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发渠
大发渠是一条跨3个村和10余个村民组,主渠长7200米、支渠长2200米的水渠,位于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2021年,贵州大发渠入选水利部第四批国家水情教育基地。
大发渠是“时代楷模”黄大发老支书带领团结村党员群众,历时36年,历经无数挫折,用钢、二锤开凿出绕经三重大山,穿越三处绝壁、三道险崖长达9400余米的引水渠。
1992年春,引水工程开工,57岁的黄大发带领200多名乡亲奔赴工地。1994年,水渠的主渠贯通。1995年,一条跨三重大山、10余个村民组,总长9400米的水渠全线贯通。
名字由来
大发渠是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原草王坝村党支部书记黄大发带村民们开凿修建而成。村民以黄大发的名字命名这条渠,叫它“大发渠”。昔日的草王坝,如今已更名为团结村。
建设过程
建设背景
草王坝不通水、不通电、不通路,缺水的问题尤其严重,村里的老老小小都要步行几个小时到河里背水吃,没有水灌溉,地里种不出好庄稼,再勤劳的人家也一年四季连饭都吃不饱。
草王坝海拔1250米,山高岩陡,雨水落地就顺着空洞和石头缝流走,汇在一尺见方的洼地,村民用石板把这金贵的水源围砌保护起来,然而接满一挑水往往需要等上一个多小时,为了水,全村男女老少不分昼夜守在井口排队挑水。村民用水,第一遍淘米洗菜,第二遍洗脸洗脚,第三遍喂猪喂牛。县里的干部到草王坝考察,村民递过来的水杯里,满是浑黄。地里也打不出多少粮食。因为缺水,当地只能种一些耐旱的玉蜀黍。苞谷粒炒熟去皮再磨成粉,蒸熟后就成了当地人餐桌上的主食,这种“苞沙饭”难以下咽,在喉咙上直打转转。村民一年四季连饭都吃不饱。
然而,距离草王坝几公里外,就有充沛水源。但是,高山成了险阻。
筹划准备
1958年,23岁的黄大发光荣入党,这一年,他被全村推选为党支部书记。水是草王坝人的生命,只有“水修过来,老百姓才有大米吃,生活才能改变”,黄大发下定决心引水上山。
20世纪60年代,草王坝人在政府的支持和黄大发带领下,第一次大规模修渠,却因技术等原因,耗时10多年也没修成。只有小学文化的黄大发,在第一次修渠失败后暗自下决心:学技术。那些年,黄大发四处求教,自学水利技术。一听说哪里有在建的水库沟渠工程,他背着干粮就上路。无论路途多么遥远,无论要翻几座大山、要蹚几条大河,他都徒步过去,一边走、一边看、一边学。经过不断学习和摸索,黄大发从零起步、从头开始,掌握了修渠的技术,知晓了什么是分流渠、什么是导洪沟,还学会了开凿技术。彼时,他已年过五旬。
1989年,53岁的黄大发被抽调到枫香区水利站协助工作,这给了他学习水利技术的机会。3年时间,他积累了大量修渠知识。
建设历程
1990年,水渠工程立项,摆在黄大发面前的第一道难关就是凑钱。按照当时的政策,修建这样的工程,国家补助材料,匹配一定资金,村民投工投劳,须自筹部分资金。算下来,全村900多人,要凑1.3万元。“那时候,村民的年人均纯收入仅为80元。他召开村民大会,提出每家每户凑钱的情况,作为村支书,他最先拿出100元。”村民杨春友回忆,草王坝人的所有干劲似乎就是在那一夜被点燃,有的村民外出借钱,有的把家里的存粮拿到集市卖了换钱。仅仅三天时间,1.3万元全部凑齐。
1992年春天,水渠终于动工。全村男女老少,有劳动能力的几乎全部自愿上阵。每天,200多人的队伍跟着黄大发扎进深山修渠,施工队负责在前面凿石壁打槽,村民在后面跟着挑土方砌堡坎。
1994年,水渠的主渠贯通。清澈的渠水第一次流进草王坝。
1995年,一条跨三重大山,10余个村民组,总长9400米的水渠全线贯通,草王坝彻底告别了“滴水贵如油”的历史。
通水后,村民们的用水问题得以彻底解决,就连田地灌溉也不用再担心。昔日的草王坝,如今已更名为团结村。
特色与价值
水情教育基地
大发渠水情教育基地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乡团结村,距乡政府驻地30公里,距遵义市区100公里。大发渠是“时代楷模”黄大发老支书带领团结村党员群众,历时36年,历经无数挫折,用钢钎、二锤开凿出绕经三重大山,穿越三处绝壁、三道险崖长达9400余米的引水渠。
2017年,遵义市播州区开始规划建设大发渠水情教育基地,以大发渠为核心,配套建设了大发渠陈列馆、大发渠政治生活馆、大发渠党员培训中心等设施,开展了“大发渠实地体验、水情教育、党性教育、红色文化、精准脱贫、乡村振兴战略”等培训课程,形式开展国情党情和水情教育,巩固主题教育成果。该基地已挂牌为贵州省党性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8年以来,每年培训各级干部12000余人,自发前往基地参观学习、休闲旅游人数超过15万人次。
大发渠水情基地以“饮水思源、志拔穷根”为特色进行打造。大发渠党性教育基地以大量的历史文物、文献、图片资料、绘画、场景和声光影像多媒体,全面再现了黄大发带领党员、干部、群众36年修渠活动情况。广泛开展宣讲、拓展、党性锤炼等活动。深得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喜爱,还成为了党员干部体验老支书开山凿渠、领略红色文化的最佳平台。突出了大发渠爱教基地以“饮水思源、志拔穷根”的主题。
大发渠特大桥
大发渠特大桥原名团结特大桥,为弘扬“大发渠”精神而得名,是一座全长1427米、主跨410米、桥宽33米的大跨径钢管混凝土拱桥,飞跨遵义市、仁怀市;是仁遵高速的主要控制性工程之一;是世界上同类型桥梁宽度第一的特大桥。
旅游景区
大发天渠旅游景区
大发天渠景区以黔北高山地形为躯体,以原乡村落淳朴民风为肌理,以雄浑壮阔的水利奇观——大发渠为血脉,打造为集文化、教育、休闲、旅游、度假、康养于一体的绿色生态度假旅游综合体。景区有“大发渠”观光长廊、“大发天渠”党性教育陈列馆。
团结村
团结村是“时代楷模”“全国道德模范”“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黄大发的家乡,是贵州省新时代奋斗精神象征“大发天渠”的所在地,团结村入选“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文化特色
大发渠精神
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原草王坝村党支部书记黄大发带领群众历时30余年,在绝壁上凿出“生命渠”,让村民们过上了幸福的日子。这条被乡亲们称为“大发渠”的9400米水渠,而今已化为凝聚着不忘初心、艰苦奋斗、锲而不舍的精神丰碑,激励着广大干部群众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奋力前行。
现实价值
大发渠不仅解决了团结村人吃饭的问题,还带来更多新使命,成了党性教育新基地、乡村振兴新战场。
2019年,团结村脱贫出列,年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大关。以“大发渠”精神为引领,团结村党总支凝聚了全村力量,总支书记、支部书记、致富带头人精准传导着国家发展、扶贫好政策,广大党员、村民代表以实际行动解读着党的方针政策,激发出无尽的创造力,加速了乡村振兴的步伐。
相关荣誉
2021年,贵州大发渠入选水利部第四批国家水情教育基地。
相关人物
黄大发
黄大发,1935年11月生,1959年11月入党,贵州遵义人,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原草王坝村党支部书记。1958年,黄大发被推选为草王坝大队大队长。他立志要为草王坝引来水、修通路、接通电。20世纪60年代起,在他的带领下,村民们攀岩走壁,用钢钎撬、用铁锤砸,但由于技术落后,耗时10多年引水工程也没修成。
黄大发不肯服输。1989年,年过半百的他到附近水利站,一边帮工一边学习,只有小学文化的他硬是掌握了许多水利知识。1992年春,黄大发带领200多名村民奔赴工地,引水工程再次动工。1995年,一条总长9400米的水渠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悬崖全线贯通,草王坝彻底告别了“滴水贵如油”的历史。这条水渠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大发渠”。
通水后,黄大发马不停蹄实施“坡改梯”。村里的稻田种植面积从240亩增加到720亩,老乡们从此不再为吃饭发愁。随后他又带领村民修通4公里的通村公路,让村里通了电、建起了学校。
“共产党员就是要干一辈子,我还要继续奋斗,带富家乡的乡亲。”2004年退休后,黄大发继续为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发挥余热。黄大发荣获“全国劳动模范”、“时代楷模”、“全国道德模范”等称号。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上,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向他颁授勋章。
参考资料
【誓言· 榜样】黄大发:绝壁凿出“生命渠”.澎湃新闻.2023-08-10
乡游黔中 · 播州区 团结村│云里雾里的山居生活,拥抱大自然.澎湃新闻.2023-08-10
初心不变 无悔人生——专访“七一勋章”获得者黄大发.中国文明网.2023-08-10
国家水情教育基地——贵州大发渠.浙江省水利厅.2023-08-10
“当代愚公”黄大发:绝壁天渠映初心.光明新闻.2023-08-10
一诺成渠——“时代楷模”黄大发与“大发渠”的故事.学习强国.2023-08-10
36年绝壁凿渠,“当代愚公”黄大发以命换水.澎湃新闻.2023-08-10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七一勋章”获得者丨“当代愚公”黄大发:绝壁天渠映初心.新华网.2023-08-10
贵州“空中彩虹”,“桥一桥”奇绝风光.人民网.2023-08-16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一条水渠 一座丰碑.人民资讯.2023-08-16
乡村新体验篇|贵州·惬意在乡村 田园慢生活.文旅中国.2023-08-16
“七一勋章”获得者:“当代愚公”黄大发.求是网.2023-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