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黄檀
海南黄檀(学名:Dalbergia hainanensis Merr. \u0026 Chun)为豆科(Fabaceae)黄檀属(Dalbergia)乔木,别名花梨木、花梨公。海南黄檀为中国海南特有种,产于中国海南吊罗山、尖峰岭、黎母岭等林区,以及海南白沙、东方、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陵水、三亚等丘陵地区,其多生长于热带常绿季雨林或半落叶季雨林中。海南黄檀为喜光树种,较耐干旱,耐瘠薄,适宜生长在土壤肥沃、土层深厚、疏松的砂壤土山麓中。
海南黄檀高9-16米,树皮暗灰色,有槽纹。羽状复叶长15-18厘米,小叶(3-)4-5对,纸质,卵形或椭圆形。复总状花序腋生,花初时近圆形,极小,花冠粉红色。荚果长圆形,倒披针形或带状,有网纹,有种子1(-2)粒。花期为6月,果期为11月。
海南黄檀树冠扩展,叶绿茂密,树皮暗灰色,花粉红色,可作为行道树或庭院绿化、美化的观赏树种。海南黄檀作为木材纹理交错、结构细致、材质硬而重、加工容易,可用于制作门窗、农具、家具等,也可用作一般建筑材、板料、扁担等。此外,据中国中药典籍《中华本草》记载,海南黄檀的木材可入药,具有止痛、止血的作用,可治疗胃痛、外伤出血。
由于人类的乱砍滥伐,海南黄檀种群急剧减少。为保护海南黄檀的种质资源,中国政府将其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等保护名录中,并对其化学成分、遗传信息、系统发育等开展研究,同时开展海南黄檀园林应用方面的研究,以扩充其用途。
命名由来
1956年,中国地方植物学专著《广州植物志》在檀属(Dalbergia)中收录了一种在中国海南被称为花梨木的檀木,并新拟学名为“海南檀”(Dalbergia hainanensis)。书中对海南黄檀的描述为“海南岛特产,为森林植物,喜生于山谷阴湿之地,木材颇佳,边材色淡,质略疏松,心材色红褐,坚硬,纹理精致美丽,适于雕刻和家具之用。惜生长迟缓,不合一般需求。本植物在海南原先被称为花梨木,但此名与广州木材商所称为花梨木的另一种植物混淆,故新拟此名以别之”。据此可知黄花梨到了近年才有了学名“海南檀”。
1980年,中国木材专著《中国热带及亚热带木材》对《广州植物志》的定名进行修正,建议将海南黄檀与海南檀区分开来,另定学名为“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理由为海南黄檀心边材无区别,呈紫红色,油性强,光泽鲜亮,深紫色纹理明显,无香气且心材部分易腐,空洞较多,这与心边材有区别,心材有浓辛香味的降香黄檀是完全不一样的。
形态特征
海南黄檀为乔木,高9-16米。
茎、叶
树皮暗灰色,有槽纹。嫩枝略被短柔毛。羽状复叶长15-18厘米;叶轴、叶柄被褐色短柔毛;小叶(3-)4-5对,纸质,卵形或椭圆形,长3-5.5厘米,宽2-2.5厘米,先端短渐尖,常钝头,基部圆或阔楔形,嫩时两面被黄褐色状贴短柔毛。成长时近无毛;小叶柄长3-4毫米,被褐色短柔毛。
花
复总状花序腋生,连总花梗长4-9(-13)厘米,径4-10厘米,略被褐色短柔毛;花初时近圆形,极小;副萼状小苞片阔卵形至近圆形;花萼长约5毫米,与花梗同被褐色短柔毛,萼齿5,不相等,花冠粉红色,各瓣均具长2-2.5毫米瓣的,旗瓣倒卵状长圆形,长约9毫米,宽约5毫米,翼瓣菱状长圆形,长9-10毫米,宽约3毫米,内侧有下向的耳,龙骨瓣较短,亦具耳;雄蕊10,成5 5的二体;子房线形,具短柄,除花柱外密被短柔毛,有胚珠1-3粒。
果实与种子
荚果长圆形,倒披针形或带状,长5-9厘米,宽1.5-1.8厘米,直或稍弯,顶端急尖,基部楔形,渐狭下延为一短果颈,果瓣被褐色短柔毛,对种子部分不明显凸起,有网纹,有种子1(-2)粒。
物种分布
海南黄檀为中国海南特有种,产于中国海南吊罗山、尖峰岭、黎母山等林区,以及海南白沙、东方市、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陵水、三亚等丘陵地区。海南黄檀多生长于热带常绿季雨林或半落叶季雨林中,其分布区的年平均气温为22-25℃,年降水量为1600-2000毫米,在海南尖峰岭海拔200-500米处常见,常呈群落分布,多与黄杞(Engelhardia roxburghiana)、柄果木(柄果木属 sundaicus)、无患子(Sapindus saponaria)、毛萼紫薇(Lagerstroemia balansae)等树木组成优势林分。海南黄檀在海南吊罗山的常绿雨林中多为散生,常与青皮刺(Capparis sepiaria)、细子龙(细子龙属 chinense)等乔木混生,常散生于山腰、山坡瘠薄的砖红壤或黄红壤土中。
生长习性
海南黄檀为喜光树种,其小苗和幼林在全光照下生长较旺盛,在庇荫的条件下,长势较差,天然更新稀少。海南黄檀较耐干旱,耐瘠薄,适宜生长在土壤肥沃、土层深厚、疏松的砂壤土山麓中。一般30年生的海南黄檀胸径可达20厘米,在海拔较高、土层较浅薄的地方长势较弱,如在中国海南吊罗山林区海拔520米的密林中,45年生树高仅21米、胸径17.6厘米。海南黄檀的高生长在35年生之前较快,年生长量达40-50厘米,在35年生后高生长减慢,胸径在10年生之前年生长量仅0.2厘米,之后生长稍快,年胸径生长量可达0.5厘米以上,35年生后年生长量可达0.65厘米。海南黄檀的花期为6月,果期为11月。
栽培技术
播种
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优良母树采种,采回种实后,摊开在阳光下暴晒,干后搓去果荚边缘,取得带荚的种子。种子可用布袋装,置于通风阴凉处贮藏1年,发芽率基本不变。播种前用温水浸种24小时,然后撒播或条式点播在含沙质较高、肥沃疏松的细平土壤床面上,然后用小木板轻压实,覆土后盖稻草或搭荫棚遮光,每天早晚各浇水1次,10-15天种子开始发芽。在种子发芽达1/2时,揭开稻草,继续适当遮荫。
扦插
选取1-1.5年生的海南黄檀主干木质化部分切成插条进行插,注意遮荫,插后约半个月插条开始萌芽,约一个月后根系即可长出,适当追肥,成活率可达70-80%。若扦插前先用1-萘乙酸浸泡切口12小时,成活率达90%,且新生根系特别发达。
养护管理
海南黄檀栽种后1-3年内需加强养护管理,每年砍伐杂灌木、除草、松土、扩穴、施肥等2-3次,4年以后每年抚育1一2 次。郁闭后每年抚育1次,注意砍除藤蔓以免影响幼林的正常生长。
病虫害防治
海南黄檀幼苗期易发生黑痣病,一般危害植株叶片和嫩枝,造成叶片枯黄脱落、影响正常生长。可喷施托布津可湿性粉剂、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等药剂。海南黄檀的幼苗期易受天牛蛀梢、卷蛾科、蚜虫等危害嫩枝及顶芽,可喷施敌杀死、速灭杀丁、氧化乐果等药剂杀虫。
物种保护
致危因素
由于人类的过度乱砍滥伐,导致海南黄檀的栖息地逐渐减少,物种数量持续减少。且由于海南黄檀与降香黄檀相似,而降香黄檀又是一种深受市场欢迎的红木生产树种,因此海南黄檀也时常被错认。截止2021年,海南黄檀在中国海南的面积不足5000平方公里,且成熟植株、占地面积和幼苗发生程度都在下降。
保护等级
2013年,海南黄檀被《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列为易危物种。
2020年,海南黄檀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易危物种。
2021年,海南黄檀被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列为二级保护植物。
保护措施
为保护海南黄檀的种质资源,中国海南政府将该物种集中迁地保护,并对其化学成分、遗传信息、系统发育等开展研究,同时开展海南黄檀园林应用方面的研究,以扩充其用途。
用途
园艺观赏
海南黄檀树冠扩展,叶绿茂密,树皮暗灰色,花粉红色,可作为行道树或庭院绿化、美化的观赏树种在园林绿地中栽植。
工业原料
海南黄檀作为木材纹理交错、结构细致、材质硬而重、加工容易,各切面较为平滑,可用于制作门窗、农具、家具、器具、把柄等,也可用作一般建筑材、板料、扁担等。
医学药用
据中国中药典籍《中华本草》记载,海南黄檀的木材可入药,药性味辛、性温,具有止痛、止血的作用,可治疗胃痛、外伤出血,可煎汤内服,也可研磨成粉末撒敷。
木材对比
海南黄檀别名花梨公,降香黄檀别名花梨母,花梨公和花梨母的树木形态和木材解剖特征颇似,市场上常有用海南黄檀冒充降香黄檀的,并且海南黄檀在经过染色、泡上香味等处理后,极难与降香黄檀分辨,但依然可从以下三处区分。
物种对比
美国植物学家E. D. Merrill和中国植物分类学家陈焕镛发表海南黄檀时,认为其与产于马来西亚一带的印度玫瑰木(Dalbergia sissoides)相似。且海南黄檀的植物形态和降香黄檀也极为相似,三者形态特征不同处如下。
相关研究
有学者通过实验研究海南黄檀叶的化学成分,共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为 8-C-葡萄糖基-7-甲氧基 4′,5 二羟基异黄酮、8-C-葡萄糖基 7,4′ ,5 三羟基异黄、2-hydroxy-5-methoxybiochaninA、3,5 二甲氧基 4 羟基苯甲醛、木栓酮、熊果酸 、β-谷甾醇、胡萝卜 、羽扇豆醇等化学成分,对此类化学成分的发现有助于更好的理解海南黄檀的医学药用原理。
参考资料
Species.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09-18
海南黄檀 (hǎi nán huáng tán).植物智.2023-09-18
海南黄檀.IUCN.2023-09-18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23-09-18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021版).植物智.2023-09-18
Dalbergia odorifera.植物智.2023-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