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腿陆龟
红腿陆龟(学名:南美象龟属 carbonarius,英文名:Red-footed Tortoise)是来自南美洲北部的一种受欢迎的宠物龟。红腿陆龟是一种中型陆龟,一般成龟平均长度为30厘米(12英寸),亦可以达到40厘米(16英寸),体重视亚种不同约为4-8公斤不等,寿命可达50年。它们有深色面包形的背甲,四肢及头部的颜色很鲜艳,从浅黄色至暗红色不等。而红腿陆龟在不同地区也有不同的亚种,如来自亚马逊流域的黄腿陆龟与红腿陆龟就有着密切关系。
红腿陆龟有许多名字:红腿象龟、红脚龟和稀树草原龟等,以及部分地区的独有化名称,如carumbe、karumbe,在当地而言,这意味著“慢慢地移动”(巴西,巴拉圭),wayapopi或morrocoy(委内瑞拉,哥伦比亚),以及japuta和jabutipiranga(巴西,阿根廷)。
红腿陆龟具有观赏的经济价值,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 附录lI(2023年)
形态特征
外形特征
一般成年红腿陆龟的大小会因地区和性别而不同,红腿陆龟的雄性稍大,整体平均长度为30-35厘米,而长于45厘米的亦很常见,偶尔会发现超过50厘米的龟只。已知最大的红腿陆龟标本是来自巴拉圭,该龟长60厘米长,体重超过28公斤。
成年红腿陆龟背甲通常是一个细长的椭圆形,两侧平行,但雄性的两侧会向内弯。它们的背甲高高隆起,而且十分光滑,而每一块盾甲的中间是浅黄色,而四周是黑色或深褐色。颈部并不像其他陆龟科,并没有鳞甲。而生长纹在生长时期会十分明显,但大部分龟的生长纹都会随著年龄增长而变得光滑。与之相比,幼年的红腿陆龟比成体更圆,甲壳亚门多为淡黄色及褐色,新生长的部分颜色较深。年轻的红腿陆龟的盾甲边缘是呈锯齿形的,尤其是在后肢的位置。这有助于伪装,令捕食者更难发觉。
红腿陆龟的腹甲大而厚,雄性的向入凹陷,而且可以以肛盾(最后面的对腹甲盾)分辨性别,而腹甲的颜色则因不同地区的亚种而异。
红腿陆龟的四肢通常呈圆柱形,前肢有4只爪而后腿有5只爪,但没有明显的脚趾。前肢稍扁平,多数与头部呈相同的颜色。因为他们是很原始的物种,前肢的麟甲大小往往不一。尾巴肌肉十分发达,不同性别有不同长度和造型,外形整体而言并不尖锐。
两性差异
性成熟后的红腿陆龟。在外形上有明显的两性特征。雌龟体形宽短,腹甲平坦,尾短;雄龟体形较长,色更加丰富多彩,整个身体呈带壳的花生状,腹甲凹陷。尾粗且长。其背甲呈“蜂腰”状,即背甲两侧会有轻微凹陷,底甲亦会有轻微凹陷,这可以帮助它们在交配时稳定身体。雄性的尾巴较长,肌肉较发达,而雌性的尾巴很短,呈圆锥形。
红腿陆龟的肛盾在不同性别间也各有不同,这令雄性的尾巴可有更大的流动性,并令其可以保护雌性的后腿位置。雄性的泄殖孔亦较近盾甲。
栖息环境
红腿陆龟对栖息地有一定的首选性,其选择栖息地的优先级视不同地区可能有所差异,但一般包括接近30°C的温暖气候,很少低于20°C或高于35°C,并偏好高湿度和充沛降雨的环境。大多数栖息地可能会经历较冷的雨季(4月到8月)和温暖干燥的季节(9月至3月)。红腿陆龟经常出没于靠近森林和热带草原过渡区的地带,例如林中空地或沿水路的区域。
分布信息
分布范围
红腿陆龟的生活范围包括巴拿马共和国东南部、委内瑞拉、圭亚那合作共和国、苏里南、安第斯山脉北部、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和玻利维亚西部,东至巴西、玻利维亚、巴拉圭南部范围,并在阿根廷北部也有可能出现。然而,其族群并不是均匀地分布在整个范围内。例如,在巴西中部或森林茂密的地区较少发现红腿陆龟,自1985年以来,通常认为只在秘鲁有明确记录到其出现。这种龟类的精确分布范围很难确定,因为其分布范围较广,且存在地缘政治障碍,这导致统计其出现范围非常困难。
此外,红腿陆龟还被发现出没于几个加勒比群岛上,但其具体种群数量并不清楚,很可能是本地种群或由人类引入的。历史上,许多殖民地将这种龟类视为粮食来源或作为宠物饲养。这些群岛包括荷属安的列斯群岛、特立尼达、多巴哥、格林纳达、巴巴多斯、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格林纳丁斯、圣卢西亚、马提尼克岛、多米尼加、瓜德罗普、向风群岛、维尔京群岛和波多黎各等。
亚种分布
不同的作者根据解剖学和地理学将红腿陆龟划分为不同的类群。PeterPritchard曾识别了七种类型,但后续通过脱氧核糖核酸研究确定了五种基因型,基因上最明显的差异是在亚马逊平原盆地北部和南部发现的亚种之间。
参考资料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红腿陆龟栖息地气候变化并不大,很少会是太热和太冷的气候,所以其大多不会进入任何形式的冬眠,往往能整天活动。莫斯科维茨的研究中,红腿陆龟最为活跃的时候为下午3:00后。在南部地区,气候会较极端、干燥,此时,大多数个体会出现夏眠,而当食物短缺时,他们也可能会暂时东迁。
红腿陆龟一般花一天的50%以上时间进行日照和休息活动。他们经常休息,甚至在吃完一顿大餐后可以休息5-10天。曾经有纪录一只红腿陆龟在一个月内都停留在相同的位置。休息中的龟只可以完全不移动,令枯枝落叶在其身上累积,甚至允许白蚁在其龟壳上通过。
防御行为
红腿陆龟会寻求安全的庇护所,令它们可避过掠食性动物的同时调节体温。他们会试图找一些隐蔽的休息地,如树的枝干和根系处等。同时,它们的藏身处在下雨时有时会被淹没,此时它们便会让自己的鼻孔和眼睛暴露在水面之上。
集群行为
除了龟只的庇护所和气味标记,红腿陆龟也显示了其他的社会生活行为,如在缺乏食物的情况下不会互相侵略其他个体的庇护所,并会主动寻找水果和腐肉为食。红腿陆龟经常出现跟随现象,如一只较小的龟会跟随另一只较大的龟,而这通常是雄性跟随雄性。
觅食行为
分析红腿陆龟的饮食习惯是困难的,因为它们的食谱非常多样化,不仅包括各种广泛的植物品种,一些季节性较强的植物也可以成为红腿陆龟的食物,有学者试图通过实地考察描述其饮食习惯,并透过分析龟只粪便提供了一些对其饮食习惯的研究结果。
红腿陆龟的大部分饮食都是果实或种子荚。常见的食物有各类水果:萝蔓、仙人掌科、无花果、金合欢、槟榔、番荔枝、喜林芋属及凤梨等。针对一些较小的果实,红腿陆龟往往会吃掉整个水果而不吐核,这有助种子的扩散及发芽。而红腿陆龟亦被发现会在住所附近的果树下等待水果在树上掉下。
除了果实外和种子类食物外,红腿陆龟其余的食物则包括草、叶、花、根、芽及各式各样的植物以及真菌等,亦会吃无脊椎动物(如蚂蚁、白蚁、甲虫、凤蝶总科、蜗牛和蠕虫)、腐肉和狐属粪便。红腿陆龟亦经常被发现会进食尸体,直到吃饱,偶尔会吃较小的动物,如蛇、啮齿动物等。粪便中亦会发现卵石和沙子的存在。
其饮食习惯会根据季节而转变。在湿润的季节中,它们大约会进食70%的水果及25%的新鲜的叶、芽,剩下5%则为真菌和动物性食品。在干燥的季节,则会吃40%的水果,23%的花,16%的新鲜的叶,芽、真菌、青苔及动物性食品。作为一种杂食性的陆龟科,如果它们不能在饮食中获取足够的钙,便会一直寻找钙含量高的食物,有时甚至会吃含矿物质的土壤。
运动习性
红腿陆龟的移动速度约为每小时5至20米(5.5-22码/小时),但必要时它们也可以提高自己的脚,提升移动速度达100米/小时(109码/小时),调查也显示它们更偏好在茂密的植被覆盖下移动。
生长繁殖
繁殖
红腿陆龟是卵生动物,繁殖季节主要发生在四月和五月的早雨季,但并不仅限于此时段。其求偶活动可能受到声音和气味信号的吸引,此时,它们往往会聚集在果树下的“求偶场地”。当两只陆龟相距约一米时,它们会表现出特定的行为来辨认对方,比如通过头部和四肢的颜色来识别对方是否为同一物种。雄性之间的求偶行为可能包括头部急速左右晃动,雄性之间可能会因争偶发生撞击行为,或试图将喉甲滑入对方的下方,然后迅速将对方推开。被打败的陆龟有时会被翻转到背部。交配时,雄性爬到雌性的背上,使肛甲顶着雌性的尾甲以进行交配行为,交配后,雌性会离开,有时也会把雄性撞下来。在五到六周后,雌性会开始筑巢。雌性红腿陆龟可以在用后腿在大约三个半小时内挖出一个大约10乘20厘米(3.9乘7.9英寸)的洞穴。而没有经验的雌性通常会由于土质较硬而被迫挖好几个巢穴,而即使是有经验的雌性也可能放弃它们正在建造的巢穴而开始筑新巢。当巢准备好后,她会尽可能地把尾巴放低到巢中,每30到120秒就会产卵一次,共计产卵约2~7枚。产卵完成后,雌性红腿陆龟会把泥土夯实掩埋后离开。
生长
红腿陆龟的蛋形状大致为球形,平均尺寸约为5.0x4.2厘米,平均重量为50克,每窝蛋数为2-7枚,孵化期为105-202天,通常在为150天。孵化后的幼龟会通过蛋齿打开蛋壳,孵化后,在蛋中几乎弯曲成一半的龟壳会逐渐恢复直立。亚成年龟将迅速生长,达到繁殖大小,大约为20-25厘米,这取决于不同变种的平均成年大小,红腿象龟的年龄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可达35岁左右。
物种保护
致危因素
红腿陆龟面临着野外栖息地减少和非法捕捞等威胁,因此被列为受威胁的物种。同捕猎或栖息地丧失相比,宠物贸易对红腿陆龟生存的威胁较小,但同样对他们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保护级别
由于红腿陆龟非中国本土物种,故尚未在中国的保护动物名录中,但由于其为《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lI中的物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第三十五至三十九条,养殖处于国外名录中的保护动物需要通过正规途径审批,获得饲养证,因此私自交易和饲养红腿陆龟原则上是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
参考资料
Chelonoidis carbonaria (Spix, 1824).ITIS.2024-09-24
Chelonoidis carbonarius (Spix, 1824).ITIS.2024-09-24
2023年CITES附录中文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2024-09-24
红腿陆龟.太平洋家居网.2023-08-03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全文).中国法学会.2023-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