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滩乡
虎滩乡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城30公里,北与河口区相邻,西与沾化区接壤,版图面积68.96平方公里,耕地7.5万亩,辖40个行政村,4799户,16401人,是一个以冬枣、棉花、畜牧为优势产业的传统农业乡镇,素有“林果之乡”的美称,全乡拥有冬枣密植园13000亩,林果4000亩。
历史沿革
历史悠久。早在周秦时代县境西南部是古陆地,属齐国。汉代属千乘县漯沃县、蓼城县地。东汉后黄河前来域地入海,随着黄河三角洲的形成和发展,域地不断向渤海湾扩延。隋朝建永利镇,属蒲台县。唐宋属渤海县永利镇。金朝明昌三年十二月(公元1193年1月)升镇为县,因邑有东津码头,故称为“利津县”,属山东东路滨州刺史郡。元明时属山东济南府滨州。清代、民国时期属山东武定府。1941年建立抗日革命政权,1944年8月18日,解放全县。新中国建立后属惠民专署。1961年恢复利津县建制,仍属惠民专署。1983年10月15日成立东营市划为市辖县,同时原罗家公社的4个自然村和原六合公社划归新建的河口区。
2010年1月,虎滩乡撤销,并入盐窝镇。
地理环境
位于山东省东北部,渤海西南岸,黄河近口段左侧。地跨东经118°07′~118°54′,北纬37°22′~38°12′。东依黄河,东北濒临渤海,东与垦利区、东营区为邻,东南与博兴县隔河相望,西与滨州市滨城区、沾化区接壤,北与河口区相交。县境呈西南至东北向狭长带状,南北长102.5公里,东西宽8.5~25公里,总面积1665.6平方公里。
虎滩乡郭西村曾被国家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荣誉称号。2006年,全乡实现生产总值2.1亿元,同比增长23.5%;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05.15万元,同比增长33.8%;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36亿元,同比增长20.4%;农民人均纯收入4837元,同比增长14.2%。
行政区划
辖45个自然村,40个村民委员会。有5022户,总人口16624人,其中男8333人,女8291人,非农业人口885人。全乡总面积83、5平方公里,有耕地3733公顷,其中有效灌溉面积1793公顷。
政治
发展思想
近年来,虎滩乡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按照“重点发展工业经济,突出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完善配套小城镇基础设施,搞好弱势群体救助,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工作思路,全乡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团结一致,抢抓机遇,艰苦创业,在积极实施高效生态农业建设的同时,坚持招商引资和民营经济一齐抓,建成了英华纺织、海岩纺织、农乐塑料等多家初具规模的工业项目,发展起崔庄塑料和王庄纺织两个专业化民营园区,实现了工业经济新的突破,谱写了一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代颂歌。下一步,虎滩乡将紧紧抓住被列为全市欠发达乡镇予以重点帮扶、威乌高速路互通式立交位于虎滩境内以及拥有丰富农产品等机遇和优势,积极启动内力,借助外力,推动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再上新的台阶。热情、朴实、勤劳的虎滩人民真诚地欢迎社会各界有识之士来虎滩创业,共谋发展。
经济
2007年,虎滩乡党委、政府紧紧围绕“三年解困、五年变强”的奋斗目标,突出工作重点,加大推进力度,千方百计加快经济发展。一是实施“一园两线”带动战略,落实《干部帮扶创业项目责任制》,新发展民营项目6家,新增民营企业7家。二是突出冬枣为主的高效生态农业建设,建成优质棉生产基地5万亩、冬枣生产基地1.5万亩,生产“利津虎滩”无公害冬枣,拥有“富冬枣”、“套袋冬枣”、“大棚冬枣”等特色鲜果,新建高温蔬菜大棚55个,发展蔬菜基地2000亩,建成麻湾等6处标准化规模养殖园区。三是实施了“三网”绿化建设工程、毕庄3800亩土地整理工程、1500米城镇中心街排水、亮化、绿化工程、18000米的乡村道路建设工程、70000米的集中供水工程、2800平方米的虎滩汽车站建设工程、27套安居房建设工程、240个户用沼气池建设工程、中心超市进乡镇、放心店进村工程,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年内,全乡可实现地方生产总值2.6亿元,同比增长23.8%;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5亿元,同比增长21.3%;地方财政收入达到400万元,同比增长31.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500元,同比增长10%以上。
特色产业
近年来,虎滩乡郭西村在市、县林业部门帮扶下,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冬枣生产,逐步走出了一条发展特色种植致富的成功之路,先后多次被授予“全国绿化千佳村”、“绿化专业村”等荣誉称号,郭西冬枣园也被授予“东营市冬枣科技示范园”。郭西村冬枣产业的成功发展,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为全乡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有效载体。
一、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郭西村位于虎滩乡东南部,距虎滩驻地3公里,耕地面积1726亩,全村人口639人,183户,是一个出名的冬枣专业村。2006年,全村冬枣种植面积达到1500亩,人均2.3亩冬枣园,仅此一项,全村人均年增收5600元。
二、发展旅游业具备的优势和条件
1、郭西村拥有1500亩的冬枣密植园,这为我乡发展生态农家游提供了难得的基础资源条件。
2、郭西村拥有2.6公里的绿色通道。从盐虎路到郭西村道路两旁全是纵霄云间的速生杨,使人抬头不见天日,行走期间,让人仿佛置身于绿色的海洋,独特的天然景观是郭西村发展旅游业的又一筹码。
3、日渐完善的产业链条为发展旅游业注入了活力。郭西村冬枣产业从种植、批发、储存到加工,逐步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全村拥有农民技术能手80多人,建设冬枣保鲜库10座,冬枣批发市场1处,不出郭西村就能让游客完整地看到冬枣的整个种植、管理、销售、消费过程。
4、标准化冬枣生产为郭西村发展旅游业开辟了广阔的空间。郭西村充分发挥冬枣协会的自律作用,按照《东营市冬枣生产技术规程》,实行统一技术培训、统一技术管理、统一进货渠道、统一市场销售“四统一”措施,做到有机化施肥、无害化用药,搞好冬枣标准化生产。同时积极申报无公害质量认证,目前,已完成了产地认证,10月份对产品进行认证。无公害质量认证证书,将是郭西冬枣的又一名片。
三、发展方向及目标
借助丰富的冬枣资源,充分发挥虎滩群众纯朴的民俗风情优势,迎合城市居民追求绿色、追求与大自然融合返朴归真的心态,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业,让人们充分享受农家休闲的乐趣。
四、主要推进措施
1、科学规划、突出特色、提升品位。聘请上级规划设计院对郭西旅游区进行高标准科学规划。整合自然、人文资源,突出景区绿的特色,实现自然生态环境与群众风土人情底蕴完美融合,形成“生态游、农家民俗游”竞相发展的格局。
2、加大投入,加快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多方筹集资金对村内及冬枣园道路等设施进行配套建设,同时完善配套服务设施。
3、强化宣传推介,提高景点知名度。通过组建宣传推介队伍,印制宣传画册和展板,利用报刊、电视、互联网等现代传媒,广泛宣传,提高郭西冬枣旅游区的知名度。
2005年9月份,麻湾村群众开始发展樱桃谷蛋种鸭养殖,5户群众投资50万元,建起2500平方米的鸭棚5个,引进种鸭4000只,5个半月种鸭开始下蛋,每枚蛋市场价格平均在2.1元左右,最高时达到每枚2.75元,潍坊临朐、昌乐等地客户每2天来该村回收一次,按每只鸭每天投入0.6元、每枚鸭蛋按市场平均价格2.1元计算,1只鸭每天可为农户创造1.5元的利润。稳定的市场、客观的收入,更加激发了群众发展蛋种鸭养殖的积极性。2006年11月,该村又新发展蛋种鸭养殖户5户,新建鸭棚10个,12月份引进种鸭10000只,今年5月中旬已开始产蛋。目前,全村拥有鸭棚20个,总投资180万元,养殖规模18000只,每天可产蛋9000枚,每年可创经济效益260万元。
今年6月份,该村群众又与临朐县客户签订了雏鸭回收合同,投资60万元建起雏鸭孵化厂一处。目前,占地500平方米的厂房已经建成,同时购进孵化箱7个,近期装箱孵化。每个孵化箱可孵化雏鸭1.2万只,每28天孵化1批,每隔4天装1个孵化箱,7个孵化箱滚动孵化,孵化出苗率可达80%以上,每只雏鸭的孵化成本为0.5元,每只雏鸭可卖3.8元,净赚1.1元,仅孵化一项,两个养殖户年可增加收入88万元。
民营经济
近年以来,虎滩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工作,进一步统一全乡上下的思想认识,更新观念,落实政策,强化措施,细化目标,突出纺织和塑料加工两个园区建设,促进了全乡民营经济的发展。我们立足实际,以棉花加工纺织、塑料加工、铸造、建材四个行业为重点,突出棉纺织企业的发展。目前,已新上项目11家,计划固定资产投资2100万元,已到位投资1060万元。其中,纺织企业2家、塑料加工5家、新型建材2家、苇板加工2家。
1、海岩纺织公司:由季立春投资建设,项目一期投资260万元,新上175型织布机40台套。
2、英华纺织公司:由李保华投资建设,项目一期工程计划投资500万元,新上280型无梭织机40台套。
3、崔庄民营园区:位于崔庄村北,一期规划占地100亩,主要发展废旧塑料加工项目。目前,已入园6家,一期工程投资60万元。采用股份制合作方式,加工塑料颗粒。
4、树泽新型建材厂:项目总投资120万元,主要生产新型墙体材料。
5、新城建材厂:由刘伟虎与他人合资建厂,项目总投资100万元。
6、苇板厂:振海、宏建两个苇板厂,一期投资均为30万元。
农业概况
2004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97038万元(现价,下同),同比增长7.8%;农业总产值93082万元,比上年增长0.7%。其中,谷物及其他作物总产值52138万元,粮食总产70137吨,总产值9966万元;林业总产值2146万元;畜牧业总产值48305万元;渔业总产值34740万元。全县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04678万元,同比增长4.7%。其中,农业58492万元,增长11.5%;林业1400万元,增长37.8%,畜牧业19956万元,增长24.0%;渔业17733万,增长14.9%。各业占农林牧渔业的比重分别为:农业55.9%,比上年降低了1.6个百分点;林业1.3%,提高了0.2个百分点;畜牧业19.1%,提高了1.5个百分点;渔业16.9%,与上年持平。农民人均纯收入3870元,比上年增加502元。
现有耕地3.41万亩,农业机械557部,总动力?7461.02?千瓦。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棉花、花生、小杂粮等。1991年13000人上阵,开挖疏通沟渠21条,长80公里,完成土方130万方,沟、渠、路、林、桥、涵、闸综合规划,合里布局优化水利结构,提高了灌溉能力。在主干渠(二干)建了5座扬水站,全乡水浇地面积扩大到3万亩,比1990年增1万亩,全乡95%的耕地能灌能排。乡政府在王洼村搞了“国家计委万亩棉田开发”项目,成效显著,为全乡农业综合开发创出了路子。1991年全乡粮食总产11078吨,比1990年的5503吨增长101.3%,创历史最好水平,其中小麦总产6687吨,比1990年增长32.9%,一季完成全年交售任务171万斤。全乡2.38万亩棉田总产皮棉829吨,比1990年的248吨增长243%,向国家交售皮棉16000担。农民有种植小杂粮的习惯,1991年全乡种绿豆1000亩,产品供外贸出口。1991年末,全乡大牲畜存栏2824头,生猪存栏2833头,羊存栏1004只,家禽5.7万只,产蛋量52吨。滩涂开发养虾870亩,产值28.6万元。林业是该乡一大优势,现有果园6600亩,年产果品80万公斤。1991年新植果树1500亩,90200株,林业育苗150亩,沟渠路绿化10公里,植树1万株,四旁植树7万株,全乡林木覆盖率达到14%。荣获“全县林业冠军”称号。1991年林牧渔业产值达265.6万元。
乡村企业
主要项目有建筑建材、安装、运输、盐业、农机具维修、饮食服务等。从业人员1154人,年总产值1020万元。其中乡办工业产值143万元,获利润4.55万元,比1990年增长12%。骨干企业虎滩建筑、安装公司年生产能力220万元。中盐集团生产从产量到质量居全县之首,有盐场6000亩,年设计生产原盐3000吨,年内产卤水汁30万方,产原盐200吨。年内新上1处手套厂。