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滑稽戏
上海滑稽戏,我国唯一的专演喜剧和闹剧的剧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上海滑稽戏是海派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海派文化从20世纪30年代起,便从吴越文化与欧美文化里脱离出来,并且在上海得以发展,从此成为“兼容并蓄”的上海代表文化。上海滑稽戏将喜剧文化与地方特色文化进行有效结合,加之西方喜剧的融合,成为海派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创造出了众多优秀剧目,如《阿混新传》《七十二家房客》。
上海市滑稽戏广泛流行于上海及其周边地区,后来在抗日战争的中期阶段,将上海的“文明戏”“独脚戏”与西方的喜剧还有地方戏剧的表演特点相结合,最终发展出上海滑稽戏这一新兴的戏曲剧种。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上海滑稽戏被冠以“庸俗”的名头禁止各种类型演出。之后一直到1978 年左右,才重新组建滑稽剧团。2011年,上海滑稽戏被正式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上海滑稽戏的表演主要以上海方言为主要的表演语言,其职责就是制造笑料及噱头,给观众带去欢乐的一种戏曲剧种。现如今,上海滑稽戏多以市井生活为背景,以喜剧和闹剧的形式反映出沪上人民真实的生活,被誉为“使人开心的艺术”。
历史沿革
发源
“滑稽”是我国传统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出现时期较早,春秋时期,俳优便是采用滑稽这种表演形式向帝王进行讽谏的艺人。汉代《史记·滑稽列传》对其也有记载,书中将“滑稽”形容为“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之后唐朝的“参军戏”、宋金杂剧、元代至清代的戏曲中均包含大量的“滑稽”元素,滑稽和滑稽戏的雏形早在中国古代便已形成,为其后来的发展提供了血缘依据。
初创时期(1926年-1930年)
滑稽戏20世纪上半叶诞生于上海,随着城市都市化的进程不断地形成和演化。在清末的西区改良运动中,滑稽戏以“新剧”为文化载体,融合国内外戏剧文化,进而形成滑稽剧、滑稽新剧以及趣剧等戏曲剧种,并且还把“滑稽穿插”运用在新剧的正剧表演中去。从此还形成了一种新的戏曲剧种,即为“独脚戏”。之后在中外喜剧、闹剧及江南各地戏曲的影响下,滑稽戏由此诞生,滑稽艺人和独脚戏艺人往往掌握两个剧种的表演手法。
20世纪初期,滑稽戏不断发展和壮大,社会影响力逐渐增大。演员们在影院、剧场等多个场所进行表演实践,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为滑稽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繁荣时期(1930年-1937年)
20世纪30年代前后,因彼时的文化环境较为宽松和包容,独角戏戏发展迅速,涌现出大量的滑稽艺人和新的剧目。这一阶段,滑稽的演出场所以游艺场和堂会为主。在此期间,诞生了著名的滑稽三大家:分别是“老牌滑稽”王无能、“社 会滑稽”江笑笑、“潮流滑稽”刘春山,滑稽戏领域出现了三分天下的局面。此外,1930年,由王无能、钱无量,刘春山、盛呆呆,江笑笑、鲍乐乐,陆奇奇、陆希希、丁怪怪、赵希希组成的滑稽戏“五福团”开始在新世界游艺场等地演出,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这一时期,滑稽新秀不断涌现,如包一飞、程笑亭、 朱翔飞等人,为滑稽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滑稽界演员们创造了《鸡鸭夫妻》《拼命》《到上海去》《航空救国》四部电影。
调整时期(1937 年-1941年)
“八一三事件”让上海市的舞台表演中断了两个月,滑稽戏的发展也因此面临挑战,虽然各个演艺场仍然有滑稽戏演出,但是滑稽大戏却越来越少。随着上海唱片业蓬勃发展,很多滑稽戏演员选择加入电台播音行业,转向了幕后。自此,电台播唱滑稽节目开始流行起来,在当时,受到商业广告竞争的影响,上海几乎所有电台都要播送滑稽独脚戏节目,滑稽电台播音对于滑稽戏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这一时期,因为滑稽戏繁荣不在,很多滑稽戏演员开始尝试其他领域。
转折和再发展阶段(1941年-1949年)
江笑笑、刘春山等人于1941年10月表演的滑稽悲剧《一碗饭》,对于滑稽戏的发展具有标志性的意义,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独脚戏向滑稽戏的演变。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上海市沦陷,直接打击了上海滑稽戏的发展。艺人接不到堂会,滑稽电台无法正常运转,面临这样的情况,时任滑稽公会会长的江笑笑于 1942年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滑稽戏剧团——“笑笑剧团”。随后滑稽界演员的演出组织形式发生转变。
抗日战争后,演出市场开始好转,动荡的社会环境为滑稽演员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滑稽戏再度繁荣起来。在这一阶段,滑稽“新三大家”(姚慕双、周柏春,杨华生、张樵侬、笑嘻嘻、沈一乐,程笑飞、小刘春山、俞祥明)对于滑稽戏的发展,起到了过渡和传承的作用。
现当代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滑稽剧团的建制和体制趋于稳定,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上海共有4个风格不同的滑稽剧团,分别是上海人民艺术剧院滑稽剧团、大公滑稽剧团、大众滑稽剧团、海燕滑稽剧团,在此阶段诞生了《三毛学生意》《七十二家房客》《王先生到上海》等优秀的滑稽戏剧目。文革后,上海滑稽戏因为风格接地气且群众基础广泛,很快便恢复生机,此阶段产生了《出色的答案》《性命交关》《宝贝从军》等优秀剧目。
近年来,上海滑稽戏演出队伍逐渐缩减,演员们纷纷转战电视综艺,原创作品、剧本荒等众多问题,与电视节目中滑稽表演和喜剧节目火爆的现状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滑稽戏开始变得不“滑稽”。
艺术特点
曲种特征
上海滑稽戏以现代题材为主,用喜剧和闹剧的形式描绘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将创造笑料作为使命,被称作让人开心的艺术。 滑稽戏具有多元性和包容性,既融入了中国民间文化,亦有西方文化的渗透。独角戏戏的一大特色是方言特色,民间滑稽文化中包含了大量的方言俗语、谚语、笑话、咒语、文字游戏、诙谐文等,南腔北调的方言是创造滑稽性的重要手段。
表演形式
表演滑稽戏需要具备四项技能,分别是“说、学、做、唱”。一名优秀的滑稽戏演员既要具备良好的基础条件,也要有扎实的专业素质,“说”“学”是要求滑稽戏演员们需要掌握各地区方言,并且能够巧妙地将这些方言融入到所扮演的人物中。此外,演员们还需要熟练掌握喜剧性的语言节奏。"做"则要求滑稽戏演员要具备轻松自如的表演风格,能够生动地塑造出人物形象,精准地表现出人物的特征,并且能够完美地贴近真实的人物形象。演员需要通过"真听、真看、真感受"的过程,将角色的情感真实自然地流露出来,使观看表演的观众能够深入感受到人物的情绪变化,随着情节的推进,体验到或欢乐、或悲伤的情感氛围。对滑稽戏演员来说,最难的功课是“唱”功。为了满足表演的需要,演员们需掌握九腔十八调、各种戏曲的唱腔和时调,以及流行歌曲等。这就要求演员们不仅学习滑稽小调和江南小调,还需要学习各类戏曲的名家名段和一些美声、民歌、外国戏曲,尤其是要学习流行歌曲。
角色
上海滑稽戏的角色通常源自于民间文化中的定型化人物。定型化人物在滑稽戏中被用于开展剧情及冲突矛盾。憨者、小丑和智者是在上海滑稽戏发展过程中形成地三种定型化人物。
在滑稽戏中,憨者通常饰演主角或者仆人等角色,人物性格憨厚笨拙。是滑稽戏中重要的角色之一,是滑稽戏“滑稽”重要的诠释来源。憨者在滑稽戏中常分为两种类型,分别是傻瓜型憨者和执着型憨者。
小丑一般是精明能干但贪心的形象,不仅有男性小丑,也有女性小丑,而女性小丑常以悍妇为主,通常是反派角色。
智者基本上以正面形象为主,常受到作家的赞美,展示出聪明智慧的人物特征。人物智慧展现在从困境中挣脱的能力,存在于辨认不同事物的相似之中和相同事物的差异之中,充分地表达出底层人民地生存生活智慧。
艺术流派
海派滑稽
滑稽戏于1907年从新剧中发展而来,是中国特有的一个曲艺剧种。而上海滑稽戏又作为海派文化的组成部分,旨在创造笑料噱头,在笑声中表达人生的酸甜苦辣,在笑声中反映出社会的现状,创作方法具有海派独有的特征表现,其代表剧目有《活菩萨》《陈奂生的吃饭问题》等。
苏派滑稽
苏派滑稽戏是以苏州滑稽戏为代表,苏州滑稽戏在江南的吴语文化中形成、发展,又在江南文化的浸润中与其他的当地文化形态进行交融,因此与海派、浙派滑稽均不相同。苏派滑稽戏更注重情节的合理性和、人物的塑造。 代表剧目有《快活的黄帽子》《一二三,起步走》《苏州二公差》等。
浙派滑稽
浙派滑稽以杭州滑稽戏为首,起源于杭州的小热昏和独脚戏。在隔壁戏和文明戏等剧种的影响下,于杭州逐渐形成表演形式地雏形。浙派滑稽在小热昏的艺术形态上不断地创新,形成了一个新的喜剧艺术剧剧种,其通过揭露、讽刺和搞笑的手法来表现艺术特点。浙派滑稽的代表剧目有《阿峰其人》《阿六头说新闻》《开心茶馆》等。
代表剧目
剧目类型
第一种滑稽戏是基于改编独脚戏的“段子”而得来的,代表剧目包括《三毛学生意》《七十二家房客》等。这些剧目具有较为完整的艺术特性和深刻的思想特性,因此被视为优秀的滑稽戏传统保留剧目。第二种滑稽戏是从新剧中移植得来的剧目,代表作品包括《方卿见姑娘》《包公捉拿落帽风》《济公》等。第三种滑稽戏则是从传统戏曲、电影和话剧剧本中改编得到的滑稽戏剧本,代表剧目包括《苏州二公差》《西望长安》《天罗地网》等。第四种滑稽戏是从外国的喜剧剧本改编而成的,代表剧目为《活菩萨》。该剧连续演出了一年九个月,成为滑稽戏发展历史上演出时间最长的剧目。另外,还有一些滑稽戏是根据现实生活为创作题材,原创出来的剧目,代表作包括《阿混新传》《路灯下的宝贝》《陈奂生的吃饭问题》等。这些剧目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深入挖掘和生动描绘,展现了滑稽戏独特的幽默魅力和讽刺风格。
1956年,上海市文化局率先成立了传统剧目整理委员会,其中滑稽剧分会邀请了一批滑稽界人士,通过他们的回忆和整理,产生了一批滑稽戏剧目。经过上海市文化局的筛选,其中部分优秀作品被汇编成了《上海市滑稽剧传统剧目目录》。
作品集锦
《滑稽大戏考》
《滑稽大戏考》由杨笑峰编写,这是目前可查到的有关滑稽戏的最早的唱本。书中收录了85段滑稽戏的唱词,包括《大国民风度》《神经病姑娘》《跑单帮》等剧目的唱词。
《滑稽小戏》
《滑稽小戏》收录了张冶儿口述的三十出滑稽小戏的演出剧本,其中包括《官与贼》《呆中福》等优秀的滑稽戏剧目。此外,还有张冶儿的回忆录《舞台生活四十年》等一同收录。
代表人物
严顺开
严顺开,第3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滑稽戏代表性传承人。 1963年,严顺开从中央戏剧学院毕业后,便加入了上海人民艺术剧院下的滑稽剧团。随后他主演了第一部作品《一千零一天》,在上海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在此之后,他担任多部戏的主演。1981年,严顺开主演《阿Q正传》,并凭借该角色获得第6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等奖项,此外他还自导自演了喜剧电影《阿谭内传》、滑稽戏《独养女儿》。严顺开刻画了无数个“小人物角色”,每一个都有血有肉、深入人心。
翁双杰
翁双杰,第3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滑稽戏代表性传承人。 因仰慕姚慕双、周柏春的滑稽表演,翁双杰于1949年拜姚周为师,并加入上海蜜蜂滑稽剧团,随后参加过上海人民艺术剧院滑稽剧团、上海曲艺剧团、上海滑稽剧团。翁双杰于1960年底初形成了独有的“翁派”表演风格,他注重通过肢体语言塑造人物,其动作具有较强的滑稽感。翁双杰一生中参演了数百部滑稽戏和独脚戏,如《看电影》《拉黄包车》《黄鱼掉带鱼》。
姚慕双
姚慕双是何双呆的门生,于民国28年正式在电台演播独脚戏。姚慕双的搭档是周柏春,二人一起演出了五十余年,是滑稽界搭档时间较长的兄弟拍档。而在,姚慕双和周柏春两人是独脚戏过渡到滑稽戏的过程中的开拓者。20 世纪40年代初期,二人便曾参加过早期的滑稽戏团体“笑笑剧团”“华亭剧团”,最早的滑稽戏《瞎子借雨伞》《小山东到上海》等表演中也有其身影。
周柏春
周柏春在表演中,能够将人物诠释出自己的特色,他在创造表演效果时,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就是比别人慢半拍。这是因为他在一边表演,一边思考。1950年初,周柏春开始尝试扮演女角,他表演的《红姑娘》收到了观众的好评。周柏春的“女人腔”并不做作,相反,他将自己的独特嗓音与符合人物特性的阴柔元素自然地融合在一起,表演清脆而婉转。
传承与保护
传承价值
滑稽表演具有广泛的包容性、拓展性和边缘性,这首先表现在其表演技巧和风格吸收融合在话剧、戏曲、曲艺、通俗歌曲等多种艺术形式,但难以简单概括和归类其。同时,它以市井生活中的可笑元素作为题材,善于触及社会和文化的敏感话题,展示出敏锐的触觉和观察力。尽管有时会引发一些争议,但它的幽默和笑声有助于缓解生活的紧张和枯燥,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从本质上来说,滑稽表演是普通民众的艺术,它的生命源于普通民众的平凡生活瞬间。
传承现状
目前滑稽戏的传承发展现状较为严峻,了解滑稽戏的人较少,大多均未在现场看过滑稽戏演出。而且目前滑稽戏的剧作家思路较为类似,作品雷同,所产出的优质作品数量较少,鲜有成熟的剧作家。此外,当代滑稽戏往往会局限于“社会问题剧”的固定思维模式,旨在揭示现存的社会问题,展现新与旧、进步与落后、革新与保守的矛盾,以赞美新风、给予观众教益为宗旨。然而,这种模式导致滑稽戏中的艺术元素越来越少,体现出的喜剧精神减弱。
传承困境
近年来,上海滑稽戏面临着许多挑战。一方面,许多演员转战电视综艺节目,导致滑稽戏的演出队伍削弱;另一方面,原创作品匮乏,剧本荒等问题也使得滑稽戏的创作受到限制。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电视节目中的滑稽表演和喜剧节目越来越受欢迎。
保护措施
为了摆脱困境,首先需要深刻认识到滑稽戏作为一种独特的民间喜剧的本质。喜剧不仅可以歌颂,还可以批判。因此,我们可以从中西方的讽刺喜剧、幽默喜剧、荒诞喜剧和感伤喜剧中借鉴经验。尤其是传统戏曲和民间喜剧艺术,更是滑稽戏可以挖掘的艺术宝藏。
此外,还可以通过改变语言形式来突破方言的限制,从而将滑稽戏推广到全国范围内。例如,《新72家房客》的表演中采用了汉语与上海方言混杂的方式,能够吸引更广泛的观众群体,为滑稽戏的推广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意义。
在上海滑稽剧团的申报下,2011年滑稽戏被列为第3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了将滑稽戏推向国际喜剧艺术的舞台,上海滑稽剧团还组织参加了上海国际戏剧节,2015年起邀请来自20多个国家的36部经典喜剧进行文化交流。通过打造国际喜剧节的这一平台,使上海市滑稽戏走出上海,走向世界,也得以引进国外的优秀剧目。
社会影响
荣誉奖项
2018年,上海滑稽剧团凭借《皇帝勿急急太监》获得了28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
重要活动
2009年,上海青艺滑稽剧团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表演滑稽戏《喜从天降》,该剧在《缺啥补啥》的基础上修改重编,表演获得了观众好评。
2019年,上海滑稽剧团在吴淞街道淞西社区带来了一场《欢乐到你家》综合曲艺演出。
参考资料
上海独脚戏艺术传承中心(上海市人民滑稽剧团)2020年度决算 .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政府.2023-08-21
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中国新闻网.2023-08-21
滑稽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9-13
一份专属于上海的喜剧“滑稽戏”.上海科普网.2023-08-18
民国上海滑稽艺人研究.中国知网.2023-09-04
“灵光”的上海滑稽.搜狐网.2023-09-20
滑稽戏不滑稽.澎湃新闻.2023-08-18
浅谈滑稽戏的元素和特征.中国知网.2023-09-14
滑稽戏的审美特质研究.中国知网.2023-09-14
苏州的文化艺术——滑稽戏.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2023-08-21
我们一起看非遗.搜狐网.2023-08-21
杭州滑稽戏在央视春晚大放异彩.浙江新闻频道.2023-08-21
杭州滑稽艺术剧院一演就演了六十年.杭州网.2023-08-21
严顺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9-14
严顺开:擅演小人物的艺术家.中国文艺网.2023-09-14
著名表演艺术家严顺开去世 曾主演《阿Q正传》.央广网文娱.2023-09-14
翁双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9-14
滑稽表演艺术家翁双杰离世 “小滑稽”从未苍老.凤凰网.2023-09-14
上海滑稽述论.中国知网.2023-09-05
滑稽戏的历史回顾与反思.中国知网.2023-09-05
玉兰飘香!第28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揭晓.网易.2023-09-05
上海滑稽戏《喜从天降》进京演出.中国知网.2023-09-05
吴淞街道淞西居委举办《欢乐到你家》综合曲艺演出.上海市社区文化中心.2023-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