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花园口决堤

花园口决堤

花园口决堤,又称花园口事件、花园口惨案,是指抗日战争期间徐州会战失利后,蒋介石为阻止日军西下,于1938年6月下令军队在河南郑州花园口掘开黄河大堤的军事行动。花园口决堤是中国抗战史上与文夕大火、重庆防空洞惨案并称的三大惨案之一。

1938年5月,侵华日军攻陷徐州市,并沿陇海铁路西犯,郑州市危急,武汉震动。国民政府决定采用“以水代兵”的政策,以迟滞日军的行动。6月9日,蒋介石采取下令掘开位于中国河南省郑州市区北郊17公里处的黄河南岸的渡口一一花园口。时值雨季,使得黄河水位暴涨,水势漫延而下,将所掘的堤口冲开百余米。中牟县尉氏县扶沟县西华县商水县一带地区形成宽阔的水带,整个黄泛区由西北至东南,长达400余公里,途经豫、皖、苏3省44个县,致使上千万普通百姓因此而倾家荡产、流离失所,数十万人死于非命。

黄河决口在军事上达到了预定的效果,日军的军事进攻行动受到了重大挫折。虽然花园口决堤最终没能阻止日军进攻武汉,但国民政府利用日军推迟进攻武汉和改变计划的时间,对中国军队进行了战略调整和转移。此外,花园口决堤带来了黄河改道,使中日双方沿着黄泛区形成了东西对峙,新黄河的北面和东面为日军所占领,西面和南面为中国国民党所辖。改道后的黄河线基本可看成中日双方在军事上的分界线中日两军隔新黄河线而西东对望。

事件背景

徐州会战失利

1938年4月7日,日军大本营陆军部制订《徐州附近作战指导要领案》,决定华北方面军以第5、第10、第14、第16师共4个师,向陇海沿线进攻,封锁兰封(今兰考)以东地区,切断中国军队退路,以主力南下进攻徐州,以1个师从兰封向商丘方向进攻,切断中国军队退路,企图一举消灭中国军队主力,并占领徐州要地和津浦铁路全线。至5月15日,南北两路日军完成了对徐州地区的包围。

中国第5战区部队在徐州市附近地区进行了逐次激烈的抵抗,但未能挡住日军的攻势。为了保存有生力量,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于5月15日决定放弃徐州。16日,第5战区下达撤退命令,以刘汝明的第68军于徐州掩护撤退,以第24集团军留苏北,第69军及海军陆战队在鲁南、鲁中进行游击作战,主力分5路向徐州西南方向突围。各路大军突破日军的封锁线,撤向豫、皖之间山区。第68军在掩护各部撤退完毕之后,于5月19日放弃徐州。至21日,徐州地区中国守军突破日军的包围,向皖北和豫南转移。

豫东战败

在中国第5战区部队突围之时,日军乘机占领了徐州市及其附近地区,随后日军大本营又决定“扩大徐州会战战果”,进行追击作战。5月21日,日军大本营下令进攻兰封、归德(商丘市)、永城市蒙城县以东地区。29日,又下令越过兰封、归德、永城、蒙城地区。按照日军大本营的命令,日军分兵数路,沿陇海路两侧向西追击。

6月初,日军先后占领了杞县通许县、陈留、兰封、开封市,并切断了平汉线。豫东战役的失败,使郑州市京汉铁路受到严重威胁,尤其是郑州如果陷落,将给武汉会战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

花园口地理位置

花园口是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区北郊17公里处的黄河南岸的渡口。相传在明代嘉靖年间,一位姓“许”的吏部尚书在此建造了一个占地约500亩的巨大花园。这座花园内种植了各种奇花异草,常年盛开不绝,吸引了附近的百姓纷纷前来游览,游船频繁往来。随着游客的增加,花园旁的渡口逐渐成为连接黄河两岸的重要通道,于是这个地方被称为花园口,并沿用至今。花园口是黄河下游地区地上悬河的发源地。黄河上中游地势陡峭,水流湍急,落差较大,而到了下游,地势逐渐平缓,水流趋于平稳,从黄土高原带来的大量泥沙逐渐淤积,导致河床抬高,形成了地上悬河。由于花园口的特殊地理位置,这里的河水流量和水位成为黄河下游防洪的重要控制标准。

早在华北事变时,蒋介石的军事总顾问的法肯豪森便起草了《关于应付时局对策之建议》,在文件中法肯豪森提出了“最后战线为黄河,宜作有计划之人工泛滥,增厚其防御力”的设想,即“必要时将掘开黄河,以水代兵,挡住敌军的进攻”,蒋介石对此表示赞同。

事件经过

决策过程

1938年6月1日,在武汉举行最高军事会议上,蒋介石主持会议并分析了豫东战役失利后的形势。经讨论,会议决定豫东大军向豫西山地作战略之转进,同时决定黄河决口,作大规模泛滥,以阻止日军西进。决堤任务由第1战区司令长官程潜负责实施。

此后,程潜指挥军队在中牟县赵口进行决堤,但未能成功。6月6日开封失守后,形势更加危急,新编第8师师长蒋在珍与参谋熊先煜赶到赵口研究决口失败的原因。蒋在珍返回京水镇,建议在防区内另择一地,决定离赵口26公里的花园口掘堤。夜10时蒋在珍与魏汝霖商量,决定由熊先煜负责。商震转报蒋介石批准,花园口决堤一案正式议定。

决堤过程

1938年6月7日晨,新8师派2个团和1个工兵连在花园口关帝庙遗址西挖掘黄河大堤。为加快速度,由堤之南北同时动工,师长蒋在珍、副师长朱振民等前往督工。花园口第三道决口吸取赵口决口塌方的教训,加宽至50米,斜面徐缓,使放水时不致颓塌阻塞。

6月9日晨6时,新8师用炸药炸毁了堤内斜面面石基,9时放水,“初水势不大,约一小时后,因水冲刷,决口扩至10余公尺,水势遂益猛烈”。随后,新8师又用平射炮2门向已挖薄的堤岸轰击,将缺口又打宽约2丈,水势骤猛。时值天降大雨,决口愈冲愈大,水势漫延而下,将所掘的堤口冲开百余米。

泛滥成灾

花园口决堤后,黄河之水沿京水镇以南的索须河贾鲁河以东地区向东南流去,开始流速尚缓,12日水流才到达陇海铁路郑州市以东的白少车站附近,水宽约1公里左右。但同日赵口的决口亦被河水冲刷开来,河水由赵口以西的三刘寨直向南泻,在中牟同花园口水流汇合后继续沿贾鲁河南省流,14日水头抵达尉氏县,16日流至鄢陵县扶沟县,18日流达西华县太康县、淮阳,20日水头到达周口市,由周家口流入沙河向太和、阜阳而去,流进淮河,东入洪泽湖,再经界首汇入运河,沿运河南下进入长江,流入东海。整个黄泛区由西北至东南,长达400余公里,途经豫、皖、苏3省44个县。

事件结果

战争局势

黄河决口在军事上达到了预定的效果,日军的军事进攻行动受到了重大挫折,日军4个师团陷于黄泛区,损失2个师团以上,日军的战车、重型装备都陷入泥沼之中,军事力量大为迟滞。其次,日军原计划由陇海铁路进犯武汉的计划破灭,日军不得不改由长江进攻武汉。虽然花园口决堤最终没能阻止日军进攻武汉,但国民政府利用日军推迟进攻武汉和改变计划的时间,对中国军队进行了调整和转移。

此外,花园口决堤带来了黄河改道,使中日双方沿着黄泛区形成了东西对峙,新黄河的北面和东面为日军所占领,西面和南面为中国国民党所辖。改道后的黄河线基本可看成中日双方在军事上的分界线中日两军隔新黄河线而西东对望,日本直到1940年也未踏入分界线西侧的一步;从1938年花园口决堤到1944年一号作战的六年里,河南省中西部广大土地和千万中国人民得以保全。

受灾情况

由于国民党当局借口军事机密,没有及时组织人民群众撤离的措施。掘堤之日又遇到暴雨,使得黄河水猛涨,漫延而下,贾鲁河涡河流域的乡村城镇一片汪洋大海,被瞬间淹没。中牟县尉氏县扶沟县西华县商水县一带地区形成宽阔的水带。致使上千万普通百姓因此而倾家荡产、流离失所,数十万人死于非命,给豫、皖、苏三省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

受灾范围,据冀鲁豫解放区黄委会统计,泛区直接波及水系间接相通的地方,河南省省有郑州市、中牟、尉氏、扶沟、西华等二十个县市;安徽则有太和县、毫县、阜阳市颍上县蒙城县凤阳县寿县等十余个县市;江苏省高邮市淮安市等六县,总计44个县市。

灾区所受损失,据国民党政府行政院及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统计,淹没耕地8444259公顷,占豫皖苏平原总耕地面积的24%;河南省为450553公顷。共记有3911354人逃离,占豫皖苏原有人口的20.3%,其中河南省的有1172639人。死亡人口893303人,占豫皖苏原有人口的4.7%,河南省为325589人。扶沟县,黄河改道前,有村庄九百八十七个,决堤后只剩九十一个;人口由315500口减为67100口,死亡80 600人,逃亡169800人,房屋损失95%,牲畜损失90%。

花园口大决堤给河南、安徽、江苏省三省人民造成了严重的生活灾难,数以万计的普通民众家园被滔滔的洪水摧垮,无家可归,不得不沦为难民,乞讨为生,到处漂浮着家具和阴尸等。

相关后续

舆论报道

花园口决堤后,国民政府没有向民众公布真相,而是借机进行舆论宣传。6月11日上午,国民党中央社从郑州市发出专电,称:日我双方在郑州中牟附近激战,我军顽强抵抗坚守阵地,敌遂不断以飞机大炮猛烈轰炸,将该处黄河堤均巨轰毁一段,致成决口,水势泛滥,甚形严重。中央社在谴责日军暴行的同时,指出“敌此种惨无人道之举,既不能消灭我抗战力量,且更增加我杀敌之决心”。此后,《大公报》《申报》《时报》《新华日报》等各大报刊相继转载了中国国民党中央社的消息,并对日军进行谴责。

6月13日,政治部长陈诚在汉口召开记者招待会,政府再次公开谴责:日军的狂暴军部,竟以人力来帮助黄河为害,以淹没我军前线土兵和战区居民,惨无人道的行为,实足为全世界人类之公故而有余了”。

救灾情况

豫东战局因黄水泛滥而停顿了下来,救灾成为一时间的社会焦点。国民政府行政院一方面下令黄河水利委员会抢堵黄河决口以防止灾区扩大,另一方面派赈计委员会副委员长屈映光赶赴河南省灾区全面主持安抚赈济事宜。

在拨款救济黄河水灾的同时,行政院号召全国未沦陷城市为救济黄灾举行募捐,在战时首都汉口,人们举行了历时三天音乐游园会,并将全部票价收入用于灾民救济。武汉培英小学的三十多名学生为黄灾募捐而组织了培英剧团,也将演出的全部收入用于募捐。此外,山西省、湖北、广州市等地也组织了形式各样的募捐活动.

花园口事件后,黄河水灾办事处一面派员分路施放急赈、收容无家可归灾民,一面组织渡水工具,督促被水围困群众迁往高处地带,对于自动迁往别处与外出谋生的灾民,赈计委员会在郑州、洛阳市潼关县等处设置了难民输送站,为流动难民免费供给食宿。

1939年1月在关于振济工作中的报告,花园口决堤后的半年时间内,国民政府救济河南省灾区的中央拨款以及各种黄灾募捐款项,“共计一百四十五万一千元;救济人数共约六十余万人”。

移民开垦

河南省沦为战区后又遭水灾,虽然政府派出中央大员联合河南省府等多方力量竭力救济被灾难民,然而,有限的急赈只能维持灾民短期的生活,并不是长久之计。因此,黄河水灾办事处在为黄灾难民施放急赈的同时,拨款二一十万,由河南省政府振务会负责,于平汉陇海铁路两线设立收容所十三处,以暂时安置流民。

由于收容所只能提供短暂的食宿,国民政府救济黄河水灾工作亦逐渐将难民的输送配置作为救济工作的重点,而在难民配置中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向豫西邓县和陕东黄龙山地区移民垦殖,既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灾民安置问题,也可以为中国的持久抗战增加力量。

修筑防泛新堤

1938年7月23日,中央赈计委员会、第一战区长官部、河南省人民政府、河南省赈务会和黄河水利委员会五个机关各派代表,在郑州联合成立了黄河防泛新堤工赈委员会,共同负责防泛新堤的修建,工程的具体事宜则由黄河水利委员会计划实施,7月26日,黄河防泛新堤工程开始施工。

黄河防泛新堤施工结束后,为了继续给黄灾难民提供生计,河南省政府又计划在临伊、汝阳县等县修筑护岸工程并疏浚河流,到1939年以后,河南境内以工代赈的水利工程主要是郑县至界首新堤的二期修建、原有堤防的不断修缮以及防泛新堤以西地区的积水排除。

相关评价

花园口决堤后,法国巴黎哈瓦斯社电,报道了法国急进社会党机关报《共和报》对黄河决堤的评论:时至此际,中国业已准备放出大龙两条,即黄河与长江,以制日军死命,纵使以中国人十人性命,换取日本人一人性命,亦未始非计,此盖中国抗战决心所由表现也。

《申报》(香港特别行政区版)以“黄河河道或将改道”为题,称:此次洪水使黄河可找一条天然水道,因目前之小道,乃人力强加维持,故道之河床已较沿岸城市地平线为高,此次决口或能解决几世纪来之问题也。沿河之城乡,由于战争之故,目前居民皆逃散一空,因此此种事实,正为黄河寻一天然水道之良好机会,而不致引起空前之死亡也。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