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尸斑

尸斑

尸斑(livor mortis)是指机体死亡后,血液循环停止,尸体血液因重力作用而坠积于尸体低下部位未受压迫的血管中,并在该处皮肤表面呈现边缘不清的有色斑痕。尸斑是早期死后变化之一,是推断死亡时间的重要指标。

尸斑常自死后1-2h开始出现,但因环境温度和死因等因素的影响,有的早在死后半小时或迟至6-8h才开始出现。寒冷环境中,尸斑的发展较一般气温条件下缓慢;大失血的尸体,尸斑出现晚而弱;死亡过程长且伴有心力衰竭者,尸斑在频死期就可开始出现。尸斑分为3期:沉降期尸斑、扩散期尸斑、浸润期尸斑。尸斑具体部位与尸体姿势有关,一般出现于尸体低下部位的未受压处。尸体经历的时间越长,坠积的血液越多,尸斑颜色越深。

尸斑是最早出现的死亡征象之一,尸斑出现即可确证死亡。根据尸斑的发展情况可大致推测死亡时间,可提示其死因。尸斑可以判断尸体是否被移动过,在命案现场检查实践中经常应用。法医学鉴定及临床实践中应注意鉴别尸斑与皮下出血。

形成机制

死后体内血液停止流动,血液会坠积在毛细血管和静脉中,从而导致未受压处的皮肤颜色发生变化。长期患病和循环衰竭晚期的患者身上也可以观察到轻微的血液坠积。尸体表面未受压处可以观察到斑块样尸斑,大小为1-3厘米,这是由于尸僵过程中肌肉收缩将静脉内的血液挤向皮肤表面所致。

发展过程

尸斑常自死后1-2h开始出现,但因环境温度和死因等因素的影响,有的早在死后半小时或迟至6-8h才开始出现。如在寒冷环境中,尸斑的发生、发展较一般气温条件下缓慢;大失血的尸体,尸斑出现晚而弱;死亡过程长且伴有心力衰竭者,尸斑在频死期就可开始出现。根据尸斑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形态特征,大致分为3期:

沉降期尸斑

沉降期尸斑一般是指自尸斑开始出现至死后12h以内的尸斑。尸斑开始时呈散在的小块或条纹状,经3-6h融合成片状,颜色逐渐加深呈紫红色,周围边界模糊不清。此期尸斑的特点是因下坠的血液局限于血管内,用手指按压尸斑(以按压的手指指甲变色为度)可以暂时褪色,移开手指后,尸斑又重新形成。

扩散期尸斑

扩散期尸斑一般是指死后12~24h的尸斑。此期血管周围的组织液渗透人血管内促进红细胞溶血,血浆稀释并被血色素染色后,又向血管外渗出,即为扩散期。尸斑的颜色进一步加深、范围扩大,呈紫红色、大片状。用手指按压仅稍微褪色;改变尸体的体位后原有尸斑不会消失,新的低下部位也不易形成尸斑;有的在体位改变较长时间后,新的尸斑虽可出现,但颜色甚淡。

浸润期尸斑

浸润期尸斑一般是指死亡24h以后的尸斑。被血红蛋白染色的液体不仅渗人 组织间隙,而且浸染组织细胞,使之着红色,称为浸润期尸斑。此期尸斑完全固定,无论直接按压或改变体位,原尸斑不再褪色或消失,也不能形成新尸斑。切开尸斑处皮肤,切面呈暗紫色或紫红色,无血液从血管断面流出。此期持续时间较长,有时尸体实际上已开始腐败。

尸斑的分布

尸斑出现于尸体低下部位的未受压处,具体部位与尸体姿势有关:

以上参考:

尸斑的颜色

尸斑的颜色主要取决于血色素及其衍生物的颜色。人死后血中氧合血红蛋白转 变成还原血红蛋白,呈栗色,透过皮肤呈暗紫红色。氯化物中毒的尸体,由于血中氰化物血红蛋白形成,尸斑呈鲜红色。一氧化碳中毒的尸体,因血液中有碳氧血红蛋白(carboxyhemoglobin,HbCO),尸斑呈较特殊的樱红色。氯酸钾、亚硝酸盐等中毒死者,因形成正铁血红蛋白,尸斑呈灰褐色。尸斑的颜色还受死者种族、死因、死亡时间和环境温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在尸斑的发展过程中,尸体经历的时间越长,坠积的血液越多,颜色越深。

尸斑的消退

尸斑会持续存在,直到尸体腐败

影响因素

影响尸斑出现的因素:主要与死因有关。急性大失血、贫血、衰竭或恶病质死者,尸斑出现慢而微弱,痒死和室息死的尸体,尸血流动故尸斑出现快而浓,多呈暗紫色。尸体低下部位的受压处,由于毛细血管内的血液被挤压到别处,从而无尸斑形成呈苍白色,有时还能反映出压迫物体表面的形态性状等。

法医学意义

证明死亡

尸斑是最早出现的死亡征象之一,尸斑出现即可确证死亡。

推断死后时间

根据尸斑的发展情况可大致推测死亡时间。由于尸斑的发展过程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较少,各期尸斑特征相对比较稳定,因此在法医学尸体检验中,常常根据尸斑各分期的不同特点,结合其他条件,来分析推算死亡经过时间。指压法检查尸斑褪色程度,是法医检验中常用的检验方法。

以上参考:

判断死亡时的体位

尸斑只能出现于尸体的低下而不受压迫的部位,如仰卧的尸体,尸斑主要出现于腰、背、项及四肢的后侧;俯卧的尸体,尸斑主要出现于颜面、胸、腹及四肢的前侧,如果立位溢死的尸体,长时间悬吊后则在前臂、下肢等处出现尸斑。一般情况下,法医可根据尸体上尸斑出现的部位,判断出死者死亡时是何种姿势,处于何种体位。

如果尸体上尸斑出现的部位与尸体在现场的体位不符,证明尸体曾被移动过。如果尸体上出现“双侧性尸斑”(即指尸体的低下部位和另一侧非低下部位均出现尸斑),则进一步证明在死后大约6-15小时内尸体被翻动过。

分析死亡原因

根据尸斑的颜色及出现程度,有时可以分析死亡原因。正常尸斑的颜色,是由淡紫红色逐渐发展为暗紫红色。有些特殊原因引起死亡的尸体,尸斑可以出现特殊的颜色。

有些死亡原因还直接影响尸斑的发展过程。例如一般机械性室息死和某些急死的尸体,尸斑出现得比通常快而且颜色浓;急性失血或患消耗性疾病死亡者的尸斑,出现慢而弱。因此,尸斑的特殊颜色或异常的强弱程度,常常提示存在某些特殊的死亡原因。在分析案情时,应引起重视。

正确区别尸斑与皮下出血

鉴别尸斑与皮下出血

在检验尸斑时,必须把尸斑和生前因外伤而形成的皮下出血区别开来。由于尸斑的颜色与损伤造成的皮下出血颜色相似,因此一些缺少经验的人容易把二者混淆,以致造成案情判断的错误。所以,正确鉴别尸斑与皮下出血是十分重要的。

尸斑与皮下出血的鉴别方法主要下:

以上参考:

内脏血液坠积

死后血液坠积不仅在体表形成尸斑,也同时发生于内脏。尸体呈仰卧位时,在大脑枕叶小脑、肺的背侧和胃肠后壁等均可有血液坠积。在尸体解剖中可以看到尸体头皮下或胃、肠、肺等内脏的低下部位出现大片状暗紫色改变,或积有血性液体,这是由于死后内脏的血液坠积所致,其形成原理与尸斑相同,称为“内脏坠积性淤血”。

内脏坠积性淤血应与内脏的出血或病理性淤血相区别。如两肺背侧的血液坠积,需与肺出血或炎症相鉴别。头部血液坠积甚至可引起枕部死后硬膜下轻度出血,须与外伤性硬膜下血肿相鉴别。观察有无头皮损伤,颜骨骨折及脑挫伤等,有助于识别是否为死后硬膜下出血。

古籍记载

洗冤集录》是中国第一部全面而又系统的应用医学、生物生理等方面的理论技术,研究解决司法实践中有关人员伤亡的理论和实际问题的法医学专著。

《洗宽集录》对一些主要的尸体现象,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如:指出了验尸之前必须要洗器,就是用皂角水洗尸后,用来醋、酒糟、白梅、五倍子等局部洗,以预防检验时感染伤处,致使创伤发生变化,还指出死人项背、后肋、腰腿内、两臂上、两腿后、两脚、肚子上下有微红色,是因死后一向仰卧停泊,血脉坠下所致,不能误认为他因致死其所谓微赤色,是对尸斑的最早记载,用血脉坠下解释尸斑产生的机理也是基本正确的。

参考资料

尸斑.《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2023-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