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三世
乔治三世(George III,1738年6月4日-1820年1月29日),原名乔治·威廉·弗雷德里克(George William Frederick),是英国汉诺威王国王朝的第三位君主、汉诺威王朝第二位君主乔治二世的长孙,也是第一位出生于英国的国王,于1760年10月至1820年1月期间在位,是在维多利亚女王以前,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
乔治三世在英国长大,父亲是威尔士亲王弗雷德里克(Frederick),母亲是奥古斯塔公主(Princess Augusta)。由于威尔士亲王的早逝,根据英国王位继承法,乔治三世被祖父乔治二世确立为王储。1760年10月,乔治三世在其祖父乔治二世逝世后继承了王位,成为汉诺威王朝中的第一个真正的“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从小受其母亲的影响,长大后一心想要恢复国王的个人权力。政治上,他企图对抗责任内阁制,重新强化国王权力,而18世纪上半叶的王政复兴思潮也为乔治三世复兴王权提供了一定基础。在统治初期,他一心想摧毁辉格党的统治。1761年起,他开始瓦解辉格党势力,逐步操控内阁。1763年英国结束了七年战争战胜了法国,后在反法同盟时期战胜了拿破仑·波拿巴,但1783年在美国独立战争中被迫承认“美国独立”。1780年,国王的个人统治在“戈登暴乱”后最终宣告失败。失去实权的国王反而拥有了较为轻松的晚年生活,他开始研究植物学。
从1788年开始,乔治三世因病,精神开始出现异常,民众逐渐产生出对国王的同情,依然尊重、爱戴他。在英国人眼中,不再专权摄政的乔治三世是一个正直善良的人,也是一位好国王。1820年1月,乔治三世带着“真正的国王之梦”去世,享年82岁。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738年6月4日,乔治三世出生于英国伦敦的诺福克郡府。他的父亲是威尔士亲王弗雷德里克(Frederick),母亲是来自德意志肖邦萨克斯-戈萨(Saxe-Gotha)的奥古斯塔公主(Princess Augusta)。由于威尔士亲王弗雷德里克和当时的国王乔治二世的关系并不融洽,以至于威尔士亲王和妻子被国王驱逐出了王宫。乔治三世比预产期早出生了两个月,大家都认为他并不能活得长久,所以在乔治出生的同一天获得圣詹姆斯教区牧师的施洗。1738年7月4日,牛津市主教又为乔治三世进行了公开洗礼,其教父母分别为瑞典国王、萨克森公国哥达(Saxe-Gotha)公爵,以及普鲁士王国王后。
由于英国和西班牙之间一直存在这贸易摩擦,所以在1739年英国与西班牙之间爆发了“詹金斯耳之战”。战争爆发一年后,英国又被卷入了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当时的首相沃尔波尔不愿也无法领导英国将战争进行下去,宣布辞职。经过一系列的战争后英国内阁首相的大权最终转移到了国务大臣小威廉·皮特的手中。
1751年,威尔士亲王弗雷德里克去世,乔治三世成为法定继承人。乔治三世从小受父母及其私人教师约翰·布特的影响,思想意识中有了王权复兴的萌芽,对祖父即乔治二世的“遇事推诿”等政策以及辉格党对英国的统治感到不满,这也为其即位后对辉格党的大清洗埋下了伏笔。
1756年,在乔治三世十八岁生日时赏赐给他住进圣詹姆斯宫,但在其母亲的劝说下拒绝了这个赏赐。也是在这一年英国与法国之间因对印度与北美殖民地的争夺导致两国的矛盾越来越激烈,从而爆发了从1756年打到1763年的“七年战争 ”,这场战争也是英国争夺世界霸权的一次决定性战争。
登基与婚姻
1760年,乔治二世去世,乔治三世登上王位,成为大不列颠岛和爱尔兰国王。乔治三世以英国人的身份向议会发表了就职演说,淡化了自己与德国汉诺威的关系。
乔治三世几乎在反对辉格党专权的保皇主义以及爱国主义情绪的高涨中登上了王位。登位之初,英法之间的七年战争尚未结束,内阁受控于小威廉·皮特与纽卡斯公爵建立的辉格党。然而从小在英国长大的乔治三世经常被其母亲教导要做一个掌握权利的真正国王,所以他对辉格党的掌权感到不满。他将首相视作国王意志的传达者,想要改变内阁仅仅只是名义上的“国王的臣仆”之称。
乔治三世秉持“恢复王权”的思想,,实现王权的集中,于是开始组建“国王之友”派。当时由于辉格党的长期执政使得英国长期处于连年战争的状态,招致当时的贵族地主和资产阶级的不满,进一步增加了国王的力量。18世纪上半叶的王政复兴思潮也为乔治三世复兴王权提供了话语基础,一些失势的保王党和托利党贵族发表言论或著书立说表达对辉格党的不满,希望借助君主的力量改变这种局面。
1761年,乔治三世与德国公爵的女儿夏洛特(Charlotte)在圣詹姆斯宫皇家礼拜堂结婚。乔治三世还为其妻子够买了白金汉宫作家庭住宅之用,在那里举行了许多宫廷活动。乔治三世与夏洛特公主之间生育了十五个孩子(九子六女),但只有十三个孩子活到了成年。
统治初期
乔治三世即位之初,在净化政治、复兴王权的思想驱使下,想要摧毁辉格党的统治,建立一个忠于君主的“国王之友”政府。然而此时乔治三世面对着由辉格党两大派(皮特派和纽卡斯尔派)联合控制的内阁,再加上当时的英国正卷入与法国争霸的七年战争之中。因此这时英国的国内政局稳定尤为重要。所以乔治采取步步为营、逐个击破的方式来摧毁辉格党的优势局面。
1761年,乔治三世任命自己的私人教师布特为内阁国务大臣。这时辉格党内部在战争政策上出现了分歧:财政大臣纽卡斯尔公爵主张进行和平外交,而国务大臣皮特则主张通过战争来开拓英国的海外市场。新晋的国务大臣布特入阁后便宣布来了自己反战的立场,与纽卡斯公爵形成联合。最后孤立无援的皮特于同年10月5日辞职。虽然纽卡斯公爵与布特都赞成停止对外战争,但两人对何时停止战争产生了分歧。由于国王乔治三世对布特的支持,使得内阁多数成员为讨好国王都站到了布特这边。1762年5月,纽卡斯公爵因受到排挤辞去了财政大臣的职位。之后布特被任命为内阁首相,布特内阁成立,标志着辉格党的优势开始终结,也是乔治三世确立个人统治的第一步。
之后乔治三世为了控制议会两院,将贵族册封权和官职任命权用到了极致。乔治三世开始不断册封自己的亲信为贵族,安排他们进入上议院,根据自己的喜好任命官员,在下议院培植忠君势力。乔治三世通过对政府及议会两院的控制,初步建立起了个人的统治,在议会中造成了一个“国王之友”派。内阁中少数存在的辉格党人士在思想上向着‘国王之友’派转化”。之后,内阁中多为忠君且无党派的贵族,以及一些主张强化王权的托利党贵族,在这一阶段,辉格党失去了对内阁的控制。
1763年,乔治三世代表英国和汉诺威王朝与法国、西班牙签订了结束七年战争的《巴黎和约》,标志着英国在欧洲以外全球霸权的开端。由于长期战争国内财政不堪重负,为了弥补财政亏空,首相布特不断开征新税,结果引发了英国各界不满。尤其是开征“苹果酒税”(Cider Tax)时,全国性抗议浪潮达到顶峰,各界人士发起抗议,议会中的辉格党也开始反击,抨击政府税收政策。尽管《巴黎和约》的签订体现了布特内阁在外交上的能力,但缺乏内政问题上的处理经验,终于在1763年4月布特迫于压力,辞去了首相一职,布特内阁就此垮台。
布特政府的垮台是乔治三世个人统治的一次挫败,这也让乔治三世认识到,内阁首相必须要有丰富的政治经验并受到议会的支持。因此在内阁首相的人选问题上,乔治三世须得抛弃党派偏见,支持愿意根据君主意愿的人出任首相,并在辉格党派中寻找盟友。
在1763年-1766年间,乔治三世先后鳞选辉格党贵族乔治·格伦维尔(George Grenville)和罗金汉担任首相。最终乔治·格伦维尔(George Grenville)凭借其丰富的从政经验、在布特政府中国务大臣的职位以及对布特税收政策的支持,赢得了乔治的信任,成为内阁首相,组建内阁。然而格伦维尔内阁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局面。内政方面,议员约翰·威尔克斯(John Wilkes)借助《苏格兰人报》(North Briton)攻击王权及“国王之友”政府,再加上辉格党人的推波助澜,引起了全国性的抗议浪潮,这也最终造成了威尔克斯事件以及“圣乔治广场屠杀”,使得人们开始反感王权的滥用,也开始关注制度层面的缺陷和漏洞。。外交方面,为应对战争带来的财政亏空及公债增长,政府开始变相向北美殖民地征税来缓解英国内部的财政危机。1763年出台了《糖税法》(Sugar Act),准备对美洲的食糖贸易征税,殖民地人们认为糖税违反了“无代表权不纳税”的精神,是暴政的前奏。但女王陛下政府不做退让。之后又通过了《驻军法》准备向北美派驻1.2万军队,以防法国以及美洲原住民的威胁,还以驻军费为由增加了《印花税法》(Stamp Act),结果引发了殖民地的抗议和联合抵制。最终由于议会中查尔斯·沃森-文特沃斯等反对派的活跃,促成格伦维尔政府垮台,于1765年辉格党中的纽卡斯尔派的新领导人罗金汉奉命组为扩大政权基础,邀请在辉格党中影响较大的前首相皮特入阁,但皮特因不愿在内阁中处于从属地位而拒绝。罗金汉对北美殖民地采取怀柔政策,废除了《印花税法》,但这一举措引起政府分裂。乔治三世这时意识到罗金汉派力量薄弱,无法建立一个稳定而有效的政府”。为解决内阁的分裂局面,乔治三世被迫与皮特派组建了一次有关组建新一届政府的谈判”。1766年7月,乔治三世与皮特达成组阁协议,罗金汉政府被迫解散。
由于皮特的党派观念较为淡薄,他期望组建一个只看个人能力以及是否忠于君王的“超党”政府,于是皮特内阁成为了一个涵盖不同政治观点者的混合体。由于内阁中这种大杂烩式且无法弥合的分裂,加上皮特身体健康的恶化,使得皮特从1767年3月起就回到巴斯的寓所休养,很少参加内阁会议,几乎退出了政治舞台。最后因为对进入北美殖民地的商品征收进口税的《进口税法》的提出,导致了内阁的公开分裂。政府的分裂最终促使皮特于1768年10月辞职,反对《进口税法》的格拉夫顿奉命上台组阁。但格拉夫顿内阁其实只是一个过渡政府,由于威尔克斯事件的发酵,在1768年的大选中威尔克斯因其反君主及反政府的言论使其多次被逐出下议院并被罚款和监禁。然而在上议院中皮特大力支持威尔克斯,斥责政府滥用权利侵害公民自由。不愿背负恶名的格拉夫顿于1770年1月宣布辞职。
在乔治三世继位后的十年里,他虽一直追求建立稳定而持久的忠君政府,但每届政府都是“短命”政府。直到18世纪70年代初,道格拉斯·诺思勋爵凭借其自身的亲和力、辩驳能力,温和的性格以及其处理经济事务的才能再加上他尊重王权,获得了乔治三世的信任,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国王之友”政府,主要成员是由一些反对政党政治、拥护王权的亨利·帕麦斯顿或议会下院的一些独立成员以及低级官员组成。还有相关记载写道:乔治三世的个人统治始于诺斯勋爵被任命为首相。”
统治中期
诺斯政府成立后,乔治三世给予了最大的支持,甚至将君主的官职任命权交予其支配,。诺斯清楚明白君主才是真正的首相这样的实事,与乔治三世结成了同盟,君主利用个人的影响力以及特权支持首相,首相及其领导的内阁也坚定贯彻君主意志。也正因如此,道格拉斯·诺思领导的“国王之友”政府维持了12年之久。
在诺斯政府执政的12年中,前五年推行的是一种缓和政策。在政治方面,释放了监禁中的威尔克斯,并于1774年威尔克斯再次当选议员进入下院,平息了一些激进派的不满。经济方面,政府推行财政平衡政策,土地税保持不变,对奢侈品开征新税,以逐步缩减高额的公债。外交方面,执行对欧洲的不干涉政策,为缓和与北美殖民地的关系,废除了《进口税法》,仅保留象征性的茶税,在一定程度上舒缓了北美局势。
但18世纪70年中后期,北美独立浪潮兴起,其引发的战争也导致了国内政治危机,最终使乔治三世的个人专政统治未能长久。1773年底,发生在波士顿的倾茶案(The Boston Tea Party),使得英国与北美殖民地的矛盾迅即激化。乔治三世力促诺斯政府采取强硬措施进行镇压。诺斯政府不顾辉格党的反对,对北美地区采取高压政策,派出军队镇压“茶党”,引发了面对面的武装冲突。随着大陆会议的召开及《独立宣言》的发布,北美走向了与英国对抗并谋求独立的道路。
面对北美时局英国议会内部产生了分歧,多数人与乔治三世一致,认为英国应当诉诸武力,但查尔斯·沃森-文特沃斯、皮特等辉格党人则反对对北美的高压政策。然而辉格党政治家攻击政府、反对战争的言论开始侵蚀诺斯政府的根基。随着1777年10月英军在萨拉托加号航空母舰战争中的惨败,使得内阁及议会中的反政府力量开始抬头,不少议员放弃了对政府的支持。在这种情况下1778年诺斯勋爵提出了辞职,但由于乔治三世找不到合适的人选继续推进对北美地区的战争政策被乔治三世拒绝了。最后在君主的支持下,诺斯政府摇摇欲坠地又坚持了几年。
为解决北美战争中的兵员枯竭的问题,1778年,议会通过了《罗马天主教解放法》规定天主教徒只须简单向国王宣誓效忠即可参军。然而这项法案引起新教徒的不满,各地成立了多个以废除该法为目标的“新教联合会”(Protestant Association),乔治·戈登成为伦敦地区联合会的领导人。
1779年,英国约克郡乡绅、地主等各阶层向议会提交了一份请愿书,请求限制王权,反对王权的过度扩张,抵制王权对政府及议会的影响力。一年后这次的请愿活动波及到了全国,有24个郡举行了类似的请愿运动。这也意味着原本乡绅这只传统上支持王权的力量在这时也加入到了反对派的行列中,大大动摇了乔治三世的个人统治。
北美战争一再扭转英国国内政局,1780年初,除了最保守的“国王之友”外,几乎所有的政治势力都站到了君主及其政府的对立面。1780年6月2日戈登在伦敦的圣乔治广场集结了6万名支持者,发起了一次大规模的请愿活动,他们向威斯敏斯特宫挺进。由于议会在是否接受请愿书的问题上一直拖延不决,于是请愿活动很快演变成一场社会下层参加的暴乱。为了平定暴乱政府和议会暂时弥合了分歧,调动军队成功平定暴乱。但这场暴乱的发生反映出伦敦下层命中对政府政策的不满,民心的丧失促进了诺斯政府的垮台。
北美战争的失败最终给了诺斯政府最后一击。1781年11月,英军主力在约克镇败降的消息传到国内,英国国内的各社会阶层都极为震惊。最终因乔治三世拒绝停止战争,导致英军在北美战争中全面溃败。这也使得乔治三世的个人统治失去了社会基础。1782年3月18日,诺斯辞职,诺斯政府正式垮台,乔治三世任命罗金汉上台组阁。至此乔治三世的个人统治开始宣告结束。
1780年的“戈登暴乱”,公然反对议会1778年通过的法案,也说明了乔治三世的复辟野心的失效,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优势在逐步显现,同样,预示着此后君主从英国政治舞台的退出。此后,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巴黎和约》的签署,使得失去美国的乔治国王的威望进一步被动摇。
大权旁落
1782年诺斯政府垮台后,乔治三世只能任命辉格党人组织内阁。3月,乔治三世任命罗汉金以及谢尔本联合组建内阁,由罗金汉占主导地位。几个月后查尔斯·沃森-文特沃斯去世,谢尔本成为内阁首相,这引起辉格党中其他派人的不满。谢尔本政府因通过谈判缔结的英美停战的《巴黎和约》引发了下议院的争论,并最终造成内阁垮台。随后乔治三世任命波兰特公爵组阁,但实权却在辉格党政治家福克斯和诺斯勋爵的手中。
1783年12月,内阁政府提出《印度法》(Indian Bill)限制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权力,要将公司属地的管治权及殖民地官员的任命权,由东印度公司转移i到女王陛下政府任命的委员会手中。但人们发现这个委员会中大多都是福克斯派和诺斯派的人,其中还有诺斯的儿子,这样任人唯亲的举措引起大家的不满。当法案提交上议院表决时,乔治三世公开反对。最终《印度法》在君主的强硬表态下被上议院否决。18日,在福克斯、诺斯还未做出反应时,乔治三世便宣布解散内阁。几天后任命小威廉·皮特组建内阁。以小威廉·皮特为首的托利党上台,标志着乔治三世的后期统治开始。对于乔治三世来说,他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来任命政府大臣,议会与王权实现了合作英国政治获得了较长时间的稳定。小皮特上台后,乔治三世虽仍处于王位却已不再实权于内阁,他的政治压力也减轻了许多,得以开展其他领域的活动。比如在农业上鼓励人们进行技术革新以提高粮食产量;更加频繁地参与各种公共活动与民众交流;更多时间陪伴自己的子女等。
美国战争以及法国大革命带来的激进思潮让持有保守主义立场的女王陛下政府感到危机,加之拿破仑·波拿巴上台后,其冲击到英国建立起来的欧洲均势体系,1793-1807年之间,乔治三世虽仍处于王位,但已不再实权于内阁,此时,内阁以小威廉·皮特为首,在此期间同俄罗斯、奥地利、普鲁士王国等欧洲国家组织了三次反法联盟,对法国提出挑战。在七次反法联盟后,英国在特拉法尔加战役中取得巨大胜利,1813年,英国的维多利亚战役,俄普奥联军的莱比锡会战都给法国造成重创,1815年,法兰西第一帝国瓦解,拿破仑·波拿巴被流放到地中海的厄尔巴岛。1815年6月18日,反法联军同法国在滑铁卢进行决战,随后,反法联军终于击败拿破仑·波拿巴。
1783年之后,乔治三世的政治影响力逐渐下降,但他却日益受到国内民众的爱戴。以王室为中心的仪式、庆典、节日等公众活动广泛流行,国王乔治成为不列颠民族的象征和民众爱国热情的焦点。《天佑女王》(“God Save the 伦敦国王学院”)在伦敦剧院上演多达90场以上,并且在19世纪初被越来越多的英国人视为国歌。1786年之后,乔治三世在媒体中的形象被更多地描绘成一位亲切而朴素的乡间农民。1789年以后,乔治三世则日益被报纸刻画为圣乔治、约翰牛,被看作国家的守护者和象征。
病痛与去世
大权旁落后,乔治三世日子就比较清闲,开始研究植物学。只是,自乔治三世1788年生过一场大病后,他的身体状态便每况愈下,精神状态也出现了异常,王后将国王转移到伦敦郊区的小镇进行疗养。在小镇里,乔治三世虽一度恢复了的神智,但也很难像正常人一样生活,更不能做一个国王。后来的研究人员从乔治三世伴随疾病而出现的脉搏过速、严重皮疹、两眼充血、两脚浮肿以及尿呈红色等症状的分析,认为国王得的是一种罕见的卟咻病。1810年,乔治三世开始出现精神错乱,已经不适合统治国家了,于是从1811年开始,乔治三世的长子,也就是后来的乔治四世担任摄政王,处理相关事务。1820年,由于病情加重,乔治三世在该年1月29日最终离世,享年82岁。
施政举措
政治
加强王权
乔治三世即位后,为实现王权的集中,打击辉格党的势力,组建了一个忠君爱国的“国王之友”政府,想要将权力从辉格党手中强行转移到“国王之友”政府的手上。18世纪60年代,乔治三世先后任命自己的亲信布特伯爵、罗金汉侯爵等人组成新的执政班子,不断削弱辉格党的势力,强化王权。但他的措施招致了辉格党人的反击,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威尔克斯事件”。威尔克斯事件的发生使得人们反感于王权的滥用,开始关注制度层面的缺陷和漏洞,被视作英国议会改革运动的开端。
殖民政策
自1764年起,为了缓解英国国内的财政危机,乔治三世先后向美征收糖税和印花税,遭到反抗。1766年,议会废除了对北美的征税法案,但1767年后,英国又以《汤森德法》对北美玻璃、茶叶、颜料等征税,又引起新一轮的抗议。乔治三世却主导以强硬的态度和政策认为北美都是反叛的臣民,应该对他们的思想进行彻底摧毁。但因为政府和议会内部的分期,道格拉斯·诺思采取了怀柔政策,废除《汤森德法》只保留茶叶税,北美抗议风暴暂时得以平息。
在1773年波士顿倾茶案后,英国与北美殖民地的矛盾迅速激化,乔治三世依然让诺斯政府采取强硬措施,认为:“事情已成定局,殖民地或者臣服于我们或者战胜我们。对于我们来说,或者是征服他们,或者是完全放任他们,把他们当外国人看待”。最后,诺斯政府不顾辉格党的反对,派遣军队镇压,对北美采取了高压的政策,也导致北美的武装突击。
外交
乔治三世是第一位生长在英格兰共和国地汉诺威国王,长期英格兰地政治教育使其存有反汉诺威情绪。这种英格兰的情感归属使得乔治三世对英国外交产生了重大影响。
汉诺威王朝初期,英国的外部形势并不乐观,在这一时期的英国几乎没有盟友,昔日的朋友奥地利和荷兰也因之前托利党的背叛而心存不满;西班牙也由于英国的不交好行为而怀恨在心;法国也在支持詹姆士党。
在1760年乔治三世继位后,七年战争仍在进行,乔治三世认为应该尽快结束战争,在布特担任首相后,乔治三世让其贯彻这一意图。战后,英法之间的竞争并未就此结束,布特想要缓解双方的关系,但这一想法很难实现。在乔治·格伦维尔担任首相后,这一时期他们将争取更多盟友作为英国外交的首要任务。但这一想法变得不易执行,英国的最后一位盟友——普鲁士王国也因为利益问题离开英国。在七年战争后,英国没有顾及普鲁士和法国单方面签订和约,和约也未顾及普方利益,这让腓特烈大帝对布特感到痛恨并长期指责乔治三世。加之,这一时期普鲁士的外交目的是避免战争,因此,腓特烈二世想要避免卷入英法之间的冲突。此外,英普补助金问题也成为两方之间的阻碍,七年战争中到1761年,英国都向普鲁士提供补助金,前四年中,英国每年向普鲁士提供67万英镑补助,这也加大了英国国内的债务,在和平时期,大英不再向其他欧洲国家提供补助,以至于俾斯麦后来说:“英国的外交政策是在欧洲寻找肯用自己的身躯维护英国的傻瓜。”直到1766年,英国都未能在欧洲找到盟友,乔治三世也有向奥地利重新寻求合作,但七年战争中,奥地利作为法国的同盟,加之乔治三世曾反对奥地利皇帝扩大在德意志的权力并联合其他德意志邦国加以抵制,以及英国战争对奥地利价值不大,这使得英奥难以建立联盟。此外,英国也在七年战争之后争取和俄罗斯的联盟,但由于补助金问题,也使得联盟未能建立。由于长期以来,英法之间的冲突一直是欧洲国际关系学的主要内容,但在18世纪70年代后,俄、普、奥逐渐成为欧洲外交的主要势力。
18世纪60年代北美殖民地局势的不乐观,使得英国把更多注意力放在了美洲。1770年,马尔维纳斯群岛爆发危机,这也是七年战争以及独立战争之间,英法最为激烈的一次战争冲突。事件起源是英国与西班牙的争执,长期以来,在福克兰西部的英国殖民者和东部的西班牙殖民者是不相往来的。但在67年以后,双方就福克兰的主权问题产生争执,西班牙要求拔出英国在埃格蒙特港的圆木堡垒并驱逐英国的殖民者,这时,西班牙得到法国支持,69年福克兰局势恶化,而在1770年,西班牙两艘战舰登陆艾格蒙特港后,事件愈演愈烈,这一冲突在传到欧洲后,引发了英国与法、西之间的严重对抗。英国诺斯公爵被迫介入到外交事务中,他接受了法国要求,开始私下谈判,最终提出:”西班牙为驱逐英国人进行道歉,并恢复英国在马尔维纳斯群岛西部地区的地位,作为回报,英国将在以后放弃埃格蒙特港。”法国答应了这一要求,在诺斯和乔治三世的联合下,英国内阁也接受了诺斯的这一提案。在1783年,小威廉·皮特担任首相后,因为托利党的和平传统,加之工业革命的影响,这一时期的外交政策发生了改变:外交应该服从于经济发展,服从于对外贸的需要。也开始缓和与法的关系。但由于法国依然在威胁均势体系,小威廉·皮特放弃了缓和政策,在1788年的荷兰事件后,英国重新寻找盟友的目标实现,其影响力也开始恢复。
经济
对外商业政策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乔治三世时期的英国,在对外商业政策中已经融入了自由贸易的思想,却始终没有放弃重商主义的宗旨,在东西方的对外商业政策进行了区别对待。
乔治三世在位期间,对北美殖民地采用宽容的统治模式,只要英国人的经济利益不受威胁,就允许当地人保持自己的习俗和文化。而作为商业帝国,殖民地领土其实相较于商业成本和利润,显得并没有很重要,故而英国不愿意耗费大量资金在获得领地之上,并且乔治三世认为既然北美殖民地已看作为遥远地区的英国公民,北美就应该同样负担起英国的债务,所以向殖民地征税是理所应当的。因此,在北美殖民地人民进行反抗时,乔治三世倍感吃惊和愤怒。
北美独立后给统治者和议会敲响了警钟,英国开始重申对外商业政策的目的。1792年乔治三世以为乾隆皇帝祝寿之名,派出访华使团。使团经过多方考察,确信英国自身的经济发展远超中国,并且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成为国内的贸易支柱。使团回国后,坚定了英国开拓中国这个庞大市场的决心。最初的开拓方式是以自由贸易方式为主,但自由贸易在工业革命的英国和小农自给自足的中国之间是一种不平衡的交易,英国也无法扭转这种贸易逆差,最后采用以军事手段为威慑,用不正当贸易来达到商业的巨额利润的目的,对中国的商业政策采用的则是贸易和殖民并行。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不仅是英国重要的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市场,还是英国通向中国贸易的桥头堡,英国更是加强了对该地的殖民统治。
财政情况
七年战争使得英国的财政负担加重,公债激增,1762年,国债已高达1.41亿英镑,每年利息负担为470万英镑。为解决财政负担,乔治三世同意通过税收的方式解决,这项举措激起了民众的不满。在北美殖民地增加了“印花税”等,在国内是对苹果酒和梨酒进行税收。之后国家财政负担越来越重,1784年英国国债达到2.43亿英镑,年利息达900万英镑,政府每年财政赤字大200万英镑。乔治三世统治后期,大权旁落至”改革者“小威廉·皮特手中。为解决财政问题,政府设立了专门的偿债基金,政府每年从收入中划出100万磅用于还债,1786年-1793年英国公债减少了1000万磅。为了增加政府收入,政府通过立法和减少商品进口税的方式打击走私。这些举措极大地改善了英国国内地财政负担。乔治三世统治后期政治影响力虽有所下降,但他本人为促进英国农业改良,不仅在温莎直接从事新型农业的经营,在克佑建立了丘园,还为英国引进了美利奴羊,大大提高了英国的羊毛产量。
军事
七年战争的结束
乔治三世继任国王后希望能尽快结束皮特内阁的七年战争,布特继任内阁后,打算抛开盟友与法国单独和谈,但是遭到了法方的拒绝,法方认为当时的形式对法国有利。布特被迫向西班牙进行宣战,英国战舰很快战胜西班牙,不仅夺得了哈瓦那,也攻占了马尼拉。迫于形式,法国被迫接受和谈,1763年,英法签订了《巴黎和约》。七年战争是英法争夺海外殖民地的高潮,英法的地位因此战而基本确立。英国大获全胜,获利最多。在北美也获得了绝对的主导权。在印度,英国成为大部分土地的统治者。在西印度群岛,英国新获得多米尼加共和国、格林纳达、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和多巴哥岛。在非洲,英国获得塞内加尔据点。一个重商主义的、世界范围的帝国已经初具雏形。
美国独立战争
1773年在波士顿倾茶案后,乔治三世决意继续采用战争的方法解决问题,1775年4月,女王陛下政府让盖奇将军镇压北美的“叛乱”,中部殖民地代表约翰·迪金森起草了《橄榄枝请愿书》,请求国王处理好殖民地的不满情绪以恢复大英帝国的和平。但是乔治拒绝了请愿书,宣布北美处于叛乱状态,随即派兵2.5万到北美镇压起义。1777年10月殖民地军队在萨拉托加号航空母舰打败英军,法国决定与美建立同盟关系,而后,西班牙打算利用英国与殖民地矛盾捞取利益,重获直布罗陀海峡,1779年与法国签订《阿兰惠斯条约》,西班牙加入战争。而后,荷兰也加入战争,英国在对北美殖民地作战同时还要派战舰到大西洋、北海、地中海、加勒比海、印度洋抵御法、西、荷三国的进攻,作战能力被大大削弱。为了限制北美殖民地的军需供应以及打击法西同盟,英国实行海上封锁,常常拦截、搜查中立国船只,直接影响到俄罗斯等中立国利益,由丹麦、瑞典、荷兰等国组建的“武装中立同盟”使得英国在外交上更处孤立状态,也相当程度上动摇了英国海上的垄断地位。1781年10月,查尔斯·康沃利斯率领7000名英军在约克镇向美法联军投降,尽管乔治三世坚持战争,但遭到英国民众的强烈反对,国内舆论纷纷认为乔治三世的干预是英国在北美失利的主要原因,因此,乔治三世扩张王权的努力也失败了。
反法同盟作战
1782年4月,美、英、法、西代表在巴黎召开会议,盟国内部矛盾开始浮现。英国为离间分化美法同盟,力图与交战国单独议和,同时美国为挣脱法国的控制,直接与英国谈判。1783年9月,美英正式签订《英美凡尔赛和约》。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欧洲均势体系受到冲。1793年2月1日,英法海底隧道两国再次进入战争,反法同盟拉开帷幕。然而由于反法同盟内部的勾心斗角使得前六次反法联盟均已失败告终。英国国内为抵御革命原则在国内的传播,国王乔治三世被视作传统与自由的守护者,是凝聚抵抗法国入侵人心的象征。所以七次反法联盟后,英国在特拉法尔加战役中取得巨大胜利,1813年,英国的维多利亚战役,俄普奥联军的莱比锡会战都给法国造成重创,1815年,法兰西第一帝国瓦解,拿破仑·波拿巴被流放到地中海的厄尔巴岛。1815年6月18日,反法联军同法国在滑铁卢进行决战,随后,反法联军终于击败拿破仑。
文化与艺术
乔治三世是一位艺术赞助者,计划成立国家艺术学院,委托托马斯·阿恩赫詹姆斯·汤姆森创作《统治吧,不列塔尼亚》。而1768年,在乔治三世的倡议和协助下皇家美术学院(英国皇家艺术协会)的成立,艺术家约书亚·雷诺兹担任皇家美术学院的第一位院长并被乔治三世封为架子鼓。艺术家们经过专业训练,提升了专业水准,让英国艺术能够与欧洲大陆艺术相抗衡。此外,乔治三世为自己塑造了一种形象,这种形象巧妙的将仪式的恢弘同家庭生活结合起来。1780年以前,乔治三世的品味是世界主义式的,他喜好新古典主义设计和法国以及意大利大师,在翻修白金汉宫时,他和宫廷画家本杰明·韦斯特说:“想办法使他们在自己看来是国际化的。”在迁居到温莎古堡后,他的审美发生转变,他让本杰明·韦斯特绘制一系列大幅壁画来彰显英国真实和神话的历史,这一时期的风格是哥特式复兴的体现。
人物争议
晚年病症
关于国王晚年的病症,医生、历史学家中各有看法,争论不休,总体上分为两派,一派认为国王的病属于心理学的范畴,另一派则认为是一种罕见的内科疾病。维多利亚时代一位史学家约翰·赫尼基·杰西在1867年出版的乔治三世传记中指出:国王是个疯子。这一结论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被认为是历史真相。1941年一名叫做古特马赫的医生撰写的《美国最后一位国王:他的精神病行为的解释》让这一观点得到了进一步的佐证。而20世纪60年代的两位英国精神病学家伊妲·麦卡尔平和理查德·亨特则在《乔治三世和一种卟啉症》提出新的医学依据。他们认为,从伴随疾病而出现的症状上,如脉搏过速、严重皮疹、两眼充血、两脚浮肿等等来看,为乔治三世应该是得的罕见的卟啉病,这是卟啉新陈代谢混乱而引起的疾病,在新陈代谢过程中,血液的红色素可以导致大脑的神经系统中毒,这些情况也符合乔治三世的病情。但是因为病痛的反复发作,国王在晚年时期近乎受尽了折磨。在1788年到1801年间再次患病后,1810年乔治变得永久精神错乱。在他统治的最后十年里,他因为不适合统治,他的长子,也就是后来的乔治四世,从1811年开始担任摄政王。
对宪政的破坏
乔治三世自1760年继任英王以来,便利用王室恩惠与官员任免权,通过影响议会选举、建立“国王之友”内阁等不断加强王权,从而造成了延续近半个世纪的“辉格优势终结的开始”。因而在整个19世纪及20世纪初,即辉格派历史学主宰英国历史学界的时代,乔治三世受到持续的贬低和批评,被指责破坏了英国宪政,企图建立个人专制统治;同样,英属北美殖民地的失去也归咎于乔治三世的灾难性政策和顽固的性格。对此最为经典的论断当为辉格派史学家乔治·特里维廉(G.M.Trevelyan)在其《英国史》(History of England)中所写:“乔治三世固执地恢复王权的做法,打破了自光荣革命以来英国宪政的平稳发展,使首相沦为国王的工具,内阁贬为‘国王的仆从’。”
随着英国修正派历史学的兴起,自20世纪上半叶以来,人们开始对乔治三世的刻板评价开始质疑。以以刘易斯·纳米尔(Lewis Namier)为首的史学家们对乔治三世即位初期的政治状况进行重新考察。他们认为,1760年之前英国的王权并未真正失去,只是因为前两任国王较少亲自参与政事而已,所以乔治三世并未过分加强王权与破坏宪政。
与美国独立战争的关系
在乔治三世对北美殖民地的统治中,引起争议的事情是乔治三世对诺斯勋爵12年的议会支持。乔治三世对议会的支持和他自身倔强的性格,使得他为失去北美13洲殖民地背负骂名。但从当时的商业政策的角度来看,北美殖民地的独立是有其合理性和可预见性的。英国基于在北美殖民地的商业投资和回报的权衡,英国自始至终都没有积极地企图在政治上控制北美,这也是北美能够独立的重要原因之一。
人物关系
家庭关系
王朝世系
人物轶事
在1792年,英国的工业革命正在进行,又恰逢爱新觉罗·弘历生日(乾隆五十七年),乔治三世派乔治·马戛尔尼勋爵为首的团队来华,为乾隆贺寿。马戛尔尼在1793年6月21日抵达中国,并在八月初十(9月14日)在避暑山庄觐见爱新觉罗·弘历,参加了万寿庆典。
在此次访华中,乔治三世让使者转交了两封信函,一封是提出希望两方友好往来,派遣常驻使者来庇护侨民。另一封则是写下了想要同清代互通商贸的愿望,并写下了具体条款,例如开放宁波市、舟山市、天津市、广州市一地或多地为贸易口岸;按照俄罗斯的方式在北京设立英国仓库,在京驻设大使馆;允许英国商船出入广州与澳门水道,减免货税等等。针对这些要求,爱新觉罗·弘历以从未开过先例,不和体制为由拒绝了乔治三世。并写下了两道为后人所熟知的“致英王敕书”,第一道中一段为:“天朝抚有四海,惟励精图治,办理政务,奇珍异宝,并不贵重。尔国王此次进各物,念其诚心远献,特谕该管衙门收纳。其实天朝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尔之正使等所亲见。然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第二道中有一段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这两段内容曾被引用为爱新觉罗·弘历与清廷对西方产物不感兴趣,进而表现得固步自封的证据,然而,近年来的学者们对此说法提出疑虑,珍娜·维雷-汉科在文章《18世纪晚期的中国和西方技术》中表明,不少西方人都记录了乾隆和当时许多中国人对西方产物感兴趣的史实。美国汉学家何伟亚也在《怀柔远人:马戛尔尼使团使华的中英礼仪冲突》也认为乾隆并非是拒绝西方产物、技术,而是因为使团对赠予的礼物进行了过分的夸耀,因此遭到了乾隆的回击。
不过,可以知道的是,英国通过1793年的这次访华,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清代的实际情况,也影响了其日后的对华政策。
纹章与头衔
相关影视
参考资料
George III.Britannica.2023-09-20
Ten things you didn't know about George III.Royal .2023-09-20
George III by Benjamin West, 1779.americanrevolutioninstitute.2023-10-26
George III.heraldica.2023-10-14
疯狂的乔治王 The Madness of King George (1994).豆瓣电影.2023-09-21
乔治三世:疯王的天才的图片.豆瓣电影.2023-09-21
疯王乔治三世的演职员.豆瓣电影.2023-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