏三公之一,多次劝谏君王,与民休息,强大国家,深得魏国执政者看重。魏文帝曹丕认为,王朗位列三公,是一代伟人,后来者再难有能承继他们事业的。晋朝史学家陈寿评价王朗,认为他博学多才,是俊伟之才。王朗在魏国朝廷以其所作的《周易传》作为学习《易》学的人必须考核的内容。后世把王朗注解里的思想称为“王学”。
人物生平
辅佐陶谦
王朗早年师从太尉杨赐,他因为通晓经书,被拜为郎中,后升任菑丘县长。杨赐去世后,王朗辞官为其守丧。守丧期满他被推举为孝廉,公府征召王朗为官,他没去。徐州刺史陶谦考察王朗过后,推举其为茂才。
初平四年(193年),汉献帝刘协在长安被董卓部将李傕、郭汜控制,当时王朗担任廉治中,他与长史赵昱等人劝说陶谦,去为汉献帝效力。陶谦应允,命赵昱拿着奏章奔赴长安。汉献帝对此十分赞赏,升陶谦为安东将军,赵昱封为广陵太守,而王朗则是担任会稽郡知府。
会稽战败
据《朗家传》记载,王朗在会稽任职四年,很受当地人民爱戴。他初到会稽时,见当地百姓还在祭祀秦始皇,将其木制雕像,与夏禹放在一个庙庭。王朗认为秦始皇是无德之君,不应该祭祀他,于是将这种祭祀行为取消了。
建安元年(196年),横扫江东一带的孙策渡江来攻打会稽(今绍兴市)。王朗的手下,功曹虞翻认为他们打不过孙策,不如暂避锋芒。而王朗拒绝此提议,他认为自己身为汉吏,应该要保住会稽,于是举兵与孙策交战。孙策数次渡水攻打王朗据守的固陵,始终无法攻克,最终孙策的叔叔孙静献策,让他攻其不备。孙策一边布置火堆迷惑王朗,一边派兵偷袭,王朗得知后,派原丹杨太守周昕等人率领军队去迎战,大败,会稽被孙策攻取。王朗乘船逃跑,到了东冶,被孙策的军队追上,再次战败,王朗于是投靠孙策。孙策认为他是个儒雅的人,并没有加害他。《汉晋春秋》记载,孙策当时让手下张昭去劝说王朗为他效力,王朗不肯屈从,于是被留置丹阳市(今江苏省丹阳市)。此后王朗四处流浪,朝不保夕,但他收容体恤亲友旧属,从他们那里获取的东西很少,为人有道义。
效力魏国
后来,东汉权臣曹操上表征召王朗,王朗便从曲阿出发,辗转江海,因为路途遥远被阻隔,数年才抵达王都。他被拜为谏议大夫,参司空军事。
建安十八年(213年),魏国初建,王朗以军祭酒兼领魏郡太守,升任少府、太常、大理。他治理事务十分宽容,在控罪有疑点时都会从轻判处。后来曹丕曹丕继位,王朗被封为御史大夫,封爵安陵亭侯。他上书曹丕请求减轻刑罚,让百姓休养生息,实施仁政救济弱小,国家必定会越来越强大。
曹丕登基称帝后,改王朗为司空,进封乐平乡侯。当时曹丕喜欢出门游猎,经常到了黄昏时分才回宫。王朗便上疏劝谏,这样的行为对于万乘之尊来说不够谨慎,曹丕听从他的劝谏,不再很晚回宫。
建安末年时,孙吴执政者孙权派使者向朝廷称藩国,与蜀汉刘备交战。刘协下诏商议,是否要与吴国一起攻打蜀国。王朗认为,天子的军队十分重要,不应该轻举妄动。如果孙权与蜀军僵持不下,势均力敌,才应该乘机发兵,选稳重老成的将领去对准敌军的要害,谋后而动。现在孙权的军队还没有行动,他们不应该出兵。汉献帝采纳了他的计策。黄初年间(220年-226年),曾有鹈鹕属聚集在野生灵芝池。曹丕下诏让大臣们推举有品行的君子,王朗举荐光禄大夫杨彪,并称自己患病,要将职位让给杨彪。曹丕为杨彪另外安排了职位,仅次于三公之后,并下诏给王朗,他向王朗求贤才,没有得到,还失去了王朗。这不是没有得到贤才,还是开了失去贤才的先例,让王朗不要再推辞。王朗便出来继续为官。
二谏君王
后来孙权打算派遣儿子孙登到魏国为官,孙登没有来。于是曹丕驾临许昌市,大兴屯田,准备举兵东征孙吴。王朗上疏反对出兵,建议加强边境防护。当时曹丕已经集结军队出征,孙权的儿子迟迟没来,曹军抵达长江后撤回。
太和元年(227年),曹叡曹叡即位。王朗被晋封为兰陵侯,增加食邑五百户,加上之前的一共有一千二百户。他奉命拜祭文昭皇后陵,沿途见到百姓生活困难。当时朝廷在营修宫室,王朗上疏劝谏曹叡节俭,减轻百姓负担,并引经据典来论证,让百姓耕种农桑。百姓丰实兵力强大,国家就会越强大。后王朗被转为司徒。
逝世
当时皇室内经常有皇子病逝,后宫中去医馆的人却很少,王朗见状便上疏劝谏,不要给皇子穿着太厚,细心呵护可使寿命悠久。曹叡回复,夸赞王朗是忠贞良臣。太和二年(228年)王朗去世,谥号曰成侯。其子王肃袭爵。正始四年(243年)七月,王朗与太尉华歆等人因功被供奉在曹操庙庭。
个人作品
王朗著有《孝经》《易》《春秋》《周官》等作品,有文集三十卷。他的一些奏议论记也流传于世,如《谏文帝游猎疏》《谏东征疏》《谏明帝营修宫室疏》《冬腊不得朝表》《论乐舞表》《上求正贷民表》《劝育民省刑疏》《屡失皇子上疏》《上请叙主簿张登》《谏行役夜表》《答文帝表》等。其中《谏文帝游猎疏》写于曹丕曹丕时期,当时曹丕喜欢出门游猎,很晚才回,王朗便上疏劝说曹丕。《劝育民省刑疏》也是王朗写来劝谏曹丕,减轻刑罚,实施仁政救济弱小以图国家强大。在曹丕准备东征孙吴时,王朗写下《谏东征疏》反对曹丕东征。
经学成就
王朗博学多才,曾校注儒家经典,其所作《论衡》中的反谶(chèn)纬神学的理性精神,以及类推的认识方法对其子王肃有影响。王肃受此家学渊源,成为魏晋时期经学派“王学”的领头人。王肃所在的“王学”与同时期的“郑学”针锋相对,王肃通过反对“郑学”的领头人郑玄,来提高自己的学术地位。当时的“王学”一度压倒“郑学”。
人物评价
魏文帝曹丕认为,王朗位列三公,是一代伟人,后来者再难以有承继他们事业的。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则认为,王朗据守州郡,论及安危之事,动辄就引用圣人之言,可是他对人却满腹猜忌,一直不出兵征讨,最终使孙策坐大,吞并江东。
晋朝史学家陈寿评价王朗,认为他博学多才,是俊伟之才,在魏国初建时,就荣登三公之位。
西晋名臣张华认为,王朗学魏国大臣华歆,都只学到了表面功夫,反而离华歆越来越远。
刘宋大臣、史学家裴松之注引《魏书》中对王朗的评价,王朗博学高雅,性格严谨,为人慷慨,勤俭节约,乐善好施,经常用自己的财物解救他人的急困。
家族成员
趣事逸闻
华王优劣
王朗中年时期十分推崇华歆的识度,所以会学华歆的行为。在年终蜡祭八神之日,华歆与子侄一同宴饮,王朗就学他也这样做。有人将此事告诉了张华,张华认为,王朗学华歆,只学到了表面,所以和他相差更远。此外还有记载,王朗和华歆一起乘船避难,有人想要乘船,华歆打算拒绝,而王朗却以船很宽敞为由,同意了他的搭乘。后来有贼人追击,王朗便想扔下乘船人,华歆表示自己当时犹豫,就是考虑到这一点,现在已经让他上船,不可以因为形势急迫就抛弃他。乘船人得以继续留在船上,世人也凭此来判定华歆与王朗的优劣。不过这件事的是否真实遭到后世质疑。
保全亲友
王朗年少时与沛国名士刘阳是好友。当初,刘阳认为汉室逐渐衰微,而曹操有雄才大略,担心他会危及汉室江山,于是想要除掉曹操,最终没有成功。等到曹操手握大权,下急令寻找刘阳的子嗣,他的儿子惶恐窘迫,却无处可躲。刘阳的亲旧虽然很多,却没有人敢帮忙让他躲藏,王朗接纳他帮他躲避了几年,回归朝廷后,又几次开解曹操,很久以后曹操才赦免他,刘阳的家人因此保全。
可折而不折
丞相曹操曾经请王朗参与宴席,席间他调侃王朗,不可效仿他当初在会稽郡的行为丢了饭碗(指代王朗任会稽太守时败于孙策手下)。王朗听后仰头叹息,想要进退得宜太难了。曹操问他为何有此感叹,王朗表示,如自己当初那样,身为会稽太守,不能保境安民,是“未可折而折”;如今曹操在宴会上,却如此对待客人,是“可折而不折”。
研究书目
《三国志·卷十三·魏书十三·钟繇华歆王朗传第十三》
艺术形象
文学形象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王朗第一次出场是在第十五回,他担任会稽太守,想要帮助在吴郡擅自称王的严白虎,与孙策作战,最终被孙策打败逃往海边。再次出场是在第五十六回,只侧面提及王朗投奔了曹操,当时在曹操阵营。第七十九回,曹丕即王位后,王朗逼宫,让刘协刘协禅位给曹丕,为魏国立下汗马功劳。他最后一次出场是在第九十三回,当时诸葛亮兵出祁山北伐,七十六岁高龄的王朗自请与魏国将领曹真一同出战,他想要劝降诸葛亮。两军对阵时,王朗在阵前与诸葛亮舌战,却被对方的言语所击倒,一时急火攻心,从马上掉落死去,徒留一句“武乡侯骂死王朗”。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
三国志.国学网.2024-06-29
三国演义.豆瓣电影.2023-07-24
三国.豆瓣电影.2023-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