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猪鼻龟

猪鼻龟

猪鼻龟(Carettochelys insculpta),两爪鳖科两爪鳖属的一种。又名两爪龟、两爪鳖等。成年体平均体重22.5千克,平均壳长46厘米。头部淡灰褐色,鼻孔延长呈管状,似猪鼻状。背甲淡灰褐色,无盾片;腹甲白色,亦无盾片。四肢末端仅露出2爪,爪与爪间具蹼。尾短呈淡灰褐色,末端有盾片。头和四肢不能缩入壳中。

猪鼻龟分布于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水栖龟类。栖息于河流、潟湖,沼泽,湖泊和洼地,属杂食性。每年7~10月为繁殖季节。平均窝卵数为7~26枚。孵化出的幼体性别取决于温度温度。当温度为32°C时,雌雄各半,低半度为雄性,高半度为雌性。在圈养条件下的寿命为38.4年。

猪鼻龟面临的主要威胁包括国际野生动物贸易、收集蛋和龟肉供本地食用,以及栖息地的破坏。201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级别濒危(EN)。2023年2月,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

命名

1886年,Ramsay将其命名为Carettochelys insculpta。因其吻部突出似猪鼻状,故名猪鼻龟。又因前、后肢仅具两爪,故又名两爪龟,两爪鳖。亦称飞河龟(Fly River Turtle)、大洋洲猪鼻龟。

形态特征

猪鼻龟成年体平均体重22.5千克,平均壳长46厘米。头部无法缩入壳内,呈淡灰褐色,头顶无鳞片。鼻孔延长呈管状。上颌不呈钩形,下颌呈钩形。颈部淡灰褐色。背甲淡灰褐色,呈心形,背甲上无盾片,仅覆有革质皮肤,幼体背甲的中央具突出锯齿状嵴;背甲边缘具锯齿状齿,随龟的长大,后部边缘锯齿消失,侧部边缘锯齿不明显。腹甲具坚硬骨板,白色,骨化完全,共9枚盾片,盾片之间不完全骨化,具软骨组织。四肢特化为鳍状,不能缩入壳中。四肢背部灰褐色,腹部白色,四肢末端仅露出2爪,其余爪隐藏在皮肤内,爪与爪间具蹼。尾短呈淡灰褐色,尾末端有一些盾片。

雌雄鉴别:雌性猪鼻龟的体型一般比雄性大。雌性尾较短,泄殖腔孔距背甲后部边缘较近。雄性尾较长,泄殖腔孔距背甲后部边缘较远。

分布栖息

分布

猪鼻龟分布于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其中,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和印度尼西亚巴布亚省,猪鼻龟几乎存在于所有南流河流中;在澳大利亚,猪鼻龟分布在北领地,东至东鳄鱼河,西至维多利亚河

栖息

猪鼻龟为水栖龟类。在新几内亚岛,栖息于河流、潟湖,沼泽,湖泊和南部低地的水坑。在澳大利亚,栖息于季节性清澈的、浅的、持续流动的戴利河水域以及鳄鱼河地区的洼地。喜暖怕寒,水温15℃左右时停食,生长最适宜温度为25℃。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猪鼻龟除产卵外,均在水中活动。

觅食行为

猪鼻龟杂食性。幼体主要以水生生物为食,如石斑鱼属、小虾和蜗牛;成体更偏爱植物,如河边的花、水果和树叶。

感知行为

猪鼻龟主要利用鼻子在水中探测和定位猎物,同时也有非常发达的内耳,能够探测到各种各样的声音频率,而触觉在感知环境中处于次要的地位。

攻击行为

猪鼻龟性情温顺、不咬人。但有生性咬斗的习性,个体间喜相互咬追。

社会行为

猪鼻龟经常群居觅食、筑巢。在筑巢季节,雌性在筑巢附近的海滩中能聚集成多达12只的群体。

生长繁殖

猪鼻龟每年7~10月为繁殖季节。雌性海龟夜间在河边或海岸沙滩上群居筑巢,每两年繁殖一次,一个繁殖季产两窝卵。根据地点的不同,平均窝卵数7~26枚(澳大利亚戴利河10枚,巴布亚新几内亚基科里地区21枚)。卵长径30毫米,短径40毫米。当胚胎发育成熟后,会在卵内进入休眠状态,直到雨季洪水来临或大雨之后,稚龟才会破壳而出。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孵化期平均为65天,在澳大利亚的戴利河上为72天。孵化出的幼体体长41~56毫米,体重21~30克。孵化出的幼体性别取决于温度温度。当温度为32°C时,雌雄各半,低半度即全为雄性,高半度即全为雌性。据报道,猪鼻龟在圈养条件下的寿命为38.4岁。

人工饲养

由于猪鼻龟为CITES附录Ⅱ中保护动物,在中国不可未经许可私自养殖。

养殖方式

猪鼻龟可用水泥池中加吊网的方式进行批量养殖,亦可用无毒塑料箱、水族箱等做单只或少量饲养。但都需有加温设施。养龟池应有斜坡、进水口、排水口。

放养个体需挑选体质健壮、双眼有神、全身无病伤、活泼善游的猪鼻龟来养殖。放养前必须用消毒剂对龟体消毒,并控制放养密度。

日常管理

猪鼻龟放养初期需要进行驯食操作,通常采用“声诱、定时、定位"及诱食效果好的膨化浮颗粒饲料来驯食。猪鼻龟畏强光喜暗光,投喂时使用手撒式,把饲料投在吊网附近和光线较暗的部位。猪鼻龟有生性咬斗的习性,管理过程中需注意大小个体或相似个体相互咬追。

病害防治

猪鼻龟有生性咬斗的习性,在养殖水体内加设吊网、水草或遮掩物,也可色素水,以降低水的透明度;对已被咬伤背甲缘板的病龟,应及时取出,对伤口抹消毒剂等救治处理。

定期检查龟体肢窝是否被水蛭寄生,发现水蛭时可将龟浸于碘盐水中使其自行脱落。

物种保护

种群数量

截止2017年,全球90%的种群数量正受到严重威胁尤其是在印度尼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在1980~2010年的30年间,该物种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基科里三角洲减少了57%。

致危因素

猪鼻龟面临的主要威胁包括国际野生动物贸易、收集蛋和龟肉供本地食用,以及栖息地的破坏。其中,国际市场对宠物的需求是最直接的威胁。虽然该物种在其整个分布区受到保护,所有国际贸易都受到管制,但存在大量非法贸易。2017年《CITES document CoP17 Doc.73 Annex, p. 60》中记录了26起缉获案件,就包括了29692个主要来自印度尼西亚巴布亚省的活标本。

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由于人类的捕猎和鸟类的捕食,猪鼻龟的卵仅2~3%能幸存到孵化。在澳大利亚,猪鼻龟主要潜在威胁是生境退化,其中涉及到农业用水抽取、采矿污染、沉积增加、水质变化和河流分裂,以及澳大利亚鼍属河地区野生水牛对巢穴的毁坏和对河岸植被的破坏。

保护措施

猪鼻龟在1996年正式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易危(VU)物种。2004年起,猪鼻龟被列入《濒危物种贸易公约(CITES)》附录二,在国际贸易中限制其野生贸易数量。

在猪鼻龟分布的地区内,受到相应国家保护法的保护,如在澳大利亚卡卡杜湾,猪鼻龟受到《国家公园和野生动物保护法》(1975年)的保护。在印度尼西亚,违反相关保护法最高可被判处五年监禁和7132美元罚款。另外,在猪鼻龟分布地区有建立保护区:如澳大利亚卡卡杜国家公园和弗洛拉河自然公园,印度尼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的瓦苏尔和洛伦兹国家公园等。

保护级别

2017年,猪鼻龟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级别濒危(EN)。

2023年2月,猪鼻龟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

参考资料

Carettochelys insculpta Ramsay, 1886.Catalogue of Life.2023-07-26

Carettochelys insculpta. ITIS.2023-07-30

猪鼻龟.iNaturalist.2023-07-29

Pig-nosed Turtle.IUCN.2023-07-26

Carettochelys insculpta.cites.2024-12-06

Carettochelys insculpta.Animal Diversity Web.2023-07-26

..2023-07-29

..2023-07-26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3-07-26

..2023-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