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学院
中国佛学院(The Buddhist Academy Of China)是由中国佛教协会主办的全国汉语系高等佛教院校,是全国目前唯一一所开展大学本科和硕士研究生,二级佛教学历教育的佛教院校。1956年,中国佛学院创办于北京,院址设在法源寺内。2021年10月13日,中国佛学院新校区在北京海淀区凤凰岭正式启用。
学僧来自全国各地寺院,分设本科、专修科2班,共100多人。1961年设研究部。次年开办藏语班,学员来自西藏自治区、四川省、青海省、云南省等省。1966年停办。1980年复校。设2年制专修科1班,1982年设本科2班。又在南京栖霞山和苏州灵岩山各设分院1所。全国有条件的地区和寺庙也先后成立杭州佛学院和培训班。现已招生开学的有上海佛学院、四川尼众佛学院、福建佛学院、闽南佛学院以及各地的佛学培训班等。
发展历程
1956年创办于北京,院址设在法源寺。在中国佛教协会领导下,由院务委员会负责教学、行政一切事宜。学僧来自全国各地寺院,分设本科、专修科2班,共100多人。1961年设研究部。次年开办藏语班,学员来自西藏自治区、四川省、青海省、云南省等省。10年间共培养300多人,现大部分在各地寺庙任住持和管理工作,少数从事佛学研究。1966年停办。1980年复校。设2年制专修科1班,1982年设本科2班。又在南京栖霞山和苏州灵岩山各设分院1所。全国有条件的地区和寺庙也先后成立杭州佛学院和培训班。现已招生开学的有上海佛学院、四川尼众佛学院、福建佛学院、闽南佛学院以及各地的佛学培训班等。
办学条件
本科生
中国佛学院一直坚持正确办学方针,爱国爱教,始终不渝。贯彻学修并重原则,利他自利,勇猛精进。继承开拓我国佛教农禅并重、解行相应的历史家风,致力发扬国际佛教友好往来学术交流的优良传统。维护祖国统一,坚持民族团结。提倡尊师重道,实行教书育人。荷担如来家业,克绍僧伽慧命。自1956年成立以来,一直开办有本科班。“文革“之后,党中央、国务院对宗教院校教育、宗教人才培养的工作十分关心,明确提出了要造就一支政治上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又有相当宗教学识的年轻宗教教职人员队伍的宗教院校办学方针。自1980年恢复教学以来,积极落实这一办学方针,统一思想,集中力量,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充实师资队伍,调整授课内容,强化管理措施,完善规章制度。1982年恢复本科设置,根据条件,实行间年招生,学制四年。按普通大学本科标准,实行统考,尤重面试,甄察品德操行,正信纯真,虔心向道,体貌健全,威仪具足。严格把关,择优录取,每级四十至四十五名。贯彻第七届全国佛教代表会议宗旨、一九九二年一月上海市和二○○五年峨眉山佛教教育会议精神,着重自身建设,信仰为核心,道风为根本,人材为关键,教制为基础,组织为保证。坚持以戒为师,从严治校,实行学修一体化、学僧生活丛林化的方针,培养合格的佛教人才。本科四年现开设课程共四十余门,注重学生基础理论的培养,紧密结合当前佛教的发展形势,着力提高学生的佛学水平和修持素养,保证培养质量。从恢复至今,相继培养了有近四百名本科毕业生,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佛教界僧才奇缺的现状。许多毕业生现已经成长为国内诸方名山寺院及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和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第一审民商事案件标准、市、自治区各级佛教协会等单位的骨干和国外数个佛教道场的负责人。八十年代以来,本院本科毕业生还先后有五十余人前往日本、斯里兰卡、韩国、缅甸、泰国、英国、美国、加拿大留学,率皆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不少已学成,服务于海内外诸知名大学和学术机构。
研究生
中国佛学院研究生班,最初开设于1959年。中途有所中断,1980年中国佛学院恢复教学,1986年复设研究生班,根据条件,开设了硕士研究生班,学制三年。研究生生源,目前仅从本院本科毕业生中选留信仰坚定、品行端正、学习刻苦、成绩优秀、身体健康和有志于佛学研究的学生。研究生培养以学习和研究中国佛教八大宗派及中国佛教史、印度佛教史、佛教文物等汉传佛教紧密相关的内容为专业课程,辅以中国思想史、西方思想史及日语、佛教英语等为公共课程,以积极为研究生创造和提供在实际工作中学习和锻炼的机会等多种方式,全面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师资规模
参考资料
机构设置
参考资料
研究成果
1985年,中国佛学院创办学报《法源》,作为师生共同耕耘的学术园地;2010年,《法源》更名为《中国佛学》,并正式成为中国佛学院主办的综合性佛学研究学术刊物。截止到2019年,《中国佛学》(含《法源》)共刊出45期。2010年以来,将中国佛学院历研究生毕业论文整理编辑,汇集成《法源文库》正式出版。2013年3月开始,中国佛学院组织相关教师先后编写课程相关教材。
教学研究
参考资料
学僧论文
参考资料
研究论著
参考资料
中国佛学
简介
中国佛学院作为新中国成立的第一所汉传佛教的高等学府,沐浴着昌明盛世的光辉,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在中国佛教协会的正确领导下,禀承佛教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血脉,发扬佛教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利用位居首都北京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作为深厚人文基础,积极营造道风优良、学风严谨、僧材辈出的办学环境,为佛教教育的现代化摸索出一条从混沌到清晰路子,形成了自己较为独特的办学思想。
编纂
主办单位:中国佛学院总 顾 问:传 印 演 觉 顾 问:楼宇烈 杨曾文 责任编辑:思 和
编委会:(以姓氏笔画为序) 可 潜 圣 凯 向 学 行空 纪华传 李四龙 李永旭 园 慈 宏 度 张 军 张风雷 昌 如 明 海 宗 性 宗 舜 性 朴 思 和 觉 灯 济 群 理 证 理 净 黄夏年 清 远 湛如 源 流 魏道儒
参考资料
校园文化
教育理念:教之以学 育之以德
“教之以学”,是指学习和知识层面;“育之以德”,是指修养和品行层面。“教之以学”,包括学风和学养两方面:“学风”秉持“八宗并弘、兼容并蓄”的宏博胸襟;“学养”秉承“内典与外典汇通、传统与现代对接、中学与西学互鉴、学问与修持一体”的广阔视野。“育之以德”,包括僧格养成和学修品质两方面:“僧格养成”需具备“清净调柔(脱俗)、厚直稳重(内敛)、圆融大雅(处众)、承当奉献(事业)”的综合品格;“学修品质”要坚持“寓修行于生活、融自行于化他、持愿力于不退、省功夫于人事”的见地和路径;为了不断优化学修品质,要加大宗教生活和宗教体验等内容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推动结夏安居、冬季禅修等僧团学修制度在教学中的落实。
办学目标:生命成长基地 人才输出摇篮 佛教教育灯塔 四众心灵家园
“生命成长基地”,是表明佛教教育区别于普通意义上的知识和理论传授,而是通过教育促进个体的生命成长。“人才输出摇篮”,是明确中国佛学院根据现实佛教界的需要,培养和输送管理、教育、弘法、研究、交流等各类人才的定位。“佛教教育灯塔”,是努力将中国佛学院建设成为引领全国佛教教育事业的探索和试验园地。“四众心灵家园”,是要进一步拓展中国佛学院的教育功能,在从事学历教育的基础上,有必要推动教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在从事僧教育的基础上,有必要推动在家信众的基础佛学教育。
学院院训:多闻多思 知恩报恩
“多闻多思”,是指在佛法学修上遵循“多闻熏习、如理作意、勤修加行、法随法行”的纲领,是学佛的自受用;“知恩报恩”,是指佛弟子在利他行谊中四恩总报的济世情怀,是学佛的他受用。
教学方针
中国佛学院坚持以戒为师,从严治校,以"学修一体化,学生生活丛林化"为准则,实行学校与丛林相结合的办学方式,将传统丛林生活制度与现代教育体制融合、为培养合格的佛教人才营造完备的修持体制、严肃活泼的学习生活环境。学院丛林化,也就是让学生居住于一个清净和合的高素质僧团之中,让学生过如法如律的丛林宗教生活,严守上殿、过堂、诵戒等丛林规制,坚定学生的信仰选择,陶冶学生的宗教情操,提升学生的僧格。丛林学院化,也就是使学生所居住的丛林,成为具有传统深厚、朝气蓬勃、崇尚知识、善于学习、勤于思考、视野开阔氛围的学校,用现代教育方法培养学生,使之有较高的佛学水平和丰富的文化知识。学院丛林化、丛林学院化、学修一体化的目的,就是要创造能使学生成为既有高尚的宗教情操,又有深厚佛学和文化素养,品学兼优、学修兼优、解行相应的僧才的良好环境。
领导机构
参考资料
校友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中国佛学院概况.中国佛教协会.2023-08-04
本科生教育.中国佛学院.2023-08-04
研究生教育.中国佛学院.2023-08-04
中国佛学院新校区在北京海淀区凤凰岭正式启用.中国佛教协会.2024-01-31
师资阵容-中国佛学院官网.中国佛学院.2023-08-04
机构设置.中国佛学院.2023-08-04
主办单位:中国佛学院.中国佛学院.2023-08-04
研究论著.中国佛学院.2023-08-04
学僧论文-中国佛学院官网.中国佛学院.2023-08-04
教学研究-中国佛学院官网.中国佛学院官网.2023-08-04
教学研究-中国佛学院官网.中国佛学院.2023-08-04
研究论著.中国佛学院.2023-08-04
教育理念.中国佛学院.2023-08-04
领导机构.中国佛学院.2023-08-04
历史名人-中国佛学院官网.中国佛学院.2023-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