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龙旗
黄龙旗,亦称金龙旗、“黄底蓝龙戏红珠图”,是清代第一面官方旗帜,由清政府于1862年10月17日推出。最初的黄龙旗为斜幅三角中画飞龙的黄色旗帜,作为中外交往中清政府的官船旗号。1888年将三角形改为长方形,龙为青色。1888年9月30日,李鸿章等人编写的《北洋海军章程》正式将黄龙旗称为国旗。1889年负责设计国旗的天津军械局完成了设计样稿,按营造将尺寸分为大小四号,旗为正黄色,飞龙戏珠图案,用兰羽纱镶嵌龙头向上的五爪飞龙,清政府批准了这一设计方案并“照会东西洋各国一体知照”。黄龙旗是君主专制王权的象征,辛亥革命后随着清政府的灭亡与丁巳复辟的失败而作废。
历史
图腾是人类文明演变过程中独特的信仰和标志。其样式复杂繁琐,代表着人类对自然的崇拜,龙图腾也在历史演变中逐渐形成。春秋时期龙被神化,成为至高无上的代表。汉朝以后,龙成为君主的专属。随着历史的推进,黄龙成为皇权的象征,其他龙渐渐退让于黄龙。三国时期,黄龙彻底成为皇权象征,并历代沿用。古代旗帜是统治内部的标志,起源于两千年前。龙旗在不久后也随之产生。在唐宋时期,龙旗成为众旗之首。旗帜在古代并不是国家的象征,而是代表着中心,另外,还用于战斗指挥和表明身份。宋元明清时期对龙的垄断达到巅峰,龙旗成为皇权的象征。明清之际,黄龙旗已成为君王的专属,成为所有旗帜中级别最高的旗帜。中国古代社会尊崇儒学,认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国家的概念淡薄,因此并没有代表国家意义的国旗。黄龙旗是君主的专属旗帜。
萌芽阶段
依据19世纪海上国际惯例,商船需要悬挂国旗才能交易,否则视为海盗船,由于清政府未制定国旗,所以许多中国商船悬挂外国国旗,有时会引起误会冲突。第二次鸦片战争导火索之一的亚罗号事件起因就是一艘中国船只悬挂英国国旗,引发纠纷,最终成为外交事件。然而清政府虽因没有国旗在与西方列强交往时有所不便,但也只是规定禁止中国商船悬挂外国国旗,仍然没有采取行动制定国旗。直到清政府派遣水上船只歼灭太平天国,为了区分兵船与其他船只,中国海关总税务司李泰国与英国皇家海军上校阿思本设计了一面长方形式,绿底,黄色对角线交叉,中间嵌黄龙图案的旗帜代表大清国。此旗帜最终因阿思本舰队的失败而不了了之。
初见雏形
1862年,湘军兵船与英国兵轮在长江发生冲突事件,湘军兵船被英国兵轮击沉,英国以清廷船未悬挂代表国家的旗帜以辨别身份为由,将责任归咎于清政府,认为责任不在英方,而在于中方没有国旗标志。法国公使哥士耆就此事向清政府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递交公函做出解释,外国船只皆悬挂本国国旗,用以区分,如果冒犯,则为犯该国之禁,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建筑遗存就此事向两江总督曾国藩寻求意见,“如我处船亦一律树立黄色龙旗,外国果能望而知为官船,不敢轻举妄动。未使非预事防维之一法,即或不然,我亦可执彼国之例,与之辩论”。曾国藩亦认为有必要增设旗帜,并亲自设计了龙旗尺寸与样式,大船旗高一丈(约为3.33米),小船旗高七八尺(约为2.66米),均使用黄底画龙,龙头向上。同时为避免越将黄龙旗改为三角形。除黄龙旗外,总理衙门又向慈禧提交了其他备用方案:八卦旗、虎豹旗、麒麟旗还有一面与李泰国设计相仿的黄龙旗。1862年10月17日清政府批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建筑遗存的奏请,并委托总理衙门发布照会,此后,所有清廷北洋水师军舰均悬挂三角黄龙旗,并将黄龙旗作为中国官船旗号。此时黄龙旗的悬挂主要为了使区别于外国船只,以免滋生事端。
逐步发展
黄龙旗在海外悬挂的最早记录是在1866年。清政府首次派出以斌椿为首的考察团前往游历欧洲,此次考察团的小轮上都悬挂黄龙旗,并将之作为清国的标志。在此之后的中外交往中,黄龙旗适用范围扩大,逐渐突破了1862年照会中限于官船悬挂的范围。1868年初,首个清政府外交团访问欧美,过程中学习美国的悬旗礼仪,虽然清政府没有将黄龙旗定为国旗,但从本次悬旗礼仪来看,清政府的外交官员们已经将黄龙旗当成国旗来使用了。清政府确定黄龙旗为国旗后,黄龙旗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并开始在民间推广。清朝外交团发现与清国只允许官方挂黄龙旗不同,美国允许普通民众在节庆日悬挂国旗。因为是西方的惯例,因此清政府也积极效仿。1902年光绪万寿圣节,天津市、上海市等地要求民众都悬挂龙旗以表庆贺,也让外国人士看到国人的忠君爱国之举。1906年7月21日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上海商学各界都在当天张灯结彩,悬旗庆贺。
成熟阶段
1881年9月,李鸿章在与西方列强谈判之时看到西方各国皆悬挂国旗,而中国无旗可挂,认为有失天朝威严。因此李鸿章向慈禧奏请制定国旗,并呈上虎,豹,麒麟,八卦,龙图案。慈禧太后认为龙是君王的化身,黄色是君王的专属颜色,君王就是国家。最终选定金龙旗为国旗,通称黄龙旗。黄龙旗旗面为黄色,上绘飞龙戏珠图案,青龙,红珠,龙头向左高昂。1888年清政府颁布《北洋海军章程》正式将黄龙旗称为国旗。为保持与其他国家国旗样式一致,将三角黄龙旗改为长方黄龙旗。在“国旗”改革奏请得到皇帝批准后,李鸿章令天津军械局妥善仔细考校,斟酌拟定制造黄龙旗,将国旗图式转咨海军衙门、总理衙门查照立案,并咨行沿海、沿江各省海关,照会各国。1889年天津军械局奉旨完成设计样稿与营造法则。
落下帷幕
1912年宣统退位,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被推翻,黄龙旗作为官方旗帜的历史就此结束。虽然丁巳复辟后,黄龙旗一时被满城悬挂,但复辟不得民心,也没有政治基础。十余天后,复辟失败,黄龙旗正式退出世界舞台。
形制
黄龙旗以黄色羽纱为底,旗中以羽纱镶嵌青色飞龙,五爪,龙头高昂,朝向红珠。但从流传下来的图片及插画来看,由于龙的形态复杂且难以统一,龙的形态各不一样,只在大小尺寸上统一了标准。
黄龙旗制定之初,曾国藩曾将国旗尺寸定为“大船旗高一丈(约为3.33米),小船旗高七八尺(约为2.66米)”。1889年,天津军械局奉命完成设计样稿和营造法则,重新了设计长宽比例,尺寸分为四号,头号横长一丈五尺六分(约为5.02米),宽一丈六尺五分(约为5.35米)。二号横长一丈三尺九寸(约为4.36米),宽九尺五寸(约为3.16米)。三号横长一丈一尺五寸(约为3.83米),宽七尺六寸(约为2.53米),四号横长九尺六寸(约为3.2米),宽六尺三寸(约为2.1米)。
象征
黄龙旗是封建君主制国家清代的国旗,其象征意义不同于现代国家的其他国旗。自古以来,龙就是君主王权的象征,黄色更是只有皇族才有资格穿戴。慈禧认为“龙”是君主的化身。黄色是君王的专属颜色,“朕即国家”用黄龙旗代表大清国顺理成章。黄龙旗更多意义上代表的是清政府。
影响
仪式符号
在海外华人商界,许多商会使用三角黄龙旗作为仪式符号。三角龙旗成为他们表演仪式中的重要象征符号。直到21世纪,许多商人们仍然在游街活动等重要场合使用三角黄龙旗。龙旗逐渐回归到祭祀等意识场合当中,起着重要的装饰和点缀作用。
使用规范
清政府早期没有意识到国旗的重要作用,讨论国旗时忽略了国旗的一些基本常识,黄龙旗的使用也基本没有规范仪式与禁忌。很多国人没有意识到国旗是国家的形象与尊严,有的商家甚至随意在国旗上加入广告。
衍生旗帜
水师兵舰旗帜
中国第一历史博物馆馆藏《中国水师兵舰等旗帜图式》记载了光绪三十三年“已颁行海军各旗帜”图式,沿用了黄龙旗元素。每面旗长七尺二寸(约为2.4米)、宽四尺八寸(约为1.6米)
东清铁路旗
《中俄密约》以及《东清铁路合同》有关的条款规定:东省铁路名为中俄合办。然而由于清代腐朽软弱,沙俄没有遵守约定,把中方在中东铁路的权益排除在外。在清政府与国民努力争取之下,中东铁路公司最后选择了折中方式,采取一些亲近中国的措施,将龙旗加至铁路公司旗帜之上,这也是清政府争取铁路主权的方式之一。
参考资料
南国都市报数字报-中国近代史上出现的重要旗帜.南国都市报.2023-08-27
中东铁路旗帜复原设想.大话哈尔滨.2023-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