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陆九渊

陆九渊

陆九渊(1139年-1193年),字子静,江西抚州金溪人,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是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他因书斋名“存”,被世人称为存斋先生,又因讲学于象山书院,被称为“象山先生”,学者常称其为“陆象山”。

陆九渊于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进士及第,历任靖安主簿、国子正等职。他有感于靖康之变,曾遍访勇士商议恢复中原大略,但其上奏的五事遭到给事中王信的驳斥,遂返回故乡居象山书院讲学。绍熙二年(1191年),陆九渊升任荆门军知军,甚有政绩。绍熙三年十二月(1193年1月),陆九渊逝世,享年五十四岁,被追谥为文安。

陆九渊是宋明两代“心学”的开山之祖,与朱熹齐名,但学术见解多有不合。他主张“心即理”,认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并称“学苟知道,六经皆我注脚”。他的学术思想为明代王守仁所继承发展,成为“陆王学派”,对后世影响极大。陆九渊著有《象山先生全集》,经整理出版为《陆九渊集》。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陆九渊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祖上曾为宰相。五代十国末,六世祖陆德迁因避乱于五代末从江苏吴县迁居金溪县青田,到他出生时,居金溪已有200年的历史了。其父陆贺,重视封建家教,喜欢研究儒学典籍,其母早逝,由长嫂哺育成人。陆父生有六子:九思、九叙、九皋、九韶、九龄和九渊,均学识渊博,号称“陆氏六杰”。九韶、九龄、九渊并称“三陆之学”。五位兄长对陆九渊的成长不同程度地产生了影响,陆九渊曾从学于九皋、九韶、九龄。《宋史》说他“与弟九渊相为师友,和而不同”。

陆九渊自幼聪颖好学,喜究问根底,提出自己见解。他初读《论语》,即指出其讹误之处。三四岁时曾向父亲提出“天地何所之”的哲学问题;六岁时,“静重如成人”;七八岁时,“举止异凡儿,见者敬之”。他十三岁读古书时,见古人对“宇宙”二字的诠释“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顿然大悟,曰:“宇宙内事乃已分之事;已分之事乃宇宙之事。”

陆九渊十六岁时,“读三国六朝史,见夷狄乱华,又闻长上道靖康间事,乃剪去指爪,学弓马。”即剪掉作为士大夫的特殊风尚的修长的指甲,脱掉阔袖长裙的儒服,日日挟弓跨马学习骑射。他说:“吾人读《春秋》,知中国夷狄之辨。二圣之仇,岂可不复?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今吾人高居优游,亦可为耻。乃怀安,非怀义也。”,反对金统治集团的侵扰,坚决收复失去的故土,立志习武以复“二圣”之仇。

科举出彩

与一般知识分子不同,陆九渊对科考十分冷淡。直至二十四岁那年(1163年)由于父辈的勉促,他才勉强去应乡试。应试的前三个月,他才开始作科场的准备。他初试就以《周礼》中举。乡试取中后,因遭父丧,不能入京会试。按南宋科举制度,乡试取中后不能会试,须再赴乡试。

乾道七年(1171年)秋,三十四岁的陆九渊以《易经》为主试内容,参加了科举考试,再次中举。于次年在象山的南宫参加春试。省试时,陆九渊因《易》卷得到考官吕祖谦的叹赏,后来吕祖谦又叮嘱时任知举官的尤延之说:“此卷超绝有学问者,必是江西省陆子静之文,此人断不可失也。”

乾道八年(1172年),陆九渊考中进士及第,朝廷任他为将作监承,被给事中王信所驳回,赵昚诏令他为主管台州崇道观。

四海游学

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陆九渊三十六岁,授迪功郎、靖安县主簿,这年他拜访了吕祖谦,参加了“鹅湖之会”。

淳熙八年(1181年),陆九渊应朱熹之邀赴白鹿洞书院五老峰下)讲学,开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朱熹甚为感叹,将讲学要旨刻在石碑上,供书院学者警策。次年陆九渊受到侍从复荐,遂改任国子正,赴国学,讲《春秋》,享明堂,为分献官。后年,陆九渊继续在国学院讲《春秋》,“诸生请,孜孜启论,如家居教授,感发良多。”

淳熙十三年(1186年),陆九渊被差管台州崇道观,离开京师,返回江西故里,在贵溪象山开辟书院,时名象山精舍。“每开讲席,学者辐,户外履满,耆老扶杖观听”,弟子遍江浙一带。直至淳熙十六年(1189年),已收了数百名学生讲学,自号象山翁,于是大家称呼他为象山先生。

治荆有绩

赵惇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陆九渊任荆门市军知军。陆九渊上任后,正值金兵南侵压境,他便主持构筑荆门城,并开挖了护城河渠。还大刀阔斧地改革荆门军的税收弊端和不合理体制以及官场的陈规陋习,重视整军习武,实施减免捐税的政策,一时间吸引了许多商贾,税收日增。

绍熙二年(1191年),出知荆门军。任上行八政:“除弊风、罢三引、铜钱、建保伍、重法治、严边防、堵北泄、勤视农”,为此民俗大变,得到各级官僚称赞。丞相周必大称:“荆门之政,以为行之有效。”

雪日逝世

绍熙三年十二月十四日(1193年1月18日),陆九渊病逝于荆门市任上,享年五十四岁,次年归葬于金溪青田。《年谱》中记载棺殓时数量和规模:“门人奔哭会葬者以千数。”“朱元晦闻讣,率门人往寺中,为位哭”。

陆九湖死后,他的学生多坚守师说,竭力为陆争儒学的正统地位。赵扩嘉定八年(1215年),槐堂弟子以严滋为首,呈状请谧,状文概括了陆九渊的思想学术地位。嘉定十年(1217年),陆九渊终于得到“文安”的谥号,他的生平、学术和思想得到了统治阶级的认可。明代列入孔子庙配祀。

主要思想

哲学思想

“本心”思想与“心即理”

“本心”是陆九渊学说中的核心观念,其学即围绕此“本心”观念而展开。陆九渊的“本心”观念承自孟子,与孟子一样,陆九渊的“本心”主要是指仁、义、礼、智四善端。只是他更明确地以“心”为字宙本体,建立了以“心即理”为核心的心学哲学体系。陆九渊认为,心和理是统一的。《象山先生全集》中有记载他曾说:“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对陆九渊来说,他所谓的本心即四端之心,所表明的是此本心作为道德情感的向度。他心即理的思想所表明的则可以说是此本心作为道德法则的向度,故此本心乃一道德情感、道德法则、道德意志的统一体。正因为此本心既提供道德法则,又发动道德情感,从而为真实的道德实践提供了可能。作为道德情感、道德法则、道德意志相统一的“本心”或“心即理”之心并非人的一种生理意义、心理意义和社会学意义的心,而是为每个人所本有、具普遍性与恒久性的“同心”或“大心”,圣人之本心此理与普通人并无不同。

吾心即是宇宙

在此本心或心即理之心的基础上,陆九渊对孟子所说的“万物皆备于我”之境也作了进一步的说明和阐发。其认为此“本心”或“心之体”充其极而全体朗现则与天同,心布满宇宙,理也布满宇宙。与此道德“本心”相融为一的宇宙,已不再是与我相对的仅具物质结构身份的宇宙,而是道德的宇宙。在此意义上,提出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著名观点,断言天理、人理、物理皆存在于吾心之中。

“发明本心”的修养论

陆九渊不仅继承了孟子的“本心”观念,而且其心学也是以孟子的“先立乎其大者”作为为学宗旨的。所谓“大者”,陆九渊曾指出“此理即大者”,而理与心,至当归一,故“先立乎其大者”即先立乎其“心之理”之“心”。

在陆九渊看来,“本心”为人自身所固有且完满自足,他说:“四端皆我固有,全无增添”。并且,在陆九渊看来“发明本心”,其目的是为了使人之学有本不致为末所累。他说:“凡物必有本末。且如就树木观之,则其根本必差大。吾之教人,大概使其本常重,不为末所累。“先立乎其大”亦即“发明本心”不仅是陆九渊心学的为学宗旨,而且也是陆九渊心学的“为学工夫”,如果没有对“本心”的肯定与确信,那么,将根本无法从事此工夫,《语录》记载陆九渊曾说:“不是见理明,信得及,便安不得。”正因为如此,陆九渊力图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来启迪和唤起人们对此“本心”的觉悟和信念。

“切己自反”的认识论

从“心即理”这个基本前提出发,陆九渊提出了“切己自反”的认识路线。他认为“本心”就是真理,认识的源泉就是“吾之本心”,认识的目的在于“发明本心”,即反省内求,体认、复归自己的本心。认识就是“知此理”“知复”或“自反”,过己有的德性,便可循心而行,使行为自然而然地符合善的本体。

此外,陆九渊坚持认为人性本善,但因为人们受了“物欲”的掩蔽,致使本心迷失。他把一般人和贤者、智者加以区别,认为一般人失却本心在于贪求私欲,贤者和智者则主要被心中的意见所迷惑,这种意见包括程朱的格物穷理、居敬诚意的修养方法。陆九渊认为,修养的要点在于教人解去欲,正确的方法是“减”而不是“添”。

政治思想

政治理念

陆九渊认为为政关键点在于求人心,发明“本心”,唯其如此,才能确保政治上的清明节,才能确保民本的政治伦理理念之常兴。直面南宋时期赵宋王朝的经济政治危机,作为有识之士的陆九渊积极提供文化战略构想:“本心敷于教化政事”,让“本心”与政治直接挂搭。他强调要发挥主体性意识,提出“宇宙内事,是己分内事。”因此,发挥政治主体责任担当与责任意识尤其重要。

为发挥主体性、弘扬清明之政治,陆九渊认为格君心之非尤为重要,强调君王“尊德乐道”的重要性,提出“君臣同德”,要求人主应具知人之明。他提到:“君不可以有二心,政不可以有二本。君之心,政之本,不可以有二,而后世二之者,不根之说有以病之也。”君心即“本心”,因“本心”重心在为政,则可实现天下政清人和。因之,君主以“本心”为政,君心与政治合一,则天下可和,彰显出“本心”为政的政治伦理思想;反之,如若不是以君心治政,则天下陷溺于混乱之中。

此外,在治国理政层面,陆九渊主张为政者治国理政以百姓为中心,切实实现民本的价值旨归。他强调最关键的是将政策落实到位,落到实处,将民本理念化为民本之实践。他以“厚民之生”作为为官的宗旨,认为以“天以斯民付之吾君,吾君又以斯民付之守宰,故凡张官置吏者,为民设也。无以厚民之生,而反以病之是失朝廷所以张官置吏之本意矣”的思想为官治民,自然会产生“治化孚洽,久而益著”的效果。

教育思想

陆九渊认为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存心、养心、求放心”和“去蒙蔽、明天理”作用。主张学以致用,学贵有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教学中注意启发引导,因材施教。

在教育方法上,陆九渊认为必须坚持向内不向外,为已不为人的反省内求的教育方向。反省内求就必须以尊德性驾御道问学,并以此为诸种教育方法的根本宗旨,以保证正确的教育方向。具体的教育方法大致包括:辨志立志、改过迁善、学当知本、优游读书等。其中,辨志立志是首要工夫。

此外,他认为理想的教育人格是“完人和超人”。完人即是完全符合和恪守封建伦理道德,自觉维护封建社会制度的圣贤君子这是“道”“理”对人的呼唤,人性对人的必然要求,是明理、立心、做人的必然结果,也是教育、学习和修养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超人即是体现宇宙之理的主宰者,既然人通过教育、学习和修养活动使人之本心得以发明,自然天道、地道、人道贯通周流,已之本心自然即是宇宙之理,这自然即是能驾驭万物之上,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能体现作为世界本体之“心”。

政治举措

加强武备

赵惇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陆九渊任荆门市军知军。陆九渊上任后,正值金兵南侵压境。荆门因位置问题,为自古战争之场,金朝南侵必经之地,但当时荆门没有城垣。他便主持构筑荆门城,以固边防,亲自劝督工役,并开挖了护城河渠。

当时荆门地方军,形同虚设,兵士多逃亡,视官府如旅舍,不可禁止;其残留者平时又无训练。陆九渊上任后,陆九渊鼓励民众武装,加重对逃窜者的刑罚,且准给捕获者以赏金;又时常会集较射,射中的受赏;每派兵做工役,必加给工钱,因此士兵无饥寒之忧。较射时,不仅士兵参加,人民群众也可参加,民众射中者与士兵一样受赏。

改革吏治

陆九渊到任荆门后还改革荆门军的税收弊端和不合理体制以及官场的陈规陋习,重视整军习武。实施减免捐税的政策。按旧例,太守见客受诉,分日限时,悬牌揭示,但陆九渊一到任荆门,便把这种规定废除,使僚属可随时入见,民众可随时入诉,僚属和民众觉得他易于亲近。他待僚属如朋友,推心置腹,论事惟理是从,不用威压。此外,他还组织过烟火队配合义勇,整顿地主武装,镇压农民起义。

重视教化

陆九渊重视民众教化,意在“正人心”,为此,他在荆门修郡县学,讲学授徒。每朔望及暇日,陆九渊会到郡学里给学生训诲。旧例正月十五日知府在郡衙里建酿设斋为民众祈福,但他一到任,便把这迷信革除了。在这天,他会集吏民,讲《尚书·洪范》一章,借此宣传他的心学思想,听众有吏卒、士人、百姓达五、六百人之多。除了兴修郡学外,陆九渊还修了贡院、客馆、官舍等等。

学术论辩

鹅湖之会

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应吕祖谦之邀陆九渊在江西铅山鹅湖寺与理学家朱熹就“太极”“无极”等认识论和治学问题展开辩论,史称“鹅湖之会”。朱熹、陆九渊争论的焦点是如何看待和处理为学功夫中心性的道德涵养与经典的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会上陆九渊进一步阐述“尊德性”和“发明本心”学说,涵养与经典的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陆九渊认为,为学的目的只是实现道德的境界,经典的学习或外物的研究都不能直接有助于这个目的,人的本心就是道德的根源,因此只要扩大、完善人的良心结构,就能够实现这个目的。

他提出“尧舜之前有何书可读?”,强调尧舜之前无书无典册,而尧舜仍能成圣成贤,这说明对成圣成贤来说读书不是必要的途径,从这个立场上来说,只要“尊德性”,把握和认识自己“本心”,即尊崇天赋善性,用禅宗“顿悟”式的内省修为,最终就可以达到“明理”“立心”“做人”的目标。同时,陆九渊也不绝对反对读圣人之书。但他强调,如果不在主体方面发明本心以确立选择取舍的标准,而去徒然泛观,那就无法对纷然复杂、真伪相混、精粗并淆的内容进行拣择,其结果正足以蔽害本心。

而朱意则持客观唯心主义观点,主张通过博览群书和对外物的观察来启发内心的知识。双方赋诗论辩,陆九渊的思想接近程颗,偏重在心性的修养,他指责朱熹“格物致知”的方法过于“支离破碎”,不能直指本心;朱意则讥讽陆九渊“禅学”,自信太深,不能客观察物。两派学术见解争持不下。致使“朱意不慊”,双方不欢而散;后来朱熹给吕祖谦的信中说道,鹅湖之会以后,“吾痛不得自鹅湖,遂入怀玉,深山静坐数月。”

义利之辩

陆九渊有两个弟子傅子渊、陈正已,二人有一段对话,陈问:“陆先生教人何先!”对曰:“辨志”。正已复问曰:“何辨?”对日:“义利之辨。”陆九渊闻此对话,说:“若子渊之对,可谓切要。”

赵昚淳熙八年(1181年)春天,陆九渊到南康拜访正在做知南康军的朱熹。朱熹在南康时修复了庐山白鹿洞书院,于是在陆九渊来访时便请陆登白鹿讲席,为诸生讲《论语》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章。在这次讲演中陆九渊阐明了他对义利之辨的看法,围绕“义”“利”问题进行了发挥。他认为,每个人的思想决定于其日常所习,人的所习又决定于他的志趣和动机。一个人的志向和动机在于义,他的所习所喻就在于义;一个人的志向动机在乎利,他的所习所喻也就在乎利。因而,要做君子,不做小人,首先必须检查自已的“志”,看自己的追求、志趣是义还是利。换言之,一个人首先必须正确地树立他的精神世界中的价值。陆九渊提出,决定一个人是否是有道德的人(君子年)或不道德的人(小人年),主要不在于他的表面行为,而在于他的内心动机他举例说,一个人终日埋头学习圣贤之书,这个行为看起来很好可是如果他读书的动机只是为了求取科举功名,那他就不能被称作一个君子。

无极太极之争

太极一词源出《周易风水》。《易经·系辞上传》曰:“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意思是太极是万物派生的本源。北宋周敦颐继承了《易经》的这一思想,又融合道家的有关学说,著《太极图说》,他于“太极”之上,加了道家的“无极”一词。后来的理学家便纷纷对周敦顾的“太极、无极”作出解释。

无极太极之争本是陆九韶寄信与朱熹开展的,后陆九渊接替其兄与朱熹展开了辩论。朱熹将“太极”看作“理”的总汇和根本,认为“无极而太极”就是“无形而有理”,如果不说无极,则太极就跟一般事物一样,不足以成为万物的根源,强调“无极”只是要说明本体是超时空的绝对本体。而陆九渊不同意朱熹“无极而太极”的提法,认为“太极”是标志“心体”绝对性的最高范畴,“太极”就在心中。因此,有太极就足够了。强调“无极而太极”,就是承认在心之外、心之上别有本体。由此认为,朱熹在“太极”之上外加“无极”,就如“架屋下之屋”,不是多余的,而且越说越令人糊涂。

此外,陆九渊还依据朱震的说法指出周敦颐的《太极图》原本是继承自道教陈抟并对其加以改造而成的,因此周敦颐的学问渊源自道教,此外周敦颐还将出自于道家《道德经》的“无极”加在作为万物之根源的太极之上,这便陷入了“有生于无”的道家思想框架中了。陆九渊还指出二程虽然从周敦颐那里得到了《太极图》与《太极图说》,但两人终生不言“无极”,这应该是因为他们知道“无极”是异端之说,所以才有意避而不谈的。

学术著作

诗作

据《象山全集》和邓丽芳2005年2月刊发于《滁州学院学报》的《陆九渊诗作补辑》统计,陆九渊的诗歌应为35首。其中直接表达自己“生民”“忧民”意识的诗作5首,涉及到的有2首。

1175年在“鹅湖之会”上,陆九渊当时作了一首诗:“墟墓兴哀宗庙钦,斯人千古不磨心。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岑。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欲知自下升高处,真伪先须辨只今。”

陆九渊在与门人讲学,讲到“心即理”的哲理时,以“仰首攀南斗,翻身倚北辰。举头天外望,无我这般人。”说明自己的哲学理念。

著作

陆九渊一生不注重著书立说,其语录和少量诗文由其子陆持之于开禧元年(1205年)汇编成《象山先生集》,共计36卷,并由其学生于嘉定五年(1212年)刊行。明代嘉靖四十年(1562年),王宗沐将袁刻本重行校订,刊刻于江西。1980年1月中华书局以上海涵芬楼影印嘉靖本为底本,整理成《陆九渊集》出版发行。

此外,还有《文集》二十八卷、《语录》二卷;后加《程文》三卷、拾遗》一卷,并附录《行状》《谥议》《年谱》等二卷,共为三十六卷。

传承与发展

思想来源

陆九渊在回答学生詹子南的“先生之学亦有所受乎”的问题时说:“因读《孟子》而自得之”,从总可以了解到孟子的思想是陆九渊思想来源之一。陆九渊虽然自称其学问是因读《孟子》而自得而来的,但实际上程门自谢良佐,经王苹、林季仲张九成,直至林光朝的思想均表现出心学倾向,可说是陆九渊思想的先驱。陆九渊在他们的基础上创立了心学,而其传承也最广。此外《孟子》《大学》《中庸》《论语》《易传》《书》等也都是陆九渊的思想来源,陆九渊在构筑其理论体系时,明显地吸收了上述著作中的思想营养。

此外,程(大程)的思想对陆九渊的思想形成也造成了一定影响。陆九渊的思想将大程在论“道”论“理”和论“心”与“理”的关系等方面的思想进行了传承和发展。在对“阴阳”的道器划分上,大程说得很含混,既说阴阳为形而下者,又说元来只是道。而陆九渊出于其易简之学的需要而直取其“元来只是道的说法,旗帜鲜明地将阴阳划为形而上之道。大程又认为,道是客观的,此道是否为人所“推”,原无“添”“减”于此道。陆九渊亦认为道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教育思想体系方面,陆九渊受到了来自禅宗的深刻影响。首先,陆九渊在构建其教育思想体系时,其行文风格,论证比喻都有许多地方直接残留着援禅入儒的痕迹。如禅宗说:“本性圆满故,菩萨于此中”、“一切方法,尽在自心中,何不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而陆九渊说:“此心此理,我固有之”,道固在人心矣”、“人孰无心,道不外索。”另外,陆九渊教育思想的总体逻辑结构和论证过程也与禅宗极为相似。两者都是本体论、人性论与道德修养论的统一,也是一个由本体论推至心性论,由心性论推至道德修养论,又反过来由道德修养论推至心性论,由心性论回归本体论的自圆自封的思想逻辑结构。

陆学的传承发展

“陆学”在南宋时经陆九渊弟子傅子云、傅梦泉、邓约礼、杨简等人发展。其中,杨简将陆九渊心学发展到心、道合一的阶段,在天人关系中他把“心”作为自然万物的最终根源,为心学发展奠定了自然观的基础,还在心学本体论的发展方面完成了将伦理本体完全主观化的步骤,在方法论方面亦克服了陆九渊心学方法的二重性,使本体与方法统一起来。

宋代时,陆学之流传主要在浙东地区江西省两大地域。其中浙东弟子以“甬上四先生”为代表,而江西弟子则以傅梦泉、邓约礼为代表。黄宗羲原本将陆门弟子全部附在为陆氏兄弟设立的“金溪学案”中,后来全祖望将他们独立出来,为“甬上四先生”分别设立了“慈湖学案”、“絜斋学案”、“广平定川学案”三个学案,同时将其他陆氏门人收入“槐堂诸儒学案”中。

陆学的衰落

陆九渊生前弟子达千人以上,其学派可谓盛极一时,但其中不少弟子往来出入于陆、朱之门,如诸葛千能、孙应时、包扬等人。还有在陆九渊去世后背叛陆门成为朱门弟子的,如彭兴宗、危稹等。此外尚有皈依佛门的,如刘尧夫。因此,陆九渊的弟子虽多,但其中得力的门人却不过“甬上四先生”及傅梦泉等数人。而这些第一代的陆姓直接弟子之后,注重口传心授的陆学因为不像朱学那样重视通过经典的训释(《四书》《五经》等)来传承学问,陆门二传弟子之后几乎没有出现有力者,同时又大多杂于朱学,所以陆学也逐渐衰落了。

朱陆合流

南宋中期开始朱学与陆学作为道学的代表流派鼎足而立,朱陆之间发生过“鹅湖之会”与“无极太极之辩”方面的激烈辩论,其门人当中主张朱陆二人的思想终生相反如水火不相容的也大有人在,并且以“俗学”(朱学年)与“禅学”(陆学年)相互抵毁。但另一方面,从南宋末期直至元代,朱陆两派中出现了朱陆“早异晚同”论,同时学术界也出现了和会朱陆之说的思潮。

南宋后期开始,朱学逐渐成为官学,随后到了元代,由赵复姚枢许衡等人将朱学传至北方,进而还以朱子学经典作为科举考试的唯一依据,于是全国范围内朱学日益兴盛,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仅仅为了获取功名利禄而从事朱学的士人,此外朱学的支离破碎的章句训之弊病也日益显现,因此有识之士想到以陆学之直截简明来弥补朱学之不足。于是汤巾、徐霖、程绍开、吴澄等人提倡朱陆合一。于是汤巾、徐霖、程绍开、吴澄等人提倡朱陆合一,而胡长孺则由朱学而入陆学,郑玉则由陆学而入朱学。直至江西上饶的陈苑与浙东四明的赵偕私淑于陆学,才使徐霖死后一度衰落的陆学重新得以兴盛了起来。

陆王学派

明代时陈献章湛若水等人对陆王心学进行发展。其中,陈献章亲历了明统治者以朱学为官方哲学的种种弊端,而他则以其终生未仕的经历,提出“以自然为宗”和“归于自得”,完成了明代儒学由理学向心学的转向,他本人也因此而成为明代心学的奠基人。而湛若水因提出“随处体认天理”,被陈献章视为思想的继承人。此后,湛若水与王守仁将明代心学推向了高潮。

后经王守仁集大成,提出“心即理”“知行合一”等学说,让陆学成为宋明理学的一个重要派别“陆王学派”,一直影响到近现代中国的思想界。陆九渊的门人将其生前所著所讲,编为《象山全集》,传播其思想。

人物影响

造就象山学派

陆九渊善于“识人、知人”的精神、骨髓,所以他一面指点人内心深处隐微的病痛,一面激发人向上奋起的志气,要人“轩昂奋发”“提掇大纲”(即先立乎本心)。因此,他的学生受到他的学说影响,多有“卓然自立的气概”。陆九渊在象山精舍造就了很多人才,他们有个统一的称呼——“象山学者”,陆九渊曾张贴《示象山学者》对他们进行告诫。他们在江西贵溪一带影响很大,以至于有“非从学象山不得为邑寓贤”的说法,即没有和陆九渊学习过,就不能算是贵溪一带的贤士。在众多弟子中,名载史籍和地方志出类拔萃的有七十余人,其中考中进士的二十六人,最杰出的学生要数“甬上四先生”——杨简袁燮舒璘沈焕。“而从‘非从象山不得为邑寓贤’的说法也说明当年的象山精舍作为陆学的大本营,在士人中已具有崇高的声誉和广泛深远的影响。”此外,《宋元学案》说陆九渊讲学是公开演讲,聚会讨论。因此,他听课的人数往往成百成千,对当时社会讲学论道风气造成不少正面影响。

此外。由陆象山所开创、王阳明集其大成的陆王心学,与江右有着不解之缘,学术交流和活动大量地在江右地区进行,并由此而直接孕育了江右王学这一学术界的盛况。

推动宋明理学新发展

陆九渊“心学”的崛起,朱陆对峙局面的形成,不仅促进了朱熹“理学”的完善和发展,而且开创了与程朱“理学”分庭抗礼的陆王“心学”,共同推动和影响了宋明理学思潮的发展。自南宋后期以来,在朱陆两家的发展此消彼长的情形下,大多数理学家都能采取比较中立的立场来对待两家思想,兼取两家思想之所长,尤其对陆九渊的“本心”思想和“发明本心”的心性修养功夫多有张扬。为后来“阳明心学”的崛起,奠定了十分有利的基础。

明初,打破程朱理学僵化和沉寂的格局,逐渐成为时代发展的要求。上承象山,下启阳明的陈献章创立“江门学派”,以“精中养出端倪”向理学倡导的“格物致知”发起挑战。至明中期,王守仁应时而出,以“吾心之良知即天理”的“致良知”学说,与象山在心学发展史上相互呼应,构建了与程朱“理学”分庭抗礼的陆王“心学”,从而一改明初以来“此亦一述朱,彼亦一述朱”的思想局面,成为明中叶后风行南北的思想。总的来说,陆九渊心学虽然没有像朱熹“理学”那样成为官方哲学,但是其思想一直为后来的理学家所吸收和利用,并因此影响着后期宋明理学的发展。可以说陆九渊的心学推动了宋明理学思潮的进一步发展。

指明儒学新方向

陆九渊心学思想的“心即理”,在对物的认识上,不是心外无物,而是从儒家思想的角度出发理解,是心外之物皆在内心,是儒家的心怀天下的包容在心内。在对宇宙规律的认识上,具有儒家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主动认识规律、掌握规律并遵循规律。在道德准则和道德实践上,孔子的“为仁由己”,陆九渊的“心即理”认为,人是道德主体,道德行为是不可违背自己本心的道德自觉。陆九渊具有开创地将宋儒理学向心学推进,将天理回到主体人,借用的是心。将人的主体特性彰显出来,提倡人的积极能动作用。儒家思想开始了心学方向的发展。明代王守仁心学的发展便是对陆九渊心学儒学新方向的最好诠释。

人物评价

陆九渊的弟子杨简曾评价陆九渊道:(先生年)“接宾受词无早暮,下情尽达无疆。故郡境之内,官吏之贪廉,民俗之习尚,忠良材武与猾更暴强,先生皆得之于无事之日。”

朱元晦(朱熹)曾作书与学者云:“陆子静专以尊德性海人,故游其门者多践履之士,然于道问学处欠了。”

王阳明先生传习录》中记载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曾在评价陆九渊和其学说:“然他心上用过功夫,与揣摹依仿、求之文义自不同,但细看有粗处。用功久,当见之。”

《朱文公文集·卷三十一》中写道朱熹认为陆九渊“操持谨质,表里不二。”,很欣赏其人品。

近代政治家梁启超曾说:“宋明思想界失一朱熹、失一陆九渊、失一王守仁清代思想界失一顾炎武、失一戴震,其局面又当如何?”

相关争议

关于陆九渊“心学”的直接来源,有着多种说法。一般认为是家传。而家学其实只是创造了这一学说形成的氛围和条件。对于陆姓心学,陆九渊自己在《语录》下中称是“因读《孟子》而自得之” ,在《与李省幹》中也有提到:“自曾子传之子思,子思传之孟子,乃得其传者。”由此可见,陆九渊思想是受到了孟子思想的启发,自得于孟子。

陆九渊对于伊洛渊源,也不否认自己思想与他们的联系,他曾说:“韩退之言:轲死不得其传。固不敢诬后世无贤者,然直是至伊洛诸公,得千载不传之学。但草创未为光明,到今日若不大段光明,更干当甚事?” 他认为“伊洛”虽得儒家正统,但二程子之学只是理学的草创阶段,有待于进一步发明。陆九渊的这些说法自然包含着理学的道统观念及自诩为承担道统的意识,却也说明了一个事实,即陆姓心学与孟子思想及伊洛渊源的关系。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陆九渊思想是继程门传人谢良佐之后,经由王苹、张九成、林季仲发展而来。此一说的证据是在《宋元学案·象山学案》中王梓林注曰:“庸斋、梭山、复斋弟。艾轩讲友,上蔡、震泽、横浦、林竹轩续传”,另外在《宋元学案·震泽学案》也有记录点明陆九渊心学与程氏学说的内在联系。

最后一种说法是陆九渊的“心学”思想源于禅宗。这种观点最早亦始于朱熹,在宋元明时期的学术界有着普遍认同。在《朱子语类》卷第一百二十四中记载朱熹曾指出:“陆子静之学,自是胸中无奈许多禅学,看是甚文字,不过假借以说其胸中所见者耳。”由于南宋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的确立,这种观点在当时乃至其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学术界最盛行的一种看法。当时学者普遍把“心学”认为是“禅学”,但陆九渊本人并不承认这种说法。

名言章句

“道外无事,事外无道。”——《象山先生全集·卷三四》

“四方上下曰宇,往来古今为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陆九渊全集·卷二十二》

“仁义者,人之本心也。”——《陆九渊全集·卷一》

“人非木石,安得无心?。”——《象山先生全集》

“礼者,理也。”——《陆九渊全集·卷十二》

“人性本善,其不善迁于物也。”——《象山先生全集》

轶闻典故

幼时顿悟

《年谱》和《陆九渊集》卷三十六中记载,陆九渊十三岁读古书时,见古人对“宇宙”二字的诠释“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忽然大悟,曰:“元来无穷。人与天地万物,皆在无穷之中者也。”,于是提笔写到:“宇宙内事乃已分之事;已分之事乃宇宙之事。”又说道:“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南海北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上至千百世之下,有圣人出焉,此心此理,亦莫不同也。”

科举出名

1172年春,陆九渊赴行都临安参加礼部省试,考官是吕祖谦赵汝愚尤袤。而陆九渊因《易》《论》《策》三卷“文意俱高”的答题得到吕祖谦的叹赏,但因吕祖谦以丁内忧离去,他们失去了一次难得的互相交流的机会。吕祖谦临走时,对赵、尤二人谆谆叮嘱,说“此卷超绝有学问者,必是江西省陆子静之文,此人断不可失也。”可见其对陆九渊的欣赏。虽然与昌祖谦失之交臂,但陆九渊却和赵、尤二人相识,他后来都有书信写给两人。

后世纪念

墓葬

陆九渊墓位于金溪县延福乡青田桥旁的东山岭上(今属陆坊乡桥上村年)。为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葬三面环山,周围种植有松竹。坟冢为圆形,椅形护栏,用山下青田溪里的鹅卵石砌成。墓为圆锥形石砌结构,墓基用宽阔麻石石板筑砌,占地面积60平方米。明嘉靖年间救建神道碑,碑文为“崇尚真儒慕”(已不存在年)。清乾隆刻高0.95米,宽0.56米的“宋文安公陆象山”碑,现存于金溪县文博所。山下原有明代敕建的“祭祠”和“下马亭”等附属建筑,今无存。1957年,该墓被列为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金溪县政府重新修茸墓地,立墓碑“南宋哲学家教育家陆象山先生之慕”,并在墓旁立有陆象山先生生平简介和思想言论的石碑。基前仍保存有两个明代石柱,分别镌刻“学苟知本六经皆注脚”“事属份内千圣有同心”。墓最前方是一方保护标志碑,刻有“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字样。

陆公祠

明代弘治年间(公元1488-1505年),为纪念陆九渊,在荆门城西象山东麓当年陆九渊受理民事诉讼法和讲学的象山书院遗址兴建了陆夫子祠,后几经焚毁,清乾隆年间重建。陆九渊当年讲学的讲经台也于清代重建,台上建纪念亭,安陆知府张世芳取《诗经》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句意,题为“仰止亭”。

纪念馆

陆九渊纪念馆位于象山县景区龙泉公园,原址为陆夫子祠。该祠始建于2006年,占地面积600平方米,内设廉吏馆、乡贤馆、张自忠纪念馆等,是我市开展爱国主义、廉政教育的重要场所,2007年被确定为“湖北省党风廉政教育基地”,年均接待市内外党员干部廉政教育团队20余批次。2018年,按照市委市政府“两山”(东宝山、象山)建设——将象山打造为文化之山的要求,将陆夫子祠、盆景园改造升级为陆九渊纪念馆,占地面积扩至40000平方米。

象山路

为纪念陆九渊,江西省省会南昌市有一条街命名为“象山路”。象山路是南昌十大乡贤路之一,在市区西部,分为象山南路和象山北路。象山北路,南起中山路,北至阳明路,长l366米,宽30米。1926年南昌市全图自北向南分段标称左家巷、下樟树下、上樟树下、东大街、马王庙街、磨子巷、戊子牌。东大街,是旧城三条大街之一。1934年将上述各段合并扩修称陆象山县路(陆九渊,学者称象山先生,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江西金溪县人)。1950年改称象山北路。1966年改名瑞金路。1973年更名瑞金北路。1984年复名象山北路。

研究会

1996年4月,金溪成立“陆象山研究会”,北京大学教授张岱年张世英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立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黄宜民等任研究会顾问;杭州大学教授束景南武汉大学教授宫哲兵等任特约研究员。

2019年9月7日,由福建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主办的纪念陆象山诞辰880周年研讨会在金溪召开。众多来自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云集象山故里,围绕“会通朱陆,传承理学”的主题开展学术交流研讨。

相关人物

陆九龄

陆九龄(1132-1180),字子寿,学者称复斋先生,金溪县陆坊乡青田村人,金溪“三陆”之一,也是陆九渊的五哥。南宋乾道五年(1169)进士,官州教授。研讲理学,注重伦理道德实践。认为“心”是一切事物的基础和出发点,主张“治人先治己”,反对“弃日用而论心,遗伦理而语道”。曾和陆九渊参与“鹅湖之会”。著有《复斋文集》。

杨简

杨简(1141-1226),字敬仲,慈溪市人。身居“甬上四先生”之首,陆九渊最著名的弟子,告归后筑室德润湖居住,世称慈湖先生。著有《慈湖遗书》18卷,又续集2卷,《慈湖诗传》20卷,《杨氏易传》20卷,《五诰解》等。

杨简继承并发展了陆九渊的心学伦理思想,剔除了与其心学体系不合的“沿袭之累”,克服了残留的“理本论”色彩,构建了彻底的“心本论”思想,认为仁、义、礼、固四德之分殊,不过是“吾”的展开与表现,并坚决反对程朱“格物致知”的方法论,成为陆王心学承上启下式的人物,对阳明心学“心本论”和“工夫论”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袁燮

袁(1144-1224),字和叔,庆元府州(今浙江宁波)人,世称絜斋先生,“甬上四先生”之一。著有《絜斋集》《絜斋家塾书钞》《絜斋毛诗经筵讲义》《袁正献公遗文抄》等。

“袁燮进一步发挥了陆九渊的‘本心论’,认为人生天地间,之所以能成为万物之灵长,就是因为有‘本心’在;有了这个‘心’,低贱也能变得尊贵;没有了这个‘心’,尊贵也实质上就是卑贱;古往今来的明君,能够治理好天下,靠的就是这个‘心’;士农工商从事各种技艺,靠的也是这个‘心’。”

其他相关人物

相关作品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

..2023-07-26

..2023-07-26

..2023-07-26

..2023-09-20

..2023-09-20

..2023-09-20

..2023-09-09

陆九渊纪念馆展露新姿.今日头条.2023-08-10

抚州人物.抚州市政府网.2023-08-07

【人文东湖】路名典故——象山路.微信公众平台.2023-08-07

纪念陆象山诞辰880周年研讨会召开.南昌新闻网.2023-08-07

陆夫子祠兴衰纪略.荆门新闻网.2023-07-26

陆九渊集.豆瓣读书.2023-08-10

陆象山全集.豆瓣.2023-08-17

陆九渊集.豆瓣读书.2023-08-10

象山先生全集.豆瓣.2023-08-17

陆九渊集.豆瓣读书.2023-08-10

象山语录.豆瓣读书.2023-08-17

典籍里的中国.豆瓣.2023-08-17

荆门广电原创大型人文历史纪录片《陆九渊知军荆门》今晚首播.今日头条.2023-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