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中国感染率最高的一种慢性疾病。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简称“Hp”,是一种螺旋形,微厌氧,对生长条件要求十分苛刻的细菌。当污染了水、食物、生活用品等,进入了易感者的口内,幽门螺杆菌就潜入患者胃内,并寄居在胃黏膜,幽门螺杆菌不仅从胃内吸收营养维持生计,还排放大量毒素和炎症因子,导致胃黏膜受损发炎感染。人体会出现上腹胀、上腹痛、反酸、烧心、嗳气、早饱、食欲不振、口臭、恶心呕吐、消化不好、便秘、消瘦、贫血等症状。中国多个中心的大规模自然人群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40%~90%,平均为59%。一般该感染疾病的治疗采用标准三联方案和铋剂四联方案
命名
1982年,澳大利亚科学家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从人体的胃壁黏液层里发现一种螺旋杆形状的细菌,而胃里有这些细菌的人,胃壁在显微镜下显示出胃炎的典型症状。1989年被命名为“幽门螺杆菌”。2005年,这两位科学家因此而获得诺贝尔奖。幽门螺杆菌常以它的英文缩写Hp称呼,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胃癌1类致癌因素,是很多胃病的罪魁祸首。
历史
幽门螺杆菌与人类的关系最早可以溯源到5300年前。1991年,一个铜器时代的人类木乃伊在冰川中被偶然发现。科学家们在他胃内发现了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证据。
人类认识幽门螺杆菌的历史同样曲折而漫长。早期,人们一直认为胃液为强酸环境,不可能有细菌生存。直到1875年,一位德国解剖学家发现胃黏膜有螺旋样细菌存在。在这之后的100年中,多位来自世界各地的医生或学者,曾先后发现并报道胃黏膜表面这种螺旋状细菌,但由于各种原因,都与幽门螺杆菌的发现擦肩而过。1982年,澳大利亚的病理学家Robin Warren和内科医生Barry Marshall合作,终于在实验室中成功分离、培养出了这种螺杆状细菌。但是两人的研究结果受到了当时医学界主流医生的质疑。Marshall医生四处碰壁,一怒之下,亲自喝下了一杯含大量螺旋菌的培养液。几天后,他在自己身上成功诱导出了急性胃炎。在之后的10年间,随着越来越多大规模临床试验结果的证实,医学界的观念开始逐渐转变。1994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发布指南,承认大多数消化性溃疡是幽门螺杆菌感染所致,建议使用抗菌素治疗。2005年,Marshall和Warren因为这一发现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病原学
幽门螺杆菌感染后,与宿主相互作用,诱发局部炎症,激发自身免疫反应。诱导胃黏膜上皮细胞增殖和凋亡,影响一些胃肠激素的合成、分泌以及释放,从而破坏损伤因子与防御因子之间的平衡。幽门螺杆菌菌株基因型的不同是导致感染后不同临床结果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cy totoxin-associatedgeneA,cagA )阳性菌株感染后导致严严重临床后果的危险性明显大于阴性菌株。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 (cytotoxin-associated geneA -protein,Ca-gA )是Hp 的cag致病岛(cagpathoge-nicity island ,cagPAI)上 cag A 基因的编码产物,是Hp感染导致宿主产生炎性反应的重要效应蛋白。Hp感染后通过cagPAI编码的IV型分泌系统将CagA 注入宿主细胞内并发生磷酸化,导致细胞内信号传导改变等一系列的反应,引起宿主细胞损伤﹐并且与胃腺癌形成密切相关。
传播机制
传染源
人类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唯一明确的传染源。
传播机制
现有研究从感染患者的胃肠道分泌物、唾液、牙龈和粪便中分离出幽门螺杆菌。一般以口腔一口腔、粪便一口腔的形式传播,如共用餐具、接吻,或者感染者的粪便污染了水、食物、生活用品等,进入了易感者的口内。
传播途径
家庭内传播是新发感染和再感染的重要途径。家庭成员之问常见的感染途径包括共用餐具、咀嚼喂食、不良的卫生习惯等。尤其是家庭内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密接触,特别是口对口喂小孩,极容易将幽门螺杆菌传染给小孩。
病因
病原体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螺旋形,微厌氧细菌,当污染了水、食物、生活用品等,进入了易感者的口内,幽门螺杆菌就潜入患者胃内,并寄居在胃黏膜。
发病机制
幽门螺杆菌不仅从胃内吸收营养维持生计,还排放大量毒素和炎症因子,导致胃黏膜受损发炎感染。
临床表现
幽门螺杆菌潜入胃内寄居在胃黏膜,不仅从胃内吸收营养维持生计,还排放大量毒素和炎症因子,导致胃黏膜受损发炎。胃黏膜反复发炎,人体就会出现上腹胀、上腹痛、反酸、烧心、嗳气、早饱、食欲不振、口臭、恶心呕吐、消化不好、便秘、消瘦、贫血等症状。
诊断检查
胃镜检查法
胃镜检查法是通过胃镜检查获取胃黏膜组织,进行快速脲酶试验或黏膜组织学检测或幽门螺杆菌细菌培养等。这类方法依赖于内镜检查,好处在于不仅能判断有无Hp感染,还能判断胃黏膜的整体状态,检查有无溃疡、萎缩、息肉、肿瘤等疾病。
不使用胃镜检查
不使用胃镜检查的方法主要有碳13(13C)或碳14(14C)的尿素呼气试验,这是用来判断幽门螺杆菌最简捷快速的方法之一,无痛苦且准确度较高。另外,还有粪便的抗原检测和血Hp抗体检测。需要注意的是Hp抗体阳性不能提示现症感染,只能提示感染过,但现在有没有Hp不能确定。
应用最多的是尿素呼气试验和胃镜获取黏膜之后的组织学检查,但粪便的抗原检测临床应用率正在提高。
干预治疗
了解患者情况
临床医生会根据患者既往用药史、临床特点及当地耐药菌株的流行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根除治疗方案。充分了解患者近期抗生素使用史和当地人群对一线抗生素的耐药背景,结合临床医生丰富经验所制定的经验性治疗方案,能达到较为满意的效果。
制定治疗方案
标准三联方案
PPI(标准剂量,bid )+克拉霉素(500mg,bid)+阿莫西林(lg,bid )/甲硝唑(500 mg,bid )7~14d。治疗结束4~6周后可检测Hp的根除情况。标准三联疗法是克拉霉素耐药较低地区抗感染治疗的首选方案。缺点是由于Hp耐药性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该三联疗法的疗效,越来越多的患者在接受首次治疗后Hp不能根除。
三联疗法中,3种药物均按照通常剂量,即bid ,但阿莫西林的杀菌效果依赖于药物浓度高于最小抑菌时间(MIC)的持续时间,而不是药峰浓度(Cmax)或药时曲线下面积(AUC),Furuta等认为阿莫西林给药方案明显影响三联疗法根除率,虽然在大多数标准根除方案中阿莫西林每天使用2次,但其给药方案应重新考虑并着重于抗生素药理学。
铋剂四联方案
PPI(标准剂量,bid )+铋剂(标准剂量,bid )十四环素(500mg,qid )十甲硝唑(250 mg,qid )10~14d。疗程结束后停用PPI至少4周,停用抗生素至少2周后可检测Hp的根除情况。含铋四联疗法既往一直被推荐用于二线或者补救治疗方案,近年国内外将其作为一线治疗也取得较好的疗效,特别是在克拉霉素耐药性较高的地区 。
序贯疗法
二联治疗[PPI(标准剂量,bid )十阿莫西林(1g,bid)]5 d十三联治疗[PPI(标准剂量,bid )+克拉霉素(500mg,bid )+甲硝唑(500mg,bid)]5d。10d序贯疗法是意大利 De Franeesco 等提出的根除Hp新方案。疗程结束1个月后,可检测Hp的根除情况。序贯疗法克服了克拉霉素的耐药问题,前5d诱导期采用的阿莫西林不仅本身能够杀灭Hp,而且还能减少患者的细菌负荷量,从而增加细菌对克拉霉素的敏感性,但10d序贯疗法作用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由于传统的克拉霉素为基础的三联疗法根除率一直在下降,10d序贯疗法和含铋四联疗法已被提议作为另一种一线根除疗法,并且这两种疗法作为一线疗法已在香港特别行政区证实非常有效。
伴同疗法
PPI(标准剂量,bid )+克拉霉素(500mg,bid )+阿莫西林(lg,bid )十甲硝唑(500mg,bid)7~10d。伴同治疗是另一个被证明对克拉霉素耐药株有效的方案,此方案较序贯疗法简单,整个治疗期间都用相同药物,不涉及药物中途改变,但由于该疗法同时应用3种抗生素,考虑其不良反应国内尚未采用。
最近Ang等实验表明,三联疗法、序贯疗法与伴同联疗法对Hp的根除率分别为92.5%、93.1%和97.1%,2种疗法根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需要更多的随机试验以确定这些新型疗法的真正优势。
复查
建议在四联药物口服结束后,停药6周以上,复查尿素呼气试验,明确是否除菌成功。如果根除失败,患者不必惊慌,可在停药3个月后,待Hp活性恢复,再次进行根除治疗。可更换敏感性较高的药物,也可进行Hp的药敏试验,根据试验结果来选择适合抗生素。
预防免疫
流行病学
世界超过50%的人口在消化系统上部带有幽门螺杆菌,中国人群的平均感染率则高达59%。然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中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使幽门螺杆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日趋严重。幽门螺杆菌菌株对某种或几种药物产生原发性或继发性耐药,是根除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
参考资料
幽门螺杆菌的前世今生.今日头条.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