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中国说
《少年中国说》是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先生的时政性散文作品。全文有13个自然段,一共3700多字,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1900年。首次刊登在作者创办的《清议报》第三十五期。
《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运用新文体所写成的散文,充分体现了其新文体的风格,大量运用了比喻和对比的手法,给人冲击力和震撼感。在首段提出全文的论点:“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文中极力歌颂少年的朝气蓬勃,指出封建统治下的中原地区是“老大帝国”,热切希望出现“少年中国”,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情怀以及对青年的殷切的期盼之感。其中以少年为喻,论述了“少年中国”的理想,即由中国少年所制出的“未来之国”,表达了作者改革现实、民为国本、建立富强进步国家的改良主义思想。文章的艺术特色从内容的创新性、形式的通俗性、文学价值观念的现代性突出表现。经典的结尾句经久不衰:“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少年中国说》是时代的产物,它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发表之后的近百年中少年的话题仍经久不衰,激励了一代代中国人把自己的前途命运和国家紧密联系起来,尤其是对于广大青少年的激励作用更加明显,后世对于少年中国说产生许多延续性改编作品,影响深远。
创作背景
社会背景
1840年以后,以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为标志,中国不情愿地被拖入世界体系,并开始了艰难的近代化之路。其间历经的失败、《》的签订、的破灭,终至的爆发。1900年,帝国主义联合起来,组成八国联军,勾结清政府,镇压义和团运动,攻陷了天津市和北京等地。这就是著名的“庚子国变”。当时八国联军制造舆论,污蔑中国是“老大帝国”,是“东亚病夫”,是“一盘散沙”,不能自立,只能由列强共管或瓜分。当时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整个国家百孔千疮。在中国人中,有一些无知昏庸者,跟着叫嚷“中国不亡是无天理”,“任何列强三日内就可以灭亡中国”,散布悲观情绪,造成民族发展举步维艰,中国民族面临着空前危机。
个人背景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新会区人。中国教育家、思想家、文学家。百日维新领袖人物之一,同时也是新法家、维新派代表人物。与其师康有为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
1898年,“百日维新”失败后,梁启超逃亡日本,开始了长达14年的流亡生活。面对重重危机,但他并没有就此放弃变法图强,到日本的第一年创办了《清议报》,1900时值国外列强环伺、索地勒款,国内统治腐败、民生艰难,中国正处在一个内外交困的时代。为了驳斥帝国主义分子制造的舆论,唤起人民的爱国热情,激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梁启超适时地写出这篇《少年中国说》。两年之后,梁启超发起“小说界革命”,创作小说《新中国未来记》,意欲将“少年中国说”从一个政治象征喻意变成未来可期的历史现实。
出版历史
《少年中国说》首刊为梁启超本人创办的《清议报》1900年第三十五期。
其后,《少年中国说》又被收录于初版于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饮冰室合集》,由何擎一按编年体编,上海广智书局出版。后续再版多次,每次均有不同幅度调整、修改、增删,编次方式、书名及出版社亦不同。
梁启超去世后,其家属和亲友将全部手稿交给林志均重新编辑,于1936年出版,称为《饮冰室合集》。1936年版比较系统全面地编订了梁启超一生的著述。
现今出版多以1936年版《饮冰室合集》为底本进行再版。文字编校上,现存版本国家规定要最大可能保持作品原貌。鉴于今天读者的阅读习惯,虽不以现今为标准,个别版本仍稍微作了调整,如对“他”“她”“那”“哪”等作了区分,但绝大部分均保持了原貌。
《少年中国说》部分段落入选中国小学语文教科书。
原文
日本人之称我中国也,一则曰老大帝国,再则曰老大帝国。是语也,盖袭译欧西人之言也。呜呼!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梁启超曰:恶!是何言!是何言!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
欲言国之老少,请先言人之老少。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惟留恋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进取。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惟思既往也,事事皆其所已经者,故惟知照例;惟思将来也,事事皆其所未经者,故常敢破格。老年人常多忧虑,少年人常好行乐。惟多忧也,故灰心;惟行乐也,故盛气。惟灰心也,故怯懦;惟盛气也,故豪壮。惟怯懦也,故苟且;惟豪壮也,故冒险。惟苟且也,故能灭世界;惟冒险也,故能造世界。老年人常厌事,少年人常喜事。惟厌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可为者;惟好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不可为者。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阳;老年人如瘠牛,少年人如乳虎。老年人如僧,少年人如侠。老年人如字典,少年人如戏文。老年人如鸦片烟,少年人如泼兰地酒。老年人如别行星之陨石,少年人如大洋海之珊瑚岛。老年人如埃及沙漠之金字塔,少年人如西比利亚之铁路;老年人如秋后之柳,少年人如春前之草。老年人如死海之为泽,少年人如长江之初发源。此老年与少年性格不同之大略也。任公曰:人固有之,国亦宜然。
梁启超曰:伤哉,老大也!浔阳江头琵琶妇,当明月绕船,枫叶瑟瑟,衾寒于铁,似梦非梦之时,追想洛阳市尘中春花秋月之佳趣。西宫南内,白发宫娥,一灯如穗,三五对坐,谈开元、天宝间遗事,谱《霓裳羽衣》。青门种瓜人,左对孺人,顾弄孺子,忆侯门似海珠履杂之盛事。拿破仑·波拿巴之流于厄蔑,阿剌飞之幽于斯里兰卡,与三两监守吏,或过访之好事者,道当年短刀匹马驰骋中原,席卷欧洲,血战海楼,一声叱咤,万国震恐之丰功伟烈,初而拍案,继而抚,终而揽镜。呜呼,面齿尽,白发盈把,颓然老矣!若是者,舍幽郁之外无心事,舍悲惨之外无天地,舍颓唐之外无日月,舍叹息之外无音声,舍待死之外无事业。美人豪杰且然,而况寻常碌碌者耶?生平亲友,皆在墟墓;起居饮食,待命于人。今日且过,遑知他日?今年且过,遑恤明年?普天下灰心短气之事,未有甚于老大者。于此人也,而欲望以拏云之手段,回天之事功,挟山超海之意气,能乎不能?
呜呼!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立乎今日以指畴昔,唐虞三代,若何之治;秦皇汉武,若何之雄杰;汉唐来之文学,若何之隆盛;康乾间之武功,若何之烜赫。历史家所铺叙,词章家所讴歌,何一非我国民少年时代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之陈迹哉!而今颓然老矣!昨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处处雀鼠尽,夜夜鸡犬惊。十八省之土地财产,已为人怀中之肉;四百兆之父兄子弟,已为人注籍之奴,岂所谓“老大嫁作商人妇”者耶?呜呼!凭君莫话当年事,憔悴韶光不忍看!楚囚相对,岌岌顾影,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国为待死之国,一国之民为待死之民。万事付之奈何,一切凭人作弄,亦何足怪!
任公曰: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是今日全地球之一大问题也。如其老大也,则是中国为过去之国,即地球上昔本有此国,而今渐灭,他日之命运将尽也。如其非老大也,则是中国为未来之国,即地球上昔未现此国,而今渐发达,他日之前程且方长也。欲断今日之中国为老大耶?为少年耶?则不可不先明“国”字之意义。夫国也者,何物也?有土地,有人民,以居于其土地之人民,而治其所居之土地之事,自制法律而自守之;有主权,有服从,人人皆主权者,人人皆服从者。夫如是,斯谓之完全成立之国,地球上之有完全成立之国也,自百年以来也。完全成立者,壮年之事也。未能完全成立而渐进于完全成立者,少年之事也。故吾得一言以断之曰:欧洲列邦在今日为壮年国,而我中国在今日为少年国。
夫古昔之中国者,虽有国之名,而未成国之形也。或为家族之国,或为酋长之国,或为诸侯封建之国,或为一王专制之国。虽种类不一,要之,其于国家之体质也,有其一部而缺其一部。正如婴儿自胚胎以迄成童,其身体之一二官支,先行长成,此外则全体虽粗具,然未能得其用也。故唐虞以前为胚胎时代,殷周之际为乳哺时代,由孔子而来至于今为童子时代。逐渐发达,而今乃始将入成童以上少年之界焉。其长成所以若是之迟者,则历代之民贼有窒其生机者也。譬犹童年多病,转类老态,或且疑其死期之将至焉,而不知皆由未完成未成立也。非过去之谓,而未来之谓也。
且我中国畴昔,岂尝有国家哉?不过有朝廷耳!我黄帝子孙,聚族而居,立于此地球之上者既数千年,而问其国之为何名,则无有也。夫所谓唐、虞、夏、商、周、秦、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唐、宋、元、明、清者,则皆朝名耳。朝也者,一家之私产也。国也者,人民之公产也。朝有朝之老少,国有国之老少。朝与国既异物,则不能以朝之老少而指为国之老少明矣。文、武、成、康,周代之少年时代也。幽、厉、桓、,则其老年时代也。高、文、景、武,汉朝之少年时代也。元、平、桓、灵,则其老年时代也。自余历朝,莫不有之。凡此者谓为一朝廷之老也则可,谓为一国之老也则不可。一朝廷之老且死,犹一人之老且死也,于吾所谓中国者何与焉。然则,吾中国者,前此尚未出现于世界,而今乃始萌芽云尔。天地大矣,前途辽矣。美哉我少年中国乎!
朱塞佩·马志尼者,意大利三杰之魁也。以国事被罪,逃窜异邦。乃创立一会,名曰“少年意大利”。举国志士,云涌雾集以应之。卒乃光复旧物,使意大利为欧洲之一雄邦。夫意大利者,欧洲之第一老大国也。自罗马亡后,土地隶于教皇,政权归于奥地利,殆所谓老而濒于死者矣。而得一玛志尼,且能举全国而少年之,况我中国之实为少年时代者耶!堂堂四百余州之国土,凛凛四百余兆之国民,岂遂无一玛志尼其人者!
龚自珍氏之集有诗一章,题曰《能令公少年行》。吾尝爱读之,而有味乎其用意之所存。我国民而自谓其国之老大也,斯果老大矣;我国民而自知其国之少年也,斯乃少年矣。西谚有之曰:“有三岁之翁,有百岁之童。”然则,国之老少,又无定形,而实随国民之心力以为消长者也。吾见乎朱塞佩·马志尼之能令国少年也,吾又见乎我国之官吏士民能令国老大也。吾为此惧!夫以如此壮丽浓郁翩翩绝世之少年中国,而使欧西日本人谓我为老大者,何也?则以握国权者皆老朽之人也。非哦几十年八股,非写几十年白折,非当几十年差,非捱几十年俸,非递几十年手本,非唱几十年喏,非磕几十年头,非请几十年安,则必不能得一官、进一职。其内任卿贰以上,外任监司以上者,百人之中,其五官不备者,殆九十六七人也。非眼盲则耳聋,非手颤则足跛,否则偏瘫也。彼其一身饮食步履视听言语,尚且不能自了,须三四人左右扶之捉之,乃能度日,于此而乃欲责之以国事,是何异立无数木偶而使治天下也!且彼辈者,自其少壮之时既已不知亚细亚、欧罗巴为何处地方,汉祖李豫是那朝皇帝,犹嫌其顽钝腐败之未臻其极,又必搓磨之,陶冶之,待其脑髓已涸,血管已塞,气息奄奄,与鬼为邻之时,然后将我二万里山河,四万万人命,一举而界于其手。呜呼!老大帝国,诚哉其老大也!而彼辈者,积其数十年之八股、白折、当差、捱俸、手本、唱喏、磕头、请安,千辛万苦,千苦万辛,乃始得此红顶花之服色,中堂大人之名号,乃出其全副精神,竭其毕生力量,以保持之。如彼乞儿拾金一锭,虽轰雷盘旋其顶上,而两手犹紧抱其荷包,他事非所顾也,非所知也,非所闻也。于此而告之以亡国也,瓜分也,彼乌从而听之,乌从而信之!即使果亡矣,果分矣,而吾今年七十矣,八十矣,但求其一两年内,洋人不来,强盗不起,我已快活过了一世矣!若不得已,则割三头两省之土地奉申贺敬,以换我几个衙门;卖三几百万之人民作仆为奴,以赎我一条老命,有何不可?有何难办?呜呼!今之所谓老后、老臣、老将、老吏者,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手段,皆具于是矣。西风一夜催人老,凋尽朱颜白尽头。使走无常当医生,携催命符以祝寿,嗟乎痛哉!以此为国,是安得不老且死,且吾恐其未及岁而殇也。
任公曰: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国者,则中国老朽之冤业也。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彼老朽者何足道,彼与此世界作别之日不远矣,而我少年乃新来而与世界为缘。如屋者然,彼明日将迁居他方,而我今日始入此室处。将迁居者,不爱护其窗栊,不洁治其庭庑,俗人恒情,亦何足怪!若我少年者,前程浩浩,后顾茫茫。中国而为牛为马为奴为隶,则烹鞭之惨酷,惟我少年当之。中国如称霸宇内,主盟地球,则指挥顾盼之尊荣,惟我少年享之。于彼气息奄奄与鬼为邻者何与焉?彼而漠然置之,犹可言也。我而漠然置之,不可言也。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则吾中国为未来之国,其进步未可量也。使举国之少年而亦为老大也,则吾中国为过去之国,其澌亡可翘足而待也。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试翼,风尘张。奇花初胎,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此岳飞《满江红》词句也,作者自六岁时即口受记忆,至今喜诵之不衰。自今以往,弃“哀时客”之名,更自名曰“少年中国之少年”。
内容主旨
内容总结
整篇《少年中国说》论述了两个主要的观点内容
一是国家是处于少年时期的国家,即“何为少年中国”;
梁启超引经据典,述说中国乃是“少年中国”而不是西方列强所称我们为“老大帝国”。通过重新定义的“国家有机体论“,过去的中国并非“国”而是“朝廷”,国家不需别人来瓜分或代管等等观点,逐步论述出“吾中国者,前此尚未出现于世界,而今乃始萌芽云尔。”的“少年中国”论。
二是充满朝气的具有新型国民素质的少年对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为何是中国少年“。
梁启超认为国家无论是老还是少是无定形的,“而实随国民之心力以为消长者也。”被人称为“老大帝国”是握国权者皆为老朽之人导致的。在文中用大量的修辞手法表达这类人的观念陈旧保守,思想僵化,妄自尊大,看不到世界的发展变化和中国的落后等等问题,导致民族精神意志萎靡,导致中国长期落后。
因此,文章的结论是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由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少年来发挥和承担治理国家的作用和责任。引述文中的话就是:“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主题思想
民为国本思想
19世纪末,中国社会发展的时代主题是救亡图存,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开始从理论价值层面,对中国落后原因的进行反省。因此,梁启超在此文中,更着眼于国家民族的生死存亡问题,以改良中国为主基调,并指出了人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和后来他的新民思想一脉相承。梁启超新民思想的逻辑脉络是“以为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从国家本位出发为“国”而论述人,在理论上继承了传统的“民为国本”的思想。
学习先进强国新民思想
梁启超先是痛斥封建昏君庸臣对中国的糟蹋,而后倡导以“少年意大利”为例,号召中国向“朱塞佩·马志尼”学习。梁启超是20世纪初继“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和“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之后,在中国传播西方思想影响者之一,目的是强国新民,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和先进政治制度,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一条新道路,形成了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
爱国主义思想
梁启超用“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的信念写出了《少年中国说》,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情怀。他心中所爱之国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少年中国,而非腐朽的旧中国,他认为清政府是“朝廷”而非“国家”,国者“人民之公产”。梁启超论述了当时国家民族的严重忧患,尖锐地批判了封建官僚制度,其中揭露了清政府用人不是唯德唯才,而是论资排辈,这就必然造成年龄老化。他认为,这些老而无能的官员只会八股、白折、磕头、苟且偷生,只求保全自己的官职地位,全然不思如何抵御外侮。在梁启超笔下,当时的国家已经成为等死的国家,国民已经成为等死的国民,皆因握国权者皆老朽腐败之流。这种忧国忧民情怀、深沉的忧患意识跃然纸上,构成其爱国主义实践的强大的精神动力。
艺术特色
文学内容的创新性
梁启超运用新鲜的实例、新鲜的问题以及白话的语言将启蒙思想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新民文学潮流与启蒙文学萌芽两者都在梁启超的“诗歌领域”和“小说领域”中有所表现。最开始只是一种含蓄的文学表达,那么随着创作的成熟,在他的“文学界的创新”中就将这些思想非常生动地阐述了出来,梁启超的文学观点以及出发点都是为了启蒙,不仅如此,启蒙文学观念迅速发展,给后世文坛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在晚清时代,甚至成为很多具有创新精神作家的主要追求目标。《少年中国说》不同于传统的文学观点,将地位低下的小说一下子提到了极大的高度,梁启超在文章的末期写到:“故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新小说始。”
文学形式的通俗性
梁启超文学中的通俗性实际上表现的是形式方面的通俗。梁启超的“新民”思想渗透着自由、公民、权利、义务等内容,这些内容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讲是极为常见的,但是对于社会思想还很落后的中国来讲,这些词语处处渗透着新鲜,却又很难理解。《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运用新文体所写成的散文,充分体现了其新文体的风格,大量运用了比喻和对比的手法,文章中穿插许多经典典故,可以让人产生亲切感和趣味性,从而更深入的了解文章表达。从表达技巧上来看,从正反两方面进行了反复阐述,论说有力,富有吸引力和鼓动性,更加通俗易懂。
文学价值观念的现代性
在《少年中国说》中,梁启超对传统文学进行了大胆的改变,在继承了传统民间文学的前提下,采用了西方的文学写作手法,并进行了尝试和改造,使得中国文学得到了极大的现代性转换。关于叙述视角和结构方式的运用,梁启超在抛弃了原来必须遵从严格韵律的模式,而是运用了较为活泼的散文结构,更加接近日常的口语语言,这些都是梁启超文学中所作的现代性文学的尝试和探索,读者接受起来更加容易一些,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发展和转折。梁启超文学比较特别的地方在于他的文学作品能够更好地体现社会功能的作用。因此,虽然和传统文学一样都具有“载道”的作用,但是梁启超的文学价值观念却是不一样的,具有浓厚的现代化思想意识。
影响
热词少年
《少年中国说》发表后,中国反响很大,进步的学生和知识分子都以“少年中国之少年”或“新中国之少年”自称,并以此书写新诗新词,“少年”二字成为当时的流行词语。少年延伸意义为革命之先锋,未来的塑造者。例如1902年南洋公学学生组织“少年中国之革命军”;1918年李大钊、王光祈、曾琦等发起筹备“少年中国学会”;李大钊在刊物《少年中国》上发表《“少年中国”的“少年运动”》都以“少年”命名。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满清政府后,以“少年”为名的社群组织犹如雨后春笋般浮现,如1918年李大钊等人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地,创办的”少年中国学会”,出版了《少年中国》《少年世界》《少年社会》等期刊,经常发表如何做好一个中国少年的相关文章,读者遍布全国,盛极一时。
承前启后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帝国主义列强加速瓜分中国。彼时大部分国人对世界格局一知半解,甚至以为这次战争对中国的伤害微不足道。百日维新如昙花一现,未能彻底拯救腐朽的旧中国,梁启超逃亡日本后,总结发表的《少年中国说》是时代的产物,体现了近代中国有识之士的先进思想,给中国未来的发展竖起一个精神丰碑。
《少年中国说》给中国未来的发展竖起一个精神丰碑,掀起了年轻人的爱国革命热潮。在1919年发生的五四青年爱国运动,唤醒了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与领土主权的意识。从此,以“少年”精神再造“中国”的民族使命感,使得更多近现代热血青年投身于挽救民族危亡的伟大事业。
青年教育现代化的启蒙
《少年中国说》中梁启超意识到国家的富强兴盛、贫穷弱小与国民素质对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因而强烈地呼吁重视青年教育,青年作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根本保障有其内在联系。与中国建设现代化强国思想不谋而合,十九大报告辅导百问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对广大青少年提出了勇担时代重任的要求,也反映出青少年的使命担当精神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性。
后世对于《少年中国说》产生许多衍生作品,早在2013年,中国中央电视台就曾播出一个公益广告,广告词是:“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与此同时,凤凰卫视也推出了类似广告。2014年,央视又推出一套《少年强》励志节目,随后关于《少年强》的歌曲、演讲团、演讲课程和奖励少年强的项目等,迅速风行了大江南北。在2018年知名歌手张杰与许嵩等合作创作出的《少年中国说》歌曲传唱度较高,曾在央视经典咏流传精彩演绎。
后世评价
《中外名家经典作品选》(演讲卷):这篇演讲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1900年,极力歌颂少年的朝气蓬勃,指出封建统治下的中国是“老大帝国”,热切希望出现“少年中国”,字里行间饱含爱国激情,对处于内外交困情况下的中国知识分子,具有较强的感染力。时隔一个多世纪,重温这篇演讲,仍使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青年是一个民族的希望与脊梁,青年肩负着保卫和建设祖国的重任。因此,青年必须发愤图强,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为理想而奋斗。
夏晓红《阅读梁启超》: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是青春中国诞生的第一口呼吸,足见其于当时青年影响之大。
张赛玉在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主要思想及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中说道:《少年中国说》蕴含诸多的先进思想,善于从教育的运行规律着眼、进行教育立意的深化,特别对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极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黄遵宪:“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人人笔下所无,却为人人意中所有,虽铁石人亦应感动,从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无有过之此者矣。”陈书良:“慈禧读后愤而痛哭,孙中山、毛泽东、蒋介石击节赞赏。”
《中外著名演说鉴赏 》中说道:这篇演说词抨击了清政府的腐败统治和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强烈地表现了当时中国人民、中国知识分子所共有的强国愿望,情绪饱满,格调高昂,是有强烈的时代感,在表达上,铺陈强调,酣畅淋漓,“笔锋常带感情”,在语言的运用上,或奇或偶,或散或骈,或文或白,或中或外,“纵笔所至不检束”,从而形成了一种崇高、奔放的风格。
参考资料
张杰带伤唱响百年经典 一曲《少年中国说》点燃全场.央视网.2023-11-15
我读《少年中国说》.中国知网.2023-11-15
《经典咏流传》张杰带伤震撼演绎《少年中国说》.今日头条.2023-11-15
大师巨匠 郑贞铭 丁士轩.微信读书.2023-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