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斑尖塘鳢
云斑尖塘(学名:Oxyeleotris marmorata),是塘鳢科尖塘鳢属的一种鱼类,别名有泰国褐塘鳢、泰国笋壳鱼等。其原产于泰国、柬埔寨、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在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享有“国鱼”之称,中国有引进,分布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其刺少,肉质细嫩,有较高食用价值。它是淡水养殖的名优品种,国际知名度较高,湄公河水系的该种商品鱼销售往日、韩、中国及其他东南亚和欧盟国家。
云斑尖塘鳢体延长,前段呈圆筒形,后段稍侧扁,形似笋壳,故名“笋壳鱼”。在原产地,高龄鱼体长可达60厘米,体重可达6千克。其体被栉鳞;体侧具5-6个纵向深褐色条纹或小的斑点;体表黄褐色(常会随环境变化颜色),腹部淡黄色。其为肉食性鱼类。平时较温顺,当食物游近其身边时,才变凶猛。其常昼伏夜出,夜间活动较频繁,仔鱼会在夜间会出现摄食高峰。
云斑尖塘鳢属于多次分批产卵型鱼类,产卵时间一般为每年5-7月,产卵数为1万-2万粒。它们属于底栖性穴居鱼类,常栖息在水质较清澈或者有微流水的地方。在天然水域常栖居于有泥的洞穴中、石头缝隙及水草丛中,在池塘中常栖于池底有隐蔽物的黑暗处。
形态特征
云斑尖塘鳢体延长,体前段粗壮略呈圆筒形,向后段渐缩延长,后段稍侧扁,形似笋壳,故名“笋壳鱼”。在原产地泰国,6月龄的鱼体长为15-20厘米,体重50-100克;18月龄的鱼体长30-35厘米,体重400-700克;高龄鱼体长可达60厘米,体重可达6千克。
云斑尖塘鳢的头部扁而尖,头部有圆形鳞片;眼睛较小,位置在头背部的最高处;每侧有2个鼻孔,前鼻孔圆,有小鼻瓣,后鼻孔小,长圆形;口上位,吻短而钝,口裂斜,后延接近眼前缘下方;下颌突出,上下颌齿多行,细小,中间处具4-5个较粗大尖长细齿,外齿扩大;犁骨无齿;舌端宽圆、游离;鳃孔大,侧位,鳃盖膜发达;颊部较宽。
其体被栉鳞;背鳍2个(分离,有前后两部分,第1背鳍为硬棘),胸鳍扇形,臀鳍圆形,尾鳍钝圆,腹鳍胸位;没有侧线,但有几条与侧线鳞相似的横向突起条纹,体侧具5-6个纵向深褐色条纹或者小的深褐色斑点;体表黄褐色(容易随着环境而变化),腹部淡黄色。
云斑尖塘鳢的消化系统包括口腔、食道、胃、肠、肝、胰脏、胆囊和肛门。幼鱼2日龄便出现肛门。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云斑尖塘鳢原产于太平洋中西部的泰国、柬埔寨、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中国有引进,分布于珠江三角洲地区。
栖息环境
云斑尖塘鳢在其原产国分布在江河、水库和湖泊中,是热带、亚热带淡水鱼类,属于底栖性穴居鱼类,常栖息在水质较清澈或者有微流水的地方。其在天然水域常栖居于有泥的洞穴中、石头缝隙及水草丛中,在池塘中常藏栖于池底有隐蔽物的黑暗处。
该鱼对低氧环境适应能力较强,有较强的耐氧性。适温范围在15-35℃,最宜生长水温为25-35℃,10℃以下易死亡。它适宜的pH值为7.0-8.5,但是也能在pH值为5的水体中生长。其适宜在淡水中生活,但是也能在咸淡水中生活。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云斑尖塘鳢为肉食性鱼类,在自然条件下,体长1.5-2厘米的鱼苗主要以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适口的浮游生物为食;体长达3-5厘米时,除了摄食枝角类、桡足类等浮游生物外,也能摄食底栖水生昆虫幼虫和适口的环节动物门等;待体长达到7厘米以后,则以甲壳亚门、软体动物门、鱼、虾等为主要食物。
云斑尖塘鳢平时较温顺,会静待于水中,一般不追逐捕食;只有当饵料食物游近其身边时,才会变得凶猛,但也是在窥视后才吞食。耐饥饿能力强,一次饱食之后,可以多天不进食。
节律行为
云斑尖塘鳢常昼伏夜出,夜间活动较频繁,仔鱼会在夜间会出现摄食高峰。它们白昼喜欢藏在泥沙里面,常钻进淤泥里面,但通常在淤泥表层,只露出头部,身体不动。其游泳能力弱,所以不做快速和长距离的迁移。它们会群集性定居,占地性不是很强,但是也不随意进入其他领地,稚鱼和幼鱼有时候会出现相残现象。
生长繁殖
性成熟
在原产地,云斑尖塘鳢的性成熟年龄一般为2龄,(养殖个体9-12月龄便可达性成熟),繁殖季节一般为每年的5-7月。雄性个体达到性成熟时,一般体型会较大且外表的颜色偏黑,外生殖器突出,末端尖细,尾端红肿,这时候轻轻按压其腹部就会有精液流出;雌性个体在达到性成熟时,体色较浅,外生殖器末端钝形且红肿,腹部膨大,卵巢轮廓较为明显。
产卵孵化
云斑尖沙鳢属于多次分批产卵型鱼类,每次产卵间隔30-40天,每年可以产卵2-4次,每次产卵1万-2万粒,可自然产卵。产卵场在水底洞穴内、岸边石缝里或者乱瓦堆中,有时也在禾本科杂草较多的浅滩僻静处。产卵多在夜间进行。繁殖适宜水温为25-31℃,产卵方式为雄鱼选择鱼巢,然后引诱雌鱼进入巢穴产卵,受精卵由雄鱼守护,直至仔鱼孵出游离鱼巢为止。
其卵成熟时为淡黄色的椭圆形,近动物极的卵膜有丝状的粘着丝,在吸水后使卵易于粘附在附着物上。成熟卵与精子混合,在水中卵膜迅速吸水扩张,外形变为“茄子”囊状。胚体与卵膜间仍有空隙,受精卵的植物极能明显看到有大小不一的油球。卵的一端附着,另一端游离,悬浮在水中孵化。受精后80小时左右,胚体在出现连续剧烈的抽动后,仔鱼孵出。
幼体生长
初孵仔鱼全长2.5-3毫米左右,多沉于水底,偶见快速窜游现象。2日龄仔鱼属于内源性营养期,3日龄后即能够开口摄食,此时为混合营养期。5日龄后已基本进入外源性营养期。幼鱼生长缓慢,体重达75-100克/尾以后生长加快。放养的鱼苗当年体长可达15-20厘米,体重可达50-100克;次年体长可达30厘米以上,体重达400-700克。
人工养殖
养殖历史
1987年,中国广东省开始引种云斑尖塘鳢,1988年从泰国引进了第一批亲鱼,并于当年开始进行人工繁殖试验,获得成功。1999年中国水产科学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又从越南引进该鱼。后在中国南方很多地区开展养殖。
在进行人工养殖时,由于其鲜活饵料供应困难,大规模的集约化养殖受到限制,在中国,其苗种主要依靠进口。
现状、发展
截至2004年,云斑尖塘鳢的土池育苗如何网捕还未解决。因此云斑尖塘鳢的池塘全人工繁殖世界上还没完全突破。有报道泰国的渔业养殖中心于1988年曾半人工繁殖2.4-3,8厘米云斑尖塘鳢幼147300尾。中国的珠江水产研究所等于2003年也有获得少批量苗种。越南胡志明市有从事采捕野生亲本进行云斑尖塘鳢的人工繁殖,并为中国提供了部分商业性种苗。截至2012年,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每年需进口云斑尖塘鳢5000吨以上。
截至2004年,尖塘鳢在东南亚、澳洲等地尚未形成规模化养殖,其出口产品中有一半以上来源于野生采捕。 产地国的尖塘鳢养殖业,包括规模化养殖技术等与中国几乎处于同一水平。对中国来说,还是求大于供。若能攻克尖塘鳢池塘等养成技术,加上全人工批量繁育种苗的成功,突破上述制约养殖业的瓶颈,该产业在珠三角地区的发展前景是良好的。
养殖技术
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经驯化,它们可摄食鱼糜、冰鲜鱼块、植物性商品饲料以及全价配合饲料等。
养殖云斑尖塘鳢可分为池塘养殖或笼箱养殖,也可利用水泥池养殖。水质方面,需要经常补充新水,使水的颜色经常是嫩绿色的,须有足够的溶氧条件。云斑尖塘鳢爱钻泥、钻洞,对捕捞造成一定的困难,可以在池底防治塑料管或瓷管,一来可以给它们提供藏身地,二来也便于养殖人员检查该鱼的生长情况。
病害防治
根据越南养殖情况,该鱼主要鱼病有以下几种:表皮病主要有红斑病、白点病、车轮虫病、肤霉病;消化系统疾病主要是饲料腐败引起的肠炎病。这些病的防治技术较为常规,在选择防治病用药时,可参照乌鳢的用药剂量标准使用,二者的习性相近。病害防治需以预防为主,每日巡塘检查,发现病鱼要及时捕起检查并隔离治疗,经常给食台进行清洁和消毒。
物种保护
截至2023年,该物种的自然种群的总体趋势是未知的,已被广泛引种并用于水产养殖,因此较难监测自然种群。2018年,云斑尖塘鳢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中,等级为无危(LC)。
云斑尖塘鳢没有已知的比较大的、会对种群数量造成威胁的致危因素,但它很可能在部分地区受到水质污染和过度捕捞的影响。
主要价值
食用价值
云斑尖塘鳢刺少,肉质细嫩,肌肉中粗蛋白、粗脂肪含量高,含有18种氨基酸,其中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总量占氨基酸总量的39.63%,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为61.66,4种鲜味氨基酸含量也较高,脂肪酸中二十碳五烯酸(EPA)和DHA(DHA)含量较高,分别为2.24%和4.74%。且微量元素比值合理,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和保健作用。
经济价值
云斑尖塘鳢是淡水养殖的名优品种,其个体肥大,国际知名度较高,在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享有“国鱼”之称,在淡水鱼品种进行产业化结构调整的一个优良品种。世界上对于该鱼的需求量逐年上升,在中国则是具有保温越冬条件农民致富的优选品种。湄公河水系的该种商品鱼销售往日、韩、中国及其他东南亚和欧盟国家。
相关文化
在越南劳动人民的生活中,“笋壳鱼”较常见,在越南的许多民俗音乐、歌谣中都有体现:在“灰姑娘”这个故事的越南版本中,主人公养的金鱼被越南人更改为了“笋壳鱼”;笋壳鱼还象征着女性的形象,通常由农村妇女找到并亲手做这种鱼,所以越南人认为笋壳鱼和女性相似,都有善良、小巧的特征。
参考资料
Oxyeleotris marmorata (Bleeker, 1852).col.2024-08-07
云斑尖塘鳢.The IUCN Red List.2023-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