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扬州十日

扬州十日

扬州十日是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清军入关后在扬州制造的屠杀事件,因此次屠城持续十天,所以后世称之为“扬州十日”。

顺治二年(1645年)四月十四日,江淮防线被清军突破,史可法退至扬州市城抵御清军,清豫亲王爱新觉罗·多铎率军突破江淮防御线包围扬州。二十四日,清军调集红夷大炮轰击扬州,史可法向南明朝廷请求救援却没有得到回应。次日,扬州城被攻破,史可法拒不投降,被清军在军前斩首,刘肇基率残部在城内继续与清军缠斗。在经过激烈的巷战后,清军消灭南明守军残部,完全控制扬州城。多铎以不听招降为由下令屠城,十日之内,扬州城百姓尽遭屠杀与奸辱,城中积尸如乱麻。《扬州十日记》记载,此次清军持续十日的屠杀多达80万人伤亡,后世学者对该数据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现代学者曹金生、陈国庆认为《扬州十日记》具有历史价值,但不能用其数据作为孤证,二人从清军兵力、扬州城人口等多角度论证,推断扬州十日受害人数远小于八十万。史学家张德芳同样对《扬州十日记》中的数据提出质疑,他通过对扬州府人口的调查,认为扬州十日期间扬州城的人口应该在20—30万之间。

扬州十日后,爱新觉罗·多铎扬言“官员军民抗拒不降,维扬可鉴”以示威慑。百余年后,爱新觉罗·弘历扬州市城外的史可法衣冠墓旁建造了“史公祠”,并题词“褒慰忠魂”,现藏于祠内。

历史背景

南明建立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军攻占北京城建立大顺崇祯景山公园自缢。四月二十二日,辽东总兵吴三桂清军入关,寡不敌众的李自成失去了对山海关区的控制,清军涌入关内。五月初二,爱新觉罗·多尔衮率清军攻入北京,李自成败走山西省,而后又转入陕西省,双方展开对峙。在清、顺对峙期间,明朝得到喘息的时间。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五月,凤阳县总督马士英争取到了刘泽清刘良佐高杰黄得功四大总兵的支持,在南京拥立弘光帝为帝,改年号为弘光,史称“南明”。

史可法驻守扬州

南明朝廷建立后,马士英督师凤阳把控朝廷,史可法为大学士驻扬州督师,刘泽清、刘良佐、高杰、黄得功分守江北,南明朝廷将顺军视为头号大敌,希望“虏平寇”。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此时为清顺治二年),南明朝廷党争愈发激烈。三月,爱新觉罗·多尔衮爱新觉罗·多铎南征,二十三日,左良玉以“清君侧”为名自武昌向南京进军,不久病死,其子左梦庚率部降清。马士英为保全自己,抽调江北四镇兵马迎战左军,致使防范清军的江淮防线空虚,一月之内,清军渡过淮河兵临扬州市城下。

多铎屠城

自清军南下以来,所到之处望风而降,从未遇到有效的抵抗,然而在劝降扬州城时却没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在史可法的带领下,扬州城军民一心,对清军的进攻做出顽强抵抗,也给清军造成巨大损失。在扬州城被攻克以后,爱新觉罗·多铎下令屠城,在泄愤的同时也希望以此来威慑南明汉族士人,打击各城反抗清军的信念。

事件经过

清军破城

顺治二年(公元1645)四月,南下的清军已经逼近淮南,史可法上书催促马士英出兵增援,陈言左良玉以“清君侧”为名,不敢做出不利于国家的事,若是清军继续南下不加阻止,那么南京将会不保。马士英却认为清军犯境尚且可以赔款议和,而左良玉等打着“清君侧”名号的人若是先攻入南京,自己的性命将会受到威胁。为了保全自己,马士英无视史可法的求援,专心对抗左军,史可法不能调动江北四镇兵马增援扬州市。十八日,爱新觉罗·多尼爱新觉罗·多铎所率清军渡淮向扬州城逼近,史可法退守扬州城。而后,多铎遣兵部尚书汉岱为先驱,控制扬州城南、城北船只共三百多艘,继而围困扬州城七天。史可法发动各个边镇一起抵抗清军,只有刘肇基率部自白洋河驰援。刘肇基请求在城下与清军决一死战,然而史可法向来稳重,拒绝了这个提议。围城期间,清军诏谕史可法与卫允文投降,两人没有听从,总兵李栖凤、监军副使高岐凤出城投降。二十四日,多铎调集红夷大炮轰击扬州城,史可法向朝廷求援被拒。二十五日,扬州城被攻破,史可法兵败意欲自刎被阻止,后被俘获,宁死不降,被清军在军前斩首。城破后,刘肇基率残部四百人与清军展开巷战,斩敌数百人后因寡不敌众与副将战死。

屠城开始

焚烧

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四月二十五日,扬州城陷落,清军入城后大肆纵火,火势持续了几日,极大地破坏了扬州城的建设。有居民害怕受到清军的侮辱,选择在家中自焚,少则几口人,多则上百口。经过几日的屠杀,有幸存者在草屋之中躲避清军搜捕,清军用火将他们逼出逐一杀害。在屠城之后,清军为防止爆发瘟疫,将遇害平民的尸体堆积在屋顶进行焚烧,扬州城在大火之中沦为废墟。

屠杀

扬州城破前,扬州百姓积极协助守军抵抗清军,此举激起了清军的怒火。自四月二十五日扬州城被攻克的当日起,清军便开展屠城行动,将男人被组,用长绳捆绑后以长矛刺死。对于没有独立能力的婴儿,清军大多将其杀死。一些未有抵抗的汉人,则是跪在地上等待清军的屠杀。冒死逃亡的人群几乎将护城河填满,一些躲藏在草丛中的百姓被清军用长矛刺杀。屠杀从四月二十五日持续到五月才渐渐止住势头,而在封刀后依旧时有清兵、镇兵、乱民杀人勒索,扬州城破败萧索,极少数的幸存者也大多身有伤痕或残疾。

抢掠

扬州十日期间,每一队清军士兵都有南方的汉人领路,起初只是帮助他们杀人取财,而后则引导清军的士兵寻找城中高官巨贾的家进行抢掠,甚至会砸开地窖和墙壁的暗格。士兵采取威吓勒索的手段逼迫扬州市百姓交出财物,连幼儿的银锁也会被割下抢走。城内的妇女被当做泄欲的工具而遭到抢掠,清卒用长绳绑在她们的脖子上,排着队驱赶。

收拾残局

五月初二,清军传令各级官吏执安民牌安抚百姓,维持治安。同时,清军为防止城内尸体堆积过多而引发瘟疫,命令各寺僧侣焚化尸体。不计算落井投河、闭门自焚、遭到掳掠的人,焚尸簿共记载尸体八十多万。初三,清军发放赈济粮,数千担粮食顷刻间被抢空,幸存者或身负伤痕,或流泪成行。争抢粮食时,即使是亲友也不会顾及,年青力强的人抢到几次粮食,而老弱妇孺却连一粒米也分不到。初四,城内处处焚烧尸体,烟雾弥漫,血腥气能够传到数十里之外。初五,躲藏的人才敢出来与亲友相认大多幸存者不敢再留在城内。尽管五月初一爱新觉罗·多铎便下令封刀,街上仍有清军、镇兵、乱民威吓勒索,杀人事件直到初五任时有发生。

历史影响

扬州十日是清军入关后屠戮无辜平民的暴行之一,与嘉定三屠、赵州之屠等屠城事件极大地破坏了清代在汉族人眼中的形象,激发了各地爱国人士的反清情绪,壮大了日后统治期间洪门、三合会等反清复明组织的声势。屠城事件使得清王朝树立了残暴的形象,既失去民心,也突出了民族矛盾,动摇了统治基础。清军在扬州城掠夺大量的财物、妇女,也使得军队士气得到鼓舞,为后续发动的战争积累了物质基础。扬州十日后,爱新觉罗·多铎在《谕南京等处文武官员人等》中扬言“嗣后大兵到处,官员军民抗拒不降,维扬可鉴”,威慑了南明其他城市的反抗行为。清末时期,《扬州十日记》重新流回中国,维新人士、革命党人都曾借其中关于屠杀的记载号召清末百姓反抗腐败、无能的清政府。

自清军南下,扬州市是第一个做出有效抵抗的城市,史可法及其率领的扬州城军民的气节为世人赞颂。在清朝完成统一后,史可法与扬州军民成为了反清复明的旗帜,鼓舞了明朝遗老的反清复明的信念。扬州十日的屠杀使得繁华的扬州城尸积如山,血流成河,江南名镇沦为清军施暴的屠宰场,大量无辜的百姓惨遭清军屠戮,城内建设大多遭到破坏,财物尽数被清兵、镇兵以及乱民掠夺,财产损失不计其数。据意大利传教士马丁诺·马蒂尼在《鞑战纪》中的回忆,为避免城中爆发瘟疫,清军屠城后将尸体堆在房屋上焚烧,使得扬州城变成了一片废墟。

历史争议

遇难人数

据扬州幸存者王秀楚所写的《扬州十日记》记载,各院僧人焚化积尸时,焚尸簿载录死亡人数约有八十多万,其中,落井投河、自焚自缢之人尸体难以寻找,并没有计算在其中。时至今日,扬州城依然流传着清军屠杀八十万民众的说法。而在明末清初诗人吴嘉纪的诗中,清军屠杀人数在一百四十万。现代学者曹金生、陈国庆认为《扬州十日记》具有历史价值,但不能用其数据作为孤证,二人从清军兵力、扬州城人口等多角度论证,推断扬州十日受害人数远小于八十万。史学家张德芳同样对《扬州十日记》中的中的数据提出质疑,他通过对扬州府人口的调查,认为扬州十日期间扬州城的人口应在20—30万之间。

屠杀时间

现代学者韦明铧认为扬州屠城事件实际持续五天,据《扬州十日记》记载,清军的屠城行动自四月二十五日开始,至五月初一“封刀”,但“封刀”之后依旧时有打杀、掳掠、威吓的事件发生。顾炎武在《酬朱监纪四辅》中写下“痛说扬州十日围”,吴嘉纪在《挽饶母》中写下“杀人十昼夜”,后人为缅怀扬州十日所作诗文也多以十日为期。

历史评价

明末清初史学家计六奇在《明季南略》中评价宋恭帝时期元朝丞相阿杰围困扬州市城中粮食耗尽,死者的尸体挤满了道路。朱元璋的将领廖大亨攻克扬州,城中只剩下十八户人家。从宋朝再到扬州十日,扬州城历经三劫,仿佛是过于繁华以致遭到忌恨

明末清初诗人吴嘉纪评价扬州十日城中是被白色人骨覆盖的山峰,城外的河流鲜红,流淌的是扬州百姓的血。

明末清初诗人在《读江〈钱烈女传〉,补诗以吊之》中写下“此时只尽节,必吾相国史”赞扬史可法守城的气节。

相关作品

书籍记载

扬州十日记》的作者王秀楚是扬州十日成功躲过清军屠杀的幸存者,此文记载了王秀楚在扬州十日期间的所见所闻,扬州城被攻克之前,王秀楚有兄弟、嫂侄、妇子共八人,到了清军屠城封刀时仅剩三人。由于此书揭露了清王朝的屠城暴行,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在军机处的奏请下,爱新觉罗·弘历下令将《扬州十日记》等一众书籍禁毁。四十多年之后,有《荆陀逸史》刊本流传全文。历史学家张德芳从扬州城的面积、生产力等方面进行推算,对《扬州十日记》中“八十余万”的死亡数据提出了质疑,认为按照扬州的实际情况,死亡人数约为30万。后世有人认为《扬州十日记》是革命党人从日本带回,文章内容是伪造的,意图挑起民族对立,从而方便日军侵华战争的发动,但是在咸丰年间编著的史书《小腆纪年》中就已经记载了《扬州十日记》的相关内容。

诗篇

参考资料

亭林诗文集 诗律蒙告.豆瓣读书.2023-08-05

吴嘉纪诗笺校.豆瓣读书.2023-08-05

太白山人槲叶集.豆瓣读书.2023-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