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血滴子

血滴子

血滴子一般指一种暗器,同时也有毒药、秘密杀手组织代称的说法,出现于中国清代民间传说之中,也常见于清末民初各小说作品之中。

传说血滴子是专属于雍正帝的特务组织(原型为“粘杆处”)的一种特殊暗器。其传说形象诡秘、残暴,主要用于暗杀,百里之外轻易取人首级。这种暗器最初在《祯外传》《清史通俗演义》等作品中被简单提及。《南阳女侠》《十叶野闻》等作品描述血滴子能取人首级于百里之外。《满清十三朝宫闱秘史》中详述了其制法:“形浑圆似球,中藏快刀,刀之旁有机关如弹簧式。”同时,血滴子也是雍正手下秘密杀手的代称。《八大剑侠传》《血滴子》和《雍正游侠传》等小说讲述雍正为谋取皇位而令年羹尧组建血滴子暗杀队,事成之后暗杀队反遭灭口。该系列小说构建了“血滴子”庞大的剑侠体系,并深刻影响了后续关于血滴子的文学和影视创作。在电影《血滴子(1975年)》中,血滴子护卫队为雍正所创,专门诛杀反对其暴政者,武器血滴子的形象为:以革为囊,内藏快刀数把,控以机关,用时趁人不备,囊罩其头,拨动机关,首级立取。关于血滴子还有一种传说,据称其为一种毒药。传说中,在雍正帝时期,这种毒药由蛇汁和“撒”树毒汁混合炼制而成,一滴就能让人全身溃烂而亡,故名“血滴子”。

学者冯尔康认为,血滴子的传说,是清末民初世人在反对清朝统治、寻求恢复汉族正统的思潮影响之下,为丑化清朝而编造的丑闻故事。学者洪亮吉认为,血滴子的艺术构思起到了引导社会舆论,借古讽今的作用。

基本概况

暗器

血滴子是一种传说中的暗器。据传,血滴子是专属于雍正帝的特务组织粘杆处的一种特殊暗器。血滴子主要用于暗杀,割取敌方首级。使用时,操作者将其放出去(或者是抛出去),将目标头部笼罩,随后利用机关,迅速割下其首级后收回。待操作者得手之后,目标仅剩下无头尸骸。

血滴子的具体构造形状并无定论,它在不同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拥有不同的描述和形象。常见描述为:血滴子以革为囊,内藏快刀数把,控以机关,用时趁人不备,囊罩其头,拨动机关,首级立取。

毒药

血滴子还有另一种传说,据称其为一种毒药。据传雍正三年,雍正曾密谕广西巡抚李,要求他寻觅一种名唤“撒”的毒药,这种毒药源于有毒树木的汁液,滴落在石头上结晶而成,呈微红色调,产自广西泗城土府。苗人所使用弓箭上涂抹的“见血封喉”剧毒,正是由这种毒树汁熬炼而成。若用“撒”药和蛇汁混合炼制成毒药,一旦中毒,难以救治。李绂经过一番明査暗访之后,回奏雍正称,已找到此药,其颜色呈紫色,并找到了能够炼制解药之人。传说血滴子即为此种毒药,一滴就能让人全身溃烂而死。

暗杀组织

血滴子也是雍正帝手下的暗杀组织的代称。传说雍正为了谋取皇位,命川陕总督年羹尧组建“血滴子”暗杀团,大肆清除政敌及对自身地位构成威胁者,为其登基效力。康熙帝病重驾崩后,胤私自篡改遗诏,谋得皇位,变本加厉地排斥异己,陷害政敌。“血滴子”暗杀行动也更加猖狂。待雍正自觉根基已固后,因担心年羹尧、血滴子暗杀团知晓内幕太多,久留恐成后患,便生灭除之心。年羹尧被诛后,雍正又略施计,煽动血滴子暗杀团几名头目相互仇视、自相残杀。

流传过程

血滴子未见于正史记载,其传说最早出现于市井流言与文人笔下。清末民初,民间兴起谈论宫闱秘闻的热潮,血滴子开始出现于民间传说,后经艺术加工被写入野史、小说之中,其最早来源于何处已难以追溯。

关于血滴子是谁所创有着不同的说法。据《茅山奇谈录》所载, 血滴子由茅山道人泉青所创,用于降妖伏魔,二十步之内可轻松取人首级。雍正命人将血滴子之术纳入手中,随后秘密杀害泉青道人。而在民国的武侠评书《雍正剑侠图》中,血滴子被描绘成康熙末年武林高手“南海三公”所使用的独门暗器。雍正登上皇位后,将“南海三公”收买,留血滴子为己用。

由于其极具传奇色彩,血滴子的传说成为清末民初文人创作的素材,并且随着文人的一步步想象和补充,它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逐渐丰满。在《胤祯外传》《清史通俗演义》等野史、小说中,血滴子仅被稍作提及,未展开叙述。到了1913年,许指严在《南阳女侠》中介绍血滴子:“吾有一器,取人于百里外,身首虽已殊,而左右未觉,名曰血滴子,苟用之,无不可入中。”1917年,许指严在《十叶野闻》中再度描述血滴子:“闻青宫新自海外得一术人,能以铁冠取人首于百里外 。”1919年,燕北老人在《满清十三朝宫闱秘史》中更详细描述血滴子的制法:“形浑圆似球,中藏快刀,刀之旁有机关如弹簧式。”直至陆士谔所著《八大剑侠》《血滴子》和《雍正游侠传》等小说构建了“血滴子”庞大的剑侠体系。小说中雍正为谋取皇位而令年羹尧组建血滴子暗杀队,大肆暗杀异党。暗杀队所使用的“血滴子”武器奇巧,杀人后取走头颅,现场几无痕迹。雍正登基之后,先杀年羹尧以免后患,继而消灭血滴子暗杀队。这一“血滴子”剑侠系列小说深刻影响了后续关于血滴子的文学和影视创作。

自1929年始,影视工作者开始将民间传说以及文人笔下的“血滴子”故事搬上银幕,将以往停留在文字描述或想象中的血滴子形象呈现于银幕之上。1929年天一影片公司所拍摄的电影《血滴子》,是华语历史上首部以“血滴子”为题材的电影,片中的血滴子被誉为:“古往今来,最可怖的杀人利器,形如革囊,张间能摘人之首级,易如反掌。”到了1975年,何梦华拍摄的《血滴子》电影更加清晰地展现出血滴子的形象:“以革为囊,内藏快刀数把,控以机关,用时趁人不备,囊罩其头,拨动机关,首级立取。”

此后,诸多影视工作者依据各自见解及创造力,塑造出银幕上各式各样的血滴子形象。有的形如草帽,有的如同鸟笼,有的放出时发出凄厉哀嚎,有的旋转不停,有的携带锋利的齿型刀刃,有的装有照相机快门一样的装置——“喀喳”一声,人首分离。

血滴子与粘杆处

血滴子,在文人笔下是雍正帝豢养的一批侠客力士所操持的一种杀人利器,同时也是秘密杀手的代称,有说法认为其艺术原型来自雍正朝的特务组织“粘杆处”。粘杆处原是协助护卫、随扈皇帝出巡钓鱼娱乐的机构。据传,当雍正还是皇子雍正帝时,府邸院内有高大树木,每当夏秋之际,蝉鸣不止,喜静的胤禛便指派门客家丁用杆捕蝉。随着夺储斗争逐渐白热化,粘杆处转变为一群为他招募江湖武功高手、培养刺客间谍,到处收集情报、为夺权垫脚铺路的马前卒。因粘杆处行动得力,雍正当帝后,为了加强皇权、巩固专制统治、酬谢党羽,在内务府之下设立了“粘杆处”机关。所谓的杀手“血滴子”,指代的就是这些粘杆处的人员。暗器“血滴子”,则传说是粘杆处所配备的武器,一种来无影、去无踪却又百发百中的特殊暗器。

影响与评价

学者洪亮吉认为,在清代十三朝中,雍正是一位施行高压、恐怖、苛严政治的强权统治者,坊间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的传言。在世人眼中,雍正夺位前老谋深算,即位后冷酷无情。他屡行大狱,文网森严,广设耳目,让人谈之色变。这一切都给雍正统治罩上了一层诡秘的面纱。在民间传说中,“血滴子”与雍正密切相联,以诡秘、残暴、独裁和铁血的形象出现,其艺术构思起到了引导社会舆论,借古讽今的作用。

学者冯尔康认为,辛亥革命前后及民国初年,民众热衷于谈论宫闱秘闻,人们乐于编造、演说关于清代的恶行与丑闻。“血滴子”就是其中之一。其原因在于当时反对清朝统治,寻求恢复汉族正统的思潮盛行。

清末民初关于“血滴子”的通俗小说广为流传。这是由于民众识字不多,通俗小说因浅显易懂、适宜传播成为“讲新话”的载体。在民国武侠小说中,关于血滴子的创作,如陆士谔《血滴子 》《 雍正游侠传》、王庐度《新血滴子》 等,多为描写雍正夺嫡、迫害武林人士的故事,学者曹祥金认为,这些创作或多或少继承了清末“排满救国”的革命思想。

关于血滴子的影视作品,则是将充满猎奇色彩的血滴子直观呈现于银幕之上。文章《论华语电影中的清代历史表述、想象与意义生产》认为,《血滴子(1929年)》《血滴子(1975年)》《清宫大刺杀(1978年)》《血滴子秘史(1990年)》等影片,彰显的是封建帝王统治与皇权斗争的残暴与残酷,而影片中的雍正最终均被刺杀身亡,这既是他作为暴君的死亡,也是汉人消除满族异族统治创伤的一剂良方,在缓解观众心中对夺取汉人江山的清代统治的不满情绪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

相关作品

文学作品

影视作品

参考资料

血滴子 (1975).豆瓣电影.2023-07-27

血滴子 (1929).豆瓣电影.2024-01-03

清宫大刺杀 清宫大刺杀 (1978).豆瓣电影.2023-07-27

血滴子秘史 (1990).豆瓣电影.2023-07-27

..2024-01-03

..2024-01-03

..2024-01-03

血滴子 (1969).豆瓣电影.2023-07-27

独臂拳王大破血滴子 独臂拳王大破血滴子 (1976).豆瓣电影.2023-07-27

阴阳血滴子 阴阳血滴子 (1977).豆瓣电影.2023-07-27

血芙蓉 (1978).豆瓣电影.2023-07-27

血滴子 (2012).豆瓣电影.2023-07-27

锦衣之下之血滴子 (2019).豆瓣电影.2023-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